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通史:奧斯曼國家的興起

2020-12-13 燕燕說歷史

安納託利亞地處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中間地帶。長期以來,穆斯林與基督徒在安納託利亞頻繁攻戰,形成深刻的宗教對立。信仰的狂熱和對於戰利品的渴望,驅使著來自伊斯蘭世界腹地的穆斯林湧向聖戰的前沿。十字軍東徵( Crusades)時期,敘利亞成為穆斯林與基督徒交鋒的主要區域,穆斯林與基督徒在安納託利亞的宗教對抗有所緩解。十字軍東徵結東後,安納託利亞的戰事再度進入高潮。穆斯林與基督徒之間的激烈廝殺,吸引來自伊斯蘭世界的聖戰者不斷湧人安納託利亞。以捍衛信仰的名義劫掠異教徒的土地和戰利品,則是驅使穆斯林加入聖戰者行列的直接誘因。在穆斯林看來,聖戰的勝利既是物質財富的來源,更是權力合法性的根基。

奧斯曼人(Ottomans)的國家脫胎於穆斯林在安納託利亞發動的聖戰實踐,奧斯曼國家的興起可謂安納託利亞之穆斯林聖戰實踐的邏輯結果和歷史產物。另一方面,13世紀蒙古帝國興起以後,大批突厥血統的穆斯林迫於蒙古西徵的強大壓力,從亞洲大陸腹地的中亞和伊朗高原自東向西移入安納託利亞,進而導致安納託利亞人口構成的明顯變化。蒙古西徵無疑加深了安納託利亞的突厥化和伊斯蘭教化的進程,而安納託利亞的突厥化和伊斯蘭教化則提供了奧斯曼人異軍突起的重要社會基礎。奧斯曼人與11世紀入主西亞的塞爾柱人同屬突厥人烏古斯部落聯盟的分支,因其首領奧斯曼而得名,曾經在伊朗高原東北部的呼羅珊地區從事遊牧活動,尊奉遜尼派伊斯蘭教。13世紀初,由於受到蒙古西侵的威脅,烏古斯部落聯盟的分支凱伊部落離開呼羅珊地區,向西遷至兩河流域上遊。凱伊部落在其首領蘇萊曼死後分裂為兩支,其中一支返回呼羅珊地區並依附於蒙古徵服者,

另一支大約400帳(即400戶)在蘇菜曼之子厄爾圖格魯爾率領下進人安納託利亞西北部薩卡利亞河畔的索古德地區(位於今土耳其城市埃斯基謝希爾附近),依附於羅姆蘇丹國,成守邊境,致力於討伐基督徒的聖戰。1281年厄爾圖格魯爾死後,其子奧斯曼( Osman,1281-1326年在位)承襲父職。奧斯曼1258年出生於安納託利亞東北部的瑟於特,承襲父職後,娶蘇非教團長老艾德巴裡之女瑪爾哈頓為妻,接受艾德巴裡贈予的寶劍,得到蘇教團的支持,進而以聖戰的名義襲擊拜佔庭帝國的邊境,搶劫財物,拓展疆土,圍攻拜佔庭帝國城市尼西亞( Nicaea,今土耳其城市伊茲尼克)。1299年,奧斯曼自稱加齊,在其領地範圍建立國家,是為奧斯曼人國家的錐形。奧斯曼是十分虔誠的穆斯林,恪守宗教功修,生活簡樸,熱衷於對基督徒的聖戰,史書稱奧斯曼為「部落首領,加齊英雄」。

13世紀的安納託利亞是穆斯林聖戰的前沿,而在加齊雲集的聖戰前沿中脫穎而出的前提條件,是取得聖戰的重大勝利和被安納託利亞的穆斯林首領塞爾柱蘇丹賜封貝伊(Bey)的稱號。奧斯曼於1301年在巴法埃農擊敗救援尼西亞的拜佔庭帝國軍隊2000人,旋即被羅姆蘇丹國的蘇丹阿拉丁二世授予貝伊的稱號,獲贈作為權力標誌的戰袍、戰旗、戰馬和戰鼓。巴法埃農之戰的勝利提高了奧斯曼的聲望,來自安納託利亞各地的聖戰者紛紛慕名投奔奧斯曼的帳下。1302年阿拉丁二世死後,羅姆蘇丹國分裂,奧斯曼遂放棄貝伊的稱號,改稱埃米爾(Emir),創建奧斯曼埃米爾國,定都薩卡利亞河谷的卡拉加希薩爾(卡拉加希薩爾原為希臘人的主教駐地,距離布爾薩約兩天的路程),繼而向黑海和馬爾馬拉海方向拓展領土。1326年奧斯曼死後,其子鳥爾汗( Orhan,又譯奧爾汗,1326-1360年在位)即位,移都布爾薩。

