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是了解中國和學習漢語的最佳渠道」

2020-12-11 人民網傳媒

  70歲的麗澤大學客座教授三瀦正道接受記者採訪。
  本報記者 劉軍國攝

  三瀦正道從2007年開始翻譯出版的11本《必讀!有趣的中國》系列圖書。
  本報記者 劉軍國攝

  「非常榮幸我跟人民日報同歲!」70歲的麗澤大學客座教授三瀦正道見到記者,就像與久違的親人見面一樣興奮。

  從上世紀80年代初至今的近40年時間裡,三瀦風雨無阻,每天早上5時開始閱讀兩個小時人民日報。不僅如此,他還分門別類地做人民日報的剪報,並精選文章翻譯成日語出版。如今,他依據人民日報整理編輯、翻譯的書籍超過70本。

  獨創「三瀦式人民日報閱讀法」

  近日,記者來到三瀦教授工作和生活的千葉縣柏市。在約好見面的咖啡廳,三瀦像出差一樣,帶了一個拉杆箱、一個帆布包和一個皮包,用於攜帶見證自己與人民日報之間緣分的資料。

  三瀦的家庭與中國頗有淵源。他的曾祖父是著名的中醫專家,祖父和父親都是日本知名大學教授,積極從事與中國的交流。家庭的薰陶讓三瀦從小酷愛中國文學,小學五年級就讀完了《水滸傳》,而且能清晰地記住每個人物的綽號。由此,三瀦在大學時選擇了漢語專業,研究中國六朝時期的小說和元代的元曲。

  從1977年第一次訪華至今,三瀦已到過中國近150次。80年代初,三瀦作為翻譯隨日本政府代表團訪華,一直認為自己中文還不錯的三瀦發現自己在漢語書面語方面非常薄弱。於是,三瀦想到了通過閱讀人民日報來學習。

  從那時起,三瀦每天早上5時起床閱讀兩個小時人民日報,近40年來從未間斷。三瀦說:「人民日報是了解中國和學習漢語的最佳渠道,我把一天中精力最好的黃金時間用在了讀人民日報上。」

  雖然人民日報電子版已經可以獲取,但三瀦依然堅持閱讀紙質版。對於生活在日本的三瀦來說,閱讀紙質版人民日報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訂閱的人民日報一般在三四天之後才能郵寄到家中。

  「人民日報在不斷擴版,我最開始閱讀的時候人民日報只有4個版,現在是24個版。」幾十年風雨無阻地閱讀,他獨創了「三瀦式人民日報閱讀法」。三瀦教授每天閱讀兩份人民日報,一份是剛郵寄到的三天前的報紙,另一份是三個月前的報紙。三瀦說,三天前的報紙他大致翻閱一下,但閱讀三個月前的人民日報就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並按照自己劃分的274個類別剪報並收集好文章。「有些文章需要在更長的時間裡才能發現它的價值,如果當天就剪報的話,很多重要文章會被漏掉,必須要放三個月重讀。」三瀦解釋道。

  人民日報剪報集出了書

  三瀦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從行李箱中取出十幾本《中國時事解說》剪報集。三瀦從2001年開始,從人民日報找一些精美的照片剪下來,每周把人民日報相關主題的文章歸納起來翻譯成一篇1000多字的日語文章。除去元旦和盂蘭盆節的兩周之外,三瀦每周寫一篇文章,每年把這些文章和圖片集結成冊,用於學校教學。此外,三瀦還把《中國時事解說》剪報集送給麗澤大學的所有老師。

  這只是三瀦向日本民眾介紹人民日報的方式之一。2007年前後,三瀦在閱讀人民日報的過程中發現,反腐等話題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報紙上。他認為,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自我淨化能力,並萌發了通過人民日報的報導,讓日本讀者更客觀公正理解當代中國變化的想法。三瀦的這一想法與一直在日本講述中國故事的日本僑報社總編輯段躍中不謀而合。由此,三瀦每天從閱讀的人民日報中選取3篇報導,每個月從選取的90篇左右報導中選出8篇備選,到年底再從中精選60篇,交給日本僑報社出版發行。反映中國的發展變化、中國人的生活和心態、促進日中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是其選擇文章的重要標準。

