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沒有一次見效的心理諮詢?

2021-02-13 中國心理諮詢師成長聯盟

許多人對心理師抱著魔術師一般的想法,認為諮詢一次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事實上可能也會有這樣的感覺,第一次諮詢之後如釋重負,其實,這種感覺很可能只是暫時的,當回到現實世界很可能又重頭開始。

心理諮詢很難立竿見影,因為它是一個連續、動態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僅有來訪者問題的澄清、來訪者的再發展,更為重要的是諮訪雙方關係的建立。

心理諮詢師給予來訪者無條件的信任、愛、接納和包容,用比較長的時間來與之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這個關係本身,才是來訪者得到成長的最佳資源。

▲圖片來源網絡

 ·  01  · 

作為一位心理諮詢師,我非常理解來訪者急於擺脫痛苦的心情,因為如果不是實在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人們也不會想到來諮詢室求助——在初入行的時候,我的督導老師一再強調:求助心理諮詢師幾乎是大多數來訪者最後的一線希望。

那時候只覺得督導老師說這個話是希望我們能夠因此愈加尊重每一位來訪者,愈加關愛和接納他們。但在日後的工作中,我越來越覺得這是句大實話:「求助心理諮詢師幾乎是大多數來訪者最後的一線希望」。

所以每當在諮詢中面對新的來訪者,我的內心總是不由自主地會為面前的這個人感動。

感動於他(她)曾經歷那一切但至今仍然頑強地好好地生活,感動於他(她)希望改變的勇氣和決心,更加感動於生命本身所透出的潛能和追求幸福的強烈渴望。

因為他們所正在或曾經體驗的一切痛苦的情緒感受,我也曾經有過。或許我們遭遇的困境和事件完全不同,可那因此而產生的困惑、迷茫、痛苦、糾結、無力、掙扎的感受卻是相似的。

因為我是和他們一樣的人,對未知有著人所共有的恐懼感,對生活有著人所共有的期待和渴望。

然而所不同的是,我曾經正面地迎接這些感受,經歷過最初的混亂、不適、困惑之後,對自我和生命有了徹底的認識,有了很多成功和喜悅的經驗,逐漸讓自己可以清晰地遨遊於這個世界,可以自在地俯瞰這個世界,可以對自己有掌控感。

在這個過程中,我深深理解成長在每個階段的人的感覺和思維狀態,這使我可以有更多耐心,可以有更多愛心,可以有更多包容和接納。

正因為此,我才說我特別理解來訪者急於擺脫痛苦的心情。

 ·  02  · 

在諮詢工作中,我發現大部分來訪者對心理諮詢都有些認識上的誤區,尤其是很多人都希望通過一次諮詢就解決問題——這真是個過高的期待。

古人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人之所以在這個時候遇到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是過去很多年裡積累下來的一些東西(信念、習慣、思維模式、傷害性事件等)的綜合影響。

正是因為之前很多年不曾認真地梳理內心,以很好地處理生活,才日積月累地導致現在的生活處境和所遇到的一切事件——哪怕是表面看來再不相干的事情,都是這個原理。

過去很多年的時間逐步積澱下來的負面情緒、局限性信念和不理性的看問題的角度,怎麼可能在一兩個小時內得到解決呢?

這過高的期待,就好比我們用蠟筆在紙上反反覆覆地畫出一條黑色粗線,但是卻期待旁人用手指輕輕一撫就去除那根深蒂固的痕跡。

這是多麼難以完成的任務啊!因為要去除那黑色的粗線,總得需要擦拭很多次,可能還得用到各種不同的工具,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才能一步一步清除那痕跡,呈現出白紙最初的樣子,然後才能在白紙上畫出喜歡的彩色圖案。

事實上通常來說,第一次心理諮詢能起到的作用,也只是諮詢師了解來訪者並對其進行初步評估

初步評估:

1、來訪者的問題是否心理諮詢的範圍;

2、是的話,諮詢師評估自己是否能解決來訪者的問題;

