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一精神病院成養老院 家屬不願將親人接回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5月2日,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白魚泡康復分院院長被20位應該出院、卻因家屬拒絕接回而無法出院的患者「圍堵」。

  「圍堵」院長的患者們只有一個要求——出院。這些患者們要求出院的依據是5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該法規定:自願住院治療的精神障礙患者,可以隨時要求出院,醫療機構應當同意。

  同時,20位患者還採取了行動——拒食、拒藥。

  「圍堵」院長

  「沒人接」的康復病人想出院

  李明(化名)是這次「圍堵」院長的組織者。他在醫院裡住了三年多,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回到家裡,和親人一起生活。

  三年前被送到市第一專科醫院時,李明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在總院經過近兩個月的急性期治療後,李明被轉入該院的白魚泡康復分院進行後期的康復治療。康復治療半年左右,李明被告知可以出院了,院方同時也將這個好消息通知了李明的家屬。但是,就這樣過去了三年時間,家屬如期給李明支付住院費用,但卻始終拒絕將他接回家中。

  據介紹,在市第一專科醫院白魚泡康復分院的住院患者中,有160多位已經康復的「李明」。他們想回家、該回家,可是卻回不去家。

  20位患者的「突發」行動讓院方始料不及且難以應付,只好再次與他們的家屬逐一溝通。但任憑醫護人員磨破了嘴皮子,最後只有兩位患者家屬答應,先做些「準備」,然後再來接人。另外18位患者家屬則明確表示,患者必須住在醫院,家屬不同意接其回家。

  最後,院方經過一再地勸解、疏通,並分別做工作,承諾給予這些患者一定範圍內的自由活動,20位患者才勉強同意恢復進食進藥。現在,醫院正準備再開闢一塊田地,安排這些患者進行農業勞動,希望通過種菜、種花,緩解他們想出院回家的極端情緒。

  市第一專科醫院院長張聰沛坦言:「依照《精神衛生法》,我們不讓患者出院是違法的。但是患者家屬把醫院當成了患者的『保險箱』,家屬不同意接,我們哪敢讓他們出院。今天前腳我們給他們辦了出院手續,明天后腳患者家屬來找我們要人,醫院怎麼辦?不是等著攤官司嗎?其實作為專業醫生,我比任何人都希望該出院的患者儘早出院。醫院的醫療資源有限,該出院的患者佔著床位,有的甚至一住就是幾年、十幾年,導致外面應該住院治療的患者住不進來。」

  其實,對於這20位「圍堵」院長的患者,目前的處理辦法只是權宜之計。說不定哪天,他們又不幹了,又要求出院,那時怎麼辦?面對這個問題,張聰沛很「頭大」:「《精神衛生法》沒有實施細則,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吧!」

  以院為「家」

  患者最長院齡30年

  住院3年多的李明,在市第一專科醫院的「住院齡」遠遠排不上數。醫院有據可查的歷史顯示,患者住院時間最長的已有30年,而且至今仍住在醫院裡。

  院長張聰沛對該患者的印象非常深:「她是1983年我剛來醫院工作時收治的病人,『院齡』和我來醫院工作時間一樣長。她是嚴重的精神分裂症,當初送她住院的是父母,如今父母都早已不在人世了。現在隔個三五年,她弟弟會來看望一下她,但堅決不肯接她出院。我想,她肯定是要在我們醫院裡終老了。」

  除了這位30年「院齡」的患者,在市第一專科醫院裡,一住就是五年十年,家屬拒絕接出院的患者不在少數。據了解,白魚泡康復分院400個床位中,四成被這樣的患者「佔據」著。總院500個床位,外加200餘個加床,如今已住進了700餘位患者,其中兩成是這種被迫「以院為家」的患者。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小敏(化名)的故事。

  兩年前,奶奶將28歲的小敏送到醫院。小敏的治療和康復效果很好,不到半年就可以參加手工勞動。手工勞動是精神障礙患者康復治療的一種方式,患者在醫院裡從事手工勞動是有報酬的,常見的手工勞動有糊信封、製作棉籤等。不久後,小敏又被安排到醫院的小倉買店幫忙,每個月有1000多元收入。在倉買店工作期間,小敏同一位送貨男子相戀,並談婚論嫁。

