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9年,受到「烏臺詩案」的影響,蘇軾被貶來到黃州。在這場劫難當中,蘇軾幾乎就要被處死了,幸虧宋代有趙匡胤定下的「不殺士大夫」的祖訓,以及退隱的王安石也上書保全,才讓蘇軾免於一死,最終被發放到了黃州。
在這裡,蘇軾的整個命運得到了轉變。
如果說之前的蘇軾有著強烈的進取精神,那麼說之後的蘇軾完全不一樣了。之前的蘇軾以絕世之才渴望能夠在仕途上有所發展,但是經歷烏臺詩案之後,他明白了自己的處境和命運。從此開始,他的人生開始有了變化。
在他之後的詩詞中,多有對於人生的思考,多有對於命運的追問,多有對於山水景色的嚮往。更有如「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蓑煙雨任平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充滿哲理的詞句,讓我們進一步了解這個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而在黃州,蘇軾給自己起了一個號,名為「東坡居士」。對比李白的「青蓮居士」、白居易的「香山居士」以及歐陽修的「六一居士」,蘇軾的這個「東坡居士」好像有些寒磣。李白的號有佛教意味,白居易的號更有歷史的積澱,歐陽修則有的是自身品味的沉積,而蘇軾這個號,就是一塊地。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這是一首宋詩,題目就是《東坡》。蘇軾的這首詩歌所寫的就是一塊普通的地,也就是蘇軾被貶黃州之後所盡力經營的一塊土地。當時蘇軾被貶此地,生活極為窘迫,老友馬正卿想辦法幫他申請了一塊土地,蘇軾就在這裡躬耕,甚至還在這裡蓋了一間起居室,名為「東坡雪堂」,而「東坡」之名也就開始流傳開來。
開篇寫「東坡」之地的景色,「雨洗東坡月色清」,雨過之後,整個東坡被衝刷一新,夜間的月亮照耀在土地之上,一片清麗之美。而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市人行盡野人行」,那些「市人」都已經返回各自的家鄉,只有像詞人這樣的「野人」在這裡靜靜的感受這月色之美,感受這人生的滋味。
後兩句是詞人的感慨喟嘆,「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不要再去嫌棄這裡的土地沒有城裡中的那麼平坦,畢竟這裡還是荒郊意外。但是此時的詞人蘇軾心靜如水,就是喜歡這樣拄著拐杖鏗然的聲音!
蘇軾一代才人,仕途中遭遇如此困境,怎能不讓人嘆息。少年時就成就進士之位,而後卻因為烏臺詩案險遭殺頭,實在是讓人感慨!當他在這裡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時候,那進士的榮耀是否曾讓他如鯁在喉?
所幸的是,通過這樣的經歷,蘇軾的人生態度有了較大的改變。在他的詩詞當中,開始更多地思考人生的哲理,思考人生和命運的關係。由此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精彩的詩詞,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還是那個充滿樂觀與積極的「五千年來活得最精彩的詩人」的形象。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圖片原作者對本文的貢獻。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