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農村再生」的做法與啟示

2021-02-08 海南省農業交流協會

20世紀70年代,臺灣農村與都市間的生活質量出現明顯差距,多數農村社區存在交通不便、公共設施不足、居住環境髒亂、農民收入較低等問題,引發了農村人口大量外流、農村人力老化、農村資源閒置、農村產業沒落、農村生活及文化特色喪失等後果。為此,臺灣開始進行政策調整,實施改善農村環境衛生、設置農村工業區、加速農村公共投資等農村建設措施。20世紀80年代,不斷加大農村建設力度;20世紀90年代,進一步提出推動「富麗農村」建設。其後,臺灣農村建設經歷了從單純農業到農業、農民、農村「三農一體」,從簡單生產到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兼顧」,從傳統農村聚落到農村社區生活圈、農村休閒旅遊圈、農村產業發展圈「三圈布局」的過程,理念和實踐都有了顯著的深化和提升。

2008年,臺灣提出「推動農村再生計劃,建立富麗新農村」的農業政策新主張,於2010年通過《農村再生條例》,並設置1500億新臺幣農村再生基金,開始以法律形式有序推動「農村再生」。2017年起轉型為「農村再生2.0」,著重在擴大多元參與、強調創新合作、推動友善農業及強化城鄉合作等方面進行改進強化,旨在發揮當地特色,創造社區整體風貌,使人們「品嘗在地物產的真、觸動農村人心的善、領略臺灣農村的美」,再造富有「活力、健康、幸福」的希望農村。


臺灣推動農村再生以來,許多農村社區都實現了華麗轉身,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生活環境明顯改善,治理水平明顯提高,居民生活品質明顯提升,臺灣農村正悄然進行著一場關乎產業、人文、環境等方面的發展變革。總結其做法,主要有「四大策略」:

一是「由下而上」策略,以農村社區居民為主體,確立發展共識。突出強調農村再生是以農村社區居民為主體,通過村民說明會、社區工作坊等形式來共同參與、共同討論,找出社區的發展需求、資源條件和未來方向。再由「政府」根據社區需求進行資源投入,輔導協助社區具體落實,「政府」的角色是引導者而非主導者。

二是「計劃導向」策略,以「培根計劃」作為重要基礎,引導社區提出發展願景。突出強調「農村再生、先做培根、培根做好、根留農村」,農村社區須組織居民先接受68小時(原為92小時)培根計劃課程訓練,採取在地服務方式,鼓勵民眾快樂上培根,激發自身主動參與意願和能力,培育出熱愛社區、服務社區的本地人才,協助找回社區的生命力與價值,為社區發展注入軟實力。在完成培根課程基礎上,以永續經營概念引導社區提出發展願景,研擬農村再生計劃書,並分解為一個個具體項目分年度實施,循序漸進穩步推進,建設具有現代生活品質及傳統特質的農村。

三是「社區自治」策略,以訂立社區公約落實在地治理,自主管理社區營造成果,維護特色景觀與風貌。突出強調社區自主精神,要求社區居民推舉成立單一組織或團體為社區組織代表(一般為社區發展協會),由其擬定農村再生計劃書向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同時,以優先補助方式,引導農村社區訂立社區公約,對農村的公共設施、建築物及景觀,由法律授權讓農村居民按照公約共同自主管理與維護,進一步深化社區居民參與程度,鞏固農村再生建設成果。在此過程中,社區居民素質和能力也得到提升,自主參與農村社區建設的意願和能力進一步加強,主觀能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奠定了農村再生的永續發展基礎。

四是「軟硬兼顧」策略,以軟硬體建設同步推進整體發展,強化社會對農村多元價值的體認。突出強調人與心靈的再造,不僅有改善基礎生產條件及生活環境,更有居民認知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硬體建設屬於高度專業與技術性的,由主管部門規劃推動;屬於小區可自力營造的,多採取僱工購料的方式,社區自主設計、村民參與施工,有效解決了項目建設中有關土地徵用、施工質量及後期維護等一系列問題。軟體建設重視依據不同農村特性和需求,結合在地生活文化,營造具有美學亮點和低碳精神的社區,密切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增添人情味和幸福感,讓疏離的人們找到貢獻社區的舞臺,讓居民獲得自我肯定與成就尊榮。特別是以軟硬雙軌並行的方式,鼓勵社區居民自己動手改善髒亂破敗的窳陋空間,思考運用減的哲學,以乾淨整潔、農村文化呈現為基礎,加上農村美學與故事性導入,以最小成本創造最大效應,實現減災害、減破敗屋舍、減髒亂點、減閒置空間的目的,將社區打造成為吸引居民回鄉的宜居家園。

