3.1.3宋明理學之「陸王心學」(高考歷史專業課)

2021-03-01 思想無罪

本文節選自《高中歷史輔助教程-人教 人民 嶽麓 北師大四種版本合一》

四、陸王心學

陸王心學指以陸九淵和王守仁為代表的理學。陸王心學強調,做學問的目的在於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並努力實踐之。心學的出現,標誌著重建理學信仰的理論任務已經完成。

1.心學的開創者:陸九淵(1139~1192),字子靜,號存齋。南宋時期江西撫州金溪人,曾在江西象山講學,世稱象山先生。受佛教禪宗的暗示,上接孟子的學說,特別強調「心」的作用。陸九淵與朱熹多次進行學術辯論,最著名的是1175年的鵝湖之會。

⑴核心思想:「心即理也」。「理」就是內在的「心」,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認為「心」是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都在心中,所以被稱為「心學」。(大百科:所謂心即理,就是把自然的普遍規律與綱常倫理合而為一,認為是人所固有的先驗意識,是主觀唯心主義。)

⑵求「理」的方法(方法論):「發明本心」。因為「理」在「心」中,所以窮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對「格物致知」。他批評朱熹的理學過於支離、煩瑣,反對埋首書冊,主張於人生日常處直接體悟理。(修養的方法就是向內用力,讀書只是印證「此心之良,人所固有」,「六經皆我註腳」。)

(註:馮友蘭認為,程朱與陸王兩個學派的基本區別是:朱熹認為「性即理」,陸王認為「心即理」。餘敦康解釋說,朱熹認為「性」在客觀,而陸王認為「理」在人心;朱熹主張他立,陸王認為自我主宰;程朱主張「格物」,陸王心學主張「格心」。)

2.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曾在陽明洞側築室居住,世稱陽明先生。

(背景:明中葉,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蕩不安,專制統治出現危機,明代心學不是反抗而是尋求自我解脫,正是政治環境惡劣下的產物;王陽明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是人心破壞所致,只有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治。明代中期,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被心學代替的原因:①程朱理學崇尚空談,不務實際,逐漸失去了尋求聖賢學問的精神。②許多學者認為學術流弊導致了道德淪喪,引起社會動蕩。)

⑴「心即理」。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理存在於心,是頭腦中固有的。(嶽麓: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於心,是人頭腦中固有的。百科:王陽明吸取了佛教禪宗「心外無佛,即心即佛」思想,在陸九淵心學的基礎上具體解釋了什麼是心。)

⑵「致良知」(達到心中固有的良知,並加以推廣;嶽麓認為「致良知」是其思想核心)。反對程朱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人生而有「聖人之心」,良知(即天理)是每個人心中所固有的(人人皆有成聖的潛能);但容易被私慾所侵蝕,所以要通過「內心反省」,克服「私慾」,恢復良知的本性。

[附:「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學主旨,語出《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王守仁認為,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即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惡標準。「致良知」含義有二:一是明察人心內在的良知,二是明覺後向外擴充良知,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兩者齊頭並進,且認且擴,且知(良知)且行(致良知)。「致良知」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也就是知行合一。]

⑶「知行合一」:「知」和「行」都產生於心,「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

(「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見好色是知,好好色是行;聞惡臭是知,惡惡臭是行。」王守仁「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意為心本來沒有善惡,有善有惡是人意念的作用,知道善惡是人的良知所固有,學會做好事而去除邪惡則是人生境界的追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知而不行不能算真知。「格物」指窮究事物的道理,糾正人的行為。王陽明認為一念發動處即是行,混淆了意識活動同實踐活動的界限。)

3.影響:⑴明朝中期以後,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從王陽明以後,明代的思想界即起了很大的變化,原本居於支配地位的程朱學派,從此和陸王學派互有起伏。王陽明的學說雖然沒有像朱熹那樣得到官方的認可,但在士林的影響卻是很大的,特別在晚明幾成籠罩之勢。)⑵王學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當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馮友蘭:理學偏重分析概念,由此流之於解釋文字,考訂篇章,離開精神境界的修養越來越遠。)⑶陸王心學強調人的自覺精神,否定古代經典的絕對權威,客觀上衝擊了正統儒學的影響,衝破了理學的思想禁錮,對晚明思想界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⑷陸王心學雖然有利於道德修養,但忽略了對客觀知識的學習,造成了之後王學弟子任性廢學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歸於王學的弊端)。

