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打學生的,我見多了;打完學生還一肚子委屈的,還真是頭一次見。
事情發生在今年7月9日,陝西省黃陵縣橋山中學。
當時是語文課,打人的女老師為初二某班的班主任孟老師,被打的同學是她的學生多多,今年14歲。在現場目擊者拍攝的一段時長28秒的視頻中,可以看到老師連續打了該學生20多下,掌摑、打頭,並且一邊打一邊罵,導致該男生鼻子、口腔出血,臉部腫脹。
證據確鑿。
但如果說打得多厲害,我想也不至於,挨打的是個男孩,14歲,看上去挺皮實的。
您別誤會,我沒替這個老師洗地的意思。
不可思議的是,你打就打了,如果真心為孩子好,家長也能諒解;可你打完孩子,自己還一肚子憋屈,就讓人難以理解了。
在該老師和家長的聊天截圖中,老師打了人,卻沒有後悔的意思,依然怒氣未消,甚至使用了「沒良心的娃」「兩年了把娃管成了仇人」之類字眼。
言語中,充滿了深深的怨念。
我想問一句:兩年時間把娃管成了仇人,是誰之過也?
根子,還是你的教育方式不對啊!世界上沒有壞的孩子,只有壞的教育。
無論如何「氣沖斗牛」,都不能動手打人,這是最基本的道理。家長不懂情有可原,你作為老師,難道也不懂?就算沒學過心理學,教師行為規範至少學過吧?
打孩子的後果,我說過好多次了,實在不想重複,又不得不重複:這是在告訴孩子,「打」可以解決問題;他現在被打,因為他是弱者、你是強者,等他成了強者、你變成弱者,自然,他也可以打你。
2018年7月,一男子在街頭遇到20年前打過自己的老師,將其攔住並毆打。幾天之前,該男子剛剛出獄。因為打人,他被判刑1年半。
他在獄中是怎麼想的?他說——
「一直積壓的情緒爆發了。在看守所裡,一個強姦犯坐我旁邊,我眼淚譁地下來了,怎麼到這個地步了……」
這時候,你還覺得「打是親、罵是愛」嗎?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體罰只會給孩子帶來仇恨。
自己挨打的鏡頭,會被他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記錄下來。在遇到難題、遇到弱者的時候,他很容易做出讓自己懊悔的舉動——打人。
他不明白當時為什麼控制不住自己,因為打人的衝動已經埋進了潛意識。
小時候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會做出很多衝動的行為,難以用理性控制自己,根本就是潛意識在作怪。
打人不對,這是最淺層次的概念。家長打人,可能是因為無知;老師打人,就屬於明知故犯了。
你會說,這孩子就是特別差勁,我受夠了!
的確,有這樣的「熊孩子」。但只要方法得當,並非不可挽回。
辦法不難,關鍵是要有足夠的耐心(想要有這種耐心,需要提高自控力),以及合適的方法。
耐心只要有了,方法很簡單。
第一是以柔克剛,讓孩子學會共情。共情,就是體會、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熊孩子之所以「熊」,很多情況下,是因為共情能力差。
怎樣學會共情呢?有些孩子,天生對他人情緒不敏感,甚至視而不見。
那麼,可以先讓他體會自己身體上的變化。
有一個脾氣特別暴的孩子,經常在課堂上搗亂。老師和他做了深入交流,發現他只是控制不住自己,於是和他約定:
如果你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老師允許你直接走出教室,到外邊走一會兒。但在這中間,你要做一件事——感受下自己身體的肌肉。
人憤怒的時候,肌肉會緊張。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身體上,就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了。一旦感受到了情緒,放鬆下來就成為可能。
家長也一樣。生氣的時候,可以躲進衛生間,照照鏡子,看看自己的模樣是不是很恐怖。
學會感受自己的情緒之後,再慢慢引導他,讓他感受別人的情緒。家長也要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互相把情緒表達出來,共情的能力,就會往前推進一大步。
第二,是幫他樹立信心。
很多家長和老師最擅長的事情,是極盡挖苦之能事,拼命摧毀孩子的自信。這不叫教育,這叫坑娃。
樹立信心的辦法很簡單,給他責任,然後加以賞識。
一位老師和「熊孩子」定了規則,如果他再發脾氣,就讓他去擦黑板。有一次,學生又發了脾氣,主動去擦了黑板。
沒想到,老師趁機表揚了他:「XXX這麼樂意為班級做事,很值得學習!」
本來一次懲罰,卻成了表揚(其他學生並不知道這個孩子和老師的約定),同學們對他的印象大為改觀,他自己也重新樹立了信心,發脾氣的情況逐漸少了。
有的老師,故意給幾個熊孩子(結合他們的特長)安排一些「班級職務」,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給他們責任,給他們信心,遠比打罵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