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為什麼大學生都很難走出困惑?

2021-01-10 實用心理菌

許多年前,我參加了一次大學生的討論會,題目就是「走出困惑」。很多人直率地談了他們對「困惑」的認識和感受。

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價值觀念、社會心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知識貶值、金錢萬能、利益交換等實用、功利主義浪潮席捲校園,加上西方文化、觀念思潮的衝擊。

這些時代的驕子們感到矛盾、茫然和困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改變了他們的價值觀念。表現為:對知識的信仰開始瓦解;對理想的崇拜走向動搖;追求的目標呈多元化……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表現為:對知識的信仰開始瓦解;對理想的崇拜走向動搖;追求的目標呈多元化……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於是,產生了校園裡的所謂「麻派」、「託派」、「遊派」、「舞派」甚至「侃派」,以及眾多的「集大成」者。還有一些學生,悄悄地走出校園,用各種門路去賺「票子」,能夠老老實實留在教室裡看書的學生越來越少了。

即使留在教室裡的這部分學生,也大多屬於性格內向、拘謹,其中不少是農民子弟,他們留在了教室,並不都是因為他們更熱愛學習,也不是因為學不來其他人。

他們只是想躲在自己的習慣之中,他們的沉默,往往出於從小到大養成的一種習慣,並且在這種習慣中,把內心的矛盾壓抑了。

聽了討論會上大家的發言,我暗自吃驚,我覺得大學生們對社會對自己的剖析很銳利很深刻,相比之下,反到顯得自己有些膚淺。

很多年過去了,大學生的「困惑」卻一直在困惑著我,也困惑著幾十萬莘莘學子們。我是研究心理學的,那麼,從心理學的角度該怎樣看這種現象呢?

曾有這樣一種看法:認為當代青年人的困惑說明了他們看到了問題,進行了思考,正在不斷走向成熟。我不否定這種意見,但關鍵在於我們能夠做些什麼?怎樣找出困惑的社會和心理根源,進而尋找走出困惑的具體途徑。

假如,你面臨一個幽暗的山洞,必須走進去,你一定會感到恐慌和焦慮。因為你對這個山洞一無所知,而如果告訴你,這個山洞裡並沒有什麼危險,你就會比較坦然地走進去了。

當一個人面臨一些不確切的,模糊的情境時,就會有焦慮或恐懼的情緒體驗,心理學上,稱為「模糊焦慮」或「模糊恐懼」。在面對紛繁複雜、變化萬千的當今社會,大學生們覺得自己的生活道路艱難,前景模糊不清,就會出現「模糊焦慮」,而這種心理效應所引起的各種心理反應,被大學生自己叫做「困惑」。

研究

據對一個城市高校學生的心理綜合研究表明:有各種心理病症的超過30%。而1989年國家教委對全國各地12.6萬大學生抽樣調查顯示:20.23%的學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全國第二屆高校衛生保健學術研討會上,有關方面鄭重宣布: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之一找到了「困惑」的根源,就應刻尋找走出「困惑」的可行途徑和具體療救措施。

首先,我們知道「困惑」的主要原因在於不確切的、模糊的情境,所以通過提供穩定的職業選擇機會,確立正式的規範,以及樹立主導信念等方法,可以改變這些不確切的情形。

因此,應該向他們創造和提供更多的參與社會、體驗社會的機會,讓他們從校園裡走出來,搞社會調查,進行社會實踐,更早地體驗社會的競爭機制,增強社會歸屬感,確定職業意識。這樣當他們再度面臨那個「黑洞」,時,就等於手裡拿著一個「照明燈」了。

其次,「困惑」產生的另一個潛在因素,就是自卑感和怯儒性,面臨複雜變化的社會情境,感到無所適從,無能為力,害怕失敗通過各種途徑進行逃避。

在他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家長、老師無微不至的幫助和愛護,依賴感強。他們並沒有真正走上社會,也沒有真正地負擔起責任。

