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日本的房子不怕地震 來看看他們的建築標準和法律

2020-12-20 第一財經

4月16日,日本熊本發生6.5級地震,日本的「抗震房」再次受到各國關注。

日本處於全球知名的地震帶,但就算地震襲來,也很少會出現大面積房屋倒塌的情況,這和日本的建房家裝工藝絕對是密不可分的,其先進的技術及精細的工藝確實值得很多國家學習。日本的抗震房是怎麼做的?

幾乎沒有磚房子,以輕型牆面材料代替

在日本這個地震多發國家,建築物的抗震標準由《建築基準法》和《建築基準法施行令》嚴格規定。《建築基準法》規定,新建建築必須達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數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損的抗震強度。只有設計符合該法的建築才被允許建造。根據這部法律,建築材料都要經過官方認證,不合格的建材很難在市場上流通。

目前日本的建築,在抗震方面基本上分為3類。一是耐震結構;二是制震結構;三是免震結構。所謂的耐震構造,其最主要的原理就是提高柱子和牆壁的強度和韌度,建築物總體經得住震動,目前我國主要採用這種方法。而免震結構和制震結構都是比較新的技術。在日本,將抗震結構的建築改為免震建築,成本只需增加5%~10%。

此外,日本建築在選材上也格外講究,比如在歐洲、中國經常被當作主要建築材料的磚瓦,現在在日本建築上幾乎已經找不到蹤影。磚結構建築在日本幾乎不再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輔以輕型牆面材料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這種結構的建築既安全抗震,又節省能源。

地上55層、高185米,有日本最高的公寓樓之稱的埼玉縣川口公寓,就採用了與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相同的建築材料——168根cft鋼管。這種鋼管的直徑最大達800毫米,厚度達40毫米,管芯中還注入了比通常混凝土強度高3倍的特種混凝土。

在冬天經常下雪的日本東北地區,為了應付積雪,當地人在建造房屋時,房頂多採用鐵板材料。中國建築研究院註冊結構工程師王瑋曾撰文指出:「用鐵板作為屋頂,比使用瓦片的建築物質量要輕許多。此外,為了禦寒,這個地區民居的房間門、窗開口的幅度較小,這使得房間更具有抗震性。房屋倒塌少,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人員死傷。」

日本房屋建築中普遍使用的新型材料的共同特徵是質量輕、強度高,比如樹脂、加氣混凝土、碳纖維,即便倒塌墜落,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而且安裝方便,蓋房子跟搭積木一樣輕鬆。

地基與地震隔絕術

1996年日本實行「耐震改建計劃」廣泛應用了隔震技術,普遍在房屋和地基之間加入減震層,利用建築物本身的晃動來吸收地震的能量。這種技術,就是在建築的底部安裝彈性橡膠墊,或者摩擦滑動承重座緩衝裝置來抵抗地震。這些橡膠層非常耐用,一般使用年限約60年,能夠把地震對樓房的搖晃程度減輕1/3到1/5。

地狹人多的日本有很多高層建築,為了抵禦地震的破壞,日本的高層建築也普遍採用這種地基地震隔絕的技術。

比如,三井不動產公司在東京都杉並區兼作的一座93米的免震結構公寓,建築物的外圍使用了高強度16積層橡膠,建築物中央部分也使用了天然橡膠系統的積層橡膠。在六級以上的地震發生時,這種保護裝置能使建築物的受力減少一半。

2011年日本東部發生強震海嘯之後的房屋(來源:百度圖庫)

推行這個技術後,房屋造價將提升,一般樓房的造價將提高10%,公寓樓的造價則會提高25%。

箱體式設計

為了提高傳統木結構建築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的民宅採用了箱體設計——這樣能夠保證地震發生時,房屋不會散開,即便在劇烈的搖晃中也可以整體翻滾,不至於損毀。2011年3月日本東部大地震引發海嘯時,電視畫面上能看到很多房子被整棟衝走,而沒有震散。