1326年烏爾汗定都布爾薩,被後來的史家視作奧斯曼帝國之始,而鳥爾汗則被譽為奧斯曼帝國的真正創立者。布爾薩( Bursa)位於安納託利亞的西北部,地處烏盧山南麓,始建於公元前3世紀,建城之初名為普魯薩,曾經是拜佔庭帝國的軍事重鎮。奧斯曼人於1317年起圍攻拜佔庭軍隊重兵防守的布爾薩,1326年攻陷布爾薩。奧斯曼死於布爾薩陷落之時,烏爾汗便將奧斯曼的遺體葬於布爾薩,布爾薩由此成為奧斯曼人心目中的聖城。鳥爾汗移都布爾薩後,率軍攻佔拜佔庭帝國的重鎮尼西亞(1331年)、尼科米底亞(1337年)和於斯屈達爾(1338年)諸地,兼併原屬羅姆蘇丹國的大部領土,成為安納託利亞最具實力的穆斯林政權,進而將擴張的矛頭指向巴爾幹半島( Balkan Peninsula)。1345年,烏爾汗兼併卡列西埃米爾國,兵臨馬爾馬拉海,控制達達尼爾海峽,進而打開通向歐洲的大門。1354年,烏爾汗的長子蘇菜曼率軍東徵,攻佔安卡拉。穆拉德一世( Murad1,1360-1389年在位)當政時期,兼併格爾米延埃米爾國和哈米德埃米爾國,降服卡拉曼埃米爾國,控制安納託利亞中部。

穆拉德一世死後,巴葉濟德一世( Bayezid I,又譯巴耶濟德一世、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年在位)即位。1390年,巴葉濟德一世徵服愛琴海沿岸的薩魯罕埃米爾國、艾丁埃米爾國和門特什埃米爾國。1397年,巴葉濟德一世的軍隊佔領安納託利亞內陸重鎮科尼亞,兼併卡拉曼埃米爾國。14世紀末,帖木兒帝國( Timurid Empire)崛起於中亞。帖木兒( Timur,1336-1405年)是突厥化的蒙古察哈臺汗國貴族後裔,1370年在撒馬爾罕建國,進而徵服伊朗、阿富汗以及南高加索地區的喬治亞和亞美尼亞。1398年,帖木兒的軍隊一度攻入印度北部,洗劫德裡。帖木兒的軍隊於1400年攻入敘利亞,擊敗馬木路克王朝的守軍,佔領阿軌順和大馬土革。1402年,帖木兒率軍15萬人攻入安納託利亞。

帖木兒的大軍自錫瓦斯出發,沿克孜勒河向西,穿過卡帕多西亞,到達安卡拉城外的齊布克平原,與巴葉濟德一世率領的奧斯曼軍隊7萬人交鋒。奧斯曼軍隊戰敗,巴葉濟德一世被俘後忍辱而死,安納託利亞歸降帖木兒帝國,奧斯曼帝國由此進入大空位期( Interregnum,1402-1423年)。安卡拉戰役( Battle of Ankara)後,帖木爾恢復格爾米延、薩魯罕、艾丁、門特什和卡拉曼諸埃米爾國在其原有領地的統治權,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人、瓦拉幾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也相繼反叛。奧斯曼人在安納託利亞僅保留東起阿瑪薩西至布爾薩和馬爾馬拉海的地帶,由帖木兒分別賜封給巴葉濟德一世的4個兒子伊薩、蘇菜曼、穆罕默德和穆薩。

