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納託利亞地處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中間地帶。長期以來,穆斯林與基督徒在安納託利亞頻繁攻戰,形成深刻的宗教對立。信仰的狂熱和對於戰利品的渴望,驅使著來自伊斯蘭世界腹地的穆斯林湧向聖戰的前沿。十字軍東徵( Crusades)時期,敘利亞成為穆斯林與基督徒交鋒的主要區域,穆斯林與基督徒在安納託利亞的宗教對抗有所緩解。十字軍東徵結東後,安納託利亞的戰事再度進入高潮。穆斯林與基督徒之間的激烈廝殺,吸引來自伊斯蘭世界的聖戰者不斷湧人安納託利亞。以捍衛信仰的名義劫掠異教徒的土地和戰利品,則是驅使穆斯林加入聖戰者行列的直接誘因。在穆斯林看來,聖戰的勝利既是物質財富的來源,更是權力合法性的根基。
奧斯曼人(Ottomans)的國家脫胎於穆斯林在安納託利亞發動的聖戰實踐,奧斯曼國家的興起可謂安納託利亞之穆斯林聖戰實踐的邏輯結果和歷史產物。另一方面,13世紀蒙古帝國興起以後,大批突厥血統的穆斯林迫於蒙古西徵的強大壓力,從亞洲大陸腹地的中亞和伊朗高原自東向西移入安納託利亞,進而導致安納託利亞人口構成的明顯變化。蒙古西徵無疑加深了安納託利亞的突厥化和伊斯蘭教化的進程,而安納託利亞的突厥化和伊斯蘭教化則提供了奧斯曼人異軍突起的重要社會基礎。奧斯曼人與11世紀入主西亞的塞爾柱人同屬突厥人烏古斯部落聯盟的分支,因其首領奧斯曼而得名,曾經在伊朗高原東北部的呼羅珊地區從事遊牧活動,尊奉遜尼派伊斯蘭教。13世紀初,由於受到蒙古西侵的威脅,烏古斯部落聯盟的分支凱伊部落離開呼羅珊地區,向西遷至兩河流域上遊。凱伊部落在其首領蘇萊曼死後分裂為兩支,其中一支返回呼羅珊地區並依附於蒙古徵服者,
另一支大約400帳(即400戶)在蘇菜曼之子厄爾圖格魯爾率領下進人安納託利亞西北部薩卡利亞河畔的索古德地區(位於今土耳其城市埃斯基謝希爾附近),依附於羅姆蘇丹國,成守邊境,致力於討伐基督徒的聖戰。1281年厄爾圖格魯爾死後,其子奧斯曼( Osman,1281-1326年在位)承襲父職。奧斯曼1258年出生於安納託利亞東北部的瑟於特,承襲父職後,娶蘇非教團長老艾德巴裡之女瑪爾哈頓為妻,接受艾德巴裡贈予的寶劍,得到蘇教團的支持,進而以聖戰的名義襲擊拜佔庭帝國的邊境,搶劫財物,拓展疆土,圍攻拜佔庭帝國城市尼西亞( Nicaea,今土耳其城市伊茲尼克)。1299年,奧斯曼自稱加齊,在其領地範圍建立國家,是為奧斯曼人國家的錐形。奧斯曼是十分虔誠的穆斯林,恪守宗教功修,生活簡樸,熱衷於對基督徒的聖戰,史書稱奧斯曼為「部落首領,加齊英雄」。
13世紀的安納託利亞是穆斯林聖戰的前沿,而在加齊雲集的聖戰前沿中脫穎而出的前提條件,是取得聖戰的重大勝利和被安納託利亞的穆斯林首領塞爾柱蘇丹賜封貝伊(Bey)的稱號。奧斯曼於1301年在巴法埃農擊敗救援尼西亞的拜佔庭帝國軍隊2000人,旋即被羅姆蘇丹國的蘇丹阿拉丁二世授予貝伊的稱號,獲贈作為權力標誌的戰袍、戰旗、戰馬和戰鼓。巴法埃農之戰的勝利提高了奧斯曼的聲望,來自安納託利亞各地的聖戰者紛紛慕名投奔奧斯曼的帳下。1302年阿拉丁二世死後,羅姆蘇丹國分裂,奧斯曼遂放棄貝伊的稱號,改稱埃米爾(Emir),創建奧斯曼埃米爾國,定都薩卡利亞河谷的卡拉加希薩爾(卡拉加希薩爾原為希臘人的主教駐地,距離布爾薩約兩天的路程),繼而向黑海和馬爾馬拉海方向拓展領土。1326年奧斯曼死後,其子鳥爾汗( Orhan,又譯奧爾汗,1326-1360年在位)即位,移都布爾薩。