[①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心學」最早可推溯自孟子,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大啟門徑。明朝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王陽明的主張為其學生繼承並發揚光大,其中泰州學派(左派王學)將其說法推向極端,認為由於理存在於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堯舜」。王學這種「心即理」看法的發展,影響了明朝晚期對於情慾的正面評價。由於心即理,因此人慾與天理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這種主張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贄。②孟子認為人生而具有先天的道德稟賦,這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以及是非之心等「四端」。在孟子看來,人類的價值意識根源於人的內心,而不必依賴外在力量的塑造。他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③有網友認為:在西漢所謂的信仰叫「天道」,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忽悠了幾代皇帝。發現天人感應不準,所以在南宋到明朝產生了心學,萬物皆備於我,簡單來說,就是你做事可以對不起老天,對不起群眾,但是要對得起良心。] 

五、宋明理學的特點

1.儒學進一步思辨化。

2.融合佛、道思想。

3.以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

六、對宋明理學的整體評價

1.消極:⑴成為統治階級禁錮人民思想,加強專制統治的工具,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葛兆光:「一種思想要成為普遍真理,它必須成為政治意識形態,而要成為意識形態,則要藉助於權力。」)⑵其所宣揚的禮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為勞動人民沉重的精神枷鎖。⑶「存天理,滅人慾」思想,扼殺了人的自然欲求。⑷等級觀念,重男輕女,重禮輕法,輕視自然科學,輕視個體自由,等等。

2.積極:⑴宋明理學崇尚道德,重義輕利,強調自我約束,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有著積極影響。⑵具有和諧意識。強調人與自然、與家庭、與國家的和諧意識。⑶具有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對歷代仁人志士胸懷天下,奮發進取,為理想不懈追求傳統的形成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今天人們依然能從中得到啟示。⑷強調身體力行,強調自立精神,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3.啟示: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七、(補)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比較

1.相同點

⑴思想來源:同屬儒學範疇,都是在儒學基礎上吸納融合佛學、道教而發展起來的。

⑵思想主張:都強調意識(理或心)第一,物質第二,都屬於唯心主義;都是高調的道德主義。

⑶思想實質: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⑷根本目的:都要求人們克服私慾,以「仁」的思想規範個人行為,從而維護社會秩序。

⑸地位:都是儒學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學的突出代表(廣義的理學包括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等)。

⑹影響:促進了思辨哲學的發展,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進步;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嚴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積極作用。在強化禮教、維護宗法等方面,壓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極作用。

2.不同點

⑴宇宙構成: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主張「即物而窮理」,是客觀唯心主義。陸王心學雖認為世界本原是「理」,但又認為「心即理」,主張「宇宙便是吾心」「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是主觀唯心主義。

⑵認識論:程朱理學主張只有深刻探究萬物,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範,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心學則認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需要通過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經書,只要通過內心的自修自省,克服私慾,就能回復良知,成為聖賢。

⑶方法論:程朱理學偏重於外在功夫,主張「格物致知」,「知先行後」。陸王心學則偏於內在功夫,王陽明主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認為良知是存在於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容易被私慾侵蝕),所以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去掉人慾,以恢復良知。(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最大的差異在於求「理」的方法不同,前者主張「格物」,後者主張「格心」。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

⑷為學程序:理學主張首先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程朱理學重經驗,近於歸納法。心學則主張先發現本心,而後博覽,近於演繹法。朱熹認為陸學「心即理」太簡易,陸九淵認為朱學「格物致知」過於繁瑣。

⑸影響不同:理學要求個人修養要以敬畏天理為準則,才能達到聖賢之道;當人的私慾與天理衝突時,要「存天理,滅人慾」。心學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從傳世著作數量看,陸王不如程朱,程朱理學是南宋及明清時期的統治思想。

