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脈是指山脈,山川似行龍,故以龍名之。山體剝換就是山脈在延伸的過程中,外形不斷的變化,山體由粗到細,由大到小,要仔細觀察,才能從眾多的山脈中找出真龍。要想學會尋龍,就要先學會看山脈的變化剝換。
剝換的形式是山脈跌斷,真龍行脈,必多頓伏,斷而又連,連而又斷,形斷而勢不斷,山不連而氣相連。廖瑀在《洩天機·全局入式歌》中云:「退卸剝換粗者秀,兇星變吉氣,老龍抽出嫩枝柯,跌斷不嫌多。」通過剝換大變小,粗變細,老變嫩,面貌一新,必有穴可尋。
「一剝一換大生細,從大生細最奇異;剝換如人剝衣裳,如蟬蛻殼蠶退匡;或從大山落低小,或從高山落平陽。」這幾句說的是真龍由大的山峰剝換而來,龍脈前行時不斷變換星峰體式,剝去粗大老笨之形,結出新嫩秀麗之穴。
如同蟬蛻皮一樣,山的外形不斷變化,剝換到盡頭處,真龍才會出現,龍不剝換,就不顯貴。剝換者,即剝去粗獷剛老之體,換出秀麗細軟之形,就如同人脫去了衣裳,顯露出父母賜予的本來的體質。
楊筠松《撼龍經》雲;「離蹤斷處多失脈,拋梭馬跡蛛絲長。梭中自有絲不斷,蜂腰過處多趨蹌。」趨蹌即跌落而間斷之意。九星剝換,有一定順序,依次為:貪狼入巨門,巨門入祿存,祿存入文曲,入廉貞,入武曲,入破軍,入輔弼。每類星峰,均有九至十二節由大生小的剝換。
剝換顯示在行龍上,粗大的星峰變落為低小的星峰,或者是高山上的星峰,變落到平陽之處。經過層層退卸,不斷剝換,產生了很多參差不齊的幹枝餘脈。但是其中只有一條山脈是真龍所在,仔細觀摩山脈的行度,高低起伏、斷而又斷的,才能脫盡煞氣變得秀美,顯露出祖山的真形氣象。未經剝換之龍,罡煞之氣未卸,不可結穴。
龍行者,謂龍脈蜿蜒行走不停,其氣勢衝奔不能融聚結穴。龍止者,謂龍脈得過峽束氣而停止奔竄流散,或有砂體納其過盛之氣,並藉以環抱護衛而融結成穴。
行龍沒有固定的規律,有的要行數百裡才結穴,有的數十裡結穴,也有行數百步即結穴。合水之地,見有聚水或水匯集,是龍之止處。龍欲行,分水導之;龍欲止,合水證之。
「亂山回抱在面前,不許一條出外邊。止有真龍坐穴後,亂山在外卻為纏。」大凡真龍落處,必會纏護緊密,前後左右的山,應是環繞回抱。所謂「不許一條出外邊」,指的是不能有一條是反背向外的。只要有真龍結穴了,那麼不光是前後左右的山,即便是垣局外面的亂山,也應迴繞作纏護而不向外。
如果穴場周圍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砂峰都反背向外,也就是四獸不顧的空亡之地,即使有一時之運,也終會煙消雲散。
筆者:曾慶良,楊公授曾文辿公一脈第三十九代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