一旦他們感到要獨自走進社會,承受社會重壓,負擔起人生責任,就朦朧地感受到莫名的焦慮。他們不清楚等待自己命運的將是什麼。

當一個人即將告別童年時光走入社會,去完成這種社會化的轉變中,一個健康人格的態勢應該是:充滿信心。積極調適自己去面對社會一切。如果能經受住考驗,克服焦慮,就會使自身成熟起來,擺脫困惑,更大程度地開拓生活的領域和潛能。

阿拉伯有句諺語:「有健康的人,便有希望,有希望的人,便有一切。」青年期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年代,健康對我們來說,顯得特別重要。

可以說,健康是我們發揮聰明才智、成就大業的希望。青年們渴望健康,追求健康,然而,對於什麼是健康,人們往往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

有人說,身體沒有疾病就是健康,不錯,這些的確是生理健康的標誌,而且可以用人體測量、體格檢查和各種生理指標來衡量。但真正的健康遠不止這些。

聯合國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但是身體沒有缺疾,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可見,所謂健康,應該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只有把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統一起來,才是健康的完整的概念。人的一切活動,一般說來,既受生物學規律的支配,同時又受心理學和社會學規律的支配。

人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生活在特定社會環境之中,由此形成的一整套相對穩定的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及個性心理特徵,都是影響體內平衡、人體健康和適應活動的因素。

在社會環境、家庭境遇、個人命運急劇變動的情況下,心理健康的青年能夠作出相應的心理調整,以適應變化發展的環境,相反,也有人情緒異常,心理機能紊亂,引起體內生理、生化機能的失調,從而健康大受損害,造成身體和精神上的疾病。

有人調查發現,每五個經歷過人生劇變的人中,有四個人於劇變之後的兩年內生病。有兩位科學家曾對五千人進行調查,給個人生活中感受衝突的事件加以定量,給每個事件打分(「愛人死亡」分數最高),以此來表明緊張刺激的程度。

結果發現,其中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那段時期,各種疾病都有所增加。有人統計,近親眷屬去世之後的人們,他們的死亡率要比同期未死亡近親眷屬的高七倍。這足以說明社會心理因素對人生理活動影響之大。