  可小敏的「身份」是住在專科醫院裡的病人,雖然已具備出院條件,但家屬卻稱她的父母都已不在世,奶奶年邁無力顧及,拒絕接她出院。

  儘管拒絕小敏出院「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但在家屬不同意的情況下,醫院卻不敢「冒險」:院方無法調查與小敏談戀愛男子的「底兒」,如果院方同意出院,一旦出事誰負責?醫院將要面臨的會是一場官司。

  據介紹,儘管新出臺的《精神衛生法》規定:自願住院治療的精神障礙患者可以隨時要求出院,但是目前醫院管理方,還是本著「誰送誰接」這條基本原則。

  進出「兩難」

  精神病院成了「養老院」

  市精神衛生防治辦公室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市重性精神病人發病率為3%。據此計算,哈爾濱有重性精神病人30萬左右,其中市區內14萬人。而目前在社會上,由公安機關備案,隨時有肇事肇禍、暴力行為的重性精神病人為846人。

  目前,我市針對重性精神病人進行治療的醫院只有市第一專科醫院、普寧醫院、安康醫院和哈醫大一院神經內科,加在一起床位不足3000張。

  一般情況下,醫療機構對精神障礙患者的治療程序是,急性期入院治療一到兩個月後,轉入康復治療期,康復一般需要半年左右。在市第一專科醫院,急性期治療一般在總院,進入康復期時轉入白魚泡分院。由於相當一部分該出院卻出不了院的患者長期佔用病床,導致這種循環受阻。如今總院500個病床,已經住進了700餘位患者,還有很多希望入院治療的患者在門外「排隊」等待。市第一專科醫院辦公室主任介紹,現在醫院的病床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只有有人出院了,才可能有人入住,因為院裡所有能加床的地方都加滿了床。

  不足3000張的床位,如何收治30萬名患者?我市相應的醫療資源如此有限,還被大量患者家屬當作重性精神病人的「養老院」來使用。「該出的出不去,該進的進不來」,成為目前我市幾家精神類專科醫院共同面臨的尷尬局面。

  一「接」一「棄」

  折射人心百態

  採訪中,記者碰到了來接母親出院的小陳。小陳的媽媽在醫院住了近7個月,14日,醫生通知她來接母親出院,15日一早她就和父親一起趕到醫院。小陳說,其實如果算經濟帳,讓母親住在醫院要比回到家中「省錢」。康復期每個月的住院費只要1000多元,但如果回到家中,她和父親都要上班,僱一個看護型保姆最少也得2000多元。而且,母親出院回家後按時服藥非常重要,住在醫院時,這些事都由醫生、護士負責,回到家中,家屬就多了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據臨床統計,重性精神疾病出院後不用藥,3個月復發率為50%,6個月為70%,1年為85%。

  白魚泡分院院長說:「從小陳這個例子就能看出,為什麼這麼多患者家屬拒絕接患者出院。拋開經濟帳不說,家裡照顧一個重性精神病人,遠不如把他放在醫院省心。另外,很多人也不願讓鄰居或熟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患者。我們醫院有一個已經住了5年多的男患者,今年年初,醫務人員再次電話通知他的妻子接他出院時,她直言,兒子已經到了找對象的年齡,如果讓別人知道他有個患精神病的父親,孩子這對象還能找到嗎?為了這事,他們還搬了家,說等兒子找到對象結了婚後,她一定來接人。我們以前每次聯繫她,她都說會儘快來接人,就這樣年復一年,一直拖到今天。這次聽其要給兒子找對象,三兩年內是不可能接患者出院了。像小陳這樣能給母親僱個保姆看護的家屬太少了,有很多患者出院後就被家屬鎖在家裡,由於疏於照顧,沒能按時服藥,很快疾病復發後又被送回醫院。」

  新出臺的《精神衛生法》第七十八條規定:精神障礙患者的監護人遺棄患者,或者有不履行監護職責的其他情形的;歧視、侮辱、虐待精神障礙患者,侵害患者的人格尊嚴、人身安全的;非法限制精神障礙患者人身自由的,要依法承擔責任。「拒絕接患者回家,接回家後鎖在家中限制自由,這些行為嚴格地講,都是違反《精神衛生法》的。」張聰沛說。

  一些患者家屬認為,相比那些直接將患者遺棄的家屬,他們能夠將患者送進醫院,已經「相當盡責」。一位社會學專家提出了這樣的質疑:將患者送進醫院後,除了按時交費就不再過問,院方無數遍地通知出院也置之不理,是否也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遺棄」?