當然,專業技術人員還會定期對民房進行抗震加固等級評定,政府會酌情給予居民適當的補貼鼓勵。

日本民居的箱體式設計圖紙

2011年3月日本東部大地震引發海嘯,房屋被整棟衝走(來源:百度圖庫)

抗震房發展史就是建築法的不斷完善史

「每一次日本發生特大地震後,國土交通省都會組織力量進行建築抗震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對《建築基準法》的修改意見。」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日本產業館建築製作人寺崎由起曾公開表示,日本建築師在設計建築時,會嚴格按照《建築基準法》的抗震要求。而且這部法律每幾年就會重新修訂一次。

回顧日本抗震建築發展的歷史,就是其建築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發展的歷史。

十九世紀後半葉,日本剛剛開始對地震的研究,那個年代,日本還沒有提出建築要有抗震設防能力。1892年,「預防震災調查會」成立,他們的目標是——提升木造建築的耐震性。

在那之後,日本建築抗震研究就開始進入了有科學世界觀指導的階段。1916年,日本建築家佐野利器提出「靜力震度法」,建議建築的結構設計中,水平力應該是結構重量的1/15,這樣能夠起到防震作用。

1923年,按照這種設計思想建造的日本興業銀行大樓落成。流年不利,同年9月,關東大地震就發生了,興業銀行大樓經受了考驗。於是,在第二年施行的日本都市建築法中,「靜力震度法」的原則,就成了抗震設計的規範。此後,日本的建築物進入抗震減災1.0時代。1968年,100多米高的霞關大樓建成,當時這個大樓採用的是預製鋼筋混凝土耗能剪力牆和鋼框架 結構。聽上去有點難,各位肯定聽說過裝修專業名詞「承重牆」,它是用來承受豎向荷載為主,而「剪力牆」則專門用來支撐水平負荷。簡單來說,那時候的思路就 是用stronger的材料來建造stronger的高樓,讓它們能夠抵禦強風和地震的搖動。

1924年開始,日本建築規範規定結構力計算要考慮抗震係數,在這方面日本當時走在了世界前列。

日本的《建築設計基準法》頒布於1950年,之後幾經修改,其中比較著名的有1971年的修正。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給日本造成了很大損失,而災後統計顯示,這次地震中受損建築主要建於1971年前,1981年後建造的房屋幾乎完好無損。

事實上,《建築基準法》1971年修正令強化了鋼筋混凝土柱的帶筋間隔距離,而1981年則全面實行「新抗震設計法」,引入了多個方面的新規定。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建築法律就有兩次重大修改。首先,這部法律否認了傳統的日本式木造住宅建築方法——木造軸框架法的抗震性能。這種建築方法是用石條在屋基上做柱子,然後放上木造框架,房頂則使用瓦片。經過專家認證,木造軸框架,這種本來就是不穩定的平行四邊形框架結構,再加上沉重的瓦塊屋 頂對地震的搖晃毫無抵抗能力,一旦塌落很可能造成人員損傷。」在1974年,日本從歐美引進了木造框架組合牆壁構造法 (two-by-fourmethod)建築技術。1982年重新修訂的《建築基準法》給予了這種施工方法支持。之後的地震證明,當時這個支持法案是對的。因為,根據新方法建造的住房沒有一間倒塌。

1995年經過修訂的《建築基準法》規定,高層建築必須能夠抵禦芮氏7級以上的強烈地震。寺崎由起表示:「一個建築工程,要從政府部門獲得開工許可,除了要上交設計圖紙、施工圖紙等文件外,還必須提交建築抗震報告書。」抗震報告書的內容包括,根據地震的不同強度,計算不同的建築結構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進而確定建築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鋼筋、混凝土的規格和配比。

此後,日本曾在1996、2000、2005和2006年四次修改《建築基準法》,將建築物的抗震標準一再提高。修訂後的法規將住宅、樓房抗震標準提高為:經得住6至7級地震搖晃而不會坍塌,尤其是商務樓要求能夠8級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夠超過100年。同時,日本還制定計劃到2015年,讓90%的住宅建築達到這一標準。

(明源地產研究院、住宅公園提供部分內容及圖片素材,本文根據公開資料綜合整理)

附:日本抗震房子建造全過程(下一頁)

 

附:日本抗震房子建造全過程

▼首先依然是平整土地,並做好混凝土基礎:

▼在基礎上進行上部承重木結構體系的搭建:

這就是其強抗震功能的奧秘,鋼木複合梁!