截至2017年11月底,臺灣已累計培訓2520個社區(全臺約4232個社區),共153371人,其中,完成培訓的780個社區已經提交農村再生計劃書進入實施階段。可以看出,臺灣推動農村再生並不是急於求成、貪功求快,而是慢工出細活、重質不重量,讓農村再生的種子如同心圓般擴散與茁壯,呈現出「六大特點」:

一是注重人的培育。農村再生的根本是「人」,只有加入「人」的元素,有了人的再生、心的培根和精神的重塑,才能真正推動整體農村再生。無論是前期培根,還是後續再生,處處都將農村社區居民作為核心,強化人的培育,始終遵循有什麼樣人就有什麼樣農村社區的人本理念,強調「人的轉變及心靈改造是農村再生成功的關鍵。人心美,農村社區才會美;人有活力,農村社區發展才有活力。」通過培訓提升社區居民的認識、素養和能力,並從中找出關鍵性人物,來持續推動創造農村社區的新風貌。同時,積極鼓勵青年以感恩的心返鄉服務,學習體驗農村生活智慧、鄉土熱忱及文化內涵,整合科研單位技術服務資源辦理青年農民專案輔導,提供青年宣傳體驗、合作實踐、創新延續和創業回饋等不同層次參與農村建設,實現農村活力再生的機會。

二是注重產業發展。農村社區產業是農村經濟活動的基本組成,關係著農村社區發展的前景,沒有產業,農村社區建設就沒有源頭活水,就沒有持久發展和永續經營的支撐。臺灣農村再生不是單純以農村環境整治為目標,而是兼顧農村居住環境和產業的全面發展。為使農村社區產業活化,臺灣針對不同農村社區現有資源,進行全面性盤點與優劣分析,選擇特色產業進行輔導,依據市場需求及社區產業特色,由專家學者駐村專業規劃與輔導,將特色產業商品化進行產業行銷,提升農業及關聯產業附加價值,增強農村社區的綜合競爭力和就業吸引力。

三是注重生態環境。臺灣農村再生倡導人與自然生態協調共生理念,切實加強農村社區生態環境資源調查與監測、生態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教育等,強調友善生活、友善生產,通過合理開發農村環境生態資源來實現社區再生。

四是注重文化傳承。農村文化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傳承文脈才能留住鄉愁。臺灣在實施農村再生過程中,注重形塑農村社區傳統、創新兼具的獨特文化風貌及人文歷史底蘊。首先對農村文化進行調查規劃,對於達到文物標準或指定的農村文物由文物管理部門優先補助,未達到標準的則納入農村再生計劃輔導補助。在此基礎上將農村社區退休及老年人口訓練為農村的黃金人口,成立農村文化服務團隊,協助傳承傳統技藝及農村文化保存工作,提升農村文化資源。

五是注重跨域合作。農村再生涉及面廣,涵蓋環境、產業、生態及文化等多個方面,在執行過程中常常需要協調多個部門,臺灣為此建立跨域合作平臺,整合相關部門資源共同投入,協調推動。計劃執行中採取多部門聯合推進的模式,克服了分散執行各自計劃在時間和空間上缺乏一致性,導致資源投入單點、零星及成效有限的弊端。跨域合作的範圍既包括農業部門內部,也包括與其他部門,還包括與農漁會、社區組織、民間營利與非營利組織、科研單位、社會企業等。

六是注重陪伴成長。臺灣農村再生有一個群體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就是農村社區的培根師和顧問師。為了確保農村社區接受培訓的品質,臺灣根據一套嚴謹的標準對培根師進行遴選審核,建立相關師資庫,依據專長分為政策法規、社區營造與農村規劃、公共設施及環境整治、產業活化、文化保存、生態保育、資訊及推廣、其他綜合等8大類別,配合農村社區課程需求,深入社區授課協助發展願景、規劃及執行。從培根師中再培訓出農村再生顧問師,長期陪伴社區成長。培根師和顧問師績效不彰或考評不佳將從師資庫中退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這是我們未來很長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主要任務。臺灣農村再生與鄉村振興有許多相似之處,其政策思路、有效做法和成功經驗,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以法制化形式推進鄉村振興。我們從2005年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2013年提出美麗鄉村建設,相關的要求大多停留在政策文件層面,並沒有制定形成獨立的法律法規或者技術規範,致使其缺乏足夠的約束力和責任部門,進而容易造成管理上的困難。因此,抓住此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契機,加快推進農村建設法治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要出臺鄉村振興法或者相關條例,進一步明確鄉村振興的政策目標、指導原則、經費來源用途、土地利用、文化保護等內容,保障農村建設在規範管理的框架內依法進行、持久穩定推進。