3、不能解決時考慮轉介,能解決時與來訪者探討下一步的諮詢方向,與來訪者探討諮詢方向和諮詢目標

如果時間足夠並且來訪者的情況允許,心理諮詢師也會為來訪者做一些初步的調整,通常都是新觀念的添加或現有思維模式的鏡現或面對問題的反應模式的啟發。

在第一次心理諮詢中,來訪者也需要了解諮詢師,並評估自己是否可以信任這個諮詢師,是否願意讓他(她)陪自己走一程。

此外,如果諮詢師評估來訪者後感覺自己可以幫到他,而來訪者也願意信任這個諮詢師希望一起走下去,雙方還需要就心理諮詢的一些細節進行討論。 

諮詢細節討論結束,雙方約定下一次諮詢的時間和安排,必要的時候諮詢師還會留作業給來訪者。

到這個時候,通常一個小時(有時候是一個半小時)也過去了,首次諮詢結束,可這時候心理諮詢才算是剛剛開始而已,甚至嚴格意義上來說,都不能算是開始,只能說是建立了諮詢關係。

因此可以說,心理諮詢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並且是個不短的過程。

建立安全信任的諮詢關係也是諮詢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最最重要的環節),只是它貫穿整個諮詢過程,無法單獨羅列。

當然,也並不是不可以只做三五次諮詢,如果只是單純的非理性信念所致的問題,並且問題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估計一兩次諮詢就能解決問題。

但如果非理性信念伴隨強烈的情緒體驗,並且問題持續時間已經是好幾年甚至數十年,就不是幾次諮詢能解決的了,那往往需要至少一個系列,即十幾個小時的諮詢。在有些稍微複雜些的個案裡,做二十個小時以上的諮詢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來訪者遇到的困境,卻少有只是單純的非理性信念所致,更多的是人格特質、童年經歷、遺傳、成長背景、非理性信念等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而心理諮詢就是找到並去除這些因素的影響,以便讓來訪者可以繼續成長。

這個「尋找」和「去除」是一個過程,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

 ·  03  · 

看完這篇文章,可能有些朋友會想:「天啊,原來心理諮詢並不能立刻幫到我,竟然需要花費那麼長時間,尤其是那麼多次的諮詢就涉及到那麼多諮詢費。我本來生活壓力就夠大了,現在還要支付諮詢的費用。我看我還是算了吧!自己扛著吧!」

如果你這樣想的話,那就正陷入了所謂的「心理問題」中。

有一個心理諮詢業的共識:這世界上幾乎不存在百分百心理完善的人!

看到這句話,可能會引起一些人的不適,但我這麼說是有理由的——我們從母親的子宮裡來到這世界上,離開那溫暖、熟悉、舒適的環境,突然被陌生的冰冷環境所刺激,突然聽到各種嘈雜的聲音,還有身體突然遭受襲擊而帶來的疼痛感,對那尚無意識的幼小生命來說,這一切都充滿著莫大的恐懼,而這些恐懼全數被隱藏在潛意識裡。


因此心理學家多年的追蹤研究發現,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是順產還是剖腹產,也會直接影響成年後的他是否情緒穩定。

一般來說由於順產的孩子經歷過羊水由多到少,又到子宮的收縮將我們擠出產道,有這麼個緩和期,所以順產的孩子情緒相對剖腹產的孩子會更容易穩定平和。

另,據說剖腹產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更容易患多動症,兼注意力很難集中,而這勢必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也就是說,在出生的時候,我們中的有些人就已經埋下了日後需要去做心理諮詢的種子。


一個人除了遺傳父母的身體髮膚,還將遺傳父母的個性、習慣、思維模式等,國外有個心理治療流派叫「家族系統排列」竟然還告訴我們說我們非但受父母的影響,還受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影響,還可能受八竿子打不著的某個叔叔或姑媽的情人的影響。

這就意味著當我們的父母結婚,我們的某些特質就已經被定型,而這些特質將註定我們會產生一些心理和生活上的困擾

基於以上分析,所以我們會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地害怕某些東西,沒有來由地感到焦慮和緊張,還毫無徵兆地感到憂傷——精神分析管這個叫「存在性焦慮」,意思是說,只要我們存在,就會有焦慮。

並且更無語的是,很多時候我們也分不清楚那些恐懼、緊張、焦慮和憂傷,究竟是屬於我們自己,還是來自祖上的遺傳和代際影響。


無論怎樣吧,我們就帶著這些天生的影響,開始了童年生活,開始少年生活,再逐步成長一直到今天,成長過程中我們向父母學習,向老師學習,向身邊的朋友學習,向一切可學習的人學習,跟著自己的經驗學習和調整,以期快速地適應社會,並成為獨立的人。


然而我們學習來的東西不見得都是對的,不見得都是適合我們的,可能不知不覺地我們就形成了一些非理性的信念,比如有的人可能下意識地相信「我是失敗的」,因此他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失敗,以印證自己的信念。