  如今《必讀!有趣的中國》系列叢書已經出版11本,第十二本今年6月出版。據段躍中介紹,《必讀!有趣的中國》每次出版後都在日本引發強烈反響,已被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朝日新聞》《每日新聞》等多家日本主流媒體介紹,一些日本大學和中學把這套書當作教材或課外輔導讀物。

  「人民日報是一份非常棒的報紙,客觀公正。」三瀦對本報記者說,中國有「他山之石」一說,「好的就是好的」。即使在日中關係有波折的時期,人民日報對日本的優點也始終抱著謙虛坦蕩的態度予以報導,而日本媒體對中國值得學習的地方卻視而不見,應該向人民日報學習。

  閱讀人民日報改變了我的工作和生活

  「非常感謝人民日報,讓我的工作和生活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在採訪過程中,三瀦不止一次向記者表達對人民日報的感激之情。

  雖然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國,但彼此之間並不熟悉。「有很多在中國開展業務的企業想了解真實的中國,但苦於沒有渠道,於是便找到了我。」上世紀90年代,一家日本企業聽說三瀦天天閱讀人民日報,於是便邀請三瀦給他們即將派往中國的員工介紹中國的情況。三瀦授課深入淺出,讓大家對中國有了客觀全面的認識。至今,三瀦已經先後被近百家日本企業請去介紹中國的情況。

  三瀦完整保留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所有的人民日報。他說,那時候的人民日報是學習與體育相關中文的好教材。三瀦希望所有想學漢語和了解中國的外國人都去認真閱讀人民日報,這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三瀦認為,培養高水平翻譯人才對促進兩國相互理解、增強兩國合作非常重要。於是,他成立了日中翻譯活動推進協會——而立會,已培養近200名翻譯人才。三瀦讓學生們翻譯的素材都來自人民日報,還專門編寫了《通過人民日報學習評論體中文翻譯技巧》,在業界廣受好評。

  三瀦每年都帶學生到中國考察。為了讓學生們能夠真正了解中國,每次訪華期間都會選擇一天逛中國城市裡的胡同,與胡同裡遇到的普通中國民眾進行交流,感受到了普通中國民眾的友好、熱情、善良,加深對中國的認知。

