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又稱蘭月和巧月,而在民間則有鬼月和祭祖之說,有著幾分神秘和陰森,過去在鄉下特別忌諱在此期間散步夜遊,擔心招惹遊蕩的孤魂野鬼。
七月十五是中元節,與除夕、清明、重陽一樣均是華夏歷史文化的祭祖大節,也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天地,緬懷先人和敬祖盡孝的一種傳統習俗,由來甚久。可遠溯上古和東漢的道教"三元說",即: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赫罪,水官下元解厄。盛於唐代,逐漸固化和相沿至今。而儒教則將此節稱為盂蘭盆節,其核心都是慎終追遠,祀祭先祖,感恩天地。
宋代宋伯仁的《觀寺中盂蘭盆會有嘆》描繪得十分形象:"欣欣來認祖先名,梵杵丁東月二更,滿地紙錢香篆冷,更無真哭兩三聲"。本來就是豐收的時節,報喜的時節,告慰先祖也不用哭。
對待傳統習俗,信者則有,不信則無,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但敬風俗,愛萬物也是一種共識。七月半秋高氣爽,花好月園,五穀豐登,古人也曾觸情生情,詩情勃發。
劉禹錫的《秋詞》贊秋言志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而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大家都非常熟悉,卻顯得悲涼傷感: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如今太平盛世,科技發達,商品豐富,通訊快捷,人們對中元節文化的興趣遠不及過去,鮮有進寺廟燃香燒紙,虔誠禮拜之舉。但秋高氣爽,鍛鍊身體,郊外踏秋賞景的人卻多起來了,傍晚走出家門,到附近散步賞景,捧一束山花,祀祭先祖,不忘根本,乞求風調雨順和順達安康。
新建的大道車稀少,景色很美,天上的月亮己經圓圓,路邊的坡地野花還在綻發,雖有枯枝落葉,但秋色還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