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學」之中的「理」,指的到底是什麼,你知道嗎?

2020-12-16 幽默的興玉

「宋明理學」也就是「程朱理學」,它是由宋初「二程」開創,宋後期朱熹集大成的一個學術體系,在朱熹的手上,理學的學術體系基本完備。之所以稱之為「宋明理學」,是因為「理學」在宋朝建立之後,在明朝成為正統的官方哲學,在現實政治中佔了統治的地位,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明之後的科舉考試所考內容皆為四書所限,而對四書的解釋,也是以朱熹的學說為標準答案。那麼「宋明理學」之中的「理」,指的到底是什麼,你知道嗎?

在小編看來,「理」又稱「天理」,是二程哲學體系的最高範疇,程顥曾說:「吾學雖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意思是說,二程的學問雖然也是有老師所教,他們二人都曾受教於周敦頤。但是,「天理」的說法,卻是二程自己的發明創造。二程的理由以下幾個方面的意思:第一,理是天下萬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萬物皆有一個理」,它「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沒有「存亡加減」,是永恆存在的。第二,理不僅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則,也是社會的最高原則。它既包括事物中的道理,又包括社會的倫理道德。

第三,理是先於事物存在著,人和物「都自這裡出去,只是物不能推,人則能推之。」這是說萬事萬物之理早已先於萬物而存在,只是物不能主動體認它,人能主動體認它罷了。第四,「一物須有一理」,但這並不是說每一物各有自己的理,而是說每一物都有理產生,每一物也體現了完全的理。因此說:「天下只有一個理」、「一物之理,既萬物之理」、「物我一理」。這些思想中既有佛學思想影子,也是對孟子「萬物皆備於我」的觀點的發揮。

小編認為,二程所謂的「理」,並不同於客觀事物的規律,因為事物的規律是不能產生萬物的。二程的理既能生物,又能統轄萬物。二程繼承了孟子與董仲舒的觀點,把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混在一起。他們說:「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把君臣父子的倫理關係說成和自然界的規律一樣,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天理」。從根本上說,「天理」就是社會的道德原則和倫理規範。

在「理」和「氣」的關係上,他們認為「理在氣先」。理是第一性的,氣是從屬於理的。比如他們說:「有理則有氣」。理在氣先,氣由理所出。這些觀點,都被朱熹所繼承。成為理學最重要的觀點。而且由於「理」這個概念的提出,二程的哲學發展了自王弼以來體用、本末的學說。二程說「道亦器,器亦道」,在道與器,理與事的關係上,他們認為,道是基本的,器是道派生的。而理類與道,是超越客觀物質世界之上的本體。是絕對的永恆的,支配一切的。

朱熹思想體系的基本範疇也是理。它繼承了二程的學說,同時,他也利用了張載關於「氣」的學說,來建構自己的體系。在他看來,天地萬物的生成,都需要有「理」有「氣」。但其中「理」是萬物的本源,而「氣」則是構成萬物的材料。理是「生物之本」,是看不見的本體,朱熹把它叫做「道」。所以,在此後,道理就成為一個詞,而「道」與「理」也基本上同義了。

而朱熹的「理」,則是繼承了二程的學說,但是又卻比二程的學說更加清楚明白,也更加細緻了。他把理的全體,理的最高境界稱為「太極」。而太極的學說,則是他從周敦頤那裡繼承來的的。太極是理的大全,也萬事萬物的總根源。可見,太極可以說是一切道理的總和。而太極與萬物的關係,本質上其實就是本體與現象,抽象與具象的關係。

所以綜上所述,小編認為這些都是關於「理」的一些最基本的意思。理是宋明理學最基本的範疇,無論是在哪個具體層面上,它都在發揮著作用。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是否還有著其他不同的觀點呢?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讚加關注喲。

