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蹕」這兩個字,單從字面解釋就是駐守和停止的意思,其實古代帝王出行會中途休息駐腳,周圍會被戒嚴,「蹕」字就是足和畢組成,也就是禁止通行的意思。
而風水龍脈上的駐蹕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古人把龍脈的行進比作帝王的出徵,在中途停住休息的地方就是駐蹕山。
龍脈到一些地方會分出去很多條龍,而正龍往往會生出一個高大的山峰,而後繼續向前行進,仍然沒有結穴,那麼這個高大的山峰就是所謂的「駐蹕山」了。
我們知道「龍脈的太祖山」其實就是某一區域最高的一個山峰,而我們中國的三大幹龍的太祖山都在崑崙山。
那麼在大幹龍分下去的小幹龍以及小幹龍分下去的大支龍、小支龍的「太祖山」怎麼去找呢?這也就是我們說的龍脈的「駐蹕山」了。
龍的「駐蹕」,就是龍脈分支出去的祖山。既然像大樹一樣有樹幹和樹枝,那麼同樣的道理「駐蹕山」也會有大的駐蹕和小的駐蹕。
大的駐蹕山會分出去很多小的山脈,也就是所謂的小的龍脈,當然大的駐蹕山會綿延百裡跨州連郡。
而小的駐蹕山則不同,可能就數裡,只跨一州一郡,分出去的龍脈也不過幾條十幾條而已,大的駐蹕山分出去的龍脈可能幾十條甚至上百條。
在分出去的龍脈裡面,這些駐蹕山又是這些龍脈的太祖山,那麼大家都知道龍脈是綿延起伏的山脈,河流也可以作為水龍,在《葬經》上就說明了氣乘風則散,界遇水則止這句話,其實我的理解是後面這句意思是地氣遇到水會停止。
為什麼人說「兩水相夾有真龍」,其實就是和上面說的一樣,地氣遇到水停止前進,如果兩側有水就相當於有了阻擋地氣流散的地方,地氣會沿著沒有阻擋的地方前進,就像管子抽水一個道理。
所以也就能看出來我國的三大幹龍的一些情況了,如果沒有水相夾,只有山,龍氣也不會旺盛了,所以必然有水相夾了,這個水就是隨著龍脈前行的河流。
我們的長江和黃河之間夾的就是中間幹龍,中幹龍就在她它們的夾送下前行,而小的龍脈則是由小河小溪水夾送的。
那麼北幹龍,自然也是兩天水流夾送了,是由黃河和鴨綠江進行夾送前行的,按照這個理念國外也是有龍脈的。
最後就是南幹龍了,和中幹龍共用長江,或者說是長江把中幹龍和南幹龍分開了,而南幹龍南側夾送的河流其實就是南海了。
龍脈的行進我們知道了要水的隨送,同樣的道理,如果龍脈行進到盡頭的時候也要水的環繞,否則前面的龍氣也不會停止,平時人們說的山環水抱,其實水抱同樣重要。
像玉帶環腰一樣的河流,內部的地氣就會停止,這時候就是生氣凝結的地方,而另一側的反弓之地同樣的道理生氣就會胡亂的散掉,所以人們也會說反弓無情等。
而龍脈中的少祖山,其實就是將要結穴的時候距離穴場不遠的一個高大山峰,也叫做主山,主山並不是龍的駐蹕山,所以大家一定要區分清楚。今天先簡單介紹到這裡吧,後面會跟大家詳細分享,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