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道的不二正見!心中有分別執著所產生的對立就不自在.

2021-02-22 三摩地禪悅

        有愛 有佛法 有情懷      

                          就等你來關注            

夢參法師:修行的助道因緣  正知正見

不二法門,不偏兩邊,謂之正見

看待一切事物不偏不依,不偏於某一邊,謂之正見

 

宇宙中雖然一切事物都分陰陽(如:善惡、美醜、高低、順逆、正反、主次、我他、上下、左右、佛魔、曲直、正邪等),但是,從正見的角度講,它們都是一不是二,因為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襯託、相互成就的作用,是陰陽互根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無論你偏在哪一邊都是錯誤的,都是背離大道,背離本性的。

 

我們看待一切事物,不可產生對立的觀點,應樹立一體互根的觀點,這才是正知正見。佛法就是「不二法門」,如果你還有二法的觀點,就不是佛法,就屬於偏見,如果執著一方而去攻擊另一方,則屬於邪見。

  

法,發心要有般智慧,沒有智慧你辨別不出是非,分不清法是邪是正、是好是壞,你必須先具有分別法之邪正的知見。如果是剛信佛的人,沒有這種分別的力量,可以依據佛的教遵、依據經論去辯別,看這人說得跟佛經合不合,如果不合是邪的,如果合是正的。但是經論那麼多,合於這部經,又不合於那部經;合於那部經,又不合於其他的經;佛說法是對機的,對於這一會說得深一點,對於那一會說得淺一點,我們應該怎樣判斷呢?大概有一個規定,有一定條件的。佛說一切法都是無常的、一切法都是空的、一切法都是無我的、一切法都是苦的,就是苦、空、無常、無我四法印,拿佛所說的四法印來印證他所說的法是不是真諦,你可以依此辨別邪正。

 

法是要分邪正的,什麼是邪法,什麼是正法。其實法本身沒有正,也沒有邪,那為什麼還說邪知邪見、正知正見?我們為什麼要起信這個分別呢?因為我們的心不平等。正知正見順著法義、順著性理很快的達到平等性;逆著法性的,也是具足法性,但是它不能夠合乎法性的理體,它的清淨就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凡是離開我執我見的,絕對是正法;凡是具足我執我見的,一說起來就爭得臉紅脖子粗,這就有點著了邪道。

 

但是需不需要爭呢?永嘉大師在他的《證道歌》裡有這麼幾句話,『圓頓教,無人我』,圓頓教是不講人情的;『有疑不決直須諍』,如果你認為這件事不對,你懷疑,你可以跟他急論;『非是山僧爭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我們修行人,如果把是非辨別明白,不是落於斷見,就是落於常見,落斷見也是邪道,落常見也是邪道,就常不可以,說斷也不可以。這個性體是平等的,必須像《金剛經》說:『離我相,離人相,離眾生相,離壽者相』。離開事相,這個時候無我、無人,才能夠清淨。清淨的法就是正法,若遠背這個涵義,就不是正法。

 

還有,皈依佛、法、僧的弟子,是為了求解脫,求解脫是為了自在。不是說皈依三寶,入了佛門,還在爭閒氣,還在爭人我、爭是非、這裡不可以,那裡不可以:要合掌時,挑剔這麼合不對,那麼合不對,合得正也不對,哪個都不對,沒什麼涵義,用不著這樣。不過,如法的,你進步快;不如法的,當你自己慧開了,自己會調整適應。每一法最初都是摸索的,等你自己用功用得相應了,你就從中生出智慧,得了智慧你就能夠調整你所修的法,知道該這麼修了。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謂之正見

   

一般人在遇到問題或障礙時,往往都是找別人和外面的原因,這種觀念屬於偏見。但他們不知道,一切障礙都源於自心。萬物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看一看我們周圍的各種物體,哪一樣不是由人心裡想出來,然後再造出來的呢?宇宙中一切萬事萬物都是本性的變現,因此,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和障礙,都應該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應該去查找別人和外面的原因。

 

所謂「行有不得,反求諸已」。正是因為悟透了「萬法唯心造」的真相,明白「障礙在內不在外」的道理,因此,行有不得,反求諸已,遇到問題和障礙時,都應反觀內照,查找自己的原因,謂之正見。

 

一法不見,而又一法不舍,謂之正見

 

