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重慶三峽博物館,大量外地遊客和市民在選購極具重慶特色的文創產品。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記者崔力攝
生肖水晶
小熊水杯
榮昌夏布錢夾
熊貓雨傘
中國恐龍特種郵票首日封 文創產品。受訪者供圖
動物摺紙。
石柱中益鄉平壩村壹秋堂扶貧工坊,村民圍坐一起,製作夏布工藝品。
木雕
前不久,2019「重慶好禮」特色旅遊商品(文創產品)大賽在悅來國博中心舉行,全市232套1860件旅遊商品(文創產品)同臺比「美」。
但這些文創產品能與故宮口紅、江蘇快客杯、四川熊貓蓋碗等「爆款」媲美的並不多,甚至部分產品本地人都不甚了解。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市的文創產品還存在文化附加值沒有充分開發、相關產業鏈不健全、產業規模小、品牌建設動力不足等方面的問題,要打響屬於自己的品牌,重慶正在努力探索和實踐。
流光溢彩的北玻大花瓶、手提式旅遊火鍋館、工藝臻品山神漆器、青銅鳥形尊首飾及絲巾……前不久,2019「重慶好禮」特色旅遊商品(文創產品)大賽在悅來國博中心舉行,吸引海量市民「淘寶」。
文創產品,一般理解為源於文化主題經由創意轉化具備市場價值的產品,被譽為「帶得走的文化」。
近年來,在消費升級下,它猶如一股清流,席捲全國市場,成為一個新風口。故宮文創產品15億元的年銷售收入,令人隔屏豔羨。全國各地迅速掀起一波文創熱,四川就出臺了相關政策,構建巴蜀文化鮮明、民族文化濃鬱的文化創意產品體系。
在重慶,文創產品也由景區、非遺項目、文博場館、文創園區的自發探索到局部自醒。重慶文創產品現狀如何?它還存在哪些不足?未來該如何發展?
生機勃勃
新產業新業態如雨後春筍
「太陽出來囉,喜洋洋囉……」8月7日,在石柱中益鄉平壩村壹秋堂扶貧工坊,一首膾炙人口的土家族民歌餘音繞梁。
村民張玉芳與10多名同村「繡娘」團坐在一起。她們中有年近六旬的婆婆,也有帶著孩子的年輕媽媽,還有身殘志堅人士。她們口中有說有笑,手中繡花針穿花飛舞,各種夏布製成的扎染布匹、乾花、胸花、圍巾、布老虎玩偶、手提袋等,在一針一線中逐漸成形。
「按如今時髦的話說,我們都是文創設計師。」張玉芳逗趣地說,她本在沿海打工,為照顧年邁的父母及年幼的孩子回家。今年5月,她參加了當地一個非遺扶貧班,以非遺項目夏布織造技藝為基礎,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創意相結合,把當地土家族文化元素融入產品中,生產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夏布插花、夏布老虎、夏布胸花、夏布布藝包等文創產品。
「這個工作太好了,農忙的時候可以自己忙農活,閒下來的時候就按照公司要求做一些產品,公司包銷,每個月能掙2000元左右。」張玉芳說。
據介紹,送「非遺文化」下鄉是我市一舉三得的創新之舉,即弘揚與傳承非遺技藝、助力文化精準扶貧、把文化「軟資源」轉化為「硬實力」。目前,重慶有國家級非遺項目44項、市級項目511項、區縣級項目2942項。圍繞這些傳統技藝開發出了大量衍生品和文創產品,包括重慶漆器、榮昌夏布、榮昌陶器、梁平竹簾、梁平木版年畫、綦江農民版畫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品牌。
非遺「活化」是重慶文創業的不竭動力,而景區、文博場館、文創園區等則是重慶文創的內生動力和生力軍。近年來,我市景區、文博場館、文創園區在文創產品方面的研發、推廣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
走進三峽博物館,以鎮館之寶「青銅鳥形尊」為設計元素的「盛筵系列」(包括鳥形尊包袋、絲巾及首飾)文創產品、以明代秦良玉平金繡龍鳳袍為創意原型的系列文創產品、以宋代茶匜為創意元素的茶匜系列文創產品等,「顏值」美到哭,吸引大量「剁手」族選購。據該館產研部相關負責人稱,目前,他們依託館藏「大IP」已開發出2000多種、上萬件文創產品,今年上半年銷售額就突破了600多萬元。
在重慶自然博物館,該館與多家機構合作研發的圖書系列、文具系列、玩具系列、裝飾品系列、生活用品系列等六大系列的800多種文創產品,近3年累計銷售額超2000萬元。