  《精神衛生法》

  多部門聯動才有效

  哈爾濱市精神衛生防治辦公室設置在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工作人員由院方派出,負責全市精神衛生的防治工作。據介紹,目前該中心已對全市24471名重性精神病患者建卡立檔,但這個數字還不及我市重性精神病患者總數的1/10。

  在日常工作中,醫務人員發現儘管精神衛生知識近幾年已得到廣泛宣傳,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改變,但患者家屬的「病恥感」依舊很強。「有時我們明明知道某家某戶有位重性精神病患者,希望給他們建立檔案,並給予一些治療康復指導,可就是敲不開門。家屬拒絕承認家中有重性精神病患者,甚至稱,如果再來敲門就報警。這種現象在我市每一個社區裡都有,不論高檔社區還是普通社區,無一例外。」一工作人員說。

  一方面,專科醫院人滿為患,想進的患者進不來。另一方面,還有一部分患者由於家庭和社會的種種原因,不願就醫。一專業醫生說,重性精神病人的復發率本來就很高,但直到現在仍有些人寧願相信「偏方」和「跳大神的」,也不相信現代醫術,患者被愚昧家屬延誤最佳治療期的病例不勝枚舉。

  作為精神衛生領域的專家,張聰沛先後7次參與《精神衛生法》的制定。他說,《精神衛生法》不是一部專門為精神衛生專科醫生和醫院制定的法律,它必須有多部門聯動實施才有實效。現在,《精神衛生法》急需實施細則。

  相關連結

  記者了解到,2009年哈爾濱市精神衛生防治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市重性精神病患病比率為1.63%。當時重性精神病指四種疾病: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礙。

  2011年,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歸入重性精神病。2012年,嚴重精神發育遲滯也納入重性精神病。目前重性精神病包括上述六種疾病。

  據市精神衛生防治中心最新統計,目前我市重性精神病患病率為3%,全市有這類患者近30萬人,其中市區內14萬人。

  護士不斷開導精神類疾病患者放鬆心態。

  因床位緊張,有的精神類疾病患者只能在走廊中加床接受藥物治療。(記者 慕海燕 趙亮)