如果能把這些道理深解悟透,明白了本性是空,一切法都是從空性裡變現出來的,既然本性是空,那麼一切法也都具有本性的特徵,也必然是空。因此,《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說的正是一切法的本性是空。當我們看到一切事物時,應當直接看到它的本性是空,對一切法都不執著,故稱「一法不見」。

 

正因為一法不見而無取,無取當然也無舍。一切法的作用都是平等的,對一切法都不執著的前提下,又都不排斥,需要用哪一法就順其自然地用哪一法,這就是「一法不舍」。如果你心中還有好與不好之分別,就會在執著「好」的同時而捨棄「壞」的,那麼,被捨棄的這一法,其作用你就不能用,這就是自設障礙,有障礙就不自在。

 

 八萬四千法門,法法平等無差別。根據每個人的慧根不同,以及某一階段修到不同的層次,遇到不同的問題,給不同的法,這正是大菩薩所修的智慧,修恆順眾生的必經之路。如:遇到不識字的,或工作特別忙的修行者,就教他持念一句佛號;對於識字的,就可以根據他的慧根層次,叫他讀某部經;工作不太忙有時間的,除了念佛、誦經以外,還可以教他打坐修定;對於業障較重的,可以教他念《地藏經》等,也可以叫他多去放生,先以此法來消業障;定多慧少的失衡者,教他多看經悟理;慧多定少者,教他多修定力,戒驕戒躁;----總之,根據修行者不同的慧根及修行情況,給各種不同的法,而不是自己證悟到什麼層次,給所有的人都教同一層次的法,那就不是恆順眾生,而是執著一法,有法可見,必然也有法可舍。

 

 無論是普通人還是修行者,要想少走彎路,合道而行,都應該樹立這些正知正見。特別是修行人,修行的本身就是改正自己的偏知偏見,逐步樹立正知正見,有了正知正見,才算剛剛開始進入正修階段。當你真正悟透和掌握了這些正知正見時,你的修行也就步入了正軌。「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一切法皆是心,心法和合。善用其心把它變為自體三寶,三寶即是自身,自身即是具足三寶。

 

我們最初學習佛法,應學習克服各種障礙。我們看見過去的大德們,入定得了三昧,想修定,要戒根清淨!戒是什麼意思呢?防非止惡,保護你的,戒裡頭微細的很,不是只講戒條,主要的是心。因為你修定的時候,要用心去修,閒靜其心。先使你的心清淨,什麼煩惱都沒有才行,有煩惱了,定不下去的。有汙染心,雜亂心,那怎麼能得定呢?所以戒根不清淨,身口意三業不清淨的時候,你修會生起煩惱的。犯了戒,破了戒行惡行的,要想修定更是不可能的。

還有,以過去的祖師修道的經驗說,沒破參不住山。你沒破參的時候,沒明心見性的時候,不能住山。那個山是指著住茅棚,沒有人煙的地方,不是我們這山裡的大廟,是那樣的住山。山林是寂靜處。山林的幹擾很厲害,有野獸,有這類的幹擾,讓你的定得不到。

 

更重要的是法的資糧,你要修定,得先修四加行。修任何法,要先修加行法。加行是說你證道之前要修定,或者四禪八定,或者楞伽大定。受過戒的人,回照一下,你連五戒三歸都清淨不了,那更不要說比丘戒、比丘尼戒。即或是沒有違犯根本戒,細行都有犯的。懺悔掉沒有?懺悔清淨沒有?在修定前一定要先修懺悔法,不然你修定是修不成的,會有擾害的。

 

為什麼麼修道人會著魔?「貪求冥感」

    

開始修行的時候,要先分別什麼叫魔事?什麼叫魔相?修定之中有很多的魔事,你要能分別清楚,不要著魔。色受想行識五蘊,每一蘊都會產生虛妄的魔障。修道的時候,你可別當真,這叫五蘊魔。

   

在修行當中的時候,想求一種感應,想佛的加持,乃至於自己冥求開悟,就是「周遍精研,貪求冥感」,精細的貪求,跟他默默的相合,就叫冥感。

  

修禪的人不求三寶加被的,如果修禪定的人,說佛菩薩加持,非著魔不可,習禪定的時候,心裡貪求,想求一種相應,或者聖人或者菩薩來加持我,就是「心愛懸應」。這跟念佛不同,跟其它的行門不同,修禪定,假使修三摩地,心求懸應,一定著魔,魔就會乘虛而入,不是無緣無故就來魔的,因為你貪求冥感,魔就來了。哪裡頭來的?心魔。所謂心魔,就是沒有實際的外境,而是內心妄生的一些邪見。 