▼ 在日本獨立小住宅建造過程中被廣泛應用;輕型H鋼 +集成木材 =鋼木複合梁

▼下圖是鋼木複合梁,交叉連接,以及與獨立柱子之間的連接,所使用的鋼製鍍鋅銷拴,抗震效果非常好。

▼鋼木複合梁以及部分配套金屬連接件:

最下層為鋼筋混凝土基礎,木方柱,鋼木複合梁。鋼材和木材本身都是柔性材料,複合在一起,鋼抗拉,木抗壓,效果非常好。

屋頂是工廠預製,現場安裝,因此也屬於裝配式建築中的一種。

▼一層的框架梁搭建完成後,在梁上鋪設鋪設安裝結構膠合板並完成第二層的框架結構搭建:

▼同樣二層的框架梁也使用的是鋼木樑

▼近距離看下它的連接處構造:

住宅的承重結構體系中,使用鋼材構件,容易存在所謂的「熱橋」部位,不利於保溫隔熱,也不節約能源,因而需要對鋼材構件的外側進行保溫隔熱處理。

採取的措施是焊接輕量H型鋼鋼材的腹板兩側,填充高標準阻燃等級的擠塑XPS聚苯乙烯泡沫保溫板,並使用現場發泡聚氨酯泡沫材料固定。

精細的工藝細緻到每一個螺絲,力求每一處都做到嚴絲合縫

▼房屋框架完成後,鋪設牆板,外牆保溫材料,以及外牆裝飾掛板等:

▼完成:

▼最終的房屋:

(明源地產研究院、住宅公園提供部分內容及圖片素材,本文根據公開資料綜合整理)

