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前,我參加了一次大學生的討論會,題目就是「走出困惑」。很多人直率地談了他們對「困惑」的認識和感受。
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價值觀念、社會心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知識貶值、金錢萬能、利益交換等實用、功利主義浪潮席捲校園,加上西方文化、觀念思潮的衝擊。
這些時代的驕子們感到矛盾、茫然和困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改變了他們的價值觀念。表現為:對知識的信仰開始瓦解;對理想的崇拜走向動搖;追求的目標呈多元化……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表現為:對知識的信仰開始瓦解;對理想的崇拜走向動搖;追求的目標呈多元化……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於是,產生了校園裡的所謂「麻派」、「託派」、「遊派」、「舞派」甚至「侃派」,以及眾多的「集大成」者。還有一些學生,悄悄地走出校園,用各種門路去賺「票子」,能夠老老實實留在教室裡看書的學生越來越少了。
即使留在教室裡的這部分學生,也大多屬於性格內向、拘謹,其中不少是農民子弟,他們留在了教室,並不都是因為他們更熱愛學習,也不是因為學不來其他人。
他們只是想躲在自己的習慣之中,他們的沉默,往往出於從小到大養成的一種習慣,並且在這種習慣中,把內心的矛盾壓抑了。
聽了討論會上大家的發言,我暗自吃驚,我覺得大學生們對社會對自己的剖析很銳利很深刻,相比之下,反到顯得自己有些膚淺。
很多年過去了,大學生的「困惑」卻一直在困惑著我,也困惑著幾十萬莘莘學子們。我是研究心理學的,那麼,從心理學的角度該怎樣看這種現象呢?
曾有這樣一種看法:認為當代青年人的困惑說明了他們看到了問題,進行了思考,正在不斷走向成熟。我不否定這種意見,但關鍵在於我們能夠做些什麼?怎樣找出困惑的社會和心理根源,進而尋找走出困惑的具體途徑。
假如,你面臨一個幽暗的山洞,必須走進去,你一定會感到恐慌和焦慮。因為你對這個山洞一無所知,而如果告訴你,這個山洞裡並沒有什麼危險,你就會比較坦然地走進去了。
當一個人面臨一些不確切的,模糊的情境時,就會有焦慮或恐懼的情緒體驗,心理學上,稱為「模糊焦慮」或「模糊恐懼」。在面對紛繁複雜、變化萬千的當今社會,大學生們覺得自己的生活道路艱難,前景模糊不清,就會出現「模糊焦慮」,而這種心理效應所引起的各種心理反應,被大學生自己叫做「困惑」。
研究
據對一個城市高校學生的心理綜合研究表明:有各種心理病症的超過30%。而1989年國家教委對全國各地12.6萬大學生抽樣調查顯示:20.23%的學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全國第二屆高校衛生保健學術研討會上,有關方面鄭重宣布: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之一找到了「困惑」的根源,就應刻尋找走出「困惑」的可行途徑和具體療救措施。
首先,我們知道「困惑」的主要原因在於不確切的、模糊的情境,所以通過提供穩定的職業選擇機會,確立正式的規範,以及樹立主導信念等方法,可以改變這些不確切的情形。
因此,應該向他們創造和提供更多的參與社會、體驗社會的機會,讓他們從校園裡走出來,搞社會調查,進行社會實踐,更早地體驗社會的競爭機制,增強社會歸屬感,確定職業意識。這樣當他們再度面臨那個「黑洞」,時,就等於手裡拿著一個「照明燈」了。
其次,「困惑」產生的另一個潛在因素,就是自卑感和怯儒性,面臨複雜變化的社會情境,感到無所適從,無能為力,害怕失敗通過各種途徑進行逃避。
在他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家長、老師無微不至的幫助和愛護,依賴感強。他們並沒有真正走上社會,也沒有真正地負擔起責任。
一旦他們感到要獨自走進社會,承受社會重壓,負擔起人生責任,就朦朧地感受到莫名的焦慮。他們不清楚等待自己命運的將是什麼。
當一個人即將告別童年時光走入社會,去完成這種社會化的轉變中,一個健康人格的態勢應該是:充滿信心。積極調適自己去面對社會一切。如果能經受住考驗,克服焦慮,就會使自身成熟起來,擺脫困惑,更大程度地開拓生活的領域和潛能。
阿拉伯有句諺語:「有健康的人,便有希望,有希望的人,便有一切。」青年期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年代,健康對我們來說,顯得特別重要。
可以說,健康是我們發揮聰明才智、成就大業的希望。青年們渴望健康,追求健康,然而,對於什麼是健康,人們往往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
有人說,身體沒有疾病就是健康,不錯,這些的確是生理健康的標誌,而且可以用人體測量、體格檢查和各種生理指標來衡量。但真正的健康遠不止這些。
聯合國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但是身體沒有缺疾,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可見,所謂健康,應該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只有把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統一起來,才是健康的完整的概念。人的一切活動,一般說來,既受生物學規律的支配,同時又受心理學和社會學規律的支配。
人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生活在特定社會環境之中,由此形成的一整套相對穩定的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及個性心理特徵,都是影響體內平衡、人體健康和適應活動的因素。
在社會環境、家庭境遇、個人命運急劇變動的情況下,心理健康的青年能夠作出相應的心理調整,以適應變化發展的環境,相反,也有人情緒異常,心理機能紊亂,引起體內生理、生化機能的失調,從而健康大受損害,造成身體和精神上的疾病。
有人調查發現,每五個經歷過人生劇變的人中,有四個人於劇變之後的兩年內生病。有兩位科學家曾對五千人進行調查,給個人生活中感受衝突的事件加以定量,給每個事件打分(「愛人死亡」分數最高),以此來表明緊張刺激的程度。
結果發現,其中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那段時期,各種疾病都有所增加。有人統計,近親眷屬去世之後的人們,他們的死亡率要比同期未死亡近親眷屬的高七倍。這足以說明社會心理因素對人生理活動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