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軟科研」成為學校硬實力
塔式起重機安拆
地鐵隧道掘進機運行控制
隨著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多樣化的日益顯現,深化職業院校校內實訓體系改革已成為實踐教學環節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制約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撬動校內實踐教學改革的支點在哪裡?不僅是當前擺在職業院校面前的重要課題,更是上海市建築工程學校管理者深深思考的問題……
近年來,上海市建築工程學校的領導把目光聚焦到了學校潛在的校企合作的優勢上,樹立了以科研引領發展的理念,積極推行由業內名企(科技型企業)牽頭,校企合作,著眼於實訓基地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實踐教學內容依賴專業理論課過多、僅滿足於傳統工藝或一般崗位技能項目訓練、自有師資力量不強又缺少企業支持與參與等問題,以此為改革的切入點,加強學校與行業企業在實訓課程開發、實訓項目優化、實訓教師技能培養、實踐教學質量監督與評價機制完善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著力優化和提升開放實訓中心服務能級,積極探索適應行業特點和發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由名企牽頭合作,通過科研提升學校專業內涵建設,讓「軟科研」成為學校硬實力,提高學校辦學質量。
【定位篇】
準確定位
深化實訓基地「校企結合」
在政府相關部門牽頭建立開放實訓中心運行協調機制基礎上,充分發揮主管學校主體作用,深化實訓基地「校企結合」,並在實訓教學管理中給予企業足夠決策權,校企合作聯合構建有利於雙方共贏的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調研,在明確本行業急需職業崗位及技能要求基礎上,以動態課程開發為研究課題,建設一批新型職業崗位技能訓練的項目,擴大校內實訓基地在企業、行業、社會的影響力,將實訓對象由全日制學生為主延伸至職前職後並舉,切實加強服務社會的能力。同樣通過課題立項,校企聯動,聯合攻關,開發對應實訓項目實訓教材,自主研發、設計並建設配套實訓載體或仿真課件,確保實訓教材及相關資源的針對性、應用性和拓展性。最後,整合和利用校企雙方力量,建立並完善校企實訓師資共享與培養機制,試行「產、學、研」結合運行模式,為學校實訓基地不斷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實施篇】
多措並舉
實施實訓基地「校企結合」
依據崗位需要,設計實訓課程。貫徹「實訓課程與職業標準對接、實訓項目與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對接、實訓教學過程與現場生產過程對接、校內實訓與校外實踐對接」建設思路,注重本行業新興產業、新型職業崗位技能訓練項目的開發,扭轉校內實訓基地現有公共資源對社會吸引力不高、自我封閉的局面。隨著上海市社會經濟和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高層建築與地下空間開發的施工任務日益繁重,迫切需要加強地上超高建築和地下超深空間施工技術、安全知識和操作技能的教育培訓,為此,學校與上海建工機施集團、基礎集團和上海建設安全協會等單位,根據職業崗位需求調研情況,開發了「地鐵隧道施工測量」、「隧道掘進機操作與運行控制」、「氣壓沉箱遠程遙控」、 「施工現場主要危險源判別」、「建築結構無損檢測」等五個實訓項目,使課程的內容更貼近新的知識、技術成果和職業崗位客觀需求,並有效突破了原有以學科為中心自我封閉的課程組織方式。
依託行業力量,建設實訓資源。以「雙師」結合為手段,發揮企業專家和一線技術人員的作用,對應校企合作自主開發的實訓課程與實訓項目,聯合編寫實訓用校本教材,研發實訓裝備和仿真課件,編制實訓指導手冊等。針對校企合作新開發實訓項目,學校在前期實訓項目開發的基礎上,續約配套教材、訓練裝備和仿真課件開發等系列課題研究,先後編寫了《建築施工新技術-地下空間非開挖技術》《安全生產技術》和《安全生產管理實務》等三本實訓教材。自行研發了國內首創,由控制系統、實體模型、虛擬處理器和圖形仿真器高度集成的DKSJ-1土壓平衡盾構教練機、DKSJ-2矩形隧道掘進機、遠程遙控液壓挖掘機、塔式起重機等訓練裝備。同時,對應編制了實訓項目教學大綱和實訓指導手冊。系列實訓教材及配套教學資源的建設與使用,一改以往實訓教材(通常使用同類課程其他性質的教材)針對性差、實用性不強的現狀。基於計算機虛擬實境和圖形仿真技術教學系統(實訓裝備)的成功開發,也為我國職業院校如何通過校企聯合,並經開拓性的研究、創新和發明,使軟科研成為學校硬實力,提供了範例。