相關焦點

  • 網友拍攝上訪被送精神病院 不準家屬一周內探望
    [提要] 湖北十堰市的網友彭寶泉9日拍攝了幾張群眾上訪的照片後,被送進派出所,10日凌晨,在家屬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派出所將其送進精神病院,並不準家屬一周之內探望。  人民路派出所接電話的一位值班民警昨天下午對記者說,兩人被送進精神病醫院的具體情況他並不清楚,此事是由一位姓李的警官負責的,該警官忙到凌晨2時,現已下班,要周一才上班。該民警不願向記者提供李姓警官的手機號碼。  記者調查  彭寶泉究竟幹了什麼?
  • 幼兒園園長改行當養老院院長 曾遭家屬威脅
    幼兒園園長改行當養老院院長 曾遭家屬威脅   8年前,武鋼南山老年公寓院長一職出現空缺,武鋼面向下轄的養老院、幼兒園負責人招聘。在幼兒園擔任院長的羅素娟也報了名:「我的爸爸、爺爺、公公臨終時都是我照顧的」。最後,她在十幾人中脫穎而出。
  • 公婆不願去養老院,也不願請保姆,該怎麼辦?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有養兒防老的觀念,生個兒子,將來老了,可以養老,和兒子兒媳呆在一塊,所以在中國老年人的想法中,是不願意去養老院的,這樣會被人笑話,除非自己沒有兒女,實在沒人照顧,才會去養老院,在他們的觀念中,晚景悽涼,才會被迫送到養老院去,去養老院是一種恥辱。
  • 老人住養老院摔成骨折,16個小時後才告知家屬 養老院:已盡到看護...
    84歲老人在養老院摔成骨折家屬質疑沒有盡到看護責任兩個月前,劉先生決定把84歲的母親送到養老院,由專人看護照顧,自己則每天過去陪伴幾個小時。經朋友介紹,他選擇了位於成都市金牛區九裡堤街道的交大社區養老中心。
  • 精神病院護士女多男少 女護士常被性騷擾(圖)
    精神病院護士女多男少 女護士常被性騷擾(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6日 09:18 來源: 信息時報  圖片說明:女護士照顧精神病人     5月中旬,200多名廣州市腦科醫院江村分院的精神病患者將轉至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
  • 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病院患者最長住院20年 死亡是唯一離開方式
    因為精神分裂症,李鳳英2003年住進安定醫院,這一住就是14年。直到死去,她再也沒能「回家看看」。凌晨三點左右,李鳳英宣告死亡,喪葬用品店工作人員帶了壽衣過來。隨後,她的遺體被運往積水潭醫院太平間。  李鳳英的去世不是孤例。在安定醫院的病房區,將近800名住院病人,約有兩成是長期住院的老病人,時間最長的超過20年。
  • 石景山這家養老院的護工成了多面手,讓老人找到「在家」的感覺
    院長丁玉萍將89歲的高文哲老人扶下床。攝:張群琛安心搬來老家具 把養老院變成家「住在春暉頤養老院5年了,我沒有感到過孤單,因為這裡就是我的家。」今年89歲的高文哲老人說,在疫情期間,她總是打電話叮囑親人:不用擔心。走進高文哲老人的房間,20平方米的小屋收拾得乾淨明亮。書櫃、衣櫃靠在窗戶兩側,旁邊是一張書桌,床頭柜上還擺放著一臺縫紉機。記者注意到,房間內布置的都是榫卯結構的老家具。一問才知道,這些家具是老人從家裡搬過來的,是她用了幾十年的老物件。
  • 老人住養老院摔成骨折,16小時後才告知家屬 養老院:願協商賠償
    而且劉先生對紅星新聞記者說,目前不僅是治療骨折的費用,還有後續的康復費用,他想等司法鑑定結果出來後,再和養老院協商費用問題。在養老院摔斷84歲老人家人對未盡照料責任提出質疑2個月前,劉先生決定將84歲的母親送進養老院,由專人照料,自己則每天陪在母親身邊數小時。
  • 母親將女兒送進精神病院 逼其交所有房產證(圖)
    [我來說說] 第1頁:母堅持要女兒將所有房產交出後才接她出院 第2頁:朱金紅既然已具備出院條件為何不能出院    日籍華僑朱金紅回國後被親生母親送進精神病院「治療」  其母堅持要女兒將所有房產交出後才接她出院
  • 馳援武漢戰「疫」滿月側記:「臨時家屬」成最暖心的親人
    湘雅供圖及早治療、聯合會診、專人負責,作為醫療隊醫療組長兼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湘雅重症病房主任,潘頻華教授將湘雅在湖南總結出的經驗逐步運用到了當前的工作中,並初顯成效。密切關注病情變化、儘早選擇合適的氧療模式、及時識別潛在危重症患者、開展重症救治技術、成立臨時ICU集中管理、個體化中醫辨證施治、就地取材解決護理需求……醫療隊想盡一切辦法,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
  • 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下一句怎麼接 愛會消失對嗎如何回