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與農民息息相關,振興的鄉村是農民的家園,農民理應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在實施過程中,應充分重視和發揮農民的主體地位,堅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調動和保護農民的積極性,特別是在政策制定、產業選擇、規劃設計、項目實施與管理等重要環節,要認真考慮農民對鄉村振興的意見、建議和感受,切實結合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開展相關工作。要秉承計劃推動、人才先行的做法,以學、訓、用合一的精神,下大力氣開展對「人」的培訓,優先辦理種子教師的培訓,建立起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振興師資庫,進而再開展對農民的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增強農民的自主參與意識,提升其對產業發展、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和社區治理方面的素養。只有農民真正參與了受益了,鄉村振興才能成功、才可持續,脫離、背離了農民的鄉村振興,即使建設得再漂亮再光鮮,也是捨本逐末。

堅持「四態融合」推進鄉村振興。推進鄉村振興,要注重補農村的短板、揚農村的長處,理清發展思路,有效提高針對性,防止「重硬輕軟」的現象,著力在經濟業態、自然生態、特色文態、村落形態「四態融合」上下功夫,堅持產業強基、生態固本、文化塑魂、田園留根,切實做到因村施策、分類深化、梯次推進,統籌推進產業培育、環境打造、文化傳承、村莊布局等各個環節,實現產業發展與環境承載相適宜、生活改善與生態保護相統一、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相交互,避免千村一面、千篇一律,實現農村社區發展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強化機制創新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是一項宏大的系統工程,不能作為一般性工作按部就班、平鋪直敘,必須加強機制創新,全面激發農村發展活力。要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鄉村振興工作機制,進一步明確部門和地方的責任,分解工作任務,統籌協調政策資源和工作力量。要創新鄉村振興投入機制,整合涉農領域財政資金,設立鄉村振興基金專款專用,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激活和引導金融、工商和社會資本投入鄉村振興,為農村建設提供持久長效的資金支持保障。要創新鄉村振興治理機制,在強化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和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的同時,積極探索引導新型社會組織(類似臺灣的農村社區發展協會)廣泛參與鄉村振興,制定務實管用的村規民約,充分發揮新農人、新鄉賢等鄉村精英的多元作用,促進鄉村長治久安與文明和諧。

附件一:

2018臺灣共享農莊與鄉村旅遊培訓行程

時  間

行   程   內   容

住  宿

第1天

 

上午

 省臺辦行前教育

臺北花園酒店

下午

海口-桃園 

歡迎晚宴

第2天

 

上午

參訪宜蘭縣五結鄉農會(夢田觀光米廠)

臺一卉館

下午

參訪宜蘭縣中山休閒農業園區

考察臺一休閒農場

第3天

 

上午

日月潭生態區休閒漁業

走馬瀨休閒牧場

 

下午

參訪粒粒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餘順豐花生觀光工廠)

第4天

 

上午

參訪墾丁貓鼻頭生態保護區

高雄蓮潭會館

 

下午

拜會屏東農業生技園區 若干休閒農產品加工廠

 

第5天

 

上午

參訪優遊吧斯股份有限公司鄒族文化村

臺灣共享農莊商業模式培訓

嘉楠風華酒店

 

下午

參訪阿里山森林休閒區

第6天

 

上午

臺灣漢光果菜合作社(臺灣最大農業合作社)

臺北花園酒店

 

下午

臺灣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培訓

參觀掌生鼓粒糧商號、臺北101大樓

歡送晚宴

第7天

 

上午

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  前往升恆昌免稅店


下午

手信坊

桃園-海口

 

 

 

附件二:

 

2018臺灣共享農莊與鄉村旅遊培訓報名表

 

 

表1                                 填表時間:  年  月  日

姓 名


性別


職務


單 位


地 址


身份證號碼


郵 編


辦公


住宅


傳 真


手機


E-mail


聯繫人


電話


手機


 

 

單位(籤章):

                        時間:     年    月    日

 

表2

姓 名


性別


職務


單 位


地 址


身份證號碼


郵 編


辦公


住宅


傳 真


手機


E-mail


聯繫人


電話


手機


 

 

單位(籤章):