  

五十種陰魔,陰魔即是心,從五蘊而生,自生的魔來障失你的定力。凡是著魔的,都是心引進的,心正魔不能入,心邪魔則能入。修禪定的人講魔來魔斬,佛來佛斬。所有修禪的人,對任何境界相,根本認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知有形有相全是假的,見諸相非相。若能這樣子來,魔不入體,魔都是乘虛而入的。

· END ·

⊙ 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編輯:三摩地禪悅(ID:q3834562)

⊙ 服務:三摩地禪悅(ID:q3834562)

⊙ 投稿郵箱:3834562@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延申閱讀


回向偈一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回向偈二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向何生渡此身。

長按識別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佛教中的「不二」,才是佛法的靈魂,宇宙間的真理
    這個「不二」延伸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一體,佛是眾生,眾生是佛,凡夫迷惑分別則成為凡夫,凡夫放下、不執著,就是佛。不二是般若智慧的顯現遠離自他、能所等一切二元對立法達不到佛法「不二」的見地,往往會產生執著、分別的邪見,一是將肉身與法身分別為二
  • 觀心自在——傳所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段經文時,心中都會非常感動。然而,經文始以「觀自在菩薩」,觀世間一切都自在無礙;而學佛多年的我,觀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卻常常無法超脫,不得自在。三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契悟本心時,說道:「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 正見是什麼意思?正見的解釋!
    正見的意思(太虛大師)正見,謂於現實之宇宙人生真相,有正確之見地,肅清違越於現實之唯神論、唯識論、唯物論之一切迷謬,真知灼見,不復被其障蔽搖惑。此非改進教育而有最善之教育不為功,亦為教育所求達之目的也。
  • 中年學佛猶未晚,願往後餘生長住自性回歸的解脫自在
    回望半世風雨,有多少哀怨嗟嘆;旦看今朝自在,能遇佛法實乃大福。可嘆人生無常,半世浮萍隨逝水,萍隨水,水隨風,萍枯水盡處忽又峰迴路轉,有幸值遇佛法。終於明白曾經自詡的超脫:那種自以為看淡了世俗而不再追名逐利;看透了人生而不在意人情冷暖的心境,不過是受制於無常與無奈而漸生的一種麻木和遲鈍。
  • 佛說:修行先修心,心自在常自在
    佛教文化認為,人世間都是痛苦,即使有所謂的短暫的歡樂,究其根本,那也是虛幻;苦是常態、樂是非常態,不管是常態,還是非常態,都不符合佛教修行的目的。早期佛教追求目標,即是非苦非樂的「涅槃寂靜」狀態,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得道成佛。
  • 自覺覺他,自利利他,不去思維無我的正見,是行不通的
    比如廣大佛子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這位悲心廣大的菩薩也被尊稱為觀自在菩薩,之所以叫做觀自在是因為觀音大士具有無上的般若妙慧,能諦觀諸法無我的真實義。了悟無我,才是自在的根源。觀音大士也因為證悟了無我妙慧,在為廣大眾生服務的時候,才會無有辛勞,尋聲救苦。
  • 了解一下什麼是不二什麼是一
    之前總是說不二法門之意,有回覆說執著於不二是錯誤的,法就是一不要執著於不二。當然對於證悟的人,一也好不二也好都只是個名詞,你甚至說是屎尿也沒什麼分別。就好像瓶子我們取名為瓶子也好,叫水桶也好都不過是我們心裡分別產生的一個詞彙。你叫瓶子也好叫水桶也好,它都不會答應你。
  • 我來告訴你什麼是佛教不二的智慧!
    佛性和無明實性都是真心本來面目所現。」此人並且以此論斷說「再看作者的解釋:佛性裡根本就不存在無明,假若無明出自於佛性,那麼即使證悟了佛性,還是會存在無明。 作者不認同「無明實性即佛性」。而認為無明和佛性是對立的是不同的。那作者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呢?
