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多愛酒呢?可以說,你在中國的街道隨便問一個成年人「喝沒喝過白酒」,這個人幾乎不可能會和你說「沒喝過」,這就是白酒在中國的普遍程度。
可到了國外,即使是在我國名氣最大的「貴州茅臺」,也並不能被西方消費者普遍熟知。相反,西方名酒威士忌卻在中國的土地上越來越受關注與追捧。
難道中國白酒真的就不如西方嗎?
中國白酒口味簡單歸納一下就有七種之多——酸甜苦辣澀怪鹹。可以說,用一種液體展現出這麼多種味道,是需要十分高超的釀造技術的。但為什麼這麼高超的技藝卻得不到西方消費者的認同呢?
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白酒「辛辣」的入口味道,這種味道太過生猛,別說是外國人,哪怕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第一次接觸白酒,也會因此產生一些「牴觸」心理的。
那西方就沒有高度數的酒嗎?他們真的喝不了高度數酒嗎?
這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我們上文提到的威士忌其實就是高度數酒。至於西方人喜不喜歡喝高度數酒,從威士忌的知名度來推測,其實應該也是喜歡的。可同為高度酒,為什麼中國白酒走不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西方洋酒卻可以享譽全球呢?
酒礦君經過查閱資料發現,其實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酒麴。威士忌與白酒釀造所採用的邏輯大致相同,它們都是用糧食作為釀酒的原料,並通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從而生產出完成度較高的酒品的。只不過白酒與威士忌相比,在釀造過程中,多加入了「酒麴」這個元素。
中國白酒為什麼要加入酒麴呢?
酒麴從根本上講其實就是一種微生物。這種微生物在製作上,很多酒廠其實都是有細微差別的。但大致都是遵從在經過強烈蒸煮的白米中,加入麴黴的分生孢子的基本操作。
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
酒麴中其實存在著非常多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在釀酒的過程中會分泌一些酶,而這些酶可讓釀酒的糧食較快「成熟」,加快原料中的蛋白質,澱粉轉化成糖、胺基酸等物質。
而轉化成的糖又會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乙醇,這也就是糧食酒中酒精的主要產生來源。
另外,這一過程也對白酒的味道影響比較大。酒精中的醇類、醛類、酯類、酚類、酸類還有各種微量元素的產生,大多也都跟這個環節有關,而在這個環節產生的眾多微量元素,也決定著酒的香味與口感。
酒礦君認為,白酒不僅僅是中國人的一個飲品,其傳承發展而出的酒文化,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中國人品酒不僅在感受酒的味道,同時也是在品味這種文化。白酒雖然沒有一些洋酒在世界上傳播地更快,更廣,但其自身的價值還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中國的愛酒人,也大可不必存在洋酒就比中國酒好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