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大的贏家是中國品牌。」早在2016年底,不止一個合資公司的一把手感慨地對DearAuto說。在距離2017年僅剩一個半月時,這一說法得到了進一步印證。
如果說2016年中國品牌還是只能在15萬元以下市場與合資公司PK一番的話,2017年在傳祺GS8、WEY等車型的努力下,中國品牌已經開始摸及20萬元價格線。
趕超合資品牌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在今年的全國「兩會」就公開表示,現在自主品牌的品質相比韓系車應該說綽綽有餘了吧,跟日系車比,他覺得明後年也能追上。
中國品牌也成了今年的大贏家。
小米創始人雷軍11月12日也表示,他自己現在有一個很深的感受,覺得越看全球市場和產業變化,越覺得未來10年都是屬於中國的,「再過10年、20年,中國所有的國貨都將崛起。」
李書福:現在自主品牌的品質相比韓系車應該說綽綽有餘了吧,跟日系車比,他覺得明後年也能追上。
雷軍口中所說的國貨當然也包含汽車。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最新統計數據,2017年1-10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839.3萬輛,同比增長3.2%,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3%,比上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
吉利、長安、長城、傳祺、榮威、比亞迪是目前發展比較好的中國品牌,曾經的領跑者奇瑞已經落伍,就先不提了。那麼,誰是2017年中國品牌最大贏家呢?
吉利:最大贏家,博瑞之後沒有一款失敗車型
如果在今年年初的時候說,吉利汽車是今年最大贏家的話,大家肯定還會有疑問,隨著最新出爐的10月銷量數據,大家應該沒有什麼爭議了,因為連兄弟單位——作為豪華車的沃爾沃相關負責人也說,「我們現在要向吉利學習。」
自博瑞之後,吉利幾乎沒有一款失敗車型。
在剛剛過去的十月,吉利汽車單月總銷量突破12.5萬輛,如此一來,1~10月累計銷量超過95萬輛,全年110萬臺目標已經完成87%。在接下來的兩個月,吉利汽車只需銷售新車15萬輛,便可遞交一份完美的答卷,筆者預計,按以往年末衝量策略,加之領克品牌12月銷量,吉利汽車2017年度銷量將超過120萬輛,這將是銷量第一的中國品牌。
吉利銷售勢頭兇猛,今年有可能挑戰120萬臺。
在吉利公布10月銷售數據的同時,在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車(00175.hk)一天的市值就增加了126億元,資本市場的反饋是最直接的。
銷量只是一個結果,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吉利3.0產品博瑞出爐之前,吉利幾乎沒有成功的產品,而在博瑞之後,吉利幾乎沒有一款失敗的產品,幾乎每個月都有6款車型月銷過萬,這已經說明吉利的體系競爭力已經今非昔比。
吉利已經不僅僅盯著國內市場,集團旗下擁有沃爾沃、吉利、領克、Polestar、寶騰、路特斯、倫敦電動汽車、遠程新能源商用車等汽車品牌,規劃到2020年實現年產銷300萬輛,進入世界汽車企業前十強,這將是中國品牌的新高度。
日前,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宣布與美國Terrafugia飛行汽車公司達成最終協議,將收購Terrafugia的全部業務及資產,這為吉利進入飛行汽車領域埋下了伏筆。
長安:明年再「翻盤」 ,新能源也後來居上?
曾經多年蟬聯中國品牌乘用車老大的長安今年可能被吉利超越,這不是什麼好消息。統計數據顯示,長安品牌乘用車10月賣出10.91萬輛,環比增長5%,與吉利銷量的距離在逐漸拉大。
截止發稿時為止,長安乘用車在2017年累計銷量已經突破100萬臺。
從產品上來看,長安眾多SUV其實與吉利不相上下,其差距主要體現在轎車上,逸動曾經一度與帝豪不相上下,現在僅為後者一個零頭。
長安自主乘用車早在2015年就曾有超過100萬臺的記錄。
想想這也情有可原,吉利旗下的產品正值當年,而長安汽車旗下主力SUV以及轎車大都站在產品末端,明年即將陸續完成更新換代,長安或將觸底反彈,迎來更大的「翻盤」機會,畢竟長安的底子還在那兒:「五國九地」的研發布局,長安汽車科技研發實力已連續4屆8年居中國汽車行業第一。
長安現在需要補強的是在設計領域,採用新設計理念的CS55在市場上一炮走紅,證明了長安的基因在變化。
在傳統燃油車暫時落後的情況下,長安將目光瞄準了新能源車領域。10月19日,長安汽車在北京發布了新能源全新戰略——「香格裡拉計劃」,長安CS15EV、逸動PHEV、新逸動EV300三款新能源車型也同步上市。按照規劃,長安汽車到2025年前將通過全產業鏈1000億元的資金投入,調動一萬人的研發資源,實現全面停售傳統意義燃油車,實現全譜系產品的電氣化。
