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盆蘭節紀念祖先的貢品也要搞新意?網友們的腦洞要突破天際了
話說,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日本的(お盆)節日,即盂蘭盆節。這個節日有點難定義的是,它既是中元節,即所謂的鬼節,同時也像我們的清明節,是日本人除了新年以外會返鄉祭祖的重要日子。在這段日子裡,日本群眾會到目的祭祀祖先,會進行迎火儀式,即在指定的地方點上小火堆,歡迎祖先的靈魂歸來。
-
七月半鬼節各地有何風俗? 鬼節有何作用?(圖)
七月半鬼節各地風俗(資料圖)七月半鬼節各地風俗有所不同,那麼七月半鬼節(中元節)在各地都有什麼風俗呢?浙江鬼節風俗,廣東鬼節風俗,山東鬼節風俗,福建鬼節風俗,北京鬼節風俗,江蘇鬼節風俗。鬼節中元節有何作用?
-
七月半談「甲馬」
又或有熟悉《水滸傳》的人說,哦不就是那個甲馬嗎?戴宗綁腿上日行千裡的。也對,也不對。關於何為「甲馬」,先引一段古文。俗於紙上畫神佛像,塗以紅黃採色而祭賽之,畢即焚化,謂之甲馬。以此紙為神佛之所憑依,似乎馬也。——清・虞兆隆《天香樓偶得》從這段描述中不難看出,「甲馬」是一種用來燒的神像。日本有所謂「繪馬」,祈願者在木牌上書寫心願,掛在神社。
-
又到「七月半」
七月半 七月半又叫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是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也有的在七月十四日過,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熱天的日子真的難過,轉眼又到了七月半。七月半裡克燒點紙錢,活鬼死鬼都被我冕。昨天哥哥電話說,叫我早點回家吃飯,說姐姐他們也回來,我知道了,是他又準備接媽媽回家了。我得趕緊去紙紮店稱點錢紙買點香燭、去小賣部店買點水果零食作為祭品。前年的去年的還記憶猶新。七月半接祖宗。
-
「七月半」:重新認識的中元節
前二天,就有聽朋友說,說是要到鄉下去過「七月半」。今天看到這一信息與視頻,心中頓時一驚,百度上搜索『中元節』,恕我無知,今天才恍然大悟,福州人常說的「七月半」「做半段」與百度上的「中元節」實際上是一個概念。而2018年的中元節,就是明天(2018.08.25)了。
-
清明、七月半、十月朝:一年三節,我們都祭祀我們的祖先
我們民間有一年三節燒紙錢等祭祀祖先的風俗傳統。分別是清明節,七月半,十月朝。有人說這多是迷信。我則認為不能這麼武斷地認為。清明節,七月半,十月朝我們的風俗會祭祀祖先,其實在除夕也會做相似的活動祭祀祖先的。曾經有外國人說中國古時老百姓沒有信仰,其實不然。
-
衡東人七月半「貢老客」為什麼那麼多人重視?這些規矩你知道嗎?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至十五日,是陰間的「春節」,陽間的「鬼節」。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謂此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以出遊人間。
-
簡述七月半的歷史與習俗
每年農曆七月半,便是民間俗稱的「中元節」了。其實,「七月半」本是早期的農作豐收秋嘗祭祖的日子,古人們對於農事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在收穫的秋季,古人們舉行像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時令佳品供奉神享,然後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禱來年有好收成。
-
七月半很快到來,詳談農曆七月半該做些什麼
七月半是先輩們留下來的一個傳統節日,也稱之為鬼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
七月半,祭親友,拜先祖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 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
七月半(中元節)
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每年的中元節前湖南雙峰縣人壽老街就熱鬧非凡,買祭祀用品的人絡繹不絕,金山銀山、別墅汽車越做越大,越來越豪華。
-
中元節|七月半酒,祭祖惦憂思
七月半,中元節,節日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秋嘗祭祖,是中國追懷先人、敬祖盡孝的傳統節日。「中元」二字在唐朝中後期正式被固定為節名,並將節期設立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一直相沿迄今。佛教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盂蘭盆」原意為「救倒懸」,意指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古人常把對農事的豐收,寄託於神靈的庇佑。
-
七月半 | 中元節【宜喝酒】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中元節與盂蘭盆節起初因佛教盂蘭盆會布施餓鬼為始,因宋朝儒、釋、道三教合流,與道教中元節的祭祀亡者靈魂、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動結合,構成中國乃至漢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動。
-
民國時的七月半,河燈順湘江而下
75歲的劉叔華,對上個世紀長沙七月半燒包的一些習俗還記得很清楚。劉叔華是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推動委員會委員,退休後對長沙老建築的保護、對長沙民俗的挖掘和傳播發聲、發力不少。 劉叔華把七月半的燒包比喻成給祖宗「匯款」。把祖宗所在地的土地廟比喻成郵局。
-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又稱什麼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什麼節 中元節又稱什麼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中元節 ,俗稱鬼節、七月半、施孤、地官節或齋孤,為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七月十四),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民間有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
七月半是什麼日子 民間中元節傳說禁忌多
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就是民間所說的七月半,也就是中元節,還被稱為鬼節,是傳統的祭祀節日。 七月半是什麼意思?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也有在七月十四日過,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
-
七月半為什麼叫「中元節」,起源於何物?淺談傳統節日中元節文化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或稱鬼節(有的地方是在七月十四日)。2020年9月2日這天便是七月半,中元節。在中元節,家家戶戶都會進行祭祀祖先的活動,有些人家還會舉行家宴。古時候,在祭祀、供奉祖先時非常講究行禮如儀,有著一整套約定成俗的流程。
-
莆仙七月半過節很講究:擺設祭品「接公媽」
東南網8月8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陳小芳)再過兩天就是農曆七月十五,不少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和在外省市工作、打工的親人,趕回莆田,全家人聚集一堂,共祭祖先。「十一十二,金粿嘗味;十三十四,挑來挑去」,這是「七月半」過節方式的真實寫照。在莆田,這個長達六天的節日,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節日,過節方式也很講究。
-
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七月半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有稱亡人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
秋夜說說七月半,路邊山花祭祖先
農曆七月,又稱蘭月和巧月,而在民間則有鬼月和祭祖之說,有著幾分神秘和陰森,過去在鄉下特別忌諱在此期間散步夜遊,擔心招惹遊蕩的孤魂野鬼。宋代宋伯仁的《觀寺中盂蘭盆會有嘆》描繪得十分形象:"欣欣來認祖先名,梵杵丁東月二更,滿地紙錢香篆冷,更無真哭兩三聲"。本來就是豐收的時節,報喜的時節,告慰先祖也不用哭。對待傳統習俗,信者則有,不信則無,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但敬風俗,愛萬物也是一種共識。七月半秋高氣爽,花好月園,五穀豐登,古人也曾觸情生情,詩情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