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的維度:詹姆斯·凱瑞的新聞歷史觀及其批判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 者:方晨/李金泳/蔡博方

  作者簡介:方晨,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博士生;李金泳,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蔡博方,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

  內容提要:詹姆斯·凱瑞的新聞歷史觀是國內學界長期忽視的一個問題。本文通過對有關文獻及其歷史、社會背景的考察,梳理了凱瑞新聞史觀的脈絡。他的新聞史觀立足於解決新聞史在新聞教育中日益邊緣化的問題,深受新社會史、新文化史的影響,借鑑了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試圖建構起新的新聞文化史。面對質疑和批評,凱瑞又提出用新聞實踐史代替新聞文化史,進一步強調人在新聞實踐中的主體性和新聞史的文化性。但是,他的視角是宏觀的,研究方法卻是微觀的;目標在於革新傳統新聞史的弊病,但是卻又不展開意識形態的批判,從而陷入了意識形態與烏託邦的困境中。

  關 鍵 詞:凱瑞/新聞史觀/新聞文化史/新聞實踐史

 

  詹姆斯·凱瑞(James William Carey)是美國當代著名的批判傳播學者。2006年他去世以後,美國的兩本傳播期刊《大眾傳播》(Popular Communication)(2007年)和《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2009年)分別刊登了一組紀念文章①。他的學生、同事、好友稱他是「文化歷史學家」、「傳播理論家」、「影響美國記者最大的教師」、「對話哲學家」,體現出景仰的同時,也凸顯出其身份的複雜性。作為媒介學者,凱瑞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他深受哈羅德·英尼斯(Harold Innis)、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克利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等不同學科學者的影響,被文化研究、媒介環境學、新聞教育領域都視為領軍人物。如同施拉姆(Wilbur Schramm)把傳播學比作「十字路口」一樣,凱瑞的學術地圖也是以傳播為原點,在與其他學科的交匯勾聯中逐步展開的。他的很多學術成果,深深打上了跨學科的烙印,表現出廣闊的視角和豐富的內涵。

  但是,近年來中國學界的研究,尚未涉及凱瑞在新聞史觀上的立場及其變化,而僅集中於三個主要議題:1.傳播的儀式觀;2.新聞教育觀與批判;3.芝加哥學派及其人文社會思想②。本文認為,若要進一步延伸探究,就無法迴避凱瑞的新聞史觀問題。首先,傳播儀式觀之所以有別於傳遞觀,其關鍵在於儀式所具有的社會文化共享性。而集體的儀式共享如何延續,則涉及到了歷史經驗如何傳承與建構的問題。我們有必要去理解凱瑞的新聞史立場,從而把握儀式觀背後的歷史經驗脈絡。二者,凱瑞對新聞教育的批判離不開他對於傳播的歷史性考察。他指出,所謂的「傳播革命」以「專職傳播者」(professional communicator)的出現為重要標誌。新聞專業主義以及美國記者職業特徵的成型,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要革新美國的新聞教育無法離開對新聞史的考察。三者,關於凱瑞與芝加哥學派學術譜系的討論,涉及到他如何為文化研究找尋本土登陸點、如何借鑑西歐學術資源的問題。這其中既有縱向的學術史梳理,也有橫向的文化、社會傳統比照。這些問題,都只能放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才能得到很好闡釋,自然也與美國新聞史、傳播史有所關聯。由此觀之,凱瑞的新聞史觀關係到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對其進行專門考察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③。

  而從文獻資源而言,凱瑞不但與麥可·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葉里溫·埃默裡(Edwin Emery)、大衛·諾德(David Paul Nord)等新聞史學家保持著密切的學術聯繫,還多次撰文表達對新聞史研究的思考。根據丹尼爾·凱瑞(Daniel Carey)整理的學術目錄,他至少有五篇文獻集中闡述了新聞史觀(Carey D,2007),分別是發表在1974年《新聞歷史》(Journalism History)創刊號上的《新聞史的問題》(The problem of journalism history)、1985年的訪談錄《將世界放置在危險中》(Putting the world at peril)、1998年在麻省理工學院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傳播論壇上的發言《回應新聞史》(Remarks on journalism history)、2000年《美國新聞學》(American Journalism)第17卷上的《新聞與技術》(Journalism and technology)和2007年去世後才發表的《寫給記者的簡明新聞史》(A short history of journalism for journalist)。這些文章,進一步廓清了凱瑞的學術版圖,其影響也躍出了美國,延伸到了荷蘭、斯洛維尼亞等歐陸國家④。與過往的研究以《作為文化的傳播》為基礎討論傳播的儀式觀、新聞教育觀、凱瑞式的文化研究不同,本文擬以上述幾篇文獻為藍本,輔以凱瑞的另一本重要的論文集《詹姆斯·凱瑞:批判性讀本》(James Carey:a Critical Reader),還原文獻發展的歷史脈絡,重新解讀和審視凱瑞新聞歷史觀的價值。