  在訪談結束時,記者邀請三瀦為人民日報70周年題寫賀詞,他說,「因為太重要,我必須要好好想一想,寫好之後寄給你」。三天後,記者收到了三瀦寄來的十幾本編輯整理人民日報的書冊和整整4頁紙的美好祝福。(本報東京電)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是了解中國和學習漢語的最佳渠道」(人民日報·海外情緣...
    三瀦的家庭與中國頗有淵源。他的曾祖父是著名的中醫專家,祖父和父親都是日本知名大學教授,積極從事與中國的交流。家庭的薰陶讓三瀦從小酷愛中國文學,小學五年級就讀完了《水滸傳》,而且能清晰地記住每個人物的綽號。由此,三瀦在大學時選擇了漢語專業,研究中國六朝時期的小說和元代的元曲。   從1977年第一次訪華至今,三瀦已到過中國近150次。
  • 日本麗澤大學客座教授三瀦正道近四十年每天兩小時閱讀人民日報
    有趣的中國》系列圖書。本報記者 劉軍國攝 「非常榮幸我跟人民日報同歲!」70歲的麗澤大學客座教授三瀦正道見到記者,就像與久違的親人見面一樣興奮。 從上世紀80年代初至今的近40年時間裡,三瀦風雨無阻,每天早上5時開始閱讀兩個小時人民日報。不僅如此,他還分門別類地做人民日報的剪報,並精選文章翻譯成日語出版。如今,他依據人民日報整理編輯、翻譯的書籍超過70本。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本屆比賽中她獲勝兩場,並獲一場單場最佳辯手,延世大學也以小組第一晉級淘汰賽階段。  看到賽場上唇槍舌劍的崔香,很多人不相信她的辯齡還不到一年,而且她和辯論的結緣純屬巧合——在韓國,中國駐韓國大使館教育處每年都要舉辦「全韓中文辯論賽」。這個賽事的特別之處在於,要求參賽的4個人當中必須要有一名韓國人。
  • 漢語學習網讓斯洛伐克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信念更堅定
    漢語學習網讓斯洛伐克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信念更堅定漢語學習網讓斯洛伐克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信念更堅定隨著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快,很多外國人希望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歷史文化,而現代網絡的不斷發展與創新,給予了外國人學習中國文化很大的幫助。
  • 學習中文是了解中國的最佳方式-光明日報-光明網
    比賽嘉賓阿德萊德大學副校長、孔子學院理事長南希·科羅馬教授表示,隨著中澳兩國關係的不斷積極發展,兩國間人文交流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澳大利亞青年學生願意學習中文,渴望通過掌握中文更好地了解中國這個國家。     比賽嘉賓阿德萊德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教授、孔子學院首任院長高默波認為,目前老一輩的澳洲人對於中國還有一些成見,但青年人通過學習中文,通過到中國去留學和實習,獲得了對中國更加直觀的認識,對於中國的看法也不同以往。
  • 人民日報評論員隨筆:漢語拼音,一甲子與時偕行
    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走過一甲子,漢語拼音已經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語言工具。   漢語拼音並不是第一個漢字注音方案,但卻是最成功的方案。直音法、讀若法、反切法等中國古代注音方法,需要一定的識字量作為基礎,不便初學者掌握。而近代以來,國語羅馬字、拉丁化新文字等注音嘗試,或過於複雜,或不夠科學,或不便於國際交往,多流於「紙上的藍圖」。
  • 傳播中國自信弘揚歷史文化 印度學生通過漢語學校了解中國
    傳播中國自信弘揚歷史文化 印度學生通過漢語學校了解中國傳播中國自信弘揚歷史文化 印度學生通過漢語學校了解中國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有些民族文化可以走出國門進行展示,但更多的文化是無法「走出去」的,只能是來到中國才能感受。所以,中國文化傳播絕不僅僅是外向的,「漢語學校」的文化傳播方式將會越來越重要、越來越有實效。如藉助國內國際進行文化傳播,就是一種有效途徑。 但很多外國人都非常不清楚應該找什麼樣的漢語學校,才能幫助到自己。
  • 一位編寫漢語教材的芬蘭人:讓漢語學習變得快樂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對於任何一個學習外語的人來說,都離不開好的教材。對於學習中文的外國人當然也不例外。教材是否對路,直接關係到他們的中文學習能否堅持下去,也直接關係到他們中文學習的效果。如果一位精通外語的中國人編寫了一本對外漢語教材,這並不令人驚奇,但是由一位外國人來做成這件事就顯得有些與眾不同了。
  • 萬裡之外「點擊」漢語 網絡遠程學習魅力十足
    早在2001年9月北京語言大學即開通了遠程漢語教學平臺——「網上北語(eBLCU.com)」,為那些想學漢語又沒有時間或機會來中國學習的學員提供漢語遠程學歷和非學歷課程。2009年,創新了漢語遠程教育模式,以定期在線實時視頻課堂授課與網絡多媒體課件學習和口語陪練等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的漢語遠程學習不再是只面對冷冰冰的電腦與機器交互,而是能夠在自己的國家與處於世界各地的學生和老師每周在虛擬世界裡面對面一起學習交流,有了真實的班級概念和歸屬感。
  • 人民日報:使用WiFi、iPad等詞傷害漢語純潔性
