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中畢業走出校門的時候,我從來沒有想過六年後要回憶自己的高中生活,並且寫下這些文字來記錄它。回憶起高中生活,我會覺得那段生活經歷已經算是時代洪流中的碎屑,既沒法回到當年簡單快樂的時光,也沒法與現在的高中生產生共鳴。雖然我自己一直覺得心理還停留在18歲的時候,但是身邊的一切都在提示我時光飛逝,我已經不太適合自稱是小孩子了。
剛進入高中時,我憑著中考的成績勉強進了實驗班。受重理輕文觀念的影響,上課的時候也難免有一些偏好。高一剛開始的不適應過後,環境還是比較寬鬆的,還有雙休日。因為想在放假時不去思考作業的這攤子事,我養成了周五趕作業的習慣,感覺受益良多。一是周末完全屬於自己甚至可以不帶書包回家,二是不知不覺提高了做題的效率,也算是一種熟能生巧吧。那個時候高一更像是初中與高中的銜接期,還尚有玩耍的餘裕。但是要我回憶那閒暇時間做了什麼,恐怕有點難度。現在說到閒暇時間幾乎就是玩玩手機聊聊天,可是那時候既沒有現在豐富多樣的手遊,也沒有隻靠網絡聯繫的舊友,應該只是普通地上網看視頻玩遊戲吧。這些回憶,只能埋在過去,完全不能對抗手機性能的飛速提升與網絡直播時代對傳統媒體行業的衝擊了。
高二文理分科後,感覺壓力逐漸變大了。假期的減少、主科課程的增加、必須面對的高考真題等等,把高考這面牆放在了我們的眼前。不過好在即使壓力不斷增加,班裡面的氣氛也還是很和諧,可能這也是高中生才有的樂觀吧。上午的最後一節課下課後跑向食堂只為了有小炒和雞腿吃,放假周的周六把籃球提前藏在教室裡、晚自習太熱特意跑到教師辦公室問題……這些瑣事就算在今天看來也是與老友聊天時,提到也能會心一笑的談資。不知道這樣的事故,是否現在也在校園裡上演。至於學習,有大部分時間都是處在上課與寫作業的循環中。學習本身確實是單調的,但是老師的講解與同學間的討論讓學習不再只是自己的事情,變成了一個互動的過程,這大概也是在我高中階段學習的主要動力來源。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也許是會為了一道題目感到苦惱與喜悅的最後機會,以後的路途很可能沒有時間對一道題目勞心費神了。不過只有失去的東西才知道可貴,看起來普通的文字承載的也只有我的真情實感,畢竟多年沒再動筆,以前也只會寫高考的議論文,做到生動形象實在有點難。
最後想回憶一下高考。其實我本身對於高考的兩天幾乎沒有什麼記憶,可能就是因為沒有什麼記憶導致我發揮的不錯,最後也算比較幸運。我記得一起走進校門的同學,記得考場裡有個隔壁班不知道名字的女生,記得天氣不太好,還記得考後和同學去網吧玩了個通宵卻一把都沒贏,就是不記得考試中有什麼樣的心理變化。我覺得我應該是淡然從容的,但是我也記得數學最後一道大題怎麼想也沒做出來;我覺得我應該是提心弔膽的,但是我也記得考試前後我睡得都很好。前幾年有人問我學習經驗,我都會說考試心態一定要放鬆。這次回憶一下好像也不是這麼簡單地放鬆心態就能像我一樣穩定發揮,但是我確實是以平常心去面對考試的。考完後怎麼樣和考試的我都沒有關係,那時候的我應該只是負責按照平常做作業的心態去做一套全新的卷子,只是這次沒法做完後立刻和同學對答案了。不過也不盡然,在網吧通宵後同學問了我圓錐曲線最後的答案,我到現在都還記得當時兩個人同時報出了一個奇怪數字後如釋重負的笑容,那應該也是我高中時代對笑容最後的記憶了。
如果我換了一個學校一個老師一個同學,可能都不會有最後奇妙的化學反應,因此我感謝我的學校、老師和同學們。從高一到高三,主科五科一共有十一位老師教過我,政史地加起來也有四位老師教過我,同班同屆的熟識的同學也有一百來人,每一個人都值得我感謝。也希望大家都能生活得快樂。人生有夢,各自精彩。
其實再一回想,我可能確實沒辦法認同自己的心理年齡還停留在高中階段了。還記得高一教我數學的張彪老師病重的時候,我給老師發了一條簡訊,滿滿一頁的「祝老師身體健康」。那份澄澈的心意,現在可能不會再有了。歸來時仍是少年,只是空口無憑的願望罷了。能有歸來之時,就應該已經兌現了諾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