                        時間:     年    月    日


相關焦點

  • 臺灣鄉村建設的做法、經驗和啟示
    2008年, 臺灣開始推動實施農村再生, 並於2010年8月通過《農村再生條例》, 提出「以美化農村景觀, 維護農村生態及產業文化, 提升農村居住及人文質量, 恢復農村居民在地居住尊嚴, 以達成新農村總體建設, 農村生命力之再現」的發展目標, 開啟了臺灣農村建設與發展的新局面。
  • 【鄉村振興】臺灣鄉村振興的啟示
    2018年8月下旬,筆者到臺灣參訪。期間,筆者結合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點考察調研了臺灣地區推進農村建設與發展的做法。可以說,臺灣地區以上世紀60年代末《農業政策檢討綱要》發布為始點,由「抽取」農業農村轉向「支持」農業農村,由此開啟真正現代意義的鄉村建設探索。
  • 他山之石 | 我國臺灣地區農村土地整治發展歷程及啟示(全文)
    《農村社區土地重劃條例》《農村再生條例》共同構建了農村土地整治的主要法律體系和實施依據。2010年,臺灣地區頒布《農村再生條例》,作為「農村再生計劃」的專門法律,以農村社區為中心,建立農民自主參與制度,將「農業、農民、農村」與「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強調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的共同規劃與建設。農村土地整治更加重視農村自主管理、鄉村文化保護等內容。
  • 臺灣農村再生的重構策略——以臺灣休閒農業為例
    天津大學曹磊教授、王洪成教授在讀碩士研究生李伊儂以《臺灣農村再生的重構策略——以臺灣休閒農業為例》為題進行分享和交流,報告主要介紹了臺灣休閒農業的發展現狀、臺灣農村再生的重構策略以及相關案例分析幾個方面的內容。
  • 臺灣農村土地整治的模式特點及其借鑑意義
    該文採用文獻梳理與對比研究的方法, 分別從臺灣農村土地整治的初期手段「農地重劃」、20世紀80年代的「農村社區土地重劃」, 到2000年之後的「農村再生」工作的歷史、內涵等角度進行分析, 總結其經驗做法, 從公眾參與程度、對農民意願的尊重、重劃追求的綜合效益等角度提出其對大陸農村土地整治的借鑑意義。我國臺灣地區「土地法」是臺灣地區農村土地整治的主要依據。
  • 危朝安率團在臺灣南投、臺中考察農村再生資源利用及農村改造情況
    原標題:借鑑農村建設有益經驗 實現發展與生態雙贏 2月25-26日,自治區黨委副書記危朝安率廣西經貿文化參訪團先後赴臺灣南投縣、臺中市考察農村再生資源利用及農村改造情況。 「以前拿青蛙餵鴨餵鵝,現在青蛙是社區所有居民的老闆。」
  • 臺灣現代農業發展的體會和啟示
    二、臺灣發展農業做法及啟示  臺灣農業經歷了農業培養工業、工業支持農業、農業經濟轉型三個階段,他們發展農業的先進理念和做法,值得肇慶充分學習加以借鑑。  (一)通過扶持政策推動發展。臺灣每十年根據形勢變化對農業發展理念進行調整創新,相關涉農政策比較符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現狀。
  • 再生紙的製作過程,再生紙的做法
    而事實上,臺灣目前的紙製品中,利用回收紙所做的器具就佔不少部分。該基金會指出,光是紙容器使用於飲料容器市場上,臺灣現今已達每年九千公噸,折合約三點八億個。而紙餐盒的製造量上,每年就將近四萬公噸,折合約十二點八億個,而這些絕大部份都是利用回收紙做成的。至於衛生紙、小文具及書寫用紙,大部份都有再生紙的成份。這個情形最具體的直接效益就是使全球無數的樹木免於砍伐的命運。
  • 臺灣「新校園運動」啟示
    2008年5·12汶川地震後,朱濤寫出《臺灣9·21震災重建啟示系列》,其中一篇著重介紹「臺灣新校園運動」。該運動是指在1999年9月21日臺灣中部發生大地震,導致多所校舍損毀後,在民間團體的推動下,由臺灣教育部提出的災區校園重建工作中的核心部分。它號召建築師熱情投入校園設計,並鼓勵校方和社區人士積極參與討論,共同探索融合現代教育理念的新型校園空間。
  • 臺灣地區農舍制度及對大陸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啟示
    為了適應這一系列發展環境的變化, 臺灣當局認為「農地農有、農地農用」無法引進資金和技術進入農村, 農業收入不高, 就業機會不多, 年輕人不願意在農村發展, 導致農村人口高齡化。在這樣一個惡性循環的背景下, 農業結構無法轉型升級, 無法應對現代社會的進步, 農地政策需要調整。
  • 臺灣將進行二戰後最大規模農村調查