    專家表示,「零翻譯」的外語詞,既破壞了漢語言文字的嚴整與和諧,影響了漢語表意功能的發揮,使語境支離破碎,從深層次來說,也消解了中國文化精深而豐富的內涵。  為什麼「諾基亞」「摩託羅拉」能譯成漢字,而iPhone和iPad就沒能翻譯過來?英語吸收漢語詞彙都改為字母拼寫,為什麼漢語中卻要夾雜大量英文?外來語對漢語的純潔和健康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 真正意義上的漢語學習詞典是怎樣的?|《當代漢語學習詞典》隆重推出
    經過五六年的編寫,四年多的打磨和完善,《當代漢語學習詞典》終於出版了!這部收錄當代漢語最基礎的6683個詞語,以4233個詞語為主要釋義用詞,以海量當代語料庫為基礎,兼具時代性和學習性的漢語學習詞典,是主編張志毅先生對「真正意義上的漢語學習詞典如何編寫」的思考和回答,它的出版也標誌著商務印書館漢語辭書出版進入了「當代」的新紀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趙立堅:中加合作建設孔子學院符合加拿大民眾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的...
    中新網北京10月22日電 (記者 張蔚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加合作建設孔子學院符合加拿大民眾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的需求,希望加方各界人士客觀理性看待中加之間的教育交流項目。
  • 「漢語學習讓我們走進了一個新的世界」
    走廊的牆上,張貼著一張張學生們手繪的中國文化主題板報。 「大家都非常期望能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享學習中文的體會。」該校校長雷亞萊說,學生們對中國和中國文化充滿熱情,通過沉浸式學習、中國夏令營和短期留學等項目,近距離接觸中國、了解中國,因此更加熱愛中國。 正是出於這樣的想法,雷亞萊和該校8名學生日前致信習近平主席。
  • 學習漢語在韓國成熱潮 多數韓國人會寫漢字姓名
    我從家鄉陝西來韓國學習韓語已經4個多月了。我在2006年11月9日的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看到,在韓國留學的外國學生中,中國留學生最多,達到兩萬多人,佔留學生總數的61.7%。難怪每個韓國大學裡的中國學生都很多,我們班上除了一個越南人,其餘都是中國人。
  • 摩洛哥近百人參加漢語考試 Lingo Bus成中文學習「快車道」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現智利教育部漢語研究項目研究員瑪麗緣還在上大學,全班只有她一個人考取了中國文化方面的碩士。她回憶道,當時她對中國文化一無所知,周圍的很多同學都對中國不太了解,在他們眼中,中國是一個遙遠而又陌生的國度,更別提學習中國的語言了。中文的難度是讓眾多國外學習者望而卻步的另一個原因。
  • 人民日報海外版:外國人學漢語 語法是道門檻
    外國漢語學習者反映,在新漢語水平考試(HSK)中語法偏難,這並不奇怪。我們知道,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都包括聽、說、讀、寫幾個方面,只掌握聽、說,那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文盲」,同時學習了讀、寫,才能算是全面掌握這門語言。當然,相對於聽、說,讀、寫比較難。
  • 上海漢語學習網 帶您走進中國語言的世界
    上海漢語學習網 帶您走進中國語言的世界語言是世界的溝通橋梁,每一個國家的語言都是寶藏,而中華文化的結晶——漢語也受到了國外人們的喜愛。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漢語學習網想要了解中國文化學習漢語,漢語如此廣受青睞,原因不僅僅在於中國的國際地位,更重要的是漢語本身就具有無限的魅力。漢語難學是世界所公認的,世界教科文組織也將漢語列為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儘管每個中國人從小就開始學習漢語,但我們僅僅只是熟悉和了解,面對一些專業的文字我們往往也是一知半解,更別說讓一個沒有文化積澱的外國人來學習漢語了。
  • 國際漢語教師|連接世界和中國
    國際漢語教師在世界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國際漢語教師,連接世界和中國! 有人說,對外漢語國際教師教外國人學習漢語,教他們一些中國語言和文化知識,並告訴他們更多關於中國文化的知識。 表面上是這樣,但太膚淺了。
  • 學習漢語的熱情越來越高
    學習漢語的熱情越來越高 2020-01-06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到了八年級,學生最喜歡的課就是中文課了。」澳大利亞墨爾本女子中學漢語教師陳秀說,「我們與中國國家漢辦合作的中國遊學活動,最多20個名額,但每次都有更多的學生想去,漢辦就多給了我們一個名額。」  墨爾本女子中學與國家漢辦2013年合作設立了孔子課堂,2015年開始參與漢辦的遊學項目。遊學活動時間為兩周,第一周在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學習中文,第二周去北京、西安、上海等地遊學。
  • 中國漢語教師任教世界五大洲
    當日,歡迎漢語教師志願者暨中泰漢語教學合作大會在曼谷舉行,400多位即將在泰國任教的漢語教師志願者出席了大會。據悉,這是中國實施「國際漢語教師中國志願者計劃」以來,國家漢辦派出的最大規模的漢語教師志願者隊伍。 新華社記者凌朔攝新華網北京6月4日電 由於世界各國學習漢語需求劇增,漢語國際推廣人才缺口巨大。據統計,中國陸續派出的漢語教師志願者已達28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