有的人堅信「人必須要漂亮,否則就沒有人愛」,所以會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追求外在的漂亮,並且無法接受自己一天天衰老的事實,還有人則陷入「我是壞的,黑暗的」這種自我譴責的沼澤裡,在其中無力掙扎,從而阻止自己獲得幸福和愛。


而這些,都是在潛意識層面進行的,在意識層面,我們都在力證自己是好的,是成功的,是可愛的,這樣的無意識衝突自然就會給我們的現實生活帶來種種矛盾糾纏,進而造成生活的混亂和無力。

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混亂和無力的背後,原來竟然有那麼深遠的意義,原來竟然隱藏著那麼驚人的事實!

那麼,要得到自我的成長,得到上述一切的東西,比如愛,比如為自己生活負責任的能力,比如體認自己的感受等等,是不是必須只能通過心理諮詢呢?

當然不是!


還有很多其他的渠道,比如參加正念練習,參加一些團體成長小組,然而最最徹底最最有效的渠道,莫若建立一段有意義的關係,在關係中成長。

 ·  04  · 

很久以前我看過一段很矯情的話,大概意思是說我們剛生下來時都是不完整的,需要去尋找自己的另一半,與之結合,從而達到生命的完整。

這似乎是在講愛情的。但親密關係不一定只限於愛情關係,其實朋友和親人之間也是可以建立這種親密關係的。

只要對方能夠讓你可以信任,可以在他面前盡情敞開自己,不擔心被批評被嘲笑,不害怕呈現自己脆弱的一面,且感受到對方能夠很深地接納你,包容你,愛你,欣賞你,有了任何問題和情緒感受,都可以拿出來分享和交流,可以互相鼓勵和支持,這段關係就已經具備了親密關係的特質。


在這樣的親密關係裡,我們就可以拿回自己的力量,有勇氣面對自己,可以去看真實的自己,可以去接受所有「不完美」——這本身就是個很大的療愈。

但現實卻是很難得到這樣的親密關係,基於前面所述的「我們都帶著各自的遺傳基因,帶著各自的學習結果,都帶著各自的觀點和視角」,這使得大多數人很難向(但不代表不能)他人提供這種無條件的信任、愛、接納、包容,非但不能提供這些,還要想辦法找到對方的弱點去打擊一下以換回自我肯定,換回自己的自尊感。

而那個希望得到無條件的信任、愛、接納和包容的人呢?為了得到這些,他就需要冒著受傷的風險,去勇敢地首先袒露自己,而這需要莫大的勇氣!大多數人是不敢去嘗試的,或者剛一嘗試就感到受傷,以後就不能再有勇氣繼續。


這就使得只有少部分人能夠在生活中建立起這樣的親密關係,而那些無法獲得這樣親密關係的人們呢?

就會需要獨自消化自己的困惑、悲傷、痛苦和生活裡的各種挑戰,就會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就需要找到心理諮詢師來幫助自己成長。

而心理諮詢師是如何幫助他們成長的呢?

就是給他們無條件的信任、愛、接納和包容,與之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這個關係本身,就是來訪者得到成長的最佳資源。

如果不求助於心理諮詢,不去做個人成長,我們中的有些人可能一輩子掙扎在關係的迷霧裡。

比如一對六十多歲的老夫婦,至今都還在互相拆臺,比賽著讓對方在子女和鄰居面前沒面子,以證明自己是對的,結婚近四十年來,他們一直生活在互相猜疑和互相指責裡。

而今,六十多歲的老太太還在想著怎麼離家出走,怎麼以生命為代價證明自己的清白——在過去的三十多裡,她一直是這樣的生活狀態,痛苦——焦慮——忽略——更痛苦——更焦慮——再忽略,直至有一天她再也無法承受,就離家出走或企圖自殘。最終被丈夫找回來或挽救,然後,繼續這個循環。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僅此一次,然而有人卻用盡畢生的時間去進行那個無望的循環遊戲。

直到有一天我們的生命臨近終結,躺在病床上,才發現原來這一生就是這樣消耗過去了,那麼多原本可以美麗可以綻放精彩的時間和精力,都被用來無休爭吵,被用來糾結痛苦,被用來無聊消耗。

這時候油然而生的那種幻滅感,那種深深的遺憾,那排山倒海一般懊惱的感覺,該如何才能面對呢?