相關焦點

  • 【試講視頻】《宋明理學-陸王心學》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正確認識宋明理學的重要地位及其影響。【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理學的影響,提升探究問題、分析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環節二:新課講授(一)陸九淵1.教師出示如下表格,請學生閱讀教材。提問:陸九淵的思想在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與宋明理學有什麼不同?
  • 【說課】第30天:高中歷史《宋明理學》
    我說課的題目是《宋明理學》。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過渡: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下面,我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宋明理學》選自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第3課。
  • 高中歷史必修三:3.宋明理學
    (3)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1.形成背景(1)南宋理學家陸九淵創立心學。(2)明中期以後,階段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蕩不安,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3)王陽明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認為只有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治。
  • 宋明理學
    第一,宋明理學發展的內在理路。宋明理學的發展,首先是氣學,用氣學面對佛教和道教虛無主義本體論和人生觀的挑戰,建立一個實體性的哲學。可是僅僅講「氣」還不夠,還要了解作為實體的宇宙運行的普遍規律,於是出現了理學。理學是要盡力掌握世界的規律,包括自然的規律和社會、歷史、人生的法則。
  • 高中歷史重要考點: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並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1)儒學進一步思辨化。(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學作為儒學發展的一個階段,帶有明顯的佛學化特點,例如吸收禁欲主義思想作為理學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主張。(1)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認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對正統思想發出了大膽挑戰。
  • 《宋明理學》講義(N次稿)
    宋明理學:儒學+佛教、道教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頤(濂學)、二程(洛學)、朱熹(閩學)、陸王(心學)。宋明理學被視為「江西之學」,因其發源地和集大成之地在江西。如周敦頤在大餘授學二程,創立理學;二程四傳弟子朱熹重建的白鹿洞書院成為傳習理學的重要基地;陸九淵創辦的象山書院是心學起源地;王陽明結婚、做官、病逝於江西,主要著作刊刻於贛州。
  • 陳來|我所理解的宋明理學
    近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做客北大博雅講壇,為宋明理學「正名」,在比較視角下澄清對「存天理,去人慾」命題的誤解,從本體論、人性論、認識論三個維度闡釋理學之「理」的意涵,並強調理學思想體系歷史定位的重要意義。以下講座內容摘編自主辦方提供的現場錄音稿,經陳來本人審定並授權發布。
  • 周敦頤與宋明理學思想的形成有什麼重要關係?
    關於宋明理學在中國思想史、哲學史上的特殊地位,楊立華在他新近出版的《宋明理學十五講》序言中有一段精彩的概括:將宋明理學視為儒學的第二期開展,已經成為學界的共識。這樣的看法雖然不無簡化之嫌,但基本反映了中國哲學的歷史發展。從中唐儒學復興運動開始,先秦儒學裡貫注著的精神重新回到了時代精神的核心。
  • 講座|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我所理解的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的「正名」「宋明理學」這個概念,是中國學術史上一個比較有確定性的名稱,可是這個名稱要細究起來也不能說是完完全全的科學,是大家約定俗成的。因為宋明理學誕生在北宋,可是一直延續到清代,因此如果按照這段歷史來講理學的體系,應該叫「宋元明清理學」。
  • 張載哲學對宋明理學的主要貢獻
    從理學的角度看,「體用」範疇之形而上下的定位及其雙重世界的確立是張載哲學對宋明理學的最大貢獻,也是其對佛老之學反戈一擊的基本方法;而「誠明兩進」之為學進路,則又成為理學不同思想譜系的塑造者。至於其「以禮為教」之入手工夫,則上承漢唐儒學之積澱,同時也是對宋明理學之理論思辨化走向的一種有效防範;從面向未來的角度看,則又是對中國智慧及其文化之人倫實踐精神的一種可貴堅持。
  • 「宋明理學」之中的「理」,指的到底是什麼,你知道嗎?
