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傳說中的龍是由蝦眼、鹿角、牛嘴、狗鼻、羊須、獅鬃、蛇身、魚鱗、鷹爪九種動物組合的九種不同特徵的神獸。
青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屬於四方神獸其中之一。五行中,它是代表東方的神獸,曰:「左青龍」。二十八星宿中「青龍」是東方七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代稱,又名曰:「蒼龍」。民間湧現了許多跟龍有關的奇聞異事,例如葉公好龍這個成語故事就廣為人知。
古人善用龍為原型,在可約領域進行研究。龍的傳說蘊含著道家提倡的「天人合一」、「陰陽交合」的哲學理念,塑造出了獨一無二的「龍」學說。龍的文化是中國文化傳承之一。中國很多少數民族都會用帶有「龍」字的地名、人名、物名、以此作為對龍的崇拜。
秦漢以後,對龍的崇拜與帝王身份結合在了一起,這種文化的整合更賦予了龍至高無上的權利。龍在中國道教中被認為是四大瑞獸之首,古代四大守護神分別為:龍、鳳、麒麟、龜。
在風水學中把連綿起伏的山脈稱為「龍脈」。風水術數首推「地理五訣」。
巒頭派中龍脈包含龍、穴、砂、水、向五要素。這裡的「龍脈」指的就是地理脈絡,土為龍身,石是龍骨,草木為龍的鱗爪。
尋龍首先從祖山起脈尋找,千裡來龍快結穴時,必先束氣過峽,遇聳起山體,則結穴。從父母山出脈延續到穴星山入脈這段束氣距離就是「龍入首」。
「龍入首」是指龍脈融氣入穴的形勢與位置,觀察山脈從起伏到終止之處,稱之為「入首」。入首龍位與穴相生旺必然相配。《地理人子須知》中說:是則以相形定吉兇,不從入首處論龍,審慎詳查,差之毫厘,謬以千裡,遺害無窮。
風水學中根據龍脈、支脈之勢鋪開,細分為「飛龍入首」、「回龍入首」、「橫龍入首」、「直龍入首」、「潛龍入首」等。
「飛龍」主龍脈到穴聲勢浩大,昂首傲視群山、如四應皆聳,挺拔有情、繞抱主結,則是大貴之高穴;「回首龍」是指翻身顧祖,回首轉向,如得下砂逆轉,明堂端莊,亦可結佳穴;
「直龍」是指龍脈雖有脫胎換骨之象,仍有貫珠串玉,飛奔而來氣勢宏大,穴山之前定有餘氣為褥,此穴主快速起運。「橫龍」指龍脈結穴並在側身,穴山之後,須有鬼、坐山,樂山為生氣,融聚之佐證,反之,則雖有形而穴不真。
「坐山龍脈」論斷:亥龍受穴位三公,子孫富貴壽先翁;壬、癸,水龍稱之「天輔」,主武將家庭富足;「亥龍」受穴位三公,子孫富貴高壽;「子龍」高起坎氣清,必出高官學問人;「醜龍」平行真又艮,男女多應身家豐厚;「艮龍」天祿主孝義,家中備財豐爵王;甲,寅,行龍若受穴,痼症乞殘癆療難;「卯龍」庚向庚為砂水,武將旌旗耀門庭;「乙龍」才星栽接木,定然寄養螟蛉類;「辰龍」夭亡賊送兒,羨漸窩人丁稀;「巽龍」為人尚書位,女榮男貴慶有餘;「巳龍」天財豐帛,主富貴人傑;「丙龍」遊財有餘,清貴著名譽;「午龍」懶緩貴高升,「辰、戌、亥」害刑克;「丁龍」南極人壽,不染紅塵榮華來;「坤龍」局美富;「申龍」穴坐庚金星,微挨老財人丁盛;「庚龍」地祿人威風,局中將軍膽氣壯;「酉龍」清香為坦蕩,科舉榜首在州縣;乾山坐金巽木傷,金木相合人不旺,陰陽交會選吉時,納水進財人興旺。
在風水羅盤中「穿山七十二龍」更像龍雲彌霧,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因為在風水學中,對龍缺少系統論斷,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探索,對龍的探究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初衷。假如將龍按照四季進行分類,可分為春分天龍、秋分水龍等;依據四方可分為金龍、水龍、木龍、火龍。人分男女,龍有陰陽,靜是陰,動是陽,山為陰龍,水為陽龍;根據山形還可分為:死龍、活龍、獨龍、群龍等。
中華民族是龍的民族,想要成為專業風水師,首先就從尋龍開始。遵循風水巒頭派的理論:尋真龍、點正穴、察清砂、立準向、收好水的五點經典規律。能藏風納氣之地才是好風水。
在尋龍中,我們應持有審時度勢的嚴謹態度,做到對風水龍脈的類型逐一分析,仔細研判,依據理論到實踐中去求證,方能不斷豐富尋龍理論,才能尋得真龍、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