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預告 | 朝鮮使節眼中的中國與日本

2021-02-19 北大清華講座

點擊上方藍字【北大清華講座】加關注,知識改變命運! 

只要你有一個好故事和一個合格的聽眾,你就永遠不會被生活甩在身後。——川村元氣《如果世上不再有貓》

朝鮮使節眼中的中國與日本

——17、18世紀東亞的思想文化交流

時間:

2021年2月20日(周六)13:00-17:00

主講:

孫衛國(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李曉源(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特任準教授)

主持:

石運、松本智也(立命館大學)

主辦:

東亞思想文化研究會

立命館大學文學部

桂島研究室

【觀看方式】

ZOOM,掃小程序碼報名註冊(於19號之前)

名校課表分享:本學期暫無分別輸入【北大】【清華】【人大】【北師】二字可自動提取四校當日講座信息!更多分類信息請進入本公號底部參看【講座分類】【課表查詢】【演出展覽】菜單欄。

粉絲福利:北大清華周邊 免中介租房群

匯聚、分享、交流、碰撞。北京高端名家講座、文化活動第一發布和交流平臺!2010年誕生於北大清華校園中,涵蓋人大、北師大等北京各高校、及社會最高品味的開放免費講座和活動,9年90000場。名校課表共享每1年數萬門。經濟人文、社科管理經典,學術思想前沿。大師身邊宜聆教,未來精英共成長!


講座信息報送渠道1、講座文案海報私信至新浪微博@北大清華講座-北京活動 (及時處理)。2、文案海報私信至本微信公眾號後臺(晚上處理)。歡迎報送和推薦高質量的講座和活動! 出版社合作和其他發布合作請加QQ:778617662。