未來三年,長安汽車還將在研發、製造等領域全球投資超過470億元,推出55款智能化、新能源產品,到2025年邁入無人駕駛汽車新時代。
隨後,長安又入股了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長安在新能源車上是來真的。市面上的反饋也證明了這一點,10月份長安的新能源汽車銷售了7510輛,環比增長366.5%,在新能源市場表現可圈可點。
長城:H6所失去的,正由WEY找回
作為國內最大SUV製造商,長城也一度蟬聯著國內最賺錢車企的頭銜,這主要是因為旗下的神車哈弗H6,該車的月銷量一度超過8萬臺,令大眾、五菱神車也望塵莫及。
長城在10月的銷量還不錯,WEY貢獻巨大。
隨著國內緊湊型SUV的不斷增加,哈弗H6的地位受到空前挑戰,月銷量一度下滑至3-4萬臺之間,今年上半年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4.92億元,同比下降49.42%。
今年10月,長城共計銷售新車108,008輛,較去年同期增長3.02%;今年1-10月累計銷售813,514輛,同比增長2.35%,處於微增長狀態。
WEY的出現也讓中國品牌看見往上突破的可能。
在這緊急關頭,WEY品牌挺身而出。作為長城內部高端豪華SUV品牌——WEY品牌的誕生也極大地豐富了長城的產品矩陣。從亮相以來,WEY都承受了太多的壓力與負面,WEY必須以市場表現來回應那些提出質疑的人。10月WEY品牌的銷量也是一大亮點,VV5以8014輛,VV7以8153輛,紛紛破8000的好成績讓更多的人看到中國品牌往上走的可能性,畢竟,WEY的價格也是在15萬以上。
長城董事長魏建軍在11月15日晚上表示,2018年WEY的銷量要達到25萬輛,不僅成為中國豪華SUV開創者,還要做引領者。
傳祺:單價超15萬元/輛,中國品牌最高
在吉利、長安、長城等「大哥」面前,傳祺還是個小弟弟,儘管增速很快。今年1-10月,廣汽傳祺累計銷量為421672輛,同比增長41.82%,規模只有前三者的一半,但是傳祺的意義不亞於前三者,因為傳祺的單車售價已經在15萬元,可以和不少合資企業相抗衡。
在GS8剛上市,傳祺單車售價突破了14萬,2017年這一數字上升至15萬。
單車平均售價是品牌溢價的象徵,意義不亞於規模。此前對中國品牌汽車而言,曾經有塊「10萬元」天花板,現在已經被一群中國品牌SUV給打破了,而更高一個級別的15萬元價格線,也先後被傳祺GS4、博瑞、博越和榮威RX5們踏破。那麼,20萬元的價格線能否再被攻破呢?
事實上也是可以的,這一光榮使命已經由廣汽傳祺GS8完成。
GS8其實已經達到了20萬元的價格區間。
2016年10月26日,廣汽傳祺GS8正式上市,廠家指導價為16.38-25.98萬,主力車型售價在18.38萬元,接近20萬元。從去年10月底上市至今,GS8已經賣出了近10萬臺,成功的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除去受波箱供應緊張影響的那幾個月,GS8已經好幾個月銷量過萬,這打破了中國汽車品牌夢寐以求的20萬元價格天花板。在GS8剛剛上市的去年年底,傳祺的平均單車售價剛剛超過14萬元,在GS8佔據傳祺近1/4銷量的今天,這一數字上升至15萬元。
如果說吉利博瑞代表著中國轎車品牌新高度的話,那麼GS8則代表中國SUV的新高度,這也是傳祺的地位。
比亞迪:繼續引領新能源車
11月3日,工信部聯合商務部、海關總署與質檢總局4部門發布《關於2016年度、2017年度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後,比亞迪的股價一度創出73.50元的高度,成為汽車股中的最高,這是在資本市場上對比亞迪的認可,因為在主流汽車企業,比亞迪是唯一一個雙積分有結餘的企業,光賣積分就是個不得了的收入。
10月份,比亞迪新能源車以12466輛的銷量成績再刷新高,其中以秦、宋DM等為代表的比亞迪插混車型更呈現「一枝獨秀」現象,憑8034輛的壓倒性優勢,佔據超64%的插混市場份額——至此,比亞迪已連續5月銷量破萬,1-10月累銷已達82859輛,佔比超國內新能源同期銷量的1/5,再次雄踞國內插混單月、新能源單月及1-10月累銷三項冠軍,進一步鞏固「新能源汽車引領者」的行業地位。
比亞迪的太陽能發電、儲能電站、電動汽車(包括雙模電動汽車),所構建的新能源發電、儲電、用電模式,被認為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再加上雲軌,比亞迪綠色出行的版圖進一步擴大。
採用新設計的比亞迪宋MAX在市場上受到了歡迎。
在乘用車領域,比亞迪宣布挖角奧迪前設計總監Wolfgang Egger之後,比亞迪被人詬病的造型設計開始得以改觀,採用宋MAX上市一個月以來,累計訂單已直逼2萬臺,可能用不了多久,就會有一個全新的比亞迪呈現在你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