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的人︱御史房:如何在B站做嚴肅歷史的科普?

2020-12-25 澎湃新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明代才子楊慎的一曲《臨江仙》,拉開了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第一回的序幕——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仿佛從這一刻起,那段歷史就被染上了英雄史詩的顏色,激蕩著無數後世愛好者們的心。然而,這種看似國民級的「三國熱」,本質上仍是戰爭故事、演義小說、英雄史觀的聚合體。在它背後,那些真正值得討論、思考的問題或遭冷落,或被掩蓋:由劉秀建立的,曾巍峨一時的東漢帝國為何會逐漸衰微?統治集團和政治精英們到底忽略了什麼?究竟何種要素推動了後續一系列事件,甚至影響了此後數百年間的歷史軌跡?你看,如果不理清這些問題,那麼我們空談戰爭、吞併、文官、武將……都像是隔靴搔癢,只見一木,不見森林。所以,如果你想了解真正的漢末三國,就請睜大眼睛,看下去吧!」這是B站歷史科普號「御史房」所製作的視頻《東漢滅亡的本質原因是什麼?》這一集開頭的解說詞。

近年來,隨著公眾歷史的發展,歷史科普的形式也愈發多樣。短視頻成為很多想要快速了解一段歷史的公眾的首選。在B站上,有一個名為「御史房」的公號,有著近三十萬的觀眾。每期視頻十分鐘左右,以通俗詼諧的口吻向觀眾介紹嚴肅的歷史。御史房製作的視頻,主題涵蓋歷史上的名將、朝代更迭、中國歷史的轉折等等。

御史房的文案負責人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科班出身的他為何會選用視頻和B站來進行歷史科普?作為上海博物館與華東師範大學2018年聯合編撰的《公共歷史教育手冊》的作者之一,在學院裡著書立說普及歷史知識與在網絡上通過視頻的形式做科普,有怎樣的區別?數年的嘗試之後,他自己對於歷史科普又有著怎樣的理解?帶著這些問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御史房的負責人。

做科普源於對野史橫行的不滿

澎湃新聞:

你讀大學的時候,為什麼會選歷史系?

御史房:

其實我小時候一直想進的是中文系。那時看了很多明清公案小說,《三俠五義》、《海公案》這些,對文學很感興趣,喜歡魯迅,還喜歡武俠小說,金庸、古龍、溫瑞安的小說,我基本都讀了。

但到了高考填志願時,那幾年中文系的分都比歷史系高一些,加上我高考「三加一」選的也是歷史,就報了歷史系。可沒想到,結果是,我那一屆歷史系的分比中文系高。那時候,自己根本沒想過歷史系畢業後的就業、收入問題。那個年紀不會想那麼多,完全沒有考慮現實因素,就覺得喜歡就行了,很書生意氣。

2011年9月我進入華師大歷史系,入學後聽的第一場講座是2011年10月17號,韓鋼教授講「文革」的發動。聽完講座以後,我覺得講得太好了,就很激動,給韓老師發了個郵件,表達了自己對「文革」史的興趣,問老師能不能推薦幾本書來讀?

萬沒想到,韓老師這樣的大教授真的回了郵件,認真地推薦了好長一個書單,幾十本書,通史類、專題類、著作都有,書單裡的書我到現在都沒讀完。大二的時候參加競賽,大三的時候寫學年論文,大四的時候寫畢業論文,都是請韓老師做的指導老師,到了保研的時候,我也很有幸地能跟隨韓老師繼續學習。導師人真的很好,每篇論文,韓老師都會指導,一直幫著改文章,但是不會要求署名什麼的。對我來說,導師既是學術榜樣也是道德榜樣。

澎湃新聞:

你畢業後為什麼選擇了當中學老師?而沒有接著讀博呢?

御史房:

主要是我眼睛不好。做歷史研究得看大量檔案,在檔案館待一天下來,我的眼睛受不了,而且當代史領域限制也比較多,很多研究成果不那麼容易發表。另外當老師是我從小的夢想,覺得這個職業能有寒暑假,真是太幸福了。當然現在入職了發現寒暑假都要備課,也挺徒有其名的。

澎湃新聞:

你最早是怎麼想到要在B站上做歷史科普的?

