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發現孩子有4個行為,父母該打就得打,長大想改都來不及

2020-09-21 孕媽醬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很多父母對於如何才能把孩子教育好,卻無從知曉。有的甚至過度的寵溺孩子,最後讓孩子失去自理和自立的能力。

雖然現在這個社會已經不再實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可是年幼的孩子若不給一點點規矩,很有可能會導致他們無法無天。

而著名教育學家李玫瑾教授也曾說過:&34;。

孩子有以下4個行為,家長就要嚴格管教

1, 驕縱無禮

不少家長在生下孩子以後,都會把他們交給家中的老一輩人來撫養,或許父母們太過忙碌,沒有很多的時間去照顧孩子,可是孩子們的爺爺奶奶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使用的方法往往都是寵溺。

這些孩子被慣的不成樣子,脾氣性格也發生了改變,不管對待任何人都是驕縱無禮,不管到任何場合,都讓人嫌棄。

所以家長在發現孩子有這個行為的時候,就要開始嚴格的管教,必要情況下還可以適當的打幾下,當然我們在這裡所說的打孩子,並不是讓父母們無休止的打,暴力式的打。

而是講的給予小小的懲戒,這樣孩子才會懂得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也會在父母的威嚴下慢慢的改正。

2, 沒老沒少

所謂的沒老沒少,主要是指孩子看見老人從來不稱呼,對待比自己年齡小的孩子總是欺負,這樣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沒規矩的體現,也就是說家長從小就沒有給孩子定好一定的家規,也沒有起到正確引導的作用。

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了這樣的行為時就要引起重視,也要適當的用打幾下的方式來給予小小的懲戒,畢竟孩子在年幼階段心智還不成熟,辨別是非的能力也不會太多,所以,嚴格管教以後,孩子才會明白什麼是尊老愛幼。

3, 總威脅父母

也有一些孩子在生活中總拿威脅的口氣來和父母交流,比方說:&34;

這些孩子總認為用這樣的方法父母就能妥協,而且之所以孩子會這樣做,肯定生活中父母曾經答應過孩子的要求,所以他們才會變本加厲。

因此在孩子有了這樣行為時父母就要嚴格管教,因為耍無賴和威脅的方法,只能讓孩子一時獲得滿足,可是久而久之孩子的要求會越來越多,胃口會越來越大,長大以後他們會變得不勞而獲,也會走一些極端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4, 摔東西發脾氣

還有一些孩子脾氣特別暴躁,稍微沒如願他們就會摔東西,還會大聲吼叫,其實這些孩子也是被父母慣出來的毛病。

當然,孩子在長到兩歲左右的時候,會出現第1個叛逆期,而這時的他們也會有摔東西的行為,所以,父母在發現孩子有這個行為時,就要給予改正。

因為只要孩子摔一次東西父母不管,那麼他們就會肆無忌憚,也會覺得摔東西是一個正確的行為。

只有在最開始的時候,阻止孩子的不正確舉動,才能讓孩子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錯誤的,也才能給孩子定好規矩,讓他們按照正確的軌跡去成長。