相關焦點

  • 「走出自閉」,家長的困惑
    ,孩子家長的困惑。很多家長說都走出自閉了,為什麼還很困惑?確實是如此,當一個孩子走出自閉的時候,我們更多的家長會有更多的困惑,並且這些困惑可能讓他們瘋掉或者崩潰。為什麼會這麼說?但是自閉兒是9歲的時候出現的,之前他沒發育,他沒有走出自閉,他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但是現在他感興趣了,我們的老人接受不了了,太不聽話了。這樣這不是倒退了嗎?原先他就坐那一動不動,你叫他幹什麼他也不幹什麼,很好管,現在不好管理了,什麼事情都要嘗試,什麼事情都想做,對外面的事物非常感興趣。這就是家長的一個困惑。
  • 大學生應該看哪些關於心理學的書籍?
    最近在知乎圓桌上看到一個朋友發問:大學生最應該讀的心理學書籍是哪些?有一個知友這樣評價:心理書籍要謹防一些披著心理學外衣的書。大學生看心理書籍應該以心智能力提升為主。科學思考。(都是心理學角度出發的必讀經典哦)1.《自控力》大學生活毫無疑問急需自控力。上了大學之後,老師、家人、以及身邊的朋友,都不會再管你在做什麼,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你自控、獨立的完成,自控力的指引可以讓你過四六級,計算機N級,在各個方面取得好成績。
  • 從心理學角度看《星空》
    繪畫是神奇的,心理學更是神奇的,這倆學科合在一起就是奇上加奇——繪畫心理學。我是繪畫專業出身,大學時候心理學是必修課,畢業以後我也自學了一點心理諮詢方面的知識,這時我才發現還有這樣一門學問,正好我有繪畫理論方面的基礎,對於從畫作中分析作者的內心有極大的幫助。今天我想與大家聊聊梵谷,因為他實在傳奇了!
  • 心理學角度分析:為什麼我們都喜歡熬夜
    大家熬夜看劇,打開手機刷微博,看微信,玩遊戲等等。其實,很多人明明知道熬夜不好,卻還是控制不住想要熬夜的衝動。其實,真正意義上說,0點入睡屬於熬夜,但從內分泌的角度上說,11點後入睡屬於熬夜。為什麼現代大家那麼喜歡熬夜呢?
  • 心理學角度看出軌 | 由外遇帶來的應激性創傷反應
    接下來我會告訴大家如何從心理學角度看待外遇,以及當我們被出軌後又不打算分手或離婚的時候,該如何修復心理的創傷,重塑新的關係。 心理學角度看外遇依附理論:為什麼發現另一半有外遇的時候我會這麼痛苦?就像小寶寶一樣需要爸爸媽媽來照顧,提供感情的支持。結婚了,我們需要伴侶來提供給我們保護和情感的支持,同樣的, 你提供給你伴侶情感的支持。
  • 從心理學角度看壓力
    心理學中將Stress翻譯成應激和壓力。壓力是壓力源和壓力反應共同構成的一種認知和行為體驗過程 。從心理學角度看,壓力應當是一種經驗到的東西,它無法拋開主體而單獨存在。假如一個事情發生了,但主體對其漠視,毫不關心,或已經意識到刺激的存在,但認為不值得認真對待,這時,壓力就無從談起 。
  • 心理學:為什麼日久容易生情?一個簡單的原理告訴你答案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異性相互吸引與距離的臨近性相關,我們傾向喜歡那些與我們在距離上和功能上相近的人為什麼日久容易生情?一個簡單的原理告訴你答案,那就是心理學上的「簡單曝光效應」,也既是與某人頻繁接觸,會增加兩人相互喜歡的程度。正如開頭的故事一樣,那位男士不敢面對女孩,而快遞小哥不斷地曝光於女孩面前,日久便產生了感情。
  • 學生礪志法則:只有多換角度看問題,才能從容坦然地面對人生!
    當我們大家在面臨各種各樣的困惑時,如果都能夠靜下心來,坦然面對,那麼當我們從出口走出去時,就很有可能看到另一番天地。問題的出口其實就是自己的人生蛻變,是自己理性地坦然面對問題的勇氣和決心,是灑脫後的平靜。
  • 書單丨想學心理學卻不知道該看什麼書?7本經典心理學書籍推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親密關係、人際交往、時間管理等方面時常會遇到困難,而大部分問題想要得到更好的解決,其實都可以求助於心理學。越早懂點兒心理方面的知識,越能幫助你更好地處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題。本期推薦7本超經典的心理學必讀書目,任意一本都值得你一讀再讀,這份書單,建議你收藏!
  •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摧毀一個人有多簡單?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摧毀一個人有多簡單?這就是心理成癮帶來的惡果,也是常人很難克服的成癮症。民間流傳一句話——粘上黃賭毒的人就是無藥可救的爛人了。也說明了這種成癮症帶來的惡果就是摧毀了一個人。吸菸,酗酒甚至吸毒,也都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令人飄飄欲仙,難以戒掉。品嘗巧克力的甜蜜,體驗愛情的幸福,癮君子騰雲駕霧的滿足感,都是幾乎同樣的機制在發揮作用。所以我認為從心理學角度說——成癮症(成癮機制)足以毀掉一個人。如果真的想毀掉一個人,那就是製造一套成癮機制,並讓其上癮。
  • 心理學角度:我們為什麼一直單身?