相關焦點

  • 地震時,為什麼古代四合院和日本房子更抗震?
    在古建築中,用鬥拱、榫卯等結構形式來提高框架的穩定性,從而起到抗擊地震的關鍵作用。日本也是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那日本的房屋在抗震方面有我們值得借鑑的地方嗎?日本人特別注重建築的防震功能,他們在建造初始就會將抗震性作為重中之重考慮在建築的結構中,尤其是60米以上的高層建築,會在結構體中加入許多抗震支架梁,隔震和減震部件,來提高足夠的強度與韌性,抗震能力能達到8級,非常之厲害。
  • 日本的房子為什麼這麼抗震?
    在日本,建築物的抗震標準已經提高為,經得起6至7級地震搖晃而不會倒塌。2016年4月,日本的熊本地區遭受7.0級地震,造成49人死亡,3000人受傷。超過44000人被疏散,房子倒塌或著火。日本法律在建築物抗震等安全性方面的要求非常嚴格。日本《建築基準法》規定,新建築必須達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數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損的抗震強度。
  • 房產百科 | 日本建築是怎麼抗震的
    在購買日本房產的過程中,大家普遍關心日本的地震問題。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多地震國家,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類似於2016年熊本地震的高級別地震。作為地震多發,同時也是最懂地震的國家,從古至今,日本在建築設計方面煞費苦心,通過諸多手段保證設施安全。
  • 為什麼日本建築能住百年?看到輕鋼的那一刻才知道他們有多「狠」
    地震頻發的日本,卻被公認為世界抗震強國。在歷次強震中,日本雖然損失慘重,但多數堅挺不倒的高層建築物以頑強的「不死鳥」形象屹立。 抗震標準 在日本,建築物的抗震標準已經提高為,經得起6至7級地震搖晃而不會倒塌。
  • 建築結構丨日本結構工程師的成長之路,值得思考!
    日本和我們的教育方法是不一樣的。他們本科時建築和結構是不分專業在一起學習的,前三年都是一起上課,繪畫、建築史、力學等都要學,到了大三再選擇結構方向還是建築方向,據日本小哥說結構方向還更加熱門一些。在國內建築師的美學思維和結構師的工科思維,總感覺不在一個頻道上,建築對於結構的印象就是「算」,結構對於建築印象就是「搞」。而日本建築師和結構工程師的思考會相對更加和諧,結構工程師會更加從功能性和美學方面考慮,建築師的方案也同時會考慮到結構體系的影響。在建築的方案階段,二者就開始深入配合打得火熱。這和從小穿開襠褲玩尿泥的玩伴,長大之後會有更多的共同話題是一個道理。
  • 日本抗震建築的啟示:日本模式可否參照?
    而在選材方面,常年「與地震為伴」也讓日本人小心翼翼:在歐洲和中國常被當作主要建築材料的磚瓦,如今在日本建築上已幾乎消失不見。據有關專家介紹,1923年關東大地震證明,磚結構房屋不抗震,從那之後,逐漸取而代之的是輔以輕型牆面材料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其不但安全,還節省能源。
  • 日本房屋建築結構和抗震性解析
    日本是全球著名的地震帶,2011年3月,東北地區近海更是發生過9級大地震和大海嘯,其造成的人員傷亡數量,只有汶川地震的七分之一,且人員傷亡主要因為海嘯,而非建築物本身坍塌。不少人對日本建築物的抗震能力多有耳聞,但當看到那些高層建築物在強震中完整屹立,資料顯示,被毀的1.3萬房屋建築中95%以上是被海嘯摧毀的。
  • 梅州今日凌晨發生地震,你的房子抗震性能如何?
    此次梅州小地震 對一般的建築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對基礎好的建築危害不大 那麼,問題來了 你的房子夠堅固,能抗震嗎?
  • 日本人是如何防範地震的
    然而不僅是我國常有地震發生,鄰國日本也是一個地震頻發的「災區」,甚至日本發生的地震次數在亞洲屈指可數,那麼日本人是如何防範地震的呢? 他們的政府和民眾對地震的警惕性相當之高,畢竟地震在日本是多發的自然災害,當地人很害怕被困被塌方掩埋,故此大部分家庭都儲存有備用品,包括:水、壓縮食品、手電筒、藥物箱、且還發展出有一套防範的方法。 1.
  • 日本的幼兒園建築,看看和我們國內的有何區別!
    標題:日本的幼兒園建築,看看和我們國內的有何區別!1.日本,Sendai市,morinoie託兒所 / masahiko-fujimori日本的Sendai市最近經歷了一段時期的城市重建和人口增長。masahiko fujimori建築師為了滿足城市的需求,設計了一個色彩繽紛的結構來安置morinoie幼兒園 - 邀請其年輕學生進入充滿光明,舒適的學習空間。「我們設計了一個「城市式」託兒所,可以有效地容納更多的孩子,同時也鼓勵他們的好奇心,創造力以及和當地社區的聯繫」建築師描述道。該選址的有限外圍需要建築師建立一個多層空間。