相關焦點

  • 新書 | 「朝天」與「燕行」:朝鮮使節眼中的明清東亞世界
    如朝鮮和日本在文書中都將對方列為低於自身一等的國家,但雙方使節都對此予以默認,兩國有關國際秩序的想像和禮儀象徵因而得到維持;類似的「沉默「還出現在朝鮮、日本、琉球、中國四方之間:日本薩摩藩侵佔琉球之後,琉球實際上處於既受控於薩摩藩、又對中國負有朝貢義務的雙重受制狀態,朝鮮和日本知曉此情況後卻默契地避免令中國知曉(當然,中國知曉此事後也保持了沉默),中國「四夷賓服」的國際秩序構想也因此得以維持。
  • 新書 | 夫馬進 :「朝天」與「燕行」——朝鮮使節眼中的明清東亞世界
    如朝鮮和日本在文書中都將對方列為低於自身一等的國家,但雙方使節都對此予以默認,兩國有關國際秩序的想像和禮儀象徵因而得到維持;類似的「沉默「還出現在朝鮮、日本、琉球、中國四方之間:日本薩摩藩侵佔琉球之後,琉球實際上處於既受控於薩摩藩、又對中國負有朝貢義務的雙重受制狀態,朝鮮和日本知曉此情況後卻默契地避免令中國知曉(當然,中國知曉此事後也保持了沉默),中國「四夷賓服」的國際秩序構想也因此得以維持。
  • 吳政緯丨一幅名為朝鮮的思想地圖
    在我眼中,它所呈現的是層累疊加的中國歷史,而且明顯是以朝鮮為中心出發的世界觀。朝鮮領土的尺寸膨脹不少,相形之下,日本則顯著縮減。以朝鮮為中心,能夠發現更多圖中意在言外的表現方法,例如不論是由陸路、海路,朝鮮前往北京的旅程,地名標記頻繁,相對位置較準確。由朝鮮北上,經遼東、鳳凰城、廣寧、寧遠、山海關,這些順序皆符合實情。
  • 抗美援朝在日本眼中如何?從輕蔑到敬佩,讚揚中國人民志願軍!
    1950年韓戰打響,中國參與抗美援朝的戰爭,在日本眼中中國抗美援朝行為是怎樣的?從輕蔑到敬佩,讚揚中國人民志願軍!1949年10月,毛澤東宣布新中國成立,禮炮聲中伴隨著全國人民的歡呼聲,期待已久的和平終於來臨,人們祈禱遠離戰爭,但是第二年,朝鮮便爆發了戰爭。
  • 古代中國與朝鮮之間多次的「醫妓」交流都有什麼形式?
    在朝鮮史料中有關朝中之間醫妓的往來記錄,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第一種是醫妓執行其看護職能的工作,主要表現為朝鮮公主嫁娶到中國皇室,醫妓在來中國的路上對公主進行看護工作,這是醫妓醫療工作的體現;第二種方式是跟隨朝鮮使團到中國進行交流學習;第三種方式是明清兩朝向朝鮮強索女性,這其中就包括醫妓的記載。
  • 日本只有天皇而沒有國王,那中國古代所稱的「日本國王」是什麼?
    大家知道,在漢文化圈的五個國家(中國、朝鮮、越南、琉球和日本)當中,日本和中國相距最遠,所以和其它幾位不一樣,日本古代是從來沒有成為中國正式的藩屬國的,所以它的國家元首和中國一樣,也稱「帝」(琉球和朝鮮古代是中國冊封國,只稱王不稱帝,而越南屬於「外王內帝」,即自己國內號「帝」,對中國稱
  • 韓戰,日本對中國改稱呼,日本學者:中國真的站起來了
    而這場戰役震驚的不僅僅是美國人,對岸的日本人也深受震撼。在這場戰役前,日本雖然是戰敗國,但是日本人內心還是非常瞧不起中國的,他們稱中國為「支那」,這是一個帶有蔑視色彩的詞語,自從甲午戰爭後,日本就以此詞稱呼中國。
  • 日本的國名,是中國一位女人給起的!此女是誰?
    那麼,它後來怎麼叫起了「日本」呢? 據《新唐書·日本傳》稱: 「日本,古倭奴國也。唐代鹹亨元年,倭奴國派遣使節賀平去了高麗國,學了一些中國語言,便覺得倭奴這名字不好,於是,倭奴國便改了國號為日本,意思是這個國家在靠近日出的地方。
  • 葛兆光|清代中葉朝鮮與日本對中國的觀感
    《燕行錄》是朝鮮使者到中國的政治旅行,而往長崎的唐船卻是中國人到日本的商業旅行,雖然身份有異,目標不同,但這種空間的移動,同樣仿佛在不同文化中的穿行。如果說,原來處在朝貢體制中心,作為宗主國的中國人還並沒有特別強烈的國族意識的話,那麼,原來處在朝貢體制邊緣的朝鮮和日本人,國族意識就已經很濃厚了,不僅是在話語中彼此角力,就在互相的了解中也一樣相互提防,雖然漂流到日本的中國船員並不介意日本人借閱中國的曆書,探問中國的知識和政治,但是,當中國船員打聽日本情況的時候,他們卻相當警惕。
  • 中國古代故事:韓國、日本的關羽崇拜和信仰
    明清時期中國崇祀關羽,對其周邊各國也有強烈的影響。在儒家文化圈內,則把關羽視為「忠義勇武」的化身、法力無邊的神靈加以崇拜,尤其是在朝鮮半島、日本等國,關公崇拜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這時的朝鮮民眾渴望英雄出現,渴望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三國演義》恰好可以滿足這一精神需求。他們從關羽等人抗擊曹魏的故事中,感受到一種精神力量,因此,《三國演義》就越來越受朝鮮民眾的喜愛,而《三國演義》中的重要人物關羽則受到朝鮮民眾的廣泛崇奉。朝鮮國王派人到明王朝求救,中國政府應邀出兵援救。
  • 日本、韓國、朝鮮和臺灣怎樣吃鹽?