御史房:

我在做科普之前很久,就是B站的深度用戶了。做視頻其實是被氣的。

早先B站有些歷史號,具體名字我就不提了,總之全是野史。有次我看他們做了個視頻,說什麼慈禧久居深宮空虛寂寞冷,李蓮英就幫著找了個男寵,後來懷上了,又不好意思找御醫,只好從民間請醫生來墮胎。請了一個叫薛福成的人。此人一看就知道是什麼問題,但也不敢明說,就說您應該是吃壞了肚子,我給您開點藥。治好病後,薛福成回家,覺得自己有危險,就裝死下葬了,躲避大內高手的追殺。

那真實的歷史是怎麼樣的呢?歷史上確實有薛福成這個人,慈禧也確實請薛福成來看過病。但原因是清法戰爭期間,慈禧處理政務太過勞累生病了,當時宮中御醫沒法解決這個問題,於是遍請全國學醫的官員來治病。你想,如果真的懷孕了,那會全國找人來看嗎?李鴻章推薦了薛福成。他到北京後和其他醫生一起參與會診,還真給治好了,慈禧因此給了他加了布政使銜。所以我一看這視頻寫的什麼玩意兒啊?點擊量還有幾十萬。我在學校教學生,辛辛苦苦地查資料、備課,才幾十個人聽。我當時就覺得好氣啊,自己好不容易把正史給傳遞出去,才幾十人聽,但這幫人隨便整點野史都有幾十萬人看。我點舉報還沒用,B站說這也沒違反現行法規。

我當時的想法有點類似於Emma Watson在聯合國女權大會上的講話:「If not me, who? If not now, when?」我雖然看不慣那些野史八卦,但也不想去懟他們,而是想我做我的,只要我的觀眾、支持者比你多就好了。但是我又不大會做視頻,就在B站上找有哪些是比較嚴肅在做歷史視頻的,就找到了御史房的創始人。

御史房這個號是2017年上半年開始做,我找他的時候已有了幾萬粉絲。他原來學的是電子商務。但他真的喜歡歷史,也有相當的辨別力,不是那種做野史八卦的。而且,他不想覺得一直在電商平臺做,像流水線上的機器,想自己闖一番事業,於是辭職了全職做這個帳號。但是,孤軍奮戰壓力很大的。到2017年底的時候,他也覺得很艱難,快堅持不下去了:一來沒有收入,二來消耗精力,於是就發了個視頻,說如果感興趣且志同道合的夥伴,歡迎來一起加入這個團隊。於是我也就有幸加入了。在視頻製作的畫面啊、背景音樂方面,我都聽他的;在文案內容啊、語氣語調方面,他也都充分信任我。我現在也很慶幸,能夠遇見他,能夠一起做御史房這個平臺。

澎湃新聞:

你們是怎麼策劃選題的?

御史房:

我加入以後,就和他商量,說怎麼做,做什麼?第一個想法,就是把中國古代史給理一遍,以人物或者是事件為切入點。一開始想一個視頻五分鐘,後來越做越長。一開始一周雙更,一期視頻的解說詞一千多字。後來到了1500字到2500字,寫稿和視頻製作的壓力越來越大,就改成一周一更。現在有幾十萬觀眾了也就不那麼擔心了,更可以把周期放長一點,把內容打磨得好一些。

我們找選題會有幾個考量。第一是自己想說什麼。一開始一年左右,就是想把中國古代史捋一遍。做完之後很多觀眾發來私信問:這個人能不能講講,那個人能不能說說。於是我們就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來做兩個人物系列,一個是梟雄,一個是名將。現在回想起來名將做得有點多了,做到後期就顯得同質化。

其實,還有很多人物專題可以做,比如說古代的文臣、君王、后妃還有市民生活,老百姓的服飾等等。但是後來我們把這些放到文創裡了,因為這些內容沒什麼爆點,但做文創卻很合適。選題方面,我現在覺得,關鍵不僅是我認為有沒有意思,也要讓觀眾有期待,有期待的話,觀眾就會希望你能儘快更新,講更多內容,這樣視頻才有人想看。而不是我告訴觀眾,我覺得一定要你看什麼。

對歷史科普認知的轉變

澎湃新聞:

視頻製作的流程大致是怎麼樣的?