那麼你家孩子有沒有出現過以上4個行為呢?孩子犯錯的時候,你有沒有打過孩子呢?歡迎分享你的觀點,我們在評論區探討吧。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後想改就難了
    因此對於孩子的一些行為,李玫瑾教授建議家長該打就得打,尤其是這4種!,不要總想著孩子還小,其實小孩子什麼都懂,你先走若不能幫助孩子糾正,那麼孩子長大後還是發脾氣、摔東西或者打人,你想管都管不了了。所以這種情況一定要從小杜絕,在發現孩子有這種臭毛病時,該打就得打,絕對不能慣著,否則孩子長大後後悔都來不及了。
  • 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李玫瑾教授表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而這些行為父母如果不及時糾正,孩子長大之後,就會變得難以糾正,不僅如此,也可能因為這些不好的行為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所以在發現孩子有不好的行為時,家長要重視起來,尋找辦法去取幫助孩子糾正,教育孩子要從小抓起。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要打,長大後想改來不及
    相信有不少家長並不是有意要這樣做的,而是對孩子不夠了解,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管什麼時候不該管。為此,李玫瑾教授就指出了一條更簡單的方向,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下面這4種行為,那就是家長該管的時候了。1.有寶寶的家庭中,孩子的行為往往側面反映了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否。當寶寶在家時沒大沒小,出門時不顧及他人感受,做出各種沒禮貌的事情時,大家對於這對父母就會小看幾分。規矩是家風的體現,有規矩的家庭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及時給孩子樹立規矩,並且嚴格要求,長大後孩子才會是高素質的人。4.
  • 李玫瑾:3-6歲的孩子有這幾個習慣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孩子有這幾個習慣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就難改了 李教授在一次講座中曾經表明自己的觀點:孩子在3-6歲的時候如果有這幾個習慣,該打就得打,否則長大後就難改了。
  • 李玫瑾:孩子如果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
    ,我這個朋友老來得子,全家人對孩子寵愛有加,孩子想要什麼,全家上下想辦法滿足,時間長了,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大,有一點和合心意的事情就會大喊大叫的發脾氣,甚至還會動手打人,朋友覺得孩子小,不懂事,長大就好了。
  • 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再改就遲了
    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
  • 李玫瑾教授:孩子要是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該管時不管,不該管時瞎管。李玫瑾教授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談到父母在教育子女常常會陷入的誤區時說道:「孩子在小的時候,吃得苦越多,他的承受能力就越好,尤其對於男孩來說,一定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不孝子,都是寵出來的。」
  • 孩子有這4個壞習慣父母別慣著,該打就得打,等娃長大再改就晚了
    孩子有這4個壞習慣父母別慣著,該打就得打,等娃長大再改就晚了父母一定要從小注重孩子的行為習慣的養成,要從孩子小時候就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如果孩子在成長中,有這4個壞習慣,那麼父母別慣著,該打就得打,等孩子長大以後,再去糾正這些壞習慣就晚。
  • 李玫瑾:孩子有這3個壞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就難改了
    當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習慣你會怎麼做呢?我相信肯定會有家長會慣縱著孩子。一次我去外地出差坐動車時,有一個「熊孩子」吸引了我的目光。剛上車這個孩子就很吵一直在大聲講話,把周圍的乘客都吵得不能好好休息。因為是個小孩子,並沒有人去開口讓孩子安靜點,只是任由孩子吵鬧,而這位孩子的家長也並沒有管孩子,應該是習慣孩子這種行為了。
  • 李玫瑾:若發現孩子有這四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講道: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等到孩子長大以後,不僅沒有和麗麗家人想的一樣,反而孩子小時候的小錯誤成了惡性循環不斷放大,在學校中頂撞老師,不遵守紀律。
  • 李玫瑾:娃有這3個壞毛病家長別慣著,該打就得打,長大就難改了
    ,否則長大就能改了。為此李玫瑾教授還特意舉了個例子:孩子3、4歲的時候跟你鬧,大不了在地上打滾,但是等孩子14歲之後,孩子可能就會跟你鬧,他會怎麼跟你鬧呢?,一旦有不順心的事情孩子就會大發脾氣,剛開始朋友還覺得孩子小沒什麼,等孩子長大自然就好了,但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朋友發現孩子的脾氣非但沒有改變,還變本加厲。
  • 6歲前寶寶出現這4種行為,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想改都難
    文/月月媽媽育兒記孩子對於每個家庭來說都是生命的延續,尤其是在這個時代,孩子都是被父母寵著長大的,一直到這個孩子有了自己獨當一面的能力,父母也會時刻的操心著孩子的方方面面。其實大家會發現在面對孩子犯錯時,大抵會有3個類型的家長,一類是父母會對孩子進行規勸、第二類是對孩子打罵,當然還會有一類會選擇忽視孩子犯的錯誤。但是家長都明白,一旦忽視孩子所犯的錯誤,就會讓孩子變本加厲,以後再想教育孩子,也是步履維艱。
  • 李玫瑾:若家長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很難糾正
    文/小易育兒達人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天賜予父母的禮物,家裡因為有了孩子,充滿了歡聲笑語和希望,父母盡心盡力的照顧孩子,想讓孩子健康快樂的長大。那麼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呢?
  • 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行為,該打就要打,長大後很難改
    當媽媽的時候,每天都會生氣,有無數的時刻,都有著想踢他們一腳的衝動,可又捨不得。現在有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是,無限的寵溺孩子,容易導致他們一切都以自己為中心,這對孩子有並沒有好處。
  • 孩子出現這3種行為時,李玫瑾:該打就得打,否則孩子將來會怨你
    現在社會中,我們常會聽到一句話,就是:現在的孩子很寶貴,打不得罵不得。其實很多人說出這句話也是有原因的,因為許多父母都特別寵愛孩子,所有的家庭成員都以孩子為中心,不管是吃的喝的還是用的,都先緊著孩子,都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以後,父母才會考慮到自己的需求。
  • 孩子出現這3種行為時,李玫瑾:該打就得打,否則孩子將來會怨你
    現在社會中,我們常會聽到一句話,就是:現在的孩子很寶貴,打不得罵不得。其實很多人說出這句話也是有原因的,因為許多父母都特別寵愛孩子,所有的家庭成員都以孩子為中心,不管是吃的喝的還是用的,都先緊著孩子,都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以後,父母才會考慮到自己的需求。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就難管了
    教授表示,孩子如果有這些不好的行為的話,該打還是要打,一定要及時管教,讓孩子記住。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二、發脾氣砸東西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一有不順心就發脾氣砸東西的話,在我們看來都是非常不好的。有些孩子因為尚處於語言表達還未完善的時期,有不順心發脾氣的時候,砸東西對他來說就是最好的發洩途徑。而且這種發洩方式,不全是孩子單純不開心的表達,還夾雜著想要引起大人注意,想讓大人來哄自己的意思。
  • 李玫瑾:孩子要是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否則長大後很難改正
    李玫瑾教授:孩子要是有這4個行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改正1、胡亂發脾氣、大喊大叫小孩子在擁有了自我意識的時候會進入一個初期叛逆,這個時候的孩子會摔東西、胡亂發脾氣,但也許並不是因為一種生氣或者是不滿,也可能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還沒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得打!對於家長見了就頭疼的四種娃,屢試不爽
    「豆寶奶奶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在講究理性育兒的今天,「棍棒教育」似乎被家長關進了小黑屋,再聯繫到時有發生的孩子因被父母責罵而做出極端的選擇的事例,很多父母不願也不敢打孩子。著名兒童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管教孩子要趁早,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能百依百順。對此李玫瑾也給出了十分「接地氣」的解釋:你管教的時候,三四歲的男孩子再不服從,最多也就是在地上打滾哭鬧;那十三四歲的孩子不滿家裡大人的說教,能做出什麼事情來呢?
  • 李玫瑾提醒你:恩裡生害,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該打就得打
    李玫瑾提醒你:恩裡生害,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該打就得打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