  一、新聞史的危機和凱瑞文化史觀的提出

  凱瑞對新聞史的反思是建立在20世紀六十年代以後美國社會變遷之上的。與五十年代戰後難得的和平與穩定相比,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是躁動不安的。一方面,新科技革命、跨國公司和新移民浪潮給美國經濟帶來了高速增長,但是另一方面,城市、家庭、婦女、種族、吸毒、暴力、犯罪、失業等社會矛盾反而變得更加突出(弗·斯卡皮蒂,1986:1)。城市的發展和移民的湧入使得個體產生了身份認同危機,越南戰爭、水門事件、古巴飛彈危機夾雜著婦女運動、黑人運動和戰後「嬰兒潮」一代掀起的青年運動導致了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充滿了反叛精神。這種與傳統「美利堅思想」背道而馳的「叛逆」,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行業,也影響了學術研究。在歷史研究中,以底層人、邊緣人為新研究對象的新社會學開始興起;而在新聞學領域,則表現為受眾對於客觀性、平衡性等傳統新聞模式的批評和對媒體、政府、社會關係的重新定義。舒德森(Schudson,1997:79)敏銳地意識到,「記者們……在實驗一種『新新聞業』,更加文學化,更加開放主觀,對新聞寫作的過程更加具有自我反省性(self-reflective)。」

  這種學術旨趣的變化首先集中體現在歷史研究中。新社會史拋棄了傳統精英史觀,將更多的目光投射到婦女、少數族裔、工人等邊緣人身上。嚴肅的政治史被普通人的生活史取代,城市史、家庭史、勞工史、黑人史等極大扭轉了五十年代史學的保守主義傾向。福格爾(Robert Fogel)、恩格爾曼(S.Engerman)等的新經濟史研究斐然一時⑤。凱瑞對這種「從下向上」(from the bottom up)的研究路徑十分贊同,在讀了彼得·拉茲勒特(Peter Lazlett)的《我們已經失去的世界》(The world we have lost)後,對他為農民寫史、給邊緣人發聲讚賞有加(Carey,1997a:101)。但是,新社會史也有兩個明顯的特徵:(1)充分運用行為和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2)廣泛採用計量研究方法和數量資料(張廣智,2011:143)。在凱瑞看來,新社會史的路徑無疑有助於擴展新聞史的研究範圍,但是結構功能主義傾向、定量的研究方法卻又是他反對的。

  新社會史與社會學、經濟學、人口學和統計學等社會科學結盟同樣引起了一部分歷史學家的不滿。在哲學的「語言學轉向」影響下,他們將歷史研究與人類學、語言學、符號學、文學理論結合,在20世紀70年代掀起了所謂的「新文化史」轉向。它延續了「從底部向上」的視角,將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現象作為歷史研究的核心。當代新文化史的代表人物彼得·伯克(Burke,1987:3-4)認為,與社會史相比,新文化史的特點在於:(1)採用定性的歷史人類學方法,集中於個案研究;(2)有意識聚集在小社會群體,進行微觀分析,從而了解更豐富生動的生活;(3)更加注重解釋社會規則下的現象和關係,而非作出長期因果解釋或規律總結;(4)試圖說明日常瑣碎活動和儀式對維持或加強人們世界觀的作用,關注諸如服飾、飲食、言談等的意義;(5)更多地借鑑諸如涂爾幹、格爾茨、布迪厄等人的理論。⑥由此而知,新文化史與當時方興未艾的文化研究有很多交叉之處,難怪雷蒙·威廉斯(1989,轉引自哈特,2008:144)說:「新文化社會學(即指文化研究)可以被認為是兩個顯著傾向的匯合,在某一點上還可以被認為是兩種顯著傾向的轉變:一種傾向表現在一般社會思想裡,具體地表現在社會學內部;另一種傾向表現在文化史和文化分析中。」