御史房:

之前是每周五更新,那我就周六周日找資料,周一出稿,周二改稿。周三把我的稿子錄成音頻,然後周四會出視頻,大家一起看看做做修改,周五視頻上線。現在文案和視頻的製作都想更精良一些,所以這個周期要重新調整。

我們找的選題大多資料還是很充足的,事實比較清楚,就是需要轉化成大眾能接受的表達。先在「國學導航-史部」上找電子資料,我自己家裡電腦上也有全套24史的PDF,我會去核對24史裡的描述,然後再按圖索驥去下論文看看書。目前做的還沒有突破中國史的框架,自己還是比較熟的。我也不擔心選題枯竭,中國史實在是太豐富了。

澎湃新聞:

你是怎麼把史料轉化成B站用戶能接受的語言的?

御史房:

我自己是B站的深度用戶,比較了解B站用戶的語言風格,也比較熟悉當下的各種梗。現在沒問題,因為跟年輕人沒代溝,我在中學教書,學生們的梗和段子我也都很熟。當然未來就不好說了。

澎湃新聞:

從當時參與編寫《公共歷史教育手冊》,到現在通過視頻這種形式來做歷史科普,你對公共歷史的認知,經歷了怎樣的轉變?

御史房:

最初的時候,我覺得得有點身份才能去做科普,起碼得是個教授之類的吧,沒覺得自己也可以。當初寫《公共歷史教育手冊》,其實是被老師安排的一個任務。原來在學校裡,總覺得歷史科普是比較神聖的一件事,帶著那種啟蒙的感覺。但等真的做起來,神聖感可能就沒有那麼強了。

比如,我現在對自己的定位就是做科普的和「小商販」的結合。

御史房有做科普的一面,這就意味著不可能完全討好大眾。比如,有的人喜歡明朝,有的人喜歡清朝,這兩個朝代的觀眾打架特別厲害。我不可能為了討好一個群體,而去迎合另一個群體。碰到這兩個朝代我就只能做特別硬的歷史,就是完全用史料說話。

我在直播的時候和很多觀眾聊到過這個話題。有人問我最喜歡哪個朝代?我覺得所有的古代王朝跟當代中國比都不行,這是基本的常識。所以我不會去粉某個朝代,而是對那個時代的某些事情感興趣。這兩者之間是有很大區別的。

有些人是無條件喜歡一個朝代,因此我不允許你說那個朝代半句不好。所以如果碰到這種,我也很無奈。我們努力去做比較客觀的評價,但也會有很多人在彈幕或者留言裡罵我們,那我的態度是,有本事你就證明我的資料是錯的,不然我覺得沒有什麼好討論的。

現在看來,這種對朝代的狂熱主要集中在明、清。時間久了會發現,他們並不是真的關心,或者是喜歡那個朝代,而可能是借那個朝代來表達自己的民族主義情緒,或者是別的一些訴求。

同時呢,我們也有「小商販」的一面。就是,也得關照大多數人想看什麼,然後從問卷調查的結果出發,去滿足觀眾們的求知慾。當然了,這裡調查結果有時不一定真的是「求知慾」。也有可能是,有些觀眾說是想了解某個主題,但他可能已經挺了解了,只是希望借我的口,跟別人再科普下。他們會希望我說出他們想聽到的觀點。還有一種是真的不懂,只有模糊的認識,隱隱約約覺得某個人某件事很重要,希望我來講講。所以,也要具體分析。

比如,南宋有一個將領叫孟珙。在做投票調查的時候,很少有人選。但又有好幾位觀眾,在後臺私信說,特別希望我們講他,覺得他是南宋最後的防禦大師。這種時候呢,就只好耐心地解釋,說以後有機會再補,畢竟還是得先滿足大多數觀眾投票的結果。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我們是科普加「小商販」,兩重身份的結合。如果是純學院派科普,那我只講我了解的和想講的,你們愛聽不聽;如果是純小商販,那客戶是大爺,你讓我講誰我就講誰。應該說,御史房兩種都不算,處在一個折中的位置。

成功的科普要同時讓受眾有愉悅感和獲得感

澎湃新聞:

你剛剛提到的反饋很多是比較負面的,在做歷史科普的這個過程中,有沒有什麼比較正面的,讓你覺得很受鼓舞的評價和反饋?