為什麼人們恐懼死亡?

那是因為他潛意識裡對自己的生命感到不滿足啊!因為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充滿遺憾。

如果上面故事中的老夫婦願意選擇一位心理諮詢師來協助,可能他們就能夠有機會坐下來平心靜氣地梳理自己,檢查自己的思維模式,檢查自己的信念系統,同時學習如何為自己負責任,學習如何徹底的溝通,如何正確地表達愛,這樣一來,這一生可以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吧。

那些被用作爭吵的精力將被用在創造有意義的生活上,那些被用作猜疑痛苦的精力將被用在興趣愛好上,那些被用作無聊消耗的精力將用在培育子女上……並且這個過程中會感到愉悅,內心裡充滿愛和體驗到滿足感,等生命行將終結再回頭來看的時候,這又將帶給我們什麼感覺呢?

有幾個人說他不想要這樣的人生呢?

 ·  05  · 

心理諮詢的過程,就是心理諮詢師和來訪者拔開那表層的迷霧,逐步讓真相顯露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諮詢師幫助來訪者體會那一度被否認的感受,幫助來訪者認識真實的自己,幫助來訪者看清自己的選擇,與自己對話,成為自己的朋友、知己、愛人,乃至成為自己的父母親。

在悲傷時可以為自己擦眼淚,在痛苦時可以擁抱自己,在迷茫的時候可以撫慰自己,讓來訪者有能力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任,並品嘗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任所帶來的幸福和甜美。

通過心理諮詢,讓自己的生命更有質量,在今後很久的日子裡更多地體驗到幸福和滿足感,感受到充實和溫暖,無論外界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都自感有力量面對,在兩性關係裡既獨立又有能力相互依賴,讓下一代也因為我們的改變而收穫幸福美滿的人生,當生命終結的時候可以撫著胸口對自己說:這一生,真好!

——要得到這樣的人生狀態,花費一段時間,花費一些精力,花費一些金錢,是不是很值得呢?

本文轉載自主體之間,原文未標註作者,文章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將聯盟公眾號設為星標,可以獲得更多心理學、情感、親子類的優質文章推送哦。

