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官制改革與清王朝的滅亡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2020-12-15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通常情況下,改革是統治者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統治基礎、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1901 - 1911,清政府也煞費苦心地企圖藉助改革達到這一通常目的。然而,事與願違,清末所進行的為期十年的改革並沒有使清王朝長治久安,反而將之送入墳墓。本文試圖從官制改革的角度出發來探究清王朝滅亡的原因,以求教於同行。

1 科舉選官制度的廢除,使許多舉貢生監突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中,無形中增加了社會不安定因素,加重了晚清統治敗亡的砝碼科舉制度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延續了大約1300多年的選官制度。到了清末,科舉制度在運行中的弊端日益嚴重,已經達到非停廢不可的地步。1905 ,清政府不得不宣布:「著即自丙午科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1 ]毫無疑問,科舉制度的廢除是件大好事,「不佞嘗謂此事乃各國數千年中莫大之舉動,言其重要,直無異古者之廢封建、開阡陌。」[ 2 ]然而,其壽終正寢對於長期以來靠科舉入仕為生的數十萬舉貢生監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科舉制度的取消切斷了傳統教育與做官之間的連結,使他們頓時失去了人生的既定目標,而驟然陷入生存危機和對未來的極度恐慌之中。騷動和不安隨之而來。

科舉選官制度雖然停廢了,但沉澱在人們腦海中「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依舊根深蒂固。在這種思想的驅動下,經歷了希望破滅的陣痛後,人們為生存發展計,不得不在狹小的社會空間中重新尋找新的突破口。出國留學、投考新式學堂或乾脆棄文從武,成為當時讀書人新的、最主要的三種謀生和入仕方式。但是,這三種方式都無一例外地增加了晚清統治敗亡的砝碼。

首先、科舉選官制度廢除後,學堂選官制度暫時取而代之,成為選官正途。清政府相應地頒布了獎勵遊學和各學堂獎勵章程等措施。這樣,歸國留學生和高等學堂畢業生若獲得學部獎勵,就又可以躋身仕途。這無疑又燃起人們新的希望,暫時平息了人們心裡的怨氣。因此,一時間,出國留學和投靠新式學堂成為熱門。以法政學堂為例,它由於被看作官僚養成所而更加成為人們追逐的重點。面對這股強勁勢頭,清政府不得不一再放寬對入學資格、辦學條件的規定。私立法政學堂和法政速成班迅速崛起,學生人數猛增。由於「畢業人數逐漸增加,而官缺之增設有限」,仕途很快擁滯不堪,「學生得官之後仍復置之閒散」, [ 3 ]就讀新式學堂畢業後仍找不到合適的職位。人們一時的滿足不久就被再次的困窘所代替,社會上又一次出現了一大批對社會不滿、仕途失意的人群。

其次、許多青年出國留學後,目睹了中西文化巨大的差異,他們的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在國外接受了近代先進知識的薰陶,逐漸感悟到造成中國如此落後的禍端就在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因此,出國留學就不再僅僅是當初所追求的功名利祿,而是逐漸發展成為救國圖強。走向反清的道路便不可避免。當時許多讀書人就是抱著「反清救國」的心態而自費出國的,這一現象本身就「表明清王朝對他的臣民失去了往日的控制能力。」[ 4 ]清政府本欲通過遣送留學生、獎勵遊學達到培育新政人才,鞏固皇權的目的,到頭來卻為自己培養了一大批王朝的掘墓人。

最後,走上參軍入伍道路的讀書人也同樣如此。在科舉制度廢除前的1901,清政府就宣布停罷武科,從而使行伍入仕更為便捷。那些喪失生計、又沒錢出國留學、不能入新式學堂的讀書人便紛紛選擇入軍營。如新軍第九鎮徵兵時,「投筆從戎者相當踴躍」,許多革命黨人和熱血青年如趙聲、熊成基、柏文蔚等都投奔而來,「名門寒俊相率從戎。」[ 5 ]但是,由於財政困難等多方面的原因,清政府最初設想的擴軍計劃根本難以實現。這樣,僧多粥少,軍中不僅升官無望,而且連軍費開支也難以保障。大多數人指望參軍入仕的幻想慘遭破滅,於是他們結成團體,成為社會革命的激進分子。

革命黨人也趁機在軍中進行宣傳。這些受進步思想影響的新式軍人,與腐朽的清王朝可謂格格不入。對於清政府來說,不啻於一股異己力量。因而清政府企圖通過編練新軍以鞏固自己搖搖欲墜的統治,只能是希望渺茫,適得其反。當然,這也是清政府所始料不及的事。