相關焦點

  • 《資本論》中的自然歷史觀及其對政治倫理的批判
    這種以「自然」為修飾的歷史觀所要批判的首先就是以觀念建構出來的道德哲學和倫理學,因為在古典政治經濟學中不乏用永恆觀念對資本主義歷史階段進行合理化、合法化論證。在當代理論語境下,自然歷史觀一方面指向了對《資本論》進行倫理化解讀的批判,另一方面則指向了對「歷史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不懈探索。
  • 三種類型的歷史虛無主義及其批判
    內容提要:歷史虛無主義醜化、戲說、抹黑黨的領袖,歪曲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執政合法性,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指導地位,削弱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是一種頗為流行且危害極大的錯誤思潮。  歷史虛無主義醜化、戲說、抹黑黨的領袖,歪曲和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執政合法性,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指導地位,削弱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是一種頗為流行且危害極大的錯誤思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歷史虛無主義並沒有隨之銷聲匿跡,而是以追求歷史真相、進行學術研究、採取文學化手法等面目,藉助網絡媒體和其他大眾化平臺進行傳播,頗具迷惑性和影響力。
  • 對馬爾薩斯人口論的批判與青年恩格斯的思想發展
    正因為如此,在當時的批判理論界,真正在意馬爾薩斯人口論的人不是太多。英國的李嘉圖派空想社會主義者威廉•湯普遜算是其中的一個。在其代表作《最能促進人類幸福的財富分配原理的研究》中,湯普遜把馬爾薩斯稱為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兩個派別即精神學派和機械學派中的後者的代表人物,「迄今以來,一切考察、研究政治經濟學及其有關學科並在這一方面有所著述的人,都可以被分為兩派——精神學派和機械學派。
  •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在盧卡奇所開創的批判方向基礎上,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者從青年馬克思思想出發,張揚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特質,並在馬克思人道主義的方法論與實證主義的方法論之間進行了明確區分,進而對後者進行了深刻批判,試圖將馬克思辯證法從純粹的反映論窠臼中拯救出來。
  • 《歷史哲學》的邏輯學及其批判
    《歷史哲學》的邏輯學及其批判顧 偉 偉(中共北京市委黨校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
  • 萬俊人:馬克思及其社會倫理批判 | 馬克思主義與倫理學
    沒有水及其暢流,河床本身無異於溝壑。在此意義上說,沒有資本就沒有市場經濟,這是亞當·斯密最初發現市場經濟秘密的時候已然揭示了的。亞當·斯密最早在格拉斯哥做道德哲學講席教授,主講道德哲學。他在講國民財富來源時,專門分析過國家稅收,通過稅收來源來解釋國民財富的來源,這些講義就是後來《國富論》的最初「草稿」。國民財富是怎麼增長的呢?
  • 中傳MJC | 新聞傳播考研必讀100本經典
    《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新聞自由委員會3. 《美國新聞史》,麥可·埃默裡 等4. 《西方新聞理論評析》,徐耀魁5 .《當代西方新聞媒體》,李良榮6. 《全球新聞傳播史》,李彬7 .《新聞專業主義》,吳飛12. 《傳者圖像: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黃旦13. 《受眾分析》,丹尼斯·麥奎爾14. 《媒介分析: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張詠華15. 《作為話語的新聞》,託伊恩·A.
  • 大衛·諾德的「新聞機制史」書寫路徑及其知識貢獻
    本文首先討論傳統新聞史研究的弊端,接著討論新聞機制史提出的內在邏輯,進而以諾德的著作《新聞的共同體:美國報紙和其讀者的歷史》(Communities of Journalism: A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 and Their Readers)(以下簡稱《新聞的共同體》)為例,討論他如何實踐新聞機制史,最後討論新聞機制史的學術思想特點及其學術史價值。
  • 【2022專業推薦:北大深圳財經新聞】財經+新聞複合型培養模式,南國燕園一朵就業非常好競爭不激烈的專業,考入北大的一個好選擇.
    研究領域:新聞理論、新聞實務、高級財經新聞寫作、融合媒體研究領域:傳播學研究方法、新媒體與社會分析、新媒體與文化分析(1)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特聘老師(新聞傳播類)1 2020年計劃招生人數:30人,推免
  • 專欄《天演論》顛覆歷史觀
  • 狄爾泰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及其效應