    「宋明理學」也就是「程朱理學」,它是由宋初「二程」開創,宋後期朱熹集大成的一個學術體系,在朱熹的手上,理學的學術體系基本完備。之所以稱之為「宋明理學」,是因為「理學」在宋朝建立之後,在明朝成為正統的官方哲學,在現實政治中佔了統治的地位,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明之後的科舉考試所考內容皆為四書所限,而對四書的解釋,也是以朱熹的學說為標準答案。那麼「宋明理學」之中的「理」,指的到底是什麼,你知道嗎?
  • 陸王心學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陸王心學簡介「陸王心學」是由儒家學者陸九淵、王守仁發展出來的心學的簡稱,或直接稱「心學」;或有專門稱為某哲學家的心學
  • 包弼德、王昌偉談《歷史上的理學》:思想史與地方社會的結合
    2018年8月21日,應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上海儒學院之邀,作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宋明理學系列專題研究」FIST(Fudan Intensive Summer Teaching)課程內容之一,哈佛大學教授包弼德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歷史上的理學》(Neo-Confucianism in History)譯者王昌偉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談,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徐波老師主持。
  • 河北3+1+2新高考: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選科要求
    今天麥麥給各位考生分享的是河北省3+1+2新高考模式下,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這六大門類中的部分專業的選科要求。 注意:本文章的選課要求僅面向河北省內考生,其他新高考地區考生可以做一個參考。文中數據來源河北省教育廳,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內省與超越----宋代理學》輔助資料
    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和唯物史觀素養的同時,形成理學的歷史解釋,培育家國情懷。探究1:宋代理學較前代儒學有哪些超越?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漢代儒學與孔孟儒學的不同之處,並概括宋代理學在哪些方面對儒學有所發展。     依據材料二,概括理學體系化的內容。依據材料三,概括「人慾」的內涵?
  • 桑兵||理學與經學的關聯及分別
    一起加入爭論行列的還有熊十力和張東蓀,他們意見分歧,各不相下,於是以通信的形式,聯名發表了一篇《關於宋明理學之性質》,1936年3月發表於《文哲月刊》第1卷第6期,表達彼此關於新儒學淵源的不同觀點。張東蓀認為:「宋明儒實取佛家修養方法,而實行儒者入世之道。其內容為孔孟,其方法則系印度。」熊十力反駁道:「夫孔曰求己,曰默識。孟曰反身,曰思誠。
  • 王陽明心學對後世有多大影響,在日本近代歷史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明初,程朱理學在思想界一統天下,「非朱氏之言不尊」,聖道已明,「不煩後人發揮,照他說的去做就成」。這種思想沉悶導致理學日趨僵化、沒落,面對明朝中期的社會危機,更陷入束手無策的困境。明人畫朱熹像在這種情況下,弘治、正德年間,王陽明順應「天下之士,厭常喜新」的思潮,集南宋以來「心學」思想之大成,建構了以「致良知」為核心的「心學」理論體系。
  • 中山大學陳立勝教授主講:「工夫」的出場與理學修身之道的轉進
    本次講壇邀請到中山大學哲學系陳立勝教授作題為《「工夫」的出場與理學修身之道的轉進》的講座。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張連順教授主持、龔曉康教授評議,中國文化書院、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陽明學院等120餘名師生參加講座。    陳立勝教授的講座內容主要從兩個主題展開。
  • 【學記】未躡天根豈識人 :楊儒賓老師 「理學工夫論系列講題」課程總結 | 何青翰
    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清華大學哲學系開設「理學工夫論系列講題」課程,為清華大學在校師生講授理學工夫的相關理論知識。宋明理學家「性命之學」的思想來源是《孟子》、《中庸》、《易傳》。《中庸》、《易傳》比起儒家其他經典,歷代傳承的譜系較為清晰,但對其論及核心概念的理解,理學家和漢唐儒者的解釋迥異其趣,當中關鍵性的因素乃是本體論觀念對於宋明儒學的介入。以「本體論」作為理解自宋代以來儒學的基本進路,並無歧誤。
  • 書法史上的「理學雙璧」
    理學盛興於兩宋,故稱宋學,與考據之學的漢學相對,當時的流行稱謂是「道學」。眾所周知,理學在發展完善的過程中主要分為兩大流派,即「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合流統稱為「宋明理學」。朱熹作為程朱理學(道學)的集大成者,世尊「朱子」,在哲學思想界、文化教育界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和精神輻射,近八百年來無人可以比肩,其學術思想成果更是元明清三代科舉取士立場上的官方哲學(主流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