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吃日料嗎?喜歡吃壽司嗎?喜歡吃烏龍麵嗎?喜歡喝清酒嗎?
現如今,日本料理在中國越來越受歡迎,日本料理店在中國也算是遍地開花,每一家大商場都會有幾家日料店的存在。
算是半個日料鍾愛者的我,看著琳琅滿目的日料店,有時候總在想什麼樣的日料店算是正宗的?什麼樣的日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好料理呢?
想要知道真正的好日料,要先了解日料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以及日本的飲食文化。《和食》這本書剛好可以滿足此時我對日料文化知識的需求,它是一本饒有趣味的講述日本飲食淵源與傳統文化的研究著作,也算是國內關於日本飲食文化信息量比較大的一本書。
《和食》的作者是徐靜波先生,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教授,曾經在神戶大學、京都大學等日本多所大學擔任教授,對日本頗為熟悉,並且專注研究中日文化領域。他的著作有《靜觀日本》 、《日本人的活法》 、《靜說日本》 、《遇見日本》等。
從 《和食》這本書中,作者在論述日本料理如何由帶有濃鬱東亞大陸色彩的飲食,發展到具有鮮明列島特色的日本料理的內容中,可以看出徐靜波先生對日本飲食文化研究得頗為深入。
日本飲食文化的3個特點
為了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日本飲食,走進日本文化的另一種形態,徐教授在書中,向我們展現了日本飲食文化的3個特點:
1、對食物原始滋味和其季節性意味的纖細感受
日本文化中的美學藝術中對於美學的追求,給日本的料理文化帶來了顯著的影響。在四季變化的描繪中,日本大和繪主要描繪四季的變化,春花、夏草、秋月、冬雪。
在日本的飲食文化中,亦是如此。在日本民間,有兩個有意思的詞,一個是「初物」,另一個是「旬物」。「初物」,就是指鼓舞、蔬果等在收穫季節中第一批採摘的果實,也就是我們時常說的「時鮮貨」。而「旬物」指的是正當收穫季節的時令食品。在日本人的眼中,「初物」和「旬物」都代表著食材滋味最為鮮美的時節。
除了「初物」和「旬物」之外,日本人還非常在意從飲食中獲得四季不同的感受,從而出現了名為「吸物」的菜餚。「吸物」菜餚也是日本廚師對季節孜孜不倦的追求。
如果你去稍微上檔次的日料店吃飯,你用上一絲絲細心,你會發現,在享用的料理中,總有一份精緻的菜餚裡,橫放著小小的一枝紅梅,或是點綴著含苞待放的櫻花,或是柚子皮漂浮在上面,這就是「吸物」。廚師會通過這些小小的設計,告訴你季節的變化,是不是很獨特呀!
日本人不但對四季變化敏感,在料理中,還追求食物的原滋原味。日本料理烹調流派中久負盛名的「四條流」中,第四十一代傳人四條隆彥的著作中稱「日本料理有一條原則,即美味不能超過材料原有的滋味」。意思就是說,當烹飪讓材料達到了原有滋味的最高點,就要禁止對它進行進一步的加工。
其實最典型的就是,我們平時在日料店吃到的「刺身」。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在料理店吃「刺身」,通常的吃法是,蘸一點醬油或者是帶有芥末的醬油吃。這就是廚師為了保留食物原味的做法之一。
2、對食物興與色的高度講究
日本飲食文化中的第2個特點,具體體現在餐具的盛裝上,日本稱之為「盛付」。其實這個特點,也是受到了日本美學藝術的影響。由此見得,美學藝術對日本飲食文化的影響特別的深遠。「盛付」中體現得,跟日本在視覺和觸覺上對美的精緻經營的美學藝術上時一致的。
在日本料理中,最能體現「盛付」藝術的,也許就是「刺身」了。一般吃過日本菜的人,印象較深的多是「刺身」。因為在用餐中,你會發現,服務員端上桌的每一道刺身,都是一個獨特的藝術品,特別的精緻和漂亮。
3、對食物器具和飲食環境的執著追求
對食器的講究是日本飲食文化的主要特點之一,在日本的料理中,盛放食物的器皿,陶瓷器一直是主角。說到日本料理的瓷器,大家腦海裡第一個蹦出來的畫面是,喝茶用到的茶具。沒錯,就是日本的茶文化。
在茶具上,日本與世界各地有所不同,日本茶具的色彩上沒有富華絢爛,大多為簡潔素雅。除了對食器的追求,日本人也對飲食環境大有考究。
如果你經常去吃日料,你會發現,日料店大多數是環境整潔乾淨,小巧優雅的。如果你有幸去過價值不菲的料亭,你會發現,它往往是在偏僻的小巷,綠蔭掩映而門扉輕啟,裡面一般是秀雅的庭院,一泓池水,半壁假山,處處可見經營者的良苦用心。
以上就是徐靜波老師在《和食》中,詳細講述的日本文化的3個特點。你通過這3個特點,你基本上就能判斷,哪些日料店的日料是真正的好日料了。
這只是書中的一部分,信息量是不是特別大,如果你想了解日本飲食的發展史、茶文化以及酒文化,這本書就非常適合你了!
我是小九九Sumor,愛寫作,愛生活。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我會將我遇到的點點滴滴,與你細聊寒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