    此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首次以農村為主體的調查研究,在9月26日舉辦的「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合作記者會」上,「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和「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籤署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合作協議書,期許能留下交給下一代的農村備忘錄。
  • 回鄉築夢補助斷 臺灣農村青年心寒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農業主管部門推動「農村再生青年回鄉築夢計劃」去年底突然喊停,改成「青年回留計劃」;但補助斷炊,讓返鄉青年頓時失業,各小區和返鄉青年抱怨,政策說砍就砍,令人心寒。   據報導,農村再生青年回鄉築夢計劃執行後,各地出現質疑聲浪。
  • 臺灣基礎教育給我們的五個啟示
    應臺灣糖葫蘆基金會邀請,荊州市教育考察團一行在市政協副主席黃綿壽的帶領下,於2月18日至2月26日赴臺灣進行了為期八天的考察。參訪了臺灣部分中小學校,與一些教育界人士進行了交流。通過實地察看、聽取介紹、觀看學生表演、查閱資料等方式,我們對臺灣地區的基礎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也給我們以深深的啟示。
  • "九合一"選舉啟示(六): 臺灣「九合一」選舉結果的啟示
    蔡英文兩年多的執政完全搞壞了此前8年來來之不易的兩岸關係發展大好局面,臺灣民眾的福祉利益也因素受到嚴重損害。在選舉過程中,民進黨不斷幹擾阻撓兩岸交流交往和民眾期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形成了鮮明對立。「兩岸關係好,臺灣才會好,臺灣百姓才會好」的理念逐步在島內紮根發芽。
  • 臺灣師範大學行政機關績效考核的經驗與啟示
    文章以臺灣師範大學為例,分析其在校務行政追蹤管考系統和人事考核系統方面的做法,並提出了可供借鑑的經驗和啟示。  績效考核是組織在既定的戰略目標下,運用特定的標準和指標,對員工的工作行為及取得的工作業績進行評估,並運用評估的結果對員工將來的工作行為和工作業績進行正面引導的過程和方法。
  • 親歷臺灣再造現場為中國農村培養規劃師——2015臺灣美麗鄉村營造工作營
    放眼海峽對岸,臺灣鄉村的發展歷經了凋敝,重建,復興的蛻變過程,已經成為全亞洲乃至全球創意農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臺灣的經歷和經驗對大陸有著寶貴的參考和借鑑作用,本次海峽兩岸鄉村營造工作營邀請海峽兩岸頂級導師團隊,帶隊親歷臺灣鄉村再造的現場,讓學員與寶島的建築師、農會骨幹、鄉公所以及鄉村居民一起工作,親身體驗和參與臺灣鄉村社區再造的過程,為中國農村培養規劃師。
  • 臺灣地區年金及健保制度對大陸地區的啟示
    為減少制度變革的阻力,「一代健保」延續了原有各類保險以職業進行劃分的做法,將被保險人分為6大類14個細目[2],根據臺灣地區「全民健康保險法」及「全民健康保險實施細則」的相關規定,不同類目的被保險人及其眷屬承擔的保險費比率也有所不同, 具體情況參見表2。臺灣全民健保制度通過社會共同籌資、建立風險分擔制度來提高民眾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3]。
  • 2020省考申論備考:如何書寫啟示類型綜合分析的啟示
    在申論學習過程中,啟示類型綜合分析題目往往讓很多同學倍感頭痛,今天,中公教育帶大家一起探究啟示如何書寫。一、概念認知:1、什麼是啟示。二、題目速覽山西2019年省考:請根據給定資料3,分析M縣的成功做法對G市其他縣深入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有哪些啟示。陝西2017年省考:根據資料5所反映的丹麥發展模式對我國的綠色發展有哪些可供借鑑之處。
  • 楊東平:從「選優」到「均優」,臺灣教改給我們的啟示
    楊東平:從「選優」到「均優」,臺灣教改給我們的啟示 作者:楊東平 發布時間:
  • 鏡頭裡的臺灣,揭秘真實的臺灣農村現象...
    臺灣農村緣何富裕    臺灣農村的富裕現狀,除了土地改革之外,其實還有許多更重要的因素。    如說臺灣土改解決了農村地權平均分配的問題,但類似的措施中國古代曾幾次實施過,農村並未出現質的變化。動輒擁有成千上萬公頃土地的西方大農場主,離開政府補貼與貨款尚難為繼,每戶農家平均只有0.72公頃的臺灣,農民又如何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