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關注」,為你解決婚戀難題
文 | 盧悅
大學的時候,有次暑假過後的開學,有個室友沒有來上學,班主任說是因為抑鬱症要休學一學期。當時感覺很震驚,後來仔細想想,她的抑鬱症也是有跡可循的。
放假前她情緒總是不穩定,有次因為很小的一件事情跟我們一個室友起了衝突,然後就覺得我們整個宿舍都針對她。後來我們想一起吃個飯緩和一下氛圍,她也藉故不願意參與。
有一天起床便在宿舍裡面大哭,我們趕忙去安慰,她說因為下雨心情不好,特別想哭。期末考試的時候第一科沒有考好,就覺得這學期所有的科目可能都要掛科,考試那幾天也是鬱鬱寡歡的,感覺各種負面的慣性思維快把她壓垮了。
暑假跟她聯繫說開始失眠,學習上擔心成績不好,社交上擔心同學老師不喜歡她,各種擔心的累積逐步惡化成了抑鬱症。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要不同的負面情緒,到底是為什麼?
樊登說:如果你在生活中有任何時候感受到了負面情緒,請相信我,一定是因為你的思維方式出現了問題。
所有消極情緒都來自這10條慣性思維,它是抑鬱的惡性循環。
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傾向於用一種極端的、黑白分明的標準來評價自己。這種思維方式使自己無法接受一點點錯誤,只要一犯錯,不論大小,都會讓你不斷懷疑自身的價值。
亞里斯多德說,青年人總是容易從一個極端跌入另一個極端。
高中有個同學成績特別好,正常發揮可以考個重點大學沒問題。結果考試的時候感冒發燒,影響了發揮,最後考了一個普通的大學。
她便因此鬱鬱寡歡,覺得前途一片渺茫。感慨說我這輩子是沒有出路了。我們勸她,她總是在自己的情緒裡面走不出來。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必然會為你打開一扇窗,要學會樂觀的看待生活中的不完美。
有失偏頗的概括某種情況,武斷地認為,一件事一旦發生一次,它就會在你身上反覆發生。由於要發生的事不可避免的是不愉快的,你將沉浸在焦灼與恐懼中,不可自拔。
有人說:人類總是特別擅於以偏概全,放大負面的,質疑正面的。
成語疑鄰盜斧裡講,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
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裡。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當你的腦海裡對一個人有了預設的偏見之後,就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偏概全的去評判一個人一件事。學會換位思考,看到的東西就會不一樣。
你總是從任意情景中選擇一段消極細節,進而仔細思考、反覆回味這段細節。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消極會不斷強化,最終使你把整個世界都看成是消極的。
選擇性失明讓世界變得消極黑暗,徒增煩惱。
一次,蘇東坡和佛印打坐,蘇東坡問佛印:你現在看我是什麼?佛印說:先生你是如來!蘇東坡惡作劇地說:我看大師是團牛糞。
修行的人,一切外在事物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內心是牛糞的人看別人是牛糞,內心世界是如來的人看別人才是如來。
要正確地認識世界、公正地評價他人,我們就需要經常進行自我過濾,清除心靈中的雜質。
否定正面思考即日常生活中,常常無視積極體驗。不僅如此,還會又快又準地把積極體驗轉化成了噩夢般的消極體驗。不斷地對自己的優點和情緒潑冷水,不斷地對別人的讚美和肯定產生質疑,生活自然就變得很悽慘。
有人說:我沒什麼優點,最擅長的就是自我否定。
知乎有個問答:每天都自我否定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有個高贊回答說:已經自我否定了七年,不自信了七年,扎針手抖,想要逃離這個職業,不想再每天折磨自己了。很煩父母的說教,有時候偏激的時候會想,誰要是再逼我,我就死給你們看,其實,到最後,往往發現,是自己在逼自己,自己給自己逼到一個角落裡,再逼下去真的會死的。