  • 《八正道》第一章 正見(七)
    往後我們會詳細檢視各個步驟,這裡先做個速覽: ● 第一步:正見。了解因果業報與四聖諦,以及它們如何契入整個佛法體系。● 第二步:正思維。介紹三個正面思想——舍、慈與悲。● 第三步:正語。解釋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與不綺語的意義。● 第四步:正業。介紹道德生活的原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與不使用麻醉品。
  • 一體不二即色即空,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佛教是不二法門,一切都不二,它是一而二,二而一,一切又是一,本來是一體,何處能分離?看不見的自性,和看得見的相,是圓融一體的。色(相)和空(性)也是這樣,沒有性是不能顯現萬物的,沒有一切相又如何見到無相的性?性的本體即空,色的本體又何異於空呢?
  • 放下執念,才能輕鬆自在
    偶爾清一清自己的庫存,把那些早該丟掉的東西都捨棄,未來的路走起來才更輕鬆自在。不該背負的東西,繼續帶在身上就只能算是累贅,不管它有多麼昂貴,不管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回憶,只要拖慢了你的腳步,你就不能再繼續留存。一路走來,每個人都要懂得取捨,想要走得更遠,就得放下更多。
  • 達到無生的境界,清淨自在,就是放棄無常的色身
    有了這樣的理念,捨生取義就不是困難的事情,因為捨棄一個短暫而無常的色身,換來的是無窮盡的生命,這是非常值得的。佛法講得更深入,要開悟、成道、證果,要證我空、法空,最後空也不執著,契入實相境界,生命就是蓋天蓋地、不生不滅。世間的生命是脆弱無常的,只有實相才是真正的永恆。這念心安住正念,時時刻刻都很自在,即使命在旦夕,也不會慌亂。
  • 《浮生自在》放下的禪意
    這本《浮生自在》是由北京華景時代發行的散文集,亦是《北京文學》創刊70年獻作的系列之一,選擇了16篇名家之作能夠體現「自在人生」。《浮生自在》分為三輯,分別為「放下的禪意」、「享受自在的生活」、「靜思與獨處」。囊括了汪曾祺、史鐵生、畢飛宇、賈平凹等名家的經典之作,內容豐富多樣,可讀性強。
  • 執著如淵:放下才是真正的解脫
    執著如塵,是徒勞的無功而返。執著如淚,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飛散。」無論你身處何地,人生中的哪個階段,有什麼不為他人所知曉的難處,凡事只要從本心出發。過去的既已過去,不管好壞都已經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再多執著只會給自己和他人徒增困擾。感情如此,工作如此,所有你所糾結的事亦如此。
  • 世間為我所用,非我所有
    你越是費勁心思的去取悅一個人,那個人就越有可能讓你痛徹心扉。期待,是所有心痛的根源,心不動則不痛。心不動則不痛的句子今天學了一個新詞,叫:了了分明,如如不動。 我們的心要常常保持清淨無雜,以一顆真誠、慈悲、平等的心對待一切眾生,永遠不跟眾生對立,化解矛盾,這叫佛法。常存一顆愛心,關心一切人,愛護一切物,愛世人,做社會大眾的表率,別人對我們不善忘記掉,不放在心裡,轉變觀念,把不善的事轉成最善的事。未開悟之前,一定要放棄自己的成見。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因為我們修行佛法,最主要的是要克服自己心中的虛妄雜念,而讓自己的本來清淨之心顯露出來,從而達到自見本性、自識本心的目的,見性成佛。佛祖為什麼要為我們眾生說八萬四千之多的佛法,是因為因為累劫所積的業障障蔽了我們的真心,使我們容易對外物產生攀緣、妄想、執著等一系列的束縛與逼迫,從而難以獲得解脫,難離苦海。
  • 執著如淵,佛渡有緣
    執著如淵,是漸入死亡的沿線;執著如塵,是徒勞的無功而返;翁志山正是以一種無往不利的執著,堅守在佛教事物的玉雕設計中,將玉石雕刻藝術與佛教人物緊密結合起來,將玉石作品設計與眾人的信仰結合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文章轉載自百家名匠網)
  • 【為什麼觀音菩薩得自在,而我們不自在】
    【為什麼觀音菩薩得自在,而我們不自在】我們現在來了解觀音菩薩的自在威德,等於是了解我們自己以後的自在威德,我們對淨土的信仰就會更真實、更有豐富的內涵。極樂世界是菩薩居住的地方,觀音菩薩就是極樂世界的代表,所有人都有觀音菩薩這種自在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