1326年烏爾汗定都布爾薩,被後來的史家視作奧斯曼帝國之始,而鳥爾汗則被譽為奧斯曼帝國的真正創立者。布爾薩( Bursa)位於安納託利亞的西北部,地處烏盧山南麓,始建於公元前3世紀,建城之初名為普魯薩,曾經是拜佔庭帝國的軍事重鎮。奧斯曼人於1317年起圍攻拜佔庭軍隊重兵防守的布爾薩,1326年攻陷布爾薩。奧斯曼死於布爾薩陷落之時,烏爾汗便將奧斯曼的遺體葬於布爾薩,布爾薩由此成為奧斯曼人心目中的聖城。鳥爾汗移都布爾薩後,率軍攻佔拜佔庭帝國的重鎮尼西亞(1331年)、尼科米底亞(1337年)和於斯屈達爾(1338年)諸地,兼併原屬羅姆蘇丹國的大部領土,成為安納託利亞最具實力的穆斯林政權,進而將擴張的矛頭指向巴爾幹半島( Balkan Peninsula)。1345年,烏爾汗兼併卡列西埃米爾國,兵臨馬爾馬拉海,控制達達尼爾海峽,進而打開通向歐洲的大門。1354年,烏爾汗的長子蘇菜曼率軍東徵,攻佔安卡拉。穆拉德一世( Murad1,1360-1389年在位)當政時期,兼併格爾米延埃米爾國和哈米德埃米爾國,降服卡拉曼埃米爾國,控制安納託利亞中部。
穆拉德一世死後,巴葉濟德一世( Bayezid I,又譯巴耶濟德一世、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年在位)即位。1390年,巴葉濟德一世徵服愛琴海沿岸的薩魯罕埃米爾國、艾丁埃米爾國和門特什埃米爾國。1397年,巴葉濟德一世的軍隊佔領安納託利亞內陸重鎮科尼亞,兼併卡拉曼埃米爾國。14世紀末,帖木兒帝國( Timurid Empire)崛起於中亞。帖木兒( Timur,1336-1405年)是突厥化的蒙古察哈臺汗國貴族後裔,1370年在撒馬爾罕建國,進而徵服伊朗、阿富汗以及南高加索地區的喬治亞和亞美尼亞。1398年,帖木兒的軍隊一度攻入印度北部,洗劫德裡。帖木兒的軍隊於1400年攻入敘利亞,擊敗馬木路克王朝的守軍,佔領阿軌順和大馬土革。1402年,帖木兒率軍15萬人攻入安納託利亞。
帖木兒的大軍自錫瓦斯出發,沿克孜勒河向西,穿過卡帕多西亞,到達安卡拉城外的齊布克平原,與巴葉濟德一世率領的奧斯曼軍隊7萬人交鋒。奧斯曼軍隊戰敗,巴葉濟德一世被俘後忍辱而死,安納託利亞歸降帖木兒帝國,奧斯曼帝國由此進入大空位期( Interregnum,1402-1423年)。安卡拉戰役( Battle of Ankara)後,帖木爾恢復格爾米延、薩魯罕、艾丁、門特什和卡拉曼諸埃米爾國在其原有領地的統治權,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人、瓦拉幾亞人和阿爾巴尼亞人也相繼反叛。奧斯曼人在安納託利亞僅保留東起阿瑪薩西至布爾薩和馬爾馬拉海的地帶,由帖木兒分別賜封給巴葉濟德一世的4個兒子伊薩、蘇菜曼、穆罕默德和穆薩。
其中,伊薩領有布爾薩和安納託利亞西部,蘇萊曼領有埃迪爾內和巴爾幹半島南部一隅,穆罕默德領有阿瑪薩一帶,穆薩處於穆罕默德的監護之下。1403年,蘇菜曼與拜佔庭皇帝籤署協議,以歸還薩洛尼卡為條件,換取拜佔庭皇帝的支持。帖木兒返回中亞以後,巴葉濟德一世的4子之間相互廝殺,內戰持續了10年之久。1404年,蘇菜曼( Soliman)的軍隊奪取布爾薩,控制安納託利亞西部。1409年,穆軍默德指使穆薩潛入巴爾幹半島,在瓦拉幾亞人的支持下控制保加利亞東部和色雷斯,迫使蘇菜曼撇軍,安納託利亞西部遂成為穆罕默德的領地。1411年,穆薩攻佔埃迪爾內,蘇菜曼死於逃往君士坦丁堡的途中。1413年,穆罕默德的軍隊越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奪取埃迪爾內,穆薩在索非亞附近兵敗身亡。1415年,穆罕默德佔領卡拉曼埃米爾國西部,重新兼併薩魯罕埃米爾國。1421年穆罕默德死後,其子穆拉德在布爾薩即位,是為穆拉德二世( Murad II,1421-1451年在位)。穆拉德二世即位後,首先平息覬覦蘇丹權位的奧斯曼人反叛。1422年,已故蘇丹穆罕默德的胞弟穆斯塔法在拜佔庭帝國的支持下舉兵反叛,佔據魯梅利亞,在埃迪爾內自稱蘇丹,旋即被蘇丹穆拉德二世處死。1423年穆拉德二世的胞弟小穆斯塔法舉兵反叛,自稱蘇丹,佔據伊茲尼克,也被處死。隨後,穆拉德二世出兵圍攻君士坦丁堡,繼而於1424年滅亡艾丁埃米爾國,1425年滅亡門特什埃米爾國,1428年滅亡格爾米延埃米爾國,奧斯曼帝國再度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