相關焦點

  • 宋明理學
    這裡「宋明學案」的學是指儒學,而儒學在宋明時期是以理學為主,其中又包含各個派別。我們今天講的這個「宋明學案」,是要從「宋明理學」來看看國學的發展在這個時期有什麼特色和它的發展演變。 一、宋明理學的起源 理學發端於11世紀,但是發展的苗頭可以追溯到中唐時期以韓愈為代表的早期儒學復興運動。韓愈的儒學復興運動有一個明確的背景,排佛。
  • 陳來|我所理解的宋明理學
    如果從完整、科學的角度,應該叫「宋元明清理學」,這是我們用「宋明理學」概念時需要注意的。總之,宋明理學與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一樣,都是中國學術史習慣上所使用的概念,儘管細究起來表達還不是那麼完整,但是作為指代,代表了從11世紀至18世紀中國儒學主流發展的體系。   自五四以來,對理學的批評往往是出於對其核心思想的誤解,所以需要對理學「正名」。我們今天需要「存天理,滅人慾」嗎?
  • 【試講視頻】《宋明理學-陸王心學》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正確認識宋明理學的重要地位及其影響。【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理學的影響,提升探究問題、分析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問:陸九淵的思想在世界觀和方法論方面與宋明理學有什麼不同?
  • 周敦頤與宋明理學思想的形成有什麼重要關係?
    這也是宋明理學,特別是兩宋道學,在哲學形態上更具思辨性的根本原因。任何對宋明理學有所了解的人都會發現,與先秦懦學、漢唐儒學相比,宋明理學具有極其強烈的哲學思辨特徵,宋明理學家在靈活運用先秦儒學原典的基礎上,用「理」、「氣」、「性」等概念,構築了一個包含宇宙自然、道德倫理、心靈情感在內的龐大哲學體系,有效地論證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合理性。
  • 講座|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我所理解的宋明理學
    如果從完整、科學的角度,應該叫「宋元明清理學」,這是我們用「宋明理學」概念時需要注意的。總之,宋明理學與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一樣,都是中國學術史習慣上所使用的概念,儘管細究起來表達還不是那麼完整,但是作為指代,代表了從11世紀至18世紀中國儒學主流發展的體系。
  • 高中歷史重要考點: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並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1)儒學進一步思辨化。理學對儒家思想的新發展及其影響(1)新發展:「理」是程朱理學的核心,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指人類社會的原則,既是人類社會的等級秩序和社會道德規範,也是天理在人間的具體表現。這就把儒家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達出來,「天」的主體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 【說課】第30天:高中歷史《宋明理學》
    我說課的題目是《宋明理學》。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過渡: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下面,我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宋明理學》選自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第3課。
  • 《宋明理學》講義(N次稿)
    學案:「宋明理學」一課很難教,很難學。
  • 高中歷史必修三:3.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並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1)儒學進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學家一方面借鑑佛教和道教在哲學本體論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傳統儒學中尋找能夠利用的因素,創造性地提出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儒學概念,例如「太極」「天理」「心」等,從而使傳統儒學的道德信條式的語錄變成了哲學理論體系。(2)更加強調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理學特別強調義理,其實就是強調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
  • 3.1.3宋明理學之「陸王心學」(高考歷史專業課)