剔除負面思維,讓正面思想來替代它,當你習慣以後,你會發現你每天都活在喜悅裡。
極度誇張的思想,把普通問題「災難化」。誇大自己的錯誤,使它們看起來比真實中的嚴重得多。縮小對自己的評判和認知,不自覺低估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哈佛教授史蒂芬傑·古爾德說,人不可能沒有缺點,一個偉大的人善於放大優點,縮小缺點,失敗的人往往因為自身的缺點而敗了一生。
亨利三歲時在和小朋友玩耍時不慎被高壓電流擊傷而截肢。之後又被送到了孤兒院,可以說是有一個很悲苦的童年。
但樂觀的他並沒有放大自己的痛苦,反而更加的堅強。他學著用腳寫字,在孤兒院上完了中學。鄰居評價他說總是一天到晚總是吹著口哨或哼著歌曲,是個無憂無慮的快樂人。
有的東西無限放大滿眼都是它,嘗試著往後退它只是一部分。
所謂情緒化推理,是指人們不以理性的規律看世界,而是以不斷變化的情緒體驗來認識世界。我們常常會因為情緒化推理的歪曲,而感覺到鬱悶。
你的情緒一直在欺騙自己,引導自己誤入歧途。
鄰居養了一隻大型犬,看起來像狼一樣,我心想,這麼大的狗,肯定特別兇猛,每次路過他家,我總是躲得遠遠的。
但有一次鄰居遛狗的時候跟我說這隻狗其實特別溫順親人,一點攻擊性都沒有,我試著摸了摸他,發現真的又溫順又親人,特別可愛。
面對未知的事物,不要害怕些許的恐懼感,保持理性的思考。
「應該」本來是鞭策激勵自己的口號和信念,但長期習慣於此,則會適得其反。陷入這種思維方式的人往往只重視常識,而忽略自己的實際想法。
你一定聽過很多次父母說:你應該選擇這個,我都是為你好。
「你應該學理科,以後好選擇一個好專業」
「你應該有個女孩子的樣子」
「你應該考個公務員那」
類似這樣的故事情節可能每天都在生活中上演,父母無形中給孩子的壓力與約束讓他們厭煩和牴觸。
如果你總是用「應該」來思考和要求自己或別人,那麼一定會出現問題,要及時摒棄這種思想。
對自己的認知完全傾向於負面,用錯誤來樹立自我形象,貶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同樣,在衡量別人時,也選擇以錯誤為標準。這樣不僅使自己陷於苦惱,也容易激發與別人的矛盾。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就像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出生的時候就被標上了「魔童」的標籤,這個名字就跟隨了他的一生。
即便後來他去救助被海怪抓走的小女孩後,還是得不到村民的信任,還是被村民喊:魔童抓小孩啦。
我們要做的就是撕掉固有的標籤,打破死板的印象主義。
罪責歸己的具體表現為;生活中發生的任何負面的事情,即使與你無關,你都會武斷的認為,這都是自己的過錯,都是自己的無能造成的。
盲目地將一切過錯歸結到自己身上,這種思維是負罪感的來源。
表妹最近總是悶悶不樂,細問了一下才知道,原來是小組做的方案沒有通過,表妹一直覺得是自己拖了小組的後腿,陷入深深的自責當中。
後來,理性的幫她分析了一下,發現她把自己分內的工作都按時完成了,領導也沒有責怪她,她卻幾天都走不出這種自責的情緒。
不要因為心裡的假定自己應該為某一消極事件負責,從而產生內疚和緊張的壓迫感。
消極情緒,慣性思維,是抑鬱症的產生來源,我們自己要學會掌控自己的思維。
換一種思維方式,換一種心境。給自己一個刪除鍵,及時清空自己的負面情緒,不要因為一點負面情緒,去否定自己的全部的努力。
改變心情,改變自我,從拋棄慣性思維做起。
@心之助盧悅,心之助情感心理平臺創始人,心理學學者,資深媒體人,15年婚戀情感專家;央視、鳳凰衛視、北京臺多檔節目特邀心理專家;暢銷書作家,著有《愛情有毒》、《愛到絕處便逢生》《過日子就像玩闖關遊戲》 、《親密關係的重建》,各大平臺均有售。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本文由心之助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