在磁器口古鎮,印有重慶元素的冰箱貼、「印象重慶」紀念撲克牌、山城風景保溫杯及梳妝用品、特色擺件、面具等「重慶創」產品琳琅滿目,吸引大量外地客掏腰包,帶走「重慶記憶」。
此外,在大足石刻、洪崖洞、巫山博物館、萬盛黑山谷度假區、鵝嶺貳廠等景區、文博場館、文創園區,「重慶牌」文創產品同樣是「顏值」與「氣質」俱增,產品的數量與銷量齊飛。
品類繁多
但遊客願意買願意曬的產品不多
8月1日,在洪崖洞星巴克咖啡廳,江蘇揚州籍遊客張欣正倚靠窗臺,品味滿目風景。
這次重慶行,張欣收穫滿滿,打卡了鵝嶺貳廠的文藝浪漫、洪崖洞的燈火璀璨、江北九街的時尚潮流,體驗了輕軌穿樓的神奇、長江索道的夢幻……臨別,她想為這趟行程劃上一個句號,「帶走一些重慶記憶。」
在洪崖洞一樓,偌大賣場擺滿各種文創產品,T恤衫、小擺件、小飾品、圍巾、包包……看似應有盡有,但張欣逛完後,卻提不起興趣,「這些產品多是簡單文圖印製或等比例實景複製,文化性、創新性、藝術性不足。」無奈之下,她選擇了幾袋火鍋底料,當成「到此一遊」的紀念。
而在大九街時尚街區、北倉文創街區等地,外環境雖各具特色,文藝範兒十足,遊客人流量也不少,但餐飲遠比「文化」火熱,遊客「願意買,買了願意曬,曬了願意用」的產品並不多。
在2019「重慶好禮」特色旅遊商品(文創產品)大賽上,以「地域性、品牌性、實用性、創新性、市場性、工藝性、示範性」為標尺,從全市232套1860件旅遊商品(文創產品)中遴選出的80個獲獎產品,誕生了手提式旅遊火鍋館、酉州苗繡系列、北玻大花瓶系列產品、紙玩意系列文創產品、大足石刻-刻花刀具系列等10個金獎產品,但這些文創產品能與故宮口紅、江蘇快客杯、四川熊貓蓋碗等「爆款」匹敵的並不多,甚至部分產品本地人都不甚了解。
「這些產品,構思巧妙,設計新鮮活潑,製作精緻,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前重慶伴手禮和文創產品的水平,只是研發這些產品的企業整體實力不強,產品在市場上的知曉度、影響力還不足。」賽事組委會相關負責人直言不諱地說。
來自市文化旅遊委的數據也顯示,2018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約為600多億元,同比增長約6%;全市文化企業11.8萬家,但約90%企業是小微企業。在文旅融合發展背景下,這組數據與重慶5.5億人次的遊客接待量、4343.5億元旅遊總收入(同比增長31.3%)的市場規模還不是很匹配。
文創之困
缺乏對文化內涵深度提煉與再創作
「長期以來,火鍋調料、陳麻花等飲食類特產,是遊客購買量最大的旅遊紀念品,這些雖是重慶特產,但難免顯得市場初級,產品的留存時間也不長,不易吸引遊客二次旅遊。『重慶好禮』迭代升級,需要一批新鮮人群用創意思維研發出爆款文創產品,從『火鍋底料』的份額裡分一杯羹。」鵝嶺貳廠文創公園創始人周迓昕表示。
去年底,周迓昕組織了一次文創禮品展,匯聚了重慶60餘家文創企業、3000餘件產品,涵蓋創意手工、文創食品、文創飾品、文創家居用品、模型玩具等30多個品類,包括繡著磁器口形象的披肩、蘊含重慶工業元素的回形針、刻畫著重慶橋梁的「觸摸燈」等,吸引了超過10萬人次觀展選購。
在周迓昕看來,真正有文化的產品,不缺乏市場。重慶文創之所以「爆款」難覓,首先是對現有文化品牌的價值挖掘不夠,沒有充分挖掘其現代元素市場價值,往往簡單地將一些重慶文圖印製在器物上,未對文化內涵進行深度提煉與再創作,就以「毛胚」形式賣出去,文化產品缺失原創性,真正的文化附加值沒有開發出來。
其次,上、下遊產業鏈不完備。目前,貳廠文創園設計出了上千件文創作品,可把圖紙變成產品,需要打樣、加工、包裝、物流、銷售等各個環節。尤其在前端加工上,很多重慶企業都是拿到外地代工。
大渡口漢博藝術工廠創始人劉烈成也與周迓昕持類似觀點。
他從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後,到福建創辦了專業雕塑研發公司,從事工藝美術品的設計、研發、製造和銷售,很快闖出一片天,產品遠銷歐美、日本、韓國等地。2011年,他將經驗「複製」回重慶。一次,朋友開火鍋館,需要一對雕塑增加店面文化氣質,他按成本價報給了對方。後來,朋友的家人網上詢價,發現一家上海公司報價比他更便宜。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配套產業支撐不足是一大原因。以開模為例,在重慶的工廠開模需要5000元至8000元,而上海則可節約近三分之一。