御史房:

當然,比如一些觀眾來問我,如果我想了解這段歷史,可以讀什麼書?又或者來問我說,雖然我進不了歷史學專業,但我可以怎麼去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還有給我們提出一些中肯的批評,這些都在幫我們提高。

比如有一期我講袁崇煥,其實很難很難講的,本來一些史實就存疑,其次又是明亡清興的關鍵人物,稍微講不好,會被人罵死。我的態度很簡單,我先避開對他的評價,把他放到一個更大的歷史空間裡面去。在我看來,袁崇煥的崛起和隕落,都是明晚期高層政治非常態的產物。我們知道,古代社會,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是比較緩慢的,得有個比較長的考察周期。但到了帝國晚期,出現了很多問題,崇禎皇帝非常急於解決這些問題,一旦發現解決不力,就頻繁撤換內閣學士和地方督撫。

其實這些深刻的病灶是帝國兩百多年來的積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沒有哪個個體能快刀斬亂麻,立刻解決。但皇帝又急,這時候,像袁崇煥這樣敢說、敢做的人,立馬就得到了賞識,被皇帝寄予厚望。可袁崇煥雖有一定的能力,但也不可能藥到病除,立刻起效。這時候再來點彈劾,那崇禎就很快覺得袁崇煥欺君。欺君怎麼辦呢?降職、調任?剝去頭銜?崇禎做事情比較極端,非此即彼,乾脆把袁崇煥凌遲了。這件事本質上是晚明衰亡這種極端時代的一個剪影,換到相對穩定正常的時代,考察周期長一點,那袁崇煥可能一開始不至於有這麼高的地位,也未必會死得這麼慘。那我覺得做歷史科普,就是努力把這類事情講清楚,把道理講明白。

澎湃新聞:

教中學歷史和在B站做科普,這兩者之間你覺得有互相促進的地方嗎?或者說會有矛盾,給你一種撕裂感?

御史房:

我覺得做科普對我授課很有幫助,讓我知道話要怎麼說別人才愛聽。

首先就是通過做科普,明白了人愛聽怎樣的東西。特別抽象不行,只有在故事鋪墊充分了以後,才可以抽象和凝練。比如說我跟你講要反對形式主義,說了半天,可能大家都沒感覺。但是一部話劇《欽差大臣》一演,那感覺就很強烈了。很多道理要通過故事來講。

其次就是無關信息要少,人名、地名、官職……要減少知識的陌生感。有個小的訣竅:人名能不出就不出。一個反例是,我做八王之亂那一期,當時沒經驗,真的把八個王的名字都寫了一遍。結果評論區就炸鍋了,說這都是誰啊,我記不住啊。一開始我覺得我講了你記不住,怪我嗎?後來想明白了:大家很多時候來看視頻,不是真的來上學的,可能就是圖個樂。這時候呢,雖然還要科普,但信息量上可以適當簡化。

歸根結底,大家喜歡聽的無非兩類,一類是有愉悅感,一類是有獲得感。

愉悅感體現為聽完捧腹大笑,「哈哈哈哈」;獲得感是聽完豁然開朗,「原來如此!」。最好的科普和教學是能把這兩者結合起來,讓我的學生和觀眾聽完,反應是「哈哈哈哈哈哎喲原來是這樣!」那最近疫情期間,要網絡授課嘛,我就會把這些技巧活學活用。比較欣慰的一點事,有些同學還蠻喜歡聽,能夠全程灼灼地通過屏幕看著你,表情上有反饋。

當然,做視頻和上課也肯定不一樣的地方。比如,有的梗我在視頻裡可以用,課上就不好講。我的學生都還是未成年人,這方面多少有點顧忌。

澎湃新聞:

歷史要求講述者和記錄者保持理性客觀中立,但你做視頻的時候,為了要吸引觀眾,必須得有一定的主觀性,時不時調侃下,甚至是插科打諢,你怎麼保持兩者之間的平衡?