相關焦點

  • 怎麼樣,可以使心理諮詢更短時間見效?
    如果目標明確,也許一次諮詢可以建立基礎評估、目標制定等;目標不明確,可能3、5次才達到相同的結果。方向是這個方向,以我自己的工作經驗來說,實際工作會多出一些複雜因素,我自己仍在這個方向上努力。比如,有的來訪者,表面目標背後的真實目標,或者深層目標,自己都不清楚。或者說,這本就是諮詢目標的一部分——幫助來訪者能夠接觸真實的自己,從而清晰諮詢目標。
  • 心理:為什麼有的人諮詢一次就解決,而有的人幾十次仍困在原地
    小A怨恨她的朋友,為什麼對別的朋友比對她好.。。。。。。小A的怨恨有太多太多。。。。。導致兩年前重度抑鬱爆發。那段時間,小A描述自己就像瘋了一樣。她去整容,打瘦臉針(瘦臉針半年才可以打一次,她三個月就去打一次)。大冬天的穿著厚厚的睡衣去淋冷水。
  • 給初次約心理諮詢的朋友們的一些建議
    心理諮詢通常不可能一到兩次見效。即便是短程的心理諮詢也要20-30次。短程心理諮詢只能對一個具體的症狀緩解或消除。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心理諮詢是一個系統的心理重建的過程,短程心理諮詢相當於優先處理一些十萬火急的事。但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即便是局部性的解決一些症狀,也是需要時日。
  • 【心理健康】關於心理諮詢的10種常見誤解
    一位諮詢師曾說:「不要迷信專家,心理方面沒有什麼專家!」這確實反映出心理行業與一般行業的某些區別。至於諮詢師的年齡,當然具備一定的閱歷和經驗是肯定有助於諮詢的,但也不是年齡越大就一定越好。不是所有的精神科醫生都能夠使用「諮詢」技術,從事精神科專業的醫生,只要他沒有經過人文背景的訓練,諮詢專業的訓練,未取得心理師的資格,那也只是一個精神科醫生,而不是「心理諮詢師」。很多一般性心理問題,精神科醫生不一定能勝任諮詢,但專業心理師卻可以諮詢得很出色。
  • 心理健康 | 關於心理諮詢的10種常見誤解
    一位諮詢師曾說:「不要迷信專家,心理方面沒有什麼專家!」不是所有的精神科醫生都能夠使用「諮詢」技術,從事精神科專業的醫生,只要他沒有經過人文背景的訓練,諮詢專業的訓練,未取得心理師的資格,那也只是一個精神科醫生,而不是「心理諮詢師」。
  • 為什麼說「心理諮詢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
    在尋求心理諮詢的過程中,心理諮詢師會幫助求助者找回自己需要的心靈平衡點,協助求助者發現心理失調的問題所在,並找出解決的方法。有誰敢說自己在一生中身體都不會生病呢?人的一生,從呱呱落地到年老逝去的整個人生歷程中,偶發的頭疼腦熱、感冒咳嗽等大小疾病會時常伴隨著我們。所有的人在一生都會致力於追求快樂、渴望著健康、祈求自己能夠長壽。
  • 心理諮詢丨10種常見誤解
    一位諮詢師曾說:「不要迷信專家,心理方面沒有什麼專家!」這確實反映出心理行業與一般行業的某些區別。至於諮詢師的年齡,當然具備一定的閱歷和經驗是肯定有助於諮詢的,但也不是年齡越大就一定越好。不是所有的精神科醫生都能夠使用「諮詢」技術,從事精神科專業的醫生,只要他沒有經過人文背景的訓練,諮詢專業的訓練,未取得心理師的資格,那也只是一個精神科醫生,而不是「心理諮詢師」。
  • 原來這就是心理諮詢!9個特徵看心理諮詢全貌
    Howes說。「人們之所以去做心理諮詢的理由很多,跟精神疾病關係不大。「我不會谷歌搜索我的來訪者,因為我的哲學是:我希望一切發生的事情只局限在諮詢室中。「Howes說。然而心理諮詢的長短以及頻率是非常個人化的,它可以是一次的諮詢,或長度為數月的諮詢
  • 關於心理諮詢的10種常見誤解
    一位諮詢師曾說:「不要迷信專家,心理方面沒有什麼專家!」這確實反映出心理行業與一般行業的某些區別。所以說除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以外,一般人的心理問題完全可以由專業心理諮詢師處理。誤解8「去做一次心理諮詢,我就可以徹底解脫了!」
  • 「心理健康」關於心理諮詢的10種常見誤解
    一位諮詢師曾說:「不要迷信專家,心理方面沒有什麼專家!」這確實反映出心理行業與一般行業的某些區別。至於諮詢師的年齡,當然具備一定的閱歷和經驗是肯定有助於諮詢的,但也不是年齡越大就一定越好。不是所有的精神科醫生都能夠使用「諮詢」技術,從事精神科專業的醫生,只要他沒有經過人文背景的訓練,諮詢專業的訓練,未取得心理師的資格,那也只是一個精神科醫生,而不是「心理諮詢師」。很多一般性心理問題,精神科醫生不一定能勝任諮詢,但專業心理師卻可以諮詢得很出色。
  • 心理諮詢的簡單十問
    (諮詢師:四島)1、心理諮詢的主體是誰?來訪者還是諮詢師?弗洛依德說:「精神分析只能治好有精神分析頭腦的人。」大意就是,來訪者才是諮詢的主體。你是船,諮詢師是水,你要去那裡取決於你內心的方向,水只是承載你並輔助你。2、心理諮詢短期多長時間?基本不能立馬見效,它不像普通醫學,即使診斷明確,也不能提出幾條建議,你去嘗試就可以完成。