其中,伊薩領有布爾薩和安納託利亞西部,蘇萊曼領有埃迪爾內和巴爾幹半島南部一隅,穆罕默德領有阿瑪薩一帶,穆薩處於穆罕默德的監護之下。1403年,蘇菜曼與拜佔庭皇帝籤署協議,以歸還薩洛尼卡為條件,換取拜佔庭皇帝的支持。帖木兒返回中亞以後,巴葉濟德一世的4子之間相互廝殺,內戰持續了10年之久。1404年,蘇菜曼( Soliman)的軍隊奪取布爾薩,控制安納託利亞西部。1409年,穆軍默德指使穆薩潛入巴爾幹半島,在瓦拉幾亞人的支持下控制保加利亞東部和色雷斯,迫使蘇菜曼撇軍,安納託利亞西部遂成為穆罕默德的領地。1411年,穆薩攻佔埃迪爾內,蘇菜曼死於逃往君士坦丁堡的途中。1413年,穆罕默德的軍隊越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奪取埃迪爾內,穆薩在索非亞附近兵敗身亡。1415年,穆罕默德佔領卡拉曼埃米爾國西部,重新兼併薩魯罕埃米爾國。1421年穆罕默德死後,其子穆拉德在布爾薩即位,是為穆拉德二世( Murad II,1421-1451年在位)。穆拉德二世即位後,首先平息覬覦蘇丹權位的奧斯曼人反叛。1422年,已故蘇丹穆罕默德的胞弟穆斯塔法在拜佔庭帝國的支持下舉兵反叛,佔據魯梅利亞,在埃迪爾內自稱蘇丹,旋即被蘇丹穆拉德二世處死。1423年穆拉德二世的胞弟小穆斯塔法舉兵反叛,自稱蘇丹,佔據伊茲尼克,也被處死。隨後,穆拉德二世出兵圍攻君士坦丁堡,繼而於1424年滅亡艾丁埃米爾國,1425年滅亡門特什埃米爾國,1428年滅亡格爾米延埃米爾國,奧斯曼帝國再度中興。