劉烈成認為,產業規模小,品牌建設動力不足,是重慶文創業的一大困因。全市文化企業大多數是小微企業,有的還沒找準自己的品牌定位和市場目標,文化產業品牌的附加值偏低。
此外,企業宣傳營銷、市場推廣明顯不足,文創產品的品牌影響力不大和市場佔用率不高,也是重慶文創產品難出「爆款」的原因之一。
跨越發展
植入「文化+」增加產品附加值
文創產品是商業價值、旅遊價值、文化價值的綜合體現,重慶如何做好這門生意呢?我市文創企業、文博場館進行了打通文化產業鏈、傳統與時尚結合、引入高校設計力量等方面的嘗試。
「最理想的狀態,是與產業融合,形成一條從文化挖掘到製作生產再到渠道鋪排、售賣等各個環節打通的閉環。」重慶市旗袍服飾協會會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旗美人」第五代傳承人皮飛霞表示。
「旗美人」旗袍承襲清末宮廷手縫工藝,是市級非遺項目。2013年,皮飛霞從她的外婆、「旗美人」第三代傳人黃耀芝手中接過傳承的接力棒。
在皮飛霞看來,旗袍融匯了中華民族服裝鑲、嵌、滾、蕩、盤、釘、鉤、繡等傳統裝飾工藝精華,不僅是一件衣裳,更是一件藝術品。依託旗袍及盤扣製作技藝,皮飛霞研發出500多種衍生品和文創產品,包括項鍊、耳環、手機鏈等配飾,抱枕、擺件等家居裝飾品,形成原料生產、藝術加工、商圈(景區)互動體驗、網際網路銷售等全產業鏈體系,年銷量達3000多萬元。
「美並非超脫實用價值才具有美感,實實在在地用也蘊藏高度美感。」榮昌夏布代表性傳承人、壹秋堂夏布坊品牌創始人綦濤說,壹秋堂從創辦之初就秉持了「用智慧創新傳統,讓傳統引領時尚」的產品開發理念,不斷探索夏布的文化語境、設計觀念,將傳承與創新齊驅並進,開發出既有民族元素的魂、又有時代特色的產品。
「起初,我們主打『夏布+文化』,現已向『夏布+文化+精神』邁進。」綦濤稱,目前,她開發出夏布服飾品、家居品、工藝品、藝術品等1000餘種文創產品,年銷售4000多萬元,夏布時裝秀還多次走上紐約、倫敦、巴黎等國際舞臺。
三峽博物館則創新採用了「博物館+高校+企業」的模式,博物館側重館藏文物「大IP」的管理與授權,高校負責研發,企業對接市場,三方聯動效果明顯。同時,該館還與重慶軌道集團等合作,把文化植入城市的方方面面,如印製重慶文化符號的交通卡等。
重慶自然博物館與企業合作進行文創產品開發,包括等比例科學復原永川龍、重慶龍等雕像,開發出一批提升博物館品牌形象的恐龍產品;利用「熊貓時代-揭秘大熊貓的前世今生」特展,開發了一系列熊貓文創衍生品等,成效不錯。
而在非遺產品(衍生品)及非遺文創產品方面,我市探索出了「政府主導+傳承人+農民+企業」的路子,發展勢頭迅猛。重慶國際非遺城正在布局中,將打造集非遺產品、非遺衍生品、非遺文創產品的展示、體驗、銷售及文旅融合新地標。
在景區方面,大足依託聞名遐邇的石刻之鄉,啟動了大足石刻文創園建設,一期重點布局石雕文創研發中心、雕塑藝術品市場、石雕加工基地等,做大做強石雕類文創產品,打造全國一流的雕刻藝術基地、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
「大眾需求在變,也會導向產生波動。」市文化旅遊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我市將著力構建五個文化產業體系,即文化內容原創生產、數字文化創新創意、文化用品裝備製造、文化產業全域融合、文化產業開放共享等「五個體系」,著力實施文化產業『七個工程』——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建設工程、文化市場主體孵化培育工程、文化產業園區集聚發展工程、巴渝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工程、文化產業大數據智能化工程、「文化+」創新驅動工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提升工程,全力推動涵蓋文創及文創產品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文旅+』的高融合性,賦予了文創產品的多樣性,以至於文創市場的天花板不會太低。目前,重慶文創產品市場正處在一個需求迭代時期,未來前景可期。」該負責人說。(記者 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