  • 7.4級地震夜襲日本 東京建築晃動1分鐘(組圖)
    宮城縣、青森縣、巖手縣、秋田縣、山形縣和福島縣等地有強烈震感,東京都、千葉縣、群馬縣、長野縣和神奈川縣等地有較強震感。據報導,9.0級地震重災區之一的仙臺市震感最強烈,有多處地方起火。福島樓房搖晃嚴重,東京市區一些建築持續晃動1分鐘。宮城縣的高速公路全部禁止通行,山形縣山形市區和福島縣福島市一部分出現了停電。
  • 日本和中國東北的冬天,都比較寒冷,為啥日本不裝地暖和暖氣呢?
    文/玉濁清日本和中國東北的冬天,都比較寒冷,為啥日本不裝地暖和暖氣呢?而我們中國境內相對於南方而言,北方更加的寒冷,而且需要暖氣和地暖來保暖,這樣才能夠營造一個溫暖的氛圍,要不然人們呆著實在是太冷了,特別是東北地區。如果去過那邊的人都知道屋內外的那溫差特別的大,外面要裹著一層又一層的大棉襖才可以出行,就那凍得都鼻涕一把淚一把的,可是到了屋子裡面以後就像是到了夏天一般,這當然也要歸功於地暖和暖氣的作用。
  • 日本九州島發生7.3級地震 地面現大裂縫
    地震截止目前據報已有3人死亡,400多人受傷,1人死於八代市火災中,2人死於熊本市南區的濟生會熊本醫院。  此前,日本西南部九州熊本縣14日晚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大約11公裡,據日本NHK最新報導,熊本地震目前已致13人死亡,近千人受傷。約4.4萬人離家暫避。  地震導致九州新幹線和日本鐵路JR九州在來線全線停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16日將親自訪問受災地區。
  • 可隔離地震約80%能量
    所謂抗震結構,就是在中小地震發生時,利用柱、梁、剪力牆的承載力抵禦地震。這種結構在形式上大致分為框架結構和剪力牆結構。作為一種傳統的抗震方式,簡單地說,就是把房子蓋得更結實,用更粗的鋼筋、更多的混凝土澆注。  減震結構是通過在抗震結構的建築物內設置阻尼器來抑制震動,以減輕柱、梁等主要結構構件的損傷。針對大地震設計的阻尼器,多採用安裝減震器的方法。
  • 日本的房子為何能用200年?看完才知道差距在哪
    相比之下,英國的建築平均壽命為132年,美國的建築壽命為74年。 イ 為什麼日本房子不漏水 在中國買二手房和毛坯新房,除了裝修讓人心力交瘁,洗手間、廚房漏水最令人抓狂。水電部分是裝修最頭疼的,涉及各種管道、電路、水路的設計與安排,稍有不慎,基本都要重新來過。
  • 關於地震災害預防
    同時,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應該明確制定的標準和層級。嚴以新委員說,第四章「地震災害預防」中第35條,現在沒有明確哪個部門制定抗震設防標準,地震裂度已經劃分了,建議加上「國家建設部門制定抗震設防的建築標準」,即把該地區哪個部門、哪個學校提一級還是提兩級,由國家建設部門提出標準,由具體的部門落實。
  • 為什麼日本的冬天很冷,他們卻不裝地暖?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我們都知道日本其實是位於地理上處於和中國北方差不多的位置。其實冬天的時候日本是非常的寒冷的,那為什麼日本人居然在冬天的時候沒有裝地暖這樣的行為呢?難道是因為日本人都不怕寒冷嘛,其實不是這樣子的。來聽聽專業人士的分析,告訴大家是怎樣一回事。首先我們都知道日本人特別喜歡住在矮小的木屋子裡面。
  • 日本傳統房屋_2020年日本傳統房屋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來源:埃克豪森木構 日本處於全球知名的地震帶,但就算地震襲來,也很少會出現大面積房屋倒塌的情況,這和日本的建房家裝工藝絕對是密不可分的
  • 阪神大地震24周年|血與淚換來的日本防震減災體系的轉折點
    現在的日本,公認在震害防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而這也是由一次次血的代價換來的。其中一次堪稱日本「前所未有的大災難」,那就是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阪神地震後,日本政府公布了阪神地震所有死者死因、時間的名單,89%的死者為「埋壓致死」。但我們要說的,是造成地震死亡的真正原因,之所以會造成這場對日本來說「前所未有的大災難」,除了城市直下型地震破壞力大之外,更主要的還是城市抗震設防標準低、救災準備不到位。
  • 日本人家裡明明有床,為啥總愛睡在地上?沒想到答案和我國有關係
    很多人可能以為日本人家裡就沒有床的,直接睡「榻榻米」,但是有的人可能會去日本旅遊,會發現日本人明明家裡是有床的,但是睡覺的時候往往不睡在床上,而是睡在地上也就是他們講的「榻榻米」上,這又是因為什麼呢?日本人家裡明明有床,為啥總愛睡在地上?提到這個問題,相信大家腦海中第一個反應出的原因就是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