  • 心理諮詢(心理諮詢師)的諮詢範圍和精神科醫生的差別
    很多人即使得了心理疾病也不願意去做心理諮詢,問其原因:有人說,「我雖然很難受,但是也不想跟別人說,他們會說我是神經病,也根本不會理解我的。」也有人說:心理諮詢就是騙子,我去做了幾次,但是諮詢師也沒有給我任何建議,我覺得沒有什麼用」還有人說:心理諮詢太貴了,動輒幾千塊一次,做了一次什麼用也沒有。……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瞬間覺得我應該好好嘮叨嘮叨,到底心理諮詢是做什麼的?有用嗎?
  • 學生說做心理諮詢,就是和你聊聊天,心理諮詢是「聊天」嗎?
    她是因為暴食暴飲,身體消瘦,精神恍惚,才來做心理諮詢的。起初她不想來,說心理諮詢就是和你聊聊天,是輔導員費了好大勁才把她動員來的。輔導員覺得這位女生可能有心理問題,讓來學校心理諮詢中心做心理諮詢。輔導員找了這位叫琪琪的女生,對琪琪說要不你去學校心理諮詢中心看看吧,那兒的老師很不錯,人很好,或許可以幫到你。琪琪說,我不去,我覺得他們幫不了我,他們就和你聊聊,還浪費時間呢。輔導員耐心的給琪琪作解釋,心理諮詢不是聊天,你去就知道了。
  • 斯坦福畢業的我,回國做心理諮詢三年了,如果再讓我選擇一次
    我為什麼在這裡?我在幹什麼?我是一名個案心理諮詢師,幾年前從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畢業後,就回到了中國,因為我想幫助中國的來訪者。但是現實狀況讓我很困惑,諮詢行業派系林立,我都不知道該怎麼找到隊伍。而我在實際的工作中發現,普羅大眾更加困惑,什麼是心理諮詢?喝喝心靈雞湯能解決心理問題嗎?心理諮詢能提高我學生的成績嗎?
  • 心理諮詢能免費嗎?收多少合適?先諮詢還是先收費?可一次多收?
    美國精神分析師南希說:「如果患者能舉出合理的理由。說他承受不起我的常規收費,我願意少收一點,對於那些希望治療不止每周一次,並可能從中受益的患者,我尤其願意提供優惠。(因為我樂意治療承受不起市場價的患者,我每周留出四小時接待他們。只收取相當低廉的費用,當我開始這種低廉收費服務後,我就把不太富裕的患者安排在那個時段,並解釋我每周提供一定量的低廉收費服務。
  • 一次「生物-心理-社會」聯合諮詢的探索 || 渡過
    本文記述的,就是其中一次聯合諮詢的實錄。在諮詢現場,這位剛剛14歲、身高1米85的大男孩,經過近4年積極、持續的治療,當初的抑鬱、後來的轉躁等等,基本都已消除。可是,卻依然不能上學。也許因為這個,他顯得有些小心翼翼,看起來讓人心疼。「孩子當前的狀態,應該已經好了,可為什麼還是無法復學?」「如果逼著孩子復學,會不會導致疾病復發?」
  • 大市場小需求:線上心理諮詢靠譜嗎?
    於劉琳這類具有強需求的人群而言,低價格的心理測評只能輔助進行心理判斷,但想進行心理諮詢卻又被相對高昂的價格勸退,「諮詢一次就要好幾百也太貴了,而且還不知道到底效果怎麼樣。」事實上,即使是經歷過一次與諮詢師的完整溝通,也很難做到一解用戶之憂。「每周一次心理諮詢,我已經堅持好幾年了。」一位有著多年心理諮詢經驗的朋友告訴鋅刻度,心理諮詢並不是一劑猛藥,喝下就能立刻見效。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對於真正有需求的人來說,心理諮詢都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
  • 對心理諮詢的這10個誤解您也有吧?
    一位諮詢師曾說:「不要迷信專家,心理方面沒有什麼專家!」不是所有的精神科醫生都能夠使用「諮詢」技術,從事精神科專業的醫生,只要他沒有經過人文背景的訓練,諮詢專業的訓練,未取得心理師的資格,那也只是一個精神科醫生,而不是「心理諮詢師」。
  • 搶錢啊心理諮詢!一小時收800元,總共就說10句話?
    諮詢師培訓、督導、個人分析費用 單次心理諮詢國內目前一般在200-2000+不等, 目前市場並沒有給出一個均價。為什麼心理諮詢收費這麼貴讓人消費不起?「太貴了!」 廣大來訪者的心聲有木有! 其實大部分人覺得心理諮詢費貴, 是因為大家把心理諮詢定義成了一場談話, 如果僅僅是這樣你會發現確實很貴。 但心理諮詢其實是一次和專業人士的互動。
  • 心理諮詢真的有用嗎|陽光心健 心理科普
    心理諮詢,是由心理諮詢師基於專業心理諮詢知識,一般通過談話形式,協助你解決心理困擾的過程。· 心理諮詢師 必須經過專業受訓,具備諮詢勝任能力和遵守倫理。· 諮詢時長 每次大約50分鐘,一般每周1次,按照同樣的時間持續數次。隨意更換、增減諮詢時間的情況,都需要警惕哦。· 諮詢次數 諮詢8~30次的情況最普遍。心理健康沒有所謂「速成」和「立竿見影」,承諾1次或n次包"療效"的都需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