    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是狄爾泰執行其歷史理性批判計劃從而為人文科學奠基的重要內容。  人的心理生命是整體而富有意義的,活生生地內嵌於特定的社會、歷史和文化情境之中。他的描述心理學所彰顯的是一種濃厚而澄明的人文科學精神,既是對自然科學心理學批判的結晶亦是利器。
  • 作為批判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及其歷史影響
    文章已於近日發表於《理論探索》2020年第5期,發表時題為《馬克主義批判理論及其巨大影響》。這裡推送的是原文,若有引用請以刊物正式發表版為準。 內容摘要  不論從理論的內容還是理論的特徵來看,馬克思主義都可以在本質的意義上被看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批判理論。
  • 為什麼說司馬遷的批判精神源於先秦士族的批判傳統?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一般認為,司馬遷敢於逆批龍鱗,針貶當世在於如下兩點:一是他擁有進步的歷史觀和社會觀,二是因為曾下獄受辱而生發憤報復之心。班固作《漢書?這些都是對司馬遷的批判精神的認識。其實司馬遷更多的批判精神來源於先秦士族的批判傳統。周朝尚未形成思想專制。周公試圖以天道來約束君王,為士大夫批判君王提供了充足的理論依據它確認了君王地位是可上可下的,讓君王時時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符合天道。這一點正是士大夫們的責任,而君王也必須認可臣下這種責任。《國語?
  • 恩格斯的資本批判及其特徵
    原標題:恩格斯的資本批判及其特徵 馬克思主義是與資本批判和對人的解放之路的探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恩格斯與馬克思共同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正如德國伍珀塔爾恩格斯博物館的展覽解說詞所指出的——「一個不屬於勞工階層的人卻想方設法要改變勞工階層的命運」。
  • 在「唯物史觀」之前,古人有哪些歷史觀?
    在古人研究歷史、認識歷史的過程當中,也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歷史觀。這些歷史觀是在一定程度下,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都屬於古人的普遍認知,並且發生過一定的歷史影響。今人雖學習了唯物史觀,但在面對歷史問題上,或多或少的還在受到傳統史觀的影響,筆者簡要梳理如下:一、正統史觀這種歷史觀是維護既得利益者的觀點,有很多迷信的說法。
  • 把新聞戰線的大革命進行到底——批判中國赫魯雪夫反革命修正主義的新聞路線(1968年)
    他們代表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和地、富、反、壞、右的利益,瘋狂推行反革命的資產階級新聞路線,把叛徒、特務、走資派安插到各個新聞單位中,妄圖使新聞事業變成顛覆無產階級專政、復闢資本主義的工具。在急風暴雨般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報紙是各地各派政治力量鬥爭的焦點之一,幾乎無一例外。經過鬥爭,中國赫魯雪夫及其新聞界的代理人被揪出來了。他們所推行的資產階級新聞路線,遭到了可恥的破產。
  • 馬克思對唯物主義歷史觀要點「扼要的闡述」
    馬克思在1859年出版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這是他經過15年潛心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他創立自己的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階段性標誌。在這本書的序言(以下簡稱《序言》)中,馬克思說明了自己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經過。這一經過同時也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形成、運用和得到證明的過程。《序言》中說:「我所得到的,並且一經得到就用於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
  • 必備衝刺名解10 | 經驗學派、批判學派、媒介環境學派
    (評價)批判學派是持不同於美國實證分析、經驗研究派別立場,堅持批判觀和方法進行的研究的總稱。(定義)批判學派是在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下,以歐洲學者為主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學派。產生於20 世紀60 年代,是繼經驗學派和批判學派之後形成的傳播學派。(起源)研究學者主要有麥克盧漢、尼爾·波茲曼、劉易斯·芒福德、哈羅德·伊尼斯、詹姆斯·凱瑞等人。
  • 新歷史主義之「新歷史觀」
    美國學者泰森在講述新歷史主義看歷史的方式時,提及其特別之處。比如,在問及美國獨立戰爭這樣的歷史事件時,一般人會關注歷史的敘述是否屬實,而新歷史主義則會關注這個事情是如何被論說的(如在報刊上的報導、政府文件中的紀錄、一些人物演講中的說辭、繪畫中的表現、小冊子中的故事等等)。前者問問題的表述是:這個事件告訴了我們有關歷史的什麼情況?
  • 建設性新聞的「四個意識」維度
    建設性新聞的「四個意識」維度 2020-07-02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