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詩,是中國詩歌的一個重要流派,而唐朝詩壇上的山水詩,更是燦若繁星,比比皆是。當山巒影影綽綽,當春水波光泛泛,讓詩人情系其間,令騷客流連忘返。李白曾說,「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杜甫又說,「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而白居易也說,「垂釣坐磐石,水清心亦閒」,這一切如詩如畫的意境,彰顯了詩詞歌者對山水的熱愛。
王維,亦是寫山水詩的一大高手,與眾不同的是,山水美景在他的筆下,總是那麼別具一格,最恰當的說法,莫過於「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西北風光,曾讓他興奮不已,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便畫出了一幅美景;閒遊山中,詩意又在心中縱橫,一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不知陶醉了多少人。那麼,當秋雨初晴,遇上鄉村黃昏,又會在王維心中醞釀出怎樣的山水名篇呢?
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解讀《唐詩三百首》中,王維的一首經典山水詩。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是王維的代表作之一,詩中景色宛如畫卷,人物活潑生動,讀完給人以輕鬆愉悅之感。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首聯詩人以整個天氣起筆,點出了一個雨後秋空的清涼意境,空山、新雨,又逢清秋。一個「來」字,正是秋氣爽人的驚豔之筆,仿佛清秋的涼爽,正向人撲面而來。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漸暗,愈發顯得皓月更加皎白,月光透過松間的枝條,鋪滿了地面。清冽的山泉,在月光下如一條銀帶,潺潺流去。這一聯,王維將目光收於一隅,重點描繪了月色下的山中美景,勾勒出一幅美妙怡人的畫卷,令人十分嚮往。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頸聯詩人的筆觸由靜轉動,聽到遠處浣衣少女歸來的嘻笑打鬧聲,在竹林中時隱時現。因為離得遠,聲音並不真切,聽上去只是一片喧譁,給人的感覺卻十分真實,只五個字,便將少女的活潑開朗,刻畫的活靈活現。
而近處的荷葉,也一排排地向兩邊分撥開,詩人驚訝之餘恍然發現,那是一葉漁舟正在順流而下,水面上泛起陣陣波紋。每當我讀到這十個字,閉上眼腦海中便浮現出了畫面,那意境如此美妙,恍如走進夢境一般。這種感覺,只有在山水詩中才能找到。
以上兩聯,詩人選取明月、清泉、竹林、荷花,進行鋪展描寫,實際上是借物來隱指自己純潔、清高品格。既然如此,那麼最後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便很好理解了,如此美妙純潔的山水,自然是王維最喜歡、最嚮往的聖地了,一種流連忘返的情愫,在心中油然而生。
不論從景物刻畫,還是藝術手法來看,《山居秋暝》無疑都是一首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山水詩,而能夠寫出如此意境如畫的作品,除了源自王維的匠心獨具,更多的還是源自他一顆滿是創傷的心,因為一個人只有在經歷世事艱辛,才能變得富有詩意,才會想起返樸歸真!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