    中國當然也存在碘缺乏病的流行,但全世界公認我國不是碘缺乏病流行嚴重的國家。考察是先從我們的鄰國開始的。 我們的鄰邦日本,韓國、朝鮮與我們有相似的基因,相似的環境,他們也有碘缺乏病流行地區,他們怎麼吃鹽呢?
  • 這個臣服中國2千年的國家,卻一直想滅了中國,朝鮮說一句話太對
    只是那個時候的日本還處在非常原始的階段,小國林立,國家的大權也都基本掌握在一些神職人員手中,思想和制度都非常的落後。北魏年間,一個叫做邪馬臺的小國派遣了使節來到中國並且向其俯首陳臣,這個小國便是後來的大和民族的前身,從此之後日本都充當著中國的附屬藩國。
  • 中國、日本、美國是如何在朝鮮半島「相愛相殺」的?
    01第一役萬曆朝鮮之役。公元1592年,統一日本後的豐臣秀吉開始染指朝鮮,大明王朝派遣李如松為備倭總兵官率領四萬人進入朝鮮半島抗倭。然而還有一組數據很有意思,甲午戰爭之前日本軍工產業工人有一萬零一百多人;中國的軍工產業工人總數則為九千多人;按馬力算,日本軍工工廠共有馬力2205馬力,而中國僅江南製造局一家就達到了4521馬力。
  • 日本先於朝鮮和越南發明文字,為何如今卻堅持使用漢字?
    其實,這和日本特殊的人文環境有關,在漢文化圈中,日本是較為邊緣的,因為它離中國比較遠,古代中日聯繫也不太緊密,所以日本是周邊各國中最先創造出自身文字的,這就是日語中的假名。漢字自唐朝傳入日本後,被曾奉為「正政之始」、「經藝之本」,但隨幕府至明治起,中國由盛轉衰、日本民族意識抬頭、和學興起、西學傳入,日本人開始思考漢字的優劣。接觸西方文化的新井白石最先提出西方的表音文字,優於中國表意文字。
  • 兩個即將滅亡王朝的對話:朝鮮向清朝請教改革
    但他們最關心的還是朝鮮以後的發展方向,朝鮮王朝如何借鑑中國的經驗,發展洋務。李鴻章勸朝鮮發展經濟以自強,並建議其設立外語學校,設立海關。經李鴻章的推薦,德國人穆麟德成了朝鮮歷史上第一位外籍海關官員。1908年7月到9月,金允植陪同英親王訪問日本。1910年,日本帝國主義吞併朝鮮,把朝鮮高宗皇帝封為「德壽宮太王」,同時為總督府的重要官員封爵。金允植被封為子爵,同年作為最早加入日本學士院的朝鮮人,被選為院士。金允植於1922年病逝。和李鴻章一樣,金允植在自己的祖國也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有韓國學者認為,金允植是一個處於特定歷史階段的封建文人,最終倒向日本,成為親日派。
  • 日本統領豐臣秀吉:我要佔領朝鮮印度,統治中國,最後葬在寧波
    在近代史上,我們經常會感到驚訝,不明白為什麼一個小小的日本居然有膽子、有能力來入侵中國,但是如果我們關注其統治者的言論,就會明白,日本對富庶的中國覬覦已久。 豐臣秀吉就是如此,在統一日本後,他很快就感到了不滿足,將眼光放到了鄰國甚至全亞洲。
  • 亞瑟·赫爾曼:韓戰、華為和中國問題
    歷史學家們經常討論的「德國問題」在整個20世紀一直困擾著歐洲大陸,如今是時候討論一下「中國問題」了,這個問題存在的歷史比「德國問題」還要久。在1950年之前的一個世紀裡,中國作為一個龐大帝國的衰落在亞洲引發了一系列事件:從鴉片戰爭到義和團運動,從日俄戰爭到法國對中南半島的殖民,當然還有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以及此後日本對美國珍珠港的偷襲行動。
  • 外國人眼中的清帝國是怎樣的?英國使團的中國之旅看到了什麼
    在這一系列文章行將結束之際,咱來談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清帝國的對外交往,來看看在當時的「外國人」眼中,清帝國到底是中華帝國的象徵,還是不知所謂的蠻夷。日本對清朝的態度日本江戶幕府對清朝的態度,總體上而言是比較矛盾的。一方面,江戶幕府同清朝始終沒有官方接觸,並且也在思想上把清朝統治中國視為「以夷變夏」,但是另一方面,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對清朝卻又非常敬畏和仰視。
  • 松商:朝鮮半島的開城商人
    開城商人的商業影響力並沒有因此削弱,「拋棄過去松都的自豪感」、「只有全力從商而成功」的信念在開城商人之中逐漸確立,使得開城商人在朝鮮王朝時代大放異彩。開城商人主要以設置在首爾和開城的市廛為舞臺展開商業活動,又在朝鮮各地開設松房,把朝鮮商業界連結成全國性的行商活動。
  • 亞洲各國為什麼爭相向明朝(中國)朝貢?
    當時想中國朝貢的國家有:日本、朝鮮、大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佔城、蘇門答臘、西洋、爪哇、彭亨、百花、三佛齊、浡泥。除朝鮮與中國接壤外,其他國家都是海外藩國,通過海路到達中國。為了接待前來中國的貢使,明政府還在寧波、泉州、廣州三地設立市舶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