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投資時報
前三季度,該行資產負債規模穩步增長、結構更趨合理,資產質量向好、風險抵禦能力提升;營業收入及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雙雙實現兩位數增長,且增幅創多年來同期新高;零售勢能加速釋放,「三駕齊驅」的格局逐漸成型
《投資時報》記者 黃鳳清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已過而立之年的中信銀行,遵循「穩中求進」這一經營理念,經過32年的探索與努力,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2019年是中信銀行2018—2020年發展規劃實施的關鍵之年、攻堅之年。在這一年,中信銀行紮實推進三年規劃實施,各項業務積極穩步推進,總體發展態勢良好。前三季度,該行資產負債規模穩步增長,結構更趨合理;不良貸款率下降,風險抵禦能力持續提升;營業收入及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雙雙實現兩位數增長,且增幅創多年來同期新高;零售產能加速釋放,「三駕齊驅」的格局逐漸成型。
中信銀行的成績得到多家機構的肯定。太平洋證券研報指出,中信銀行2019年業績穩步提升,資產質量穩定,股價安全邊際較高,維持「增持」評級。天風證券則表示,鑑於業績反轉趨勢持續,上調中信銀行評級至「買入」。
在基本面穩健的同時,受銀行板塊估值影響,當前中信銀行的估值仍然偏低,投資價值日益顯現。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6日,中信銀行A股市淨率約為0.7倍,處於歷史底部位置,未來上升空間有望逐步打開。
經營效益趨好 中間業務收入大增
多年來,中信銀行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持續增長。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其盈利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今年前三季度,中信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423.87億元,同比增長17.30%,為2015年以來同期最好水平。其中,實現利息淨收入872.54億元,同比增長13.52%。由於積極發展低資本消耗的中間業務,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達430.62億元,同比增長32.08%,增幅在上市股份制銀行中排名第1,佔比由2018年前三季度的26.86%提高至今年前三季度的30.24%,成為營收增長的重要推手。
在營業收入較快增長的同時,中信銀行積極控制成本,成本收入比由2018年前三季度的27.01%降至今年前三季度的25.59%,下降1.42個百分點,成本控制能力在股份制銀行中處於中上位置。
最終,前三季度中信銀行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07.52億元,同比增長10.74%,為2014年以來同期最高增幅。據平安證券計算,中信銀行第三季度營收增速達2016年中期以來單季最高增幅。單季撥備前利潤和淨利潤均環比二季度進一步提升。平安證券進一步表示,總體來說中信銀行三季度業績穩中有升,雖然資產負債結構調整對淨利息收入的影響仍有所延續,但中收靚麗形成補充。
從ROA、ROE等核心業績指標亦能看出,中信銀行的盈利能力在持續增強。其2017年、2018年、2019年前三季度ROA分別為0.74%、0.77%和0.89%,在股份制銀行中的排名穩步提高;2019年前三季度ROE達到12.55%,較2018年的11.39%提升明顯。
規模穩步增長 資產負債結構優化
事實上,中信銀行盈利能力的提升,得益於資產規模的增長以及結構的優化。
2017年初以來,面對監管政策收緊等形勢,中信銀行充分發揮靈活優勢,對資產結構進行較大幅度調整。經過2年多以來的優化,該行資產結構已初步調整到位,資產恢復穩步增長。截至2019年9月30日,中信銀行總資產為6.4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51%;總負債為5.98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45%。存款總額突破4萬億元,較上年末存款增長11.09%,同比增速達到近3年最高。