相關焦點

  • 土耳其番紅花城—奧斯曼建築博物館
    原標題:土耳其番紅花城—奧斯曼建築博物館  新華網安卡拉10月23日電(記者鄒樂鄭金髮)入秋的安納託利亞高原陽光明媚,位於高原中北部的薩夫蘭博盧(番紅花城)城中,大量保存完好的奧斯曼帝國時期的民居與古建築在綠蔭中散發著古老而靜謐的氣息。從高處俯瞰小城,近一千棟古典精巧的土木結構小樓在山谷中錯落有致,堪稱奧斯曼風格建築博物館。
  • 土耳其博覽 | 李秉忠: 轉型時期奧斯曼土耳其和英帝國在中東的角力...
    英國和土耳其關係在此階段更多地表現為英國對奧斯曼土耳其戰略性領土的吞食,而奧斯曼土耳其被迫吞咽這些惡果。土耳其獨立戰爭時期,文明和種族的優劣一度成為英國主導的話語並深刻作用於其對土耳其政策,集中體現為西方試圖將土耳其人永遠逐出君士坦丁堡。凱末爾主義者以民族主義為主,輔之以伊斯蘭主義完成了政治動員,確定了建立邊界明晰和領土有限的共和國這一目標,完成了救亡圖存的使命。
  • 阿拉伯世界五百年:奧斯曼徵服至今的歷史
    一 近30年來,儘管中國學者也寫作出版了若干部阿拉伯通史性著作,如郭應德的《阿拉伯史綱610-194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彭樹智的《阿拉伯國家簡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和《阿拉伯國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納忠的《阿拉伯通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
  • 土耳其人到底是哪裡來的?突厥和土耳其有什麼關係嗎?
    西羅馬帝國最終亡於哥特人,東羅馬帝國則在帝國的東部站穩了陣腳,因東羅馬帝國定都拜佔庭(今土耳其伊斯坦堡)又稱拜佔庭帝國。拜佔庭帝國疆域主體位於今土耳其境內,其統治一直延續到1453年,統治小亞細亞地區長達1000多年,最後被興起的奧斯曼帝國攻滅。在這個時間段現今的土耳其地區被希臘化,帝國的語言是希臘語,文化也是希臘文化,宗教信仰則是基督教。
  •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不識字,因此每次籤字都是摁手印
    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拉德要想鞏固他在巴爾幹地區的地位,還需要三座城市。首先是索非亞。儘管奧斯曼人還未曾嘗試徵服相鄰的阿爾巴尼亞和伊庇魯斯(Epirus),但他們的軍隊已經開始在當地王公貴族的邀請下去幫忙對付他們的敵人了。 要想進一步地深入塞爾維亞,奧斯曼人必須先佔領索非亞所處的平原地帶。這一區域位於巴爾幹地區的心臟地帶,此地匯集的三條山脈控制著三條重要河流的流域,這三條從北到南排列的河流分別匯入多瑙河和地中海。索非亞城就毗鄰蜿蜒匯入多瑙河的伊斯克爾河(River Isker)。
  • 奧斯曼任哈裡發初期,奧斯曼決定讓阿慕爾仍留任
    在奧斯曼任哈裡發的後期,在伊斯蘭國家內,穆阿維葉也是舉足輕重的政治人物,他也是能影響奧斯曼決策的地方長官之一。當反對奧斯曼的暴亂剛剛出現苗頭時,穆阿維葉對此就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並把自己的看法告訴了奧斯曼。在奧斯曼時代,伊斯蘭軍隊首次出徵亞美尼亞地區。第一支開往亞美尼亞的伊斯蘭軍隊是從敘利亞出發的。
  • 歐亞大陸「最奧斯曼」的地方——土耳其的番紅花城,屬於古老文明
    在距離黑海50公裡的群山環抱之中,有一座土耳其的小城。這座小城以白色牆壁、紅色屋頂的建築為主,被一叢叢的番紅花包圍,世外桃源似的安寧自在。這座小城和其他所謂的古城完全不同,不僅僅只有幾座古建築來點綴門面,而是整座城市都是古老文明的產物。
  • 為了融入歐洲,近代土耳其是如何進行文化革命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只有幾個欠發達的非歐洲國家能勉強維持獨立:衣索比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和泰國。在這些國家中,阿富汗(作為俄、英帝國主義的緩衝地帶)和泰國(在英、法的擴張主義中發揮著類似的作用)能夠保持一定程度的獨立。
  • 土耳其通史:御前會議與桑賈克
    自17世紀開始,蘇丹大都不再親自料理政務,而是退居埃迪爾內的行宮,伊斯坦堡的御前會議轉變為由大維齊爾主持的國務會議,大維齊爾的官邸即最高波爾特( the SublimePorte,又譯奧斯曼樸特,又稱莊嚴樸特、最高樸特)隨之演變為奧斯曼帝國中央政府的象徵。維齊爾( Wazir)代表蘇丹掌管國家的行政機構,統兵徵戰,擁有廣泛的世俗權力,位高權重,然而其政治命運往往取決於蘇丹的意志。
  • 走訪奧斯曼末期的遺蹟,看帝國的餘暉與掙扎
    很多環地中海沿岸的伊斯蘭國家,與歐洲文明並不遙遠。再加上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一些淵源,歷史上的穆斯林積極吸取了歐洲文明的優秀成果,並將其與東方的波斯文明相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加燦爛的伊斯蘭文明。這種包容與開放,對於將版圖開拓到歐洲的奧斯曼帝國來說,更加明顯。例如在奧斯曼時代,「君士坦丁尼亞」仍然被官方作為正式名稱,頻繁使用。
  • 番紅花城最後的奧斯曼小城
