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愛 有佛法 有情懷
就等你來關注
夢參法師:修行的助道因緣
不二法門,不偏兩邊,謂之正見
看待一切事物不偏不依,不偏於某一邊,謂之正見
宇宙中雖然一切事物都分陰陽(如:善惡、美醜、高低、順逆、正反、主次、我他、上下、左右、佛魔、曲直、正邪等),但是,從正見的角度講,它們都是一不是二,因為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襯託、相互成就的作用,是陰陽互根不可分割的關係。因此,無論你偏在哪一邊都是錯誤的,都是背離大道,背離本性的。
我們看待一切事物,不可產生對立的觀點,應樹立一體互根的觀點,這才是正知正見。佛法就是「不二法門」,如果你還有二法的觀點,就不是佛法,就屬於偏見,如果執著一方而去攻擊另一方,則屬於邪見。
法是要分邪正的,什麼是邪法,什麼是正法。其實法本身沒有正,也沒有邪,那為什麼還說邪知邪見、正知正見?我們為什麼要起信這個分別呢?因為我們的心不平等。正知正見順著法義、順著性理很快的達到平等性;逆著法性的,也是具足法性,但是它不能夠合乎法性的理體,它的清淨就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凡是離開我執我見的,絕對是正法;凡是具足我執我見的,一說起來就爭得臉紅脖子粗,這就有點著了邪道。
但是需不需要爭呢?永嘉大師在他的《證道歌》裡有這麼幾句話,『圓頓教,無人我』,圓頓教是不講人情的;『有疑不決直須諍』,如果你認為這件事不對,你懷疑,你可以跟他急論;『非是山僧爭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我們修行人,如果把是非辨別明白,不是落於斷見,就是落於常見,落斷見也是邪道,落常見也是邪道,就常不可以,說斷也不可以。這個性體是平等的,必須像《金剛經》說:『離我相,離人相,離眾生相,離壽者相』。離開事相,這個時候無我、無人,才能夠清淨。清淨的法就是正法,若遠背這個涵義,就不是正法。
還有,皈依佛、法、僧的弟子,是為了求解脫,求解脫是為了自在。不是說皈依三寶,入了佛門,還在爭閒氣,還在爭人我、爭是非、這裡不可以,那裡不可以:要合掌時,挑剔這麼合不對,那麼合不對,合得正也不對,哪個都不對,沒什麼涵義,用不著這樣。不過,如法的,你進步快;不如法的,當你自己慧開了,自己會調整適應。每一法最初都是摸索的,等你自己用功用得相應了,你就從中生出智慧,得了智慧你就能夠調整你所修的法,知道該這麼修了。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謂之正見
一般人在遇到問題或障礙時,往往都是找別人和外面的原因,這種觀念屬於偏見。但他們不知道,一切障礙都源於自心。萬物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看一看我們周圍的各種物體,哪一樣不是由人心裡想出來,然後再造出來的呢?宇宙中一切萬事萬物都是本性的變現,因此,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和障礙,都應該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應該去查找別人和外面的原因。
所謂「行有不得,反求諸已」。正是因為悟透了「萬法唯心造」的真相,明白「障礙在內不在外」的道理,因此,行有不得,反求諸已,遇到問題和障礙時,都應反觀內照,查找自己的原因,謂之正見。
一法不見,而又一法不舍,謂之正見
如果能把這些道理深解悟透,明白了本性是空,一切法都是從空性裡變現出來的,既然本性是空,那麼一切法也都具有本性的特徵,也必然是空。因此,《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說的正是一切法的本性是空。當我們看到一切事物時,應當直接看到它的本性是空,對一切法都不執著,故稱「一法不見」。
正因為一法不見而無取,無取當然也無舍。一切法的作用都是平等的,對一切法都不執著的前提下,又都不排斥,需要用哪一法就順其自然地用哪一法,這就是「一法不舍」。如果你心中還有好與不好之分別,就會在執著「好」的同時而捨棄「壞」的,那麼,被捨棄的這一法,其作用你就不能用,這就是自設障礙,有障礙就不自在。
我們最初學習佛法,應學習克服各種障礙。我們看見過去的大德們,入定得了三昧,想修定,要戒根清淨!戒是什麼意思呢?防非止惡,保護你的,戒裡頭微細的很,不是只講戒條,主要的是心。因為你修定的時候,要用心去修,閒靜其心。先使你的心清淨,什麼煩惱都沒有才行,有煩惱了,定不下去的。有汙染心,雜亂心,那怎麼能得定呢?所以戒根不清淨,身口意三業不清淨的時候,你修會生起煩惱的。犯了戒,破了戒行惡行的,要想修定更是不可能的。
還有,以過去的祖師修道的經驗說,沒破參不住山。你沒破參的時候,沒明心見性的時候,不能住山。那個山是指著住茅棚,沒有人煙的地方,不是我們這山裡的大廟,是那樣的住山。山林是寂靜處。山林的幹擾很厲害,有野獸,有這類的幹擾,讓你的定得不到。
更重要的是法的資糧,你要修定,得先修四加行。修任何法,要先修加行法。加行是說你證道之前要修定,或者四禪八定,或者楞伽大定。受過戒的人,回照一下,你連五戒三歸都清淨不了,那更不要說比丘戒、比丘尼戒。即或是沒有違犯根本戒,細行都有犯的。懺悔掉沒有?懺悔清淨沒有?在修定前一定要先修懺悔法,不然你修定是修不成的,會有擾害的。
為什麼麼修道人會著魔?「貪求冥感」
開始修行的時候,要先分別什麼叫魔事?什麼叫魔相?修定之中有很多的魔事,你要能分別清楚,不要著魔。色受想行識五蘊,每一蘊都會產生虛妄的魔障。修道的時候,你可別當真,這叫五蘊魔。
在修行當中的時候,想求一種感應,想佛的加持,乃至於自己冥求開悟,就是「周遍精研,貪求冥感」,精細的貪求,跟他默默的相合,就叫冥感。
修禪的人不求三寶加被的,如果修禪定的人,說佛菩薩加持,非著魔不可,習禪定的時候,心裡貪求,想求一種相應,或者聖人或者菩薩來加持我,就是「心愛懸應」。這跟念佛不同,跟其它的行門不同,修禪定,假使修三摩地,心求懸應,一定著魔,魔就會乘虛而入,不是無緣無故就來魔的,因為你貪求冥感,魔就來了。哪裡頭來的?心魔。所謂心魔,就是沒有實際的外境,而是內心妄生的一些邪見。
五十種陰魔,陰魔即是心,從五蘊而生,自生的魔來障失你的定力。凡是著魔的,都是心引進的,心正魔不能入,心邪魔則能入。修禪定的人講魔來魔斬,佛來佛斬。所有修禪的人,對任何境界相,根本認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知有形有相全是假的,見諸相非相。若能這樣子來,魔不入體,魔都是乘虛而入的。
· END ·
⊙ 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編輯:三摩地禪悅(ID:q3834562)
⊙ 服務:三摩地禪悅(ID:q3834562)
⊙ 投稿郵箱:3834562@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延申閱讀
回向偈一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回向偈二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向何生渡此身。
長按識別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