    大家應該了解「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這個梗吧,那麼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下一句是什麼,所以愛會消失對嗎怎麼回如何接呢?小編統一給大家介紹一下。  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下一句怎麼接如何回答介紹  回復一:  A:所以愛會消失對不對?  B:對。
  • 男子患精神病殺死兒子 被強制送醫5年無人接回
    面對這起悲劇,記者採訪了濟南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專家,發現傷害親人的不止侯某震,有人因為殺害兒子在精神病醫院呆了5年,沒有親屬願意接其出院。在病症控制下,他們是六親不認。  殺死兒子 住院5年沒人接他回家  像侯某震一樣,在濟南市精神衛生中心病房也住著曾因為病症殺害過親人的病人。
  • 《錄取通知》——一個落榜生將精神病院改造成大學的故事
    《錄取通知》——一個落榜生將精神病院改造成大學的故事小編我恍惚間想起,寒假似乎已經正式到來了,甚至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已經在家歡樂了好幾天了吧。你是不是在猜,接下來的劇情要麼就是男主不被一次挫折所壓垮,死不言棄,再次投身學習的苦海,最終考取理想大學;要麼就是男主深受打擊,選擇輕生,最後在親人朋友的勸阻下重獲信心,選擇另一種人生。不不不,你們想錯了,都不是。你們完全低估了編導們的腦洞。不就是落榜了嘛,不就是沒有學校錄取嘛,多大的事啊,自己造一個不就得了!
  • 官方正式回應遼中精神病院患者挨打事件
    今日(1月12日),遼中縣衛生局正式回應:毆打患者事件屬實,打人者已被起訴到法院,將於近日開庭審理。  網曝精神病院患者被「白大褂」毆打官方證實打人者為醫護人員  今日新華網記者在網絡上找到了這則標題為「精神病院的患者被醫護人員暴踹成高位截癱」的視頻。
  • 4個精神病患者喬裝逃出精神病院,其中1人會3國語言
    現如今,精神方面的健康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重視,大家對精神疾病也越來越正確看待,知道積極去治療的重要性,社會各界對精神疾病的治療也提供了很多的幫助,比如對精神疾病的研究,建立精神病院等等。一直以來,精神病院對普通人來說,都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紗。
  • 的哥闖紅燈送孕婦生產將被罰 孕婦家屬不願作證
    原來10月6日凌晨,成都的哥艾朝安為了將臨產的孕婦儘快送到醫院,一路上闖了不少紅燈。但事後,孕婦家屬卻不願為艾朝安出具可以免除交通違法處罰的證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微博關注  力挺好心的哥 網友為其鳴不平  前日晚上,網友「叮叮貓814」的一則微博引起網友關注。
  • 老人在養老院摔傷致死 綠康養老院稱沒有責任
    近日,市民張先生向本網投訴稱,今年3月14日,嶽父郭仁熙在綠康養老院內摔倒兩次,院方均沒有通知家屬,且醫院的120急救車沒有上牌無法送嶽父及時就醫。經過9天的救治,嶽父由於肋骨斷裂傷重不治身亡。綠康養老院解釋稱,老人兩次摔倒未及時通知家屬,是老人未達到急救送醫的標準,且老人的老伴沒有要求通知家屬。
  • 高新私營養老院一個月多少錢_光明老年護理院有價值的
    之後到隨園養老管理中心,總體自然環境寬闊,處也明亮,公共建築私營的養老院性價比高的確很高。由於非常喜愛這兒,自身養老金還差點兒含意,就和小孩商議,把自己住的房屋放租,房租貼上養老金,每個月還剩點錢足夠。回家了後我和女兒商議了一下住養老院這事情,本認為會抵制,想不到她十分適用。沒多久我也申請辦理了搬入辦理手續。如今閨女有時間就討論一下我,有時閨女沒空,我也可以自身乘車回閨女住在天,生活也挺隨意的。
  • 因家屬不願辦出院手續 老人滯留醫院
    但是,劫後餘生的幸運,卻沒有讓戚梅方覺得快樂,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家屬願意接他回家,欠下的2萬多元醫藥費,也無人來結算。53歲的戚梅方至今仍然躺在神經外科的病床上。在這3個多月時間裡,醫院方面多次聯繫戚梅方家人,都被直接掛斷電話,或稱不關他們的事。病好了卻出不了院戚梅方是溫嶺市箬橫鎮人,出車禍前一直居住在路橋。
  • 開闢臨時觀察室 布置新春大客廳 這兩家養老院抗疫舉措顯溫情暖人心
    新民晚報訊(記者 江躍中)對春節期間曾被親屬接回家團圓的老人,專門開闢臨時觀察室進行安置,送上3餐及熱飲用水;對取消外出吃年夜飯等活動的老人,特意布置新春大客廳開心過年,並組織開展系列新春室內活動……上海兩家養老機構的防控疫情服務舉措顯溫情暖人心,受到入住老人和家屬的歡迎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