2 清政府實行的中央官制改革,名為打破滿漢差別,實為鞏固皇權,從而激化了本來就十分嚴重的滿漢矛盾清末官制改革首先是從中央官制改革入手的。清政府根據奕劻等人的意見,仿效西方三權分立原則,採取或增或裁,或保留或合併的方法,對中央政府各部門的設置作了較大的調整。比如,將工部、商部改為農工商部,將戶部與財政部合併為度支部;改刑部為法部,改兵部為陸軍部等。此外,中央各部門的官員設置情況也較以前有所不同。

應該承認,清政府對中央官制進行的改革不失其進步性。改革前的中央各部門職權不清, 「數人供一職,其半為冗員」,常常導致「賢者累於牽制,不肖者安於推諉。」[ 6 ]官制改革後,不僅舊有政府中一些無關緊要的部門被裁撤了,而且各部門都精簡冗員。這既有利於改變過去機構臃腫、內部渙散、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病,還節約了行政開支。從客觀上講,改定後的中央各部門、更為精簡、更符合時代需要。它是清政府在西方強勁勢力的衝擊和國內各階層的壓力下所做出的積極反應。

然而從主觀上分析,清政府力主改革的目的並不是真正要革除弊病,其真實用心在於鞏固皇權、挽救瀕臨破產的統治,也可以說是為了王朝自救。另一方面,清政府名義上是要消除滿漢畛域,實際上是要藉機削奪漢族封疆大吏的勢力。這一主體思想必然會滲透到改革的方方面面。因此,對於一些無關痛癢的部門取捨、或細枝末節的修補性措施,清政府會作擁護態;一旦改革觸及到敏感部位,或關係到滿族親貴的既得利益,他們就會或推委或搪塞,甚至不惜採取欺騙手段,從而激化了本來就十分嚴重的滿漢矛盾。新制定的中央官制處處反映了清政府揚滿抑漢的意圖。「皇族內閣」

出臺後,清政府借釐定中央官制之機,行加強滿人勢力、鞏固皇權之實的居心更是「路人皆知」了。

漢族地主們指望權利分配的天平能向自己傾斜些,因而熱情響應變革,最後卻換得滿族親貴「聯翩而長權,漢人之勢大絀」[ 7 ]這樣一個令人心寒的結果。載澤當政後,滿清親貴更加肆無忌憚地狂攬大權。這種不平衡不可避免地會激起漢族官僚的強烈不滿,促使他們「由不滿而失望,由失望而怨恨」, [ 8 ]從而加大他們與滿清王朝的離心力。

如果說慈禧太后在位時,懾於她一貫的威望,這種矛盾會隱而不化的話,那麼, 1908,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後,清政府已經完全喪失了能夠有效駕馭時局、協調紛爭的能力,滿清貴族包攬軍政大權只能是暫時的表象而已。

矛盾的公開化、表面化只是時間問題了。因此,清政府進行的中央官制改革註定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權力角逐,由此而引發的滿漢矛盾也將成為革命的催化劑。

3 清政府實行的地方官制改革打破了地方督撫專制獨裁的局面,實際上是要集權於中央,因而遭到地方官吏的反對,擴大了地方與中央的離心力長期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司法行政不分,地方官一人「萃地方百務於其身。」[ 6 ]督撫作為各省的最高行政長官,身兼數職,權勢更大。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問題一直以來都令清政府十分頭疼,到了清末則更為棘手。

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地方督撫的權力迅速膨脹。相比之下,中央大權卻日漸旁落,成為清廷的一大心病。特別是八國聯軍入侵時,在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的領導下,南方和長江領域13個省竟成立「東南互保」,拒不執行清政府宣戰的旨意,令清政府當局深感椎心之痛。這也刺激清政府痛下殺手鐧,決心改革地方官制,集權於中央。

1907,清政府頒布外官制,即地方官制。地方官制改革的宗旨是:「明權限,去隔閡,通朝野之情誼,去官吏之責成,期有合於立憲國行政機關之制。」[ 1 ]清政府主要進行了兩方面的改革: 1、削減地方督撫的權力。19079,編制館擬定出外省官制,對督撫的權力進行了重新分配。「以布政司專管民政,兼管農工商,以按察使專管司法上之行政,監督高等審判廳,另設一財政司,專管一省之財政,兼管交通事務。」目的是「以專責成而清權限。」[ 6 ] 2、對地方督撫進行頻繁變更。從維護統治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考慮,清政府以前一般對各省督撫實行的是久任制。改革地方官制時,鑑於地方督撫權傾勢重,清政府採取頻繁更調的方法,想藉此減少地方督撫攬權的機會。如南方重鎮江蘇省的總督,「在三年之中竟更動四次,而巡撫也調了三任。」[ 9 ]這一時期動作最大的當屬對袁世凱和張之洞的調任。時任兩湖總督的張之洞和直隸總督袁世凱是當時地方督撫中最有影響的人物。