    該建築落成於1485年,由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二世下令建造,包括清真寺、醫院、醫科學校、藥店、浴室、宗教學校、廚房、施粥鋪等。在18世紀初期,這裡發生過一場嚴重的疫病。當時,一位名叫瑪麗.沃特利,蒙塔古的女士給孩子們接種天花疫苗,後來又把這種方法傳到了英國,為人類消滅天花做出過不小的貢獻,而當時的大多數歐洲人對此還一無所知。
  • 地中海千層酥,發源於奧斯曼土耳其時代的古早美味
    Baklava這個名字其實來源於土耳其語,這道古老的點心早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時代便已經問世,從土耳其傳入希臘後,又在希臘人的改良下發揚光大。傳統的地中海千層酥是一道甜點,千層酥之間夾著切碎的乾果,並且塗上厚厚的果醬或蜂蜜。這道千層酥則改良成了鹹點,不再那麼甜膩,而且作為正餐營養也足夠均衡。當然,熱量也是不低的喲。
  • 土耳其最美之城,感受17世紀的文化,奧斯曼的最後一個「活化石」
    大家都知道土耳其是一個國外的旅遊勝地,許許多多的古建築讓我們大開眼界,秀麗的風景讓我們留戀不已,但是大家光顧著賞那些大眾景點,卻忽略了隱藏在土耳其其他的小眾景點,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便是這樣一個景點,雖然小眾,但是它的身份可一點也不小哦,走,看看去!番紅花城藏在土耳其安安託利亞中部,離首都安卡拉約兩百公裡。
  • 宗奇奧海戰:奧斯曼艦隊崛起與威尼斯共和國的海權衰敗
    奧斯曼土耳其已經開啟了海軍發展計劃 相比威尼斯人的暮氣沉沉,奧斯曼帝國依然是一副欣欣向榮的場面超過百艘大小艦船先後下手,並由希臘水手和土耳其士兵迅速接管。一位來自威尼斯的背教者工匠,更是帶來了最新的卡拉克大帆船技術。他同眾多來自匈牙利、義大利和德意志的專家合作,為帝國奉上裝有重炮的超級戰艦。於是,奧斯曼海軍迅速在技術上追平了對手。 1499年6月,總數達287艘的艦隊從愛琴海開出,並與大隊陸軍人馬一起奔赴巴爾幹西南。
  • 土耳其興起的「有機茶葉潮」
    Tea for two times the price 土耳其興起的「有機茶葉潮」 翻譯:鳳梨是只胖柯基 那麼,現在土耳其有了茶,是件好事,茶可譯把大家團結起來。土耳其人平均每年要喝3.5公斤(7.7磅)茶,也就是每天喝四杯茶,超過了包括英國、印度、中國和俄羅斯在內的其他國家。土耳其也是世界第六大茶葉生產國。在土耳其,登門拜訪或者進入政府辦公室,都會被奉一玻璃杯的茶葉。(白瓷杯是用來喝咖啡的,或者是給遊客用的。)
  • 美妙土耳其 九、博斯普魯斯海峽
    皇宮進不去了,遊覽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遊船開船還有一些時間,我們在伊斯坦堡的節奏驟然放慢,可以休閒地坐在海邊茶餐吧喝土耳其紅茶,悄悄地用相機記錄著過往人們。在這裡很有必要說說土耳其紅茶。土耳其茶與中文發音類似,但特指紅茶。99%的土耳其紅茶都是裝在鬱金香形狀的透明杯中,用小碟託著,配一把精緻小勺和兩塊砂糖。在土耳其,生活就是一整個下午什麼都不做,喝著一兩杯紅茶看著風景和朋友聊天。
  • 他不是波士尼亞穆斯林,而是真正的奧斯曼土耳其人
    但是,那裡有拜佔庭留下來的巨大無形寶藏,斯拉夫人被囚禁時,它們被拿出來賺進收益,現在累積得足以支持精神的探索;而在更窮的國家裡,這些是不被考慮的。我們好像失掉了一筆巨大的資本,要面對的未來裡,充滿了吝嗇的節衣縮食。我們在走向海水浴場的途中,不時地停下腳步,回頭看布德瓦的精緻輪廓,看滿足地躺在海灣之上的島嶼,以及在它們之後,立在半空的黑山堡壘。
  • 關於土耳其,你所不知道的那些歷史
    那麼,土耳其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呢?關於土耳其,你所不知道的那些歷史究竟是什麼樣的?今天的土耳其政變可以追溯至怎樣的歷史根源?大家都學過中學歷史,都知道土耳其人是突厥人,最牛的時候控制了整個蒙古大草原,西邊直達裏海,後來以阿爾泰山為界,分裂為東西突厥,東突厥被唐朝打敗後收編,西突厥後來遷移到中亞。
  • 【海外用工】土耳其國家概況及勞動就業相關內容(2019年版)
    【國際地位】土耳其既是重要的伊斯蘭國家,又是北約成員國及歐盟 候選國,同時也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創始成員國及二十國集團的成員 國。現為世界第17大經濟體,亦是全球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土 耳其深度介入敘利亞、伊拉克等熱點問題,以提升自身對地區事務的影響 力和塑造力。【重要人物】奧斯曼一世,又稱奧斯曼·加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創建者。
  • 土耳其和突厥到底是什麼關係?
    而近代以來,西學東漸,中國從歐洲直接翻譯了大量各種書籍,而在其中在翻譯突厥這個詞時,因為各種原因,有些人直接按照歐洲語言的發音,把這個詞翻譯成了土耳其。所以從語言的角度講,漢語裡的突厥和土耳其其實是一詞兩譯的結果。土耳其國家和突厥的關係剛才說了土耳其和突厥這兩個詞的關係。現在來說說土耳其這個國家和中國古代突厥的關係。應該說他們之間有一定的淵源,但卻非常的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