校企合作辦學,搭建實訓教師成長平臺。採取「柔性」引進合作企業實訓師資的辦法,通過聘請企業高級技術人才和企業退休技術人員為實訓指導教師,使學校與企業共享專業技術人才。具體實施過程中,就新近開發的實訓項目,以校企合作辦學的方式,先試行企業在職員工的培訓,將課程建設部分科研人員(企業專家)變為項目訓練導師,學校實訓教師變為實訓教學輔助,在真實環境中,通過一流項目和一流導師,促使自有教師儘快熟悉項目運行各環節,迅速提高實踐能力和獨立指導項目的能力。堅持以校企合作辦學作為實訓教師成長平臺,促進實踐教師研究能力和應用能力的提升,並最終形成一支能真正融入市場,業務精湛的實踐教師隊伍。
【保障篇】
政策引導
確保實訓基地健康發展
政府行政決策引導。2004年和2009年,上海市教育部門相繼出臺了《上海市職業教育開放式實訓中心總體規劃》和《上海市職業教育開放式實訓中心運行指導意見》,明確了開放式實訓中心建設要適應上海社會轉型、產業結構升級;進一步解決職業學校現有實訓條件難以滿足技能人才培養需求和構建以實踐為中心的職業教育模式。同時也提出了「立足學校、全面開放、資源共享、持續發展」的運行目標,為學校設計實訓課程、開發實訓項目、制定裝備標準以及組織實訓教學指明了方向。
企業辦學思路革新。上海建工作為國有特大型建築企業,把著力點放在對學校的管控職能和機構上,利用校企一體的特點及企業內部資源統籌協調優勢,憑藉其出色的科研能力,以及聯合辦學的雙贏機制,全力支持和組織業內專家以項目課程開發為抓手,編寫項目教材,將一些新型職業崗位的經驗知識、默會知識顯性化。同時,結合校企聯合科研成果,為企業員工提供職前、職後和崗位培訓。企業辦學思路的革新,為學校走上應用技術研發之路奠定了基礎,使學校在繼續保持融入企業發展的同時,提升了綜合實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成效篇】
兩年探索
學校實訓基地成效凸顯
經過兩年摸索和實踐,學校實訓基地形成了與上海建工共建共管和「產、學、研」結合的運行模式,且具備了較強的共同規劃、技術與管理互補等實際運營的能力。新建實踐教學體系,適應行業、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符合中等職業教育規律,滿足專業培養目標並彰顯專業特色,全面提升了服務社會能級。
實訓資源結構合理。自主開發實訓項目貼近本行業前沿技術,滿足施工現場實際需求,進一步擴大了對外開放的能力。自行研製的實訓設備,全部圍繞專業教學的各個層面綜合設計,既有提供學生實際操作的教學型設備,又有幫助學生認識、理解的仿真設備或仿真課件。聯合編寫的實訓教材、實訓大綱和指導手冊,無論是在與教學的匹配度上,還是在與職業崗位工作的相關性上,均呈現了極高質量的特徵。
運行主體作用明顯。通過校企聯合建設的3門實訓課程5個實訓項目,其教學內容不再依賴專業理論課,既強化學生實踐技能,又滿足企業崗位實際需求。在保持為學校專業教學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同時,通過校企聯合辦學,組織實施在職人員培訓。實訓中心職能也由原來的場地、設施和設備等要素調配落實,轉向更重要的專業技能實訓方式、手段等方面的深度參與,且實現了在人力、物力和技術的全面管理。實訓中心不斷加強的服務意識和校企合作戰略意識,較好地彰顯了主管學校主體作用。
輻射作用初步顯現。通過名企牽頭合作能級提升後的實訓中心,面向企業在職員工,提供了大量的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鑑定等服務,有效拓展了服務功能,擴大了社會影響。還先後為上海建峰職業技術學院等職業院校,在實訓項目開放、實訓課程建設以及實訓設施裝備和科技成果轉讓等方面,提供了設計諮詢與技術支持等服務,初步實現資源輻射作用。
現有科研成果顯現出的變革力量,使得上海市建築工程學校更加堅定了堅持走「應用技術研發」助力學校專業內涵建設之路的信心,通過名企牽頭合作,「軟科研」已成為學校「硬實力」。
(上海市建築工程學校 張永輝)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