在規模實現較好增長的同時,中信銀行的業務結構也越來越合理。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該行新增規模主要投向信貸和優質投資類業務。至6月末,貸款佔總資產的60%,比上年末提升0.5個百分點;個貸佔全部貸款的43.0%,比上年末提升1.8個百分點,業務結構更趨均衡。
負債端結構同樣得到優化。至6月末,中信銀行客戶存款佔總負債的67.5%,比上年末提升3.1個百分點,其中個人存款佔客戶存款的21%,比上年末提升1.3個百分點,存款穩定性增強。
通過持續推動穩存增存,主動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中信銀行流動性指標向好。9月末,其合格優質流動性資產達6278.45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3.36%;流動性覆蓋率為117.41%,較上年末提升3.08個百分點,符合監管標準。
資產質量改善 風險抵禦能力增強
資產質量是銀行經營管理的「根基」。2014年以來,基於對宏觀形勢的預判,中信銀行在同業中率先主動加大信用風險管理,大力推動問題資產清收處置。一方面,該行加快壓縮及退出類行業的對公貸款佔比,低端製造業和批發零售業等貸款餘額佔比明顯降低,同時持續完善高評級客戶的服務水平,高評級客戶授信佔比提升明顯;另一方面,該行主動優化資產投放結構,加大資產質量優異的零售貸款的投放力度,6月末零售貸款佔比已提升至約43%。
作為最早規劃和布局金融科技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中信銀行還在風控方面引入機器學習模型、關聯圖譜分析、用戶風險畫像等大數據風控技術,建立客戶行為特徵庫,精確識別客戶風險並簡化業務流程。
多措並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8年上半年,中信銀行進一步嚴格不良貸款確認標準,主動將逾期90天以上貸款全部納入不良。受此影響,截至2018年6月末,其不良貸款率為1.80%,較此前略有提高。而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該行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至今年9月末已降至1.72%。經過風險不斷釋放,中信銀行資產質量改善趨勢逐步顯現。
為增強風險抵禦能力,中信銀行持續加大撥備計提力度,撥備覆蓋率及撥貸比不斷提高。具體來看,截至9月30日,其撥備覆蓋率為174.82%,比上年末上升16.84個百分點;撥貸比為3.01%,比上年末上升0.21個百分點,在股份制銀行中的排名也較上年末穩步上升。
零售勢能加速釋放 「三駕齊驅」漸已成型
近年來,隨著監管趨嚴、金融亂象整治、資管新規逐步落地等政策條件變化,向零售轉型已成商業銀行共識。中信銀行在著力推進零售業務轉型的同時,重塑對公業務優勢,努力推動對公、零售和金融市場業務形成「三駕馬車」的良好結構。
今年以來,中信銀行在零售領域發展較為迅速,零售勢能正加速釋放。半年度數據顯示,中信銀行零售客戶總數(不含子公司,下同)9505萬戶,較上年末增長7.6%(據悉,11月初該行零售客戶數已突破1億戶),貴賓與私行客戶增量均超去年同期水平;手機銀行月活用戶達925萬戶,同比增長34.4%。零售管理資產餘額1.98萬億(7月末超2萬億),較上年末增加2000億,排名股份制銀行第2,僅次於招商銀行;個人存款突破7000億,較上年末增加超過1100億,增長20%以上。其零售銀行業務上半年實現營業淨收入324.72億元,同比增長20.05%,佔該行營業淨收入的36.72%;零售銀行非利息淨收入228.11億元,同比增長18.17%,佔該行非利息淨收入的65.67%。
在零售業務快速發展的同時,中信銀行公司銀行業務的領先優勢仍在持續。通過全面啟動「客戶一體化」建設,上半年對公業務轉型初見成效,對公客戶總量增加5.1萬戶,超過去年全年增量1.6萬戶;對公存款規模保持股份制銀行首位。在金融市場業務方面,中信銀行上半年實現營業淨收入96.31億元,同比增長37.42%。公司銀行、零售銀行、金融市場三大板塊業務並駕齊驅、競相發展的良好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能夠交出優秀的業績答卷,源於中信銀行對於金融創新、轉型升級的不斷推進和深化。經過32年的經驗積累,中信銀行已經發展成一家資本實力雄厚,頗具市場競爭力的綜合性、現代化、國際化商業銀行。該行穩健、良性的發展態勢,也值得投資者予以更大的關注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