19077,清政府將他們同時調入軍機處,任軍機大臣。

這種明升暗降的伎倆,明眼人一看就清楚。

從表面看來,清政府將地方督撫的權限縮小了,還不顯山不露水地解除了兩個心腹大患,地方官制改革確實起到了預期的效果———集權於中央。實際上,清政府這種拙劣做法的結果只能擴大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導致在表面的平靜下醞釀著更大的動蕩。

清政府居心叵測,地方督撫當然心知肚明,肯定會進行必要的反對。以司法獨立為例。地方官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打破過去司法行政混然不分的格局,使司法權脫離行政權,在各省、州、縣相應地設立高級、中級和初級審判廳,作為地方審判機關。這樣,案件的審理不再由臬司、督撫核轉,行政官不能受理訴訟。這其實是清政府藉機削奪地方督撫實權的一個舉措。兩湖總督的張之洞極為反感,他多次致電軍機處釐定官制大臣,反對裁撤知府及設立高等審判廳,認為這是照搬日本模式,不符合中國實情,並危言聳聽,「不過數年,亂黨布滿天下,羽翼已成,大局傾危,無從補救,中國糜爛,利歸漁人。是本意欲創立憲之善政,反以暗助革命之逆謀。」[ 10 ]張之洞的預言應驗了。清政府的官制改革確實助長了革命的氣焰。但並不是他所認為的,是司法獨立導致的,而是源於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清政府強制性地收權於中央,使地方督撫深感不信任。尤其是張之洞和袁世凱被裁抑,無疑起著「殺雞給猴看」之功效,促使地方督撫在同病相憐的情況下,互通聲氣,進一步與清政府離心離德,使本來就十分嚴重的中央與地方間的矛盾更為激化了。

綜上所述,清政府力圖通過官制改革,達到集權於中央,鞏固滿清王朝統治的目的非但沒有實現,反而增加了社會動蕩因素,激化了滿漢間的民族矛盾、擴大了地方與中央的離心力。再加上腐朽無能的清政府已經失去了有效協調各種矛盾的能力,所以它所進行的這種亡羊補牢式改革只能以失敗告終,並且為革命風暴的到來製造條件。

參考文獻:

[1]  朱壽朋. 光緒朝東華錄() [M ]. 北京: 中華書局,1984. 5292, 5580.

[2]  王木式. 嚴復集[M ]. 北京:中華書局, 1986. 166.

[3]  潘懋元,劉海峰. 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315.

[4]  焦潤明,蘇曉軒. 晚清生活掠影[M ]. 瀋陽:瀋陽出版社, 2002. 96.

[5]  茅乃登,茅乃封. 辛亥革命江蘇地區史料[M ].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961. 395.

[6]  沈桐生輯. 光緒政要( 32) [M ]. 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 2307, 2311, 2393.

[7]  朱 英. 晚清經濟政策與改革措施[M ]. 上海: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 279.

[8]  候宜傑. 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559.

[9]  胡春惠. 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M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 21.

[10]  苑書義,. 張之洞全集(266) [M ].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9576, 9577.

(資料來源:《忻州師範學院學報》 20076月)