    但是當我們一個人漫步街頭,看見經過的情侶嬉笑打鬧,又或者當我們一個人在電影院看電影,感受到身邊傳來的戀愛的味道,似乎自己也覺得有些孤單。其實很多單身者在心底還是嚮往著擁有愛情的,而那些不願談戀愛只不過是為自己一直單身找的幌子罷了。為什麼很多人一直會單身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心理學上是如何解讀的吧。01.你的行為屬性從一開始就把別人推遠了。
  • 「近9成大學生支持開設戀愛課」 廣西高校師生怎麼看
    管理學院的班榮翔同學告訴記者,他認為相較於書店裡的那些戀愛書籍,《愛情心理學》這門課更接地氣:「書裡講的東西都比較虛,老師會聯繫大學生的生活進行案例分析。」他曾有過不怎麼愉快的的戀愛經歷,這門課程能幫助他在戀愛中發現自己想要什麼。「都說戀愛是最高級的社交,如果情侶關係處理得好的話,那你就會變成一個很平和、很溫柔的人。」
  • 明白這4點,帶你走出困惑
    明白這4點,帶你走出困惑在職場上晉升到管理者,是一種非常大的榮譽,裡面充滿著團隊,公司,個人對你的能力的認可,代表著地位的象徵,能力的體現。但是如果你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管理層就不會想員工那樣嘰嘰喳喳,因為背後的原因,當管理層的人都知道,這背後都發生了什麼。在信息獲取方面拿到了第一手。當管理者對自己的好處就是:自己能夠準確地做出職業選擇和規劃。因為做選擇的時候,沒有足夠的資源和信息,難以支撐起拿到職業的規劃和選擇。
  • 心理學告訴你為什麼很難逃脫李佳琦的「OMG」—新聞—科學網
    所以,李佳琦到底有什麼魔力,為什麼消費者總能為他心甘情願掏腰包? 心理暗示和時間壓迫 「所有女生,今晚一定要給我搶到它!」「這個顏色也太好看了吧!」這些熟悉的語句,在李佳琦的直播中不斷出現。與此同時,觀看直播的人也會豎起耳朵,毫不猶豫地為添加購物車、買單。
  •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為什麼人戴上口罩更好看?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為什麼人戴上口罩更好看? 因為疫情的影響很多人都開始過上了戴著口罩上下班的生活,而如今在復工期仍然躲不掉戴著口罩的生活。其實在日本曾經有一陣子風靡全國的正是戴著口罩進行社交。很多人覺得戴口罩之後的自己似乎變得比以前更好看了,這是為什麼呢?
  • 大學生對未來感到困惑,我有兩點意見
    這個問題似乎已經成為剛畢業的大學生中最產生共鳴的問題。實際上,在這個時代,當信息資源相對容易並且學習多樣化時,可以說做什麼工作並不是大學生心中最糾結的問題。他們最糾結,也許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到底喜歡做什麼?中國大學教育培養了許多精英。在1980年代自營職業的蓬勃發展階段,確實誕生了許多沒有文化但有足夠勇氣的私人企業家。但是今天,沒有閱讀和沒有文化,幾乎不可能在社會上有所作為。
  • 想走出困惑,就要先問清楚自己這3個問題,你問過嗎
    在工作中,難免會被困惑困住。越是這種情況,也需要自己頭腦清晰,不能在慌亂中舉手無措,做出任何不利於自己的決定。要想達到這種效果,你可以通過問自己三個問題來實現。否則你就會在困惑之中被局限著任何事情都做不了,時間稍微一長,自己也就被廢掉了。
  • 《土撥鼠之日》: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改變自我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
    最後,他選擇結束原來消極抵抗的生活方式,重新梳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他不再自大自負,他開始關注身邊的每一個人,為身邊每一個人都帶來愛和溫暖,他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開始愉快地度過每一天。最後,菲爾終於走出了重複無趣的一天。
  •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美國暴亂
    從社會心理學簡單來看,首先擺在我們面的起因就是種族歧視。臺灣心理學家李本華於1963年曾研究臺灣的大學生對各國人,包括黑人的印象。從他們獲得的結果可以看出,人們對各國人的印象是一種先驗的傾向性評價,而不是客觀描述。除了種族歧視,侵犯行為的發生也是這次暴力示威的主要原因。侵犯行為中有一種效應叫「武器效應」是指武器會增強侵犯行為。當人們感到憤怒時,侵犯線索會增加侵犯的強度,憤怒的個體更易注意到侵犯線索的緣故。
  • 都是大學生,為什麼他比你更先得到領導的認可?
    說都是在職場打拼一陣子的人,在獲得領導認可上有先有後,還可以理解。但都是初入職場折大學生,為什麼就有人比你先得到認可呢?這不僅僅是能力上的問題,你要多方面去考慮,但要搞清楚,你是不是該有個方向或者思路呢?我建議,你從下面五個方面的不同去考慮,事情就會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