    意為心本來沒有善惡,有善有惡是人意念的作用,知道善惡是人的良知所固有,學會做好事而去除邪惡則是人生境界的追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知而不行不能算真知。「格物」指窮究事物的道理,糾正人的行為。王陽明認為一念發動處即是行,混淆了意識活動同實踐活動的界限。)3.影響:⑴明朝中期以後,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
  • 張載哲學對宋明理學的主要貢獻
    從理學的角度看,「體用」範疇之形而上下的定位及其雙重世界的確立是張載哲學對宋明理學的最大貢獻,也是其對佛老之學反戈一擊的基本方法;而「誠明兩進」之為學進路,則又成為理學不同思想譜系的塑造者。至於其「以禮為教」之入手工夫,則上承漢唐儒學之積澱,同時也是對宋明理學之理論思辨化走向的一種有效防範;從面向未來的角度看,則又是對中國智慧及其文化之人倫實踐精神的一種可貴堅持。
  • 存天理,去人慾什麼意思?被國人誤會的理學,你其實是個富二代?
    什麼條件?!很簡單,六個字——存天理,去人慾。去人慾?完了,莫非要自斷命根?別緊張,我們來說說這六個字是什麼含義:許多年來,中國人對宋明理學的了解,基本上都停留在這六個字上。既然從孔子到朱熹,都沒有完全否定人的欲望,那麼理學所謂的「去人慾」又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裡的「人慾」,並不能簡單等同於「人的欲望」,而是指人的「超出合理範圍、違背正當原則的欲望」。
  • 包弼德、王昌偉談《歷史上的理學》:思想史與地方社會的結合
    宋明理學之於傳統中國的意義不言而喻。研究者或從義理推究的角度對儒學經典進行格義,或將其視作一種鞏固封建政治的官方意識形態。前者仿佛默許了思想的歷史就是一個有著內在邏輯進程的歷史,後者則宣告著一個越來越受到專制國家剝削而封閉不前、自我內化社會的誕生。這構成了許多西方學者乃至中國人自己看待宋明理學的眼光,並且理所當然地將其認作中國社會「傳統」或「前現代」的證據。
  • 桑兵||理學與經學的關聯及分別
    一起加入爭論行列的還有熊十力和張東蓀,他們意見分歧,各不相下,於是以通信的形式,聯名發表了一篇《關於宋明理學之性質》,1936年3月發表於《文哲月刊》第1卷第6期,表達彼此關於新儒學淵源的不同觀點。張東蓀認為:「宋明儒實取佛家修養方法,而實行儒者入世之道。其內容為孔孟,其方法則系印度。」熊十力反駁道:「夫孔曰求己,曰默識。孟曰反身,曰思誠。
  • 朱學:理學的集大成及和問題困境是什麼?
    自宋初開始的理學思想,形成於北宋五子,至朱熹而集其大成。《宋史·道學傳》在評價朱熹於整個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歷史地位時說將其定位為宋明理學中承接至孟子而中絕的道統傳人:「新安朱熹……大抵以格物致知為先,明善誠身為要。
  • 《內省與超越----宋代理學》輔助資料
    依據材料四,概括「把握理」的手段。依據材料五,概括格物的內容。依據材料六,分析朱熹如何傳播「理」?請觀察你面前的書本和文具,能否利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體會其中的「理」?探究2:宋代理學為什麼走向超越?依據材料七、八、九、十,分析理學走向超越的原因。
  • 【覓理記】程顥、程頤:性即理也(上)
    二程是理學的創始人,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稱:「濂溪、康節、橫渠,雖俱為道學家中之有力分子,然宋明道學之確定成立,則當斷自程氏兄弟。」馮先生認為,二程之前的周敦頤、邵雍、張載都對道學有很大貢獻,但真正創立起此派者則是二程。為什麼給出這樣的結論呢?馮友蘭在文中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在道學家中,確立氣在道學中之地位者,為張橫渠,如上所述。至於理,則濂溪《通書·理性命章》已提出。
  • 談到「心學」,誰都知道王陽明,但你可知他才是心學開山之祖嗎?
    「君子以仁存德,以禮存在中國心學發展史上,孟子的作用,看宋明心學本體論在千年之後的發展,便知其「心學」思想的精髓,早已滲透於歷代儒客之中。許多學者認為,是儒學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更新」,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才使佛教有了發展的空間,最後,融合了中國本土文化,形成了禪宗。
  • 語言學研究 | 《朱子語類》理學核心詞語考探
    (10.173)「窮理」指窮究事物之理,計使用289次。朱熹指出要「義理分明、義理精明、義理純熟、義理飽足、義理浹洽」,教導其門生弟子什麼是窮理,如何窮理?朱熹認為窮理就是不斷探索未知未達之處,進而不斷精細化。窮理是萬事之先,須在讀書中窮理並不斷積累。「理一分殊」計使用31次,指宇宙間有一個最高的「理」,而萬物各自的理只是這最高「理」的體現,形成整體和部分的異同關係。
  • 王安石嫁兒媳,理學形成的宋朝,其實並沒有那麼封建
    理學,或稱道學,亦稱義理之學,以宋儒論學多言天地萬物之名。正是理學,加固了王權統治,可也是理學,對人進行多方面的禁錮,特別是對婦女,更是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宋朝以前,婦女的社會地位,並沒有那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