上一篇:清兩代嘉善知縣簡評下一篇:清末陪都盛京的軍政改革

相關焦點

  • 全球史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九...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高士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主編、研究員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22屆青年學術論壇在杭州舉辦
    會議合影      2020年11月28-2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與杭州師範大學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合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青年學術論壇」是近代史研究所每年一度的傳統學術活動,旨在激勵本所40周歲以下的青年學者,通過砥礪學術、交流思想,全面提高在學術寫作、口頭表達和邏輯思辨等方面的能力,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傳承與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 劉大年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1938年8月進陝北抗日軍政大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抗日軍政大學第五期畢業後,他被分配在冀西和冀南抗日根據地工作,長期生活、鬥爭在河北平原和太行山上。抗戰勝利後,他擔任北方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工學院副主任,北方大學、華北大學歷史研究室副主任。1950年5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擔任研究員,兼中國科學院編譯局副局長,主編《科學通報》,並為科學院黨組成員。
  • 《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例如:既然這一理論與中國的實際情況存在極大的差距,對歷史的解釋能力有限,為什麼研究者仍把它作為一種主要的分析工具進行著相關的研究?它的價值和生命力究竟何在?推而廣之,我們應當怎樣看待史學研究中各種各樣的「理論」、「模式」、「規範」?本期的另一組重要文章,為三篇書評。這三篇書評的評論對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第一輯的三部著作。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2019年度學術會議計劃匯總表
    學術交流和研討 中國近代社會史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中心 ,深入探討近代中國文化轉型中的重大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3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從1903年4月起,清政府以新設商部為契機,以「振興工商」為目標,在此後數年中陸續採取了一些措施,制定了一些法規,構成它的所謂「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試對清政府的「振興工商」作一初步探索。商部的設立辛丑條約籤訂後,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已喪失了獨立地位,淪為半殖民地。外國商品以前所未有之勢源源流入中國,外商在中國紛紛設廠。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
    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簡介(2019年5月修訂)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中心自2005年8月至2013年8月,以近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和經濟史研究室為依託,2013年8本中心是一個面向國內外學術界,開展有關中國近代社會史學術研究活動、進行海內外學術交流的非實體學術組織。本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近代社會史、社會文化史,在相關領域有幾位積有成就的專家學者。
  • 金以林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外珍稀文獻的收集與開放
    因此,加強民國史研究,不僅是社會的需要、學界的熱點,更有助於凝聚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兩岸未來關係要有所突破,宜在歷史中尋找資源與共識,這就繞不開對民國史的研討與評價。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是研究近代中國歷史的專業學術機構。早在1971年受周恩來總理的指示,近代史研究所就成立了民國史研究室,是大陸民國史研究的開端。
  • 一次流產的近代社會歷史調查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     1964年2月7日,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楊東蓴與近代史所副所長劉大年聯名致函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分黨組、全國政協黨組、中宣部、統戰部,建議成立「近代中國社會歷史調查工作委員會」。
  • 堅持百家爭鳴 繁榮歷史科學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7月16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講話中,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了五點要求。這五點要求,實際上是提出了我黨領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基本方針,是十分重要的。其中第三點強調,「要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即將在復旦大學舉辦
    題記:2019年12月10-1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21屆「青年學術論壇」將在復旦大學光華樓東輔樓會議室如期舉辦。
  • 《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2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但是,與此同時,在新社會身上,我們也看到不少舊時代的痕跡。恩格斯指出:「社會主義自從成為科學以來,就要求人們把它當作科學看待,就是說,要求人們去研究它。」關於五四時期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幾個問題 韓凌軒如何認識和劃分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是研究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
  •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舉辦第三屆暑期講習班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舉辦第三屆暑期講習班 2018年07月24日 09:4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章珏 薛力 字號 所屬學科:國際關係關鍵詞:中國社會科學院
  • 岸本美緒教授訪談錄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採訪者:戴海斌(1978—),浙江紹興人,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戴海斌(以下簡稱「戴」):岸本老師您好!謝謝您接受這次訪談。主要想請您談一談個人治學方面的一些經歷和經驗,我想國內的讀者應該很有興趣,尤其是與您的領域相關的研究者。
  •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簡介(1988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前身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歷史研究所籌備委員會,成立於1956年10月。1958年曾併入復旦大學歷史系,又稱復旦大學歷史研究所。1959年9月,劃歸上海社會科學院建制。「文革」期間,被隨院撤銷,1978年重建。
  • 王朝滅亡前的10大徵兆
    從秦朝到清朝王朝滅亡前都是從官民對立開始的。幾乎都是官逼民反。一旦社會出現動蕩,就會出現一系列事件,增加對社會的控制,這樣就要增加管理人員。管理人員又要發工資,徵稅,總之越忙越亂,直到忙到滅亡還沒有想明白啥回事。思想一亂,人就很難一條心了。每個王朝滅亡前思想上一定混亂了。唐朝中期思想混亂,韓愈柳宗元發起了一場運動,大體穩住了國家思想,為唐朝延續了近百年。
  •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是中國社會學的國家級學術研究機構,是中國最大的社會學研究所,發揮著新型智庫的重要作用。是二個國家級社團——中國社會學會、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的管理機構和秘書處所在地。中國第一家社會學個人基金會——北京市陸學藝社會學發展基金會的辦公地也設在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此後,何建章、陸學藝、景天魁、李培林相繼擔任過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國學專業高級課程班
    、研究員、教授、博導周溯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研究員、博導黃曉勇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教授、博導卓新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導、中國宗教學會會長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年論壇
    時 間: 2016年12月27日  14:00-16:50地 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八樓報告廳主 辦: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 張海鵬:《創榛闢莽:近代史研究所與史學發展》序
    《中國通史簡編》,雖然他也編著了《中國近代史》上冊。為什麼他堅決主張中國科學院首先要成立近代史研究所?我想這要回顧延安的整風運動。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非常鄭重地提出要改造全黨的學習方法和學習制度。他認為黨內的學習存在三個方面的弊病:不注重研究現狀,不注重研究歷史,不注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應用。他認為這是極壞的作風。談到研究歷史,他說:「不論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國史,在許多黨員心目中還是漆黑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