御史房:

我最近上課的時候也跟學生講,我們想追求全然客觀的歷史是不現實的:史料是有限的,我們研究的是歷史遺留物而不是歷史本身,本來就是隔山打牛,何況歷史遺留物還有主觀建構。那我們能不能就此倒向另一面,說我們就追求主觀建構呢?也不可以。那麼問題來了,比較好的折中狀態卡在哪裡?我的答案,不一定對啊,是先對得起我能找到的所有史料。我先盡力去找資料。不是說資料上寫了啥我就說啥。而是要考證,看它是否可靠,分析討論,最後把結論講出來。

當然,作為一個生活在當代的人,我很難避免自己有作為當代人的觀念。這時候怎麼辦呢?具體說來,體現為兩點,一個叫理解,一個叫同情。理解的是規律,同情的遭遇。御史房做的所有視頻,其實歸結起來就是這兩類,一類是講清楚歷史背後的規律,為什麼會這樣發展?還有一類就是跟大家介紹一些個體的起伏際遇,嘗試讓大家能夠共情地了解他們的生命歷程。那做這些人物視頻的時候,隱隱約約就會有一種這樣的體驗:不盡然是我在講述他們,也像是他們在借我的口,為自己申訴和辯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李淼:給孩子講科普寫作
    我是李淼,大家好啊,今天有幸被邀請到和同學們來分享我的科普寫作體會。然後也會提及關於一些科幻寫作的看法,雖然科幻寫作不是我的長項,但我也做過一點。今天我就基本上分三部來與同學們分享。第一部分關於科普,第二部分關於三種寫作,最後一部分關於科幻。我還會在最後留下時間,回答這個你們的問題。    首先,關於科普。
  • 四年級上口語交際《講歷史故事》:把歷史故事講清楚,講完整
    四年級上口語交際《講歷史故事》:把歷史故事講清楚,講完整一、學習目標能把自己搜集的故事有條理地講清楚。交流時做到態度自然、大方,表達流利,內容比較充實。能把自己喜歡的歷史故事講清楚,講完整,並與他人交流所得到的啟示。
  • 如何把歷史講給孩子聽
    事實上,歷史從來都是有血有肉的存在,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書式的條目書寫。  如何給孩子們講史  給孩子看的歷史讀物,一定是語言非常流暢、故事講得非常生動的,同時,要寓論斷於敘事之中。無論是《中國歷史故事集》,還是《說給兒童的中國歷史》,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 B站流行語科普 十年小眾,終成主流什麼意思什麼梗?
    B站流行語科普 十年小眾,終成主流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1-01-03 18:4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B站流行語科普 十年小眾,終成主流什麼意思什麼梗?
  • 李淼:科普做得好就沒人覺得科學高深枯燥
    李淼說:「我想在一系列關於物理學的少兒科普之後,就應該談談外星人了。另外,外星人這個話題涉及天文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的交叉,我自己就很感興趣。」為了寫這本書,李淼做了大量準備,他遍覽《史前生物與失落文明》《行星與恆星》《自然傳奇與遠古生物》《一本書讀完生物進化的歷史》以及《人類的未來》等。咖啡館裡,李淼打開筆記本電腦,一邊喝咖啡一邊寫下寫作大綱,隨後他花了3個月完成了這部作品。
  • 讓「講故事」的建築填平歷史與現代的溝壑
    這張地圖顯示了上海市黃浦、靜安、徐匯、長寧、虹口、楊浦六個中心城區已公開的歷史建築的數量、地理信息,以及它們「生前」的用途,如住宅、遺址,或是用於文娛、商業和宗教活動。其實,此舉是對上海文旅局「建築可閱讀」項目的進一步推廣和深化。
  • 今日寶藏 | 如何在b站學英語?
    如何在b站學英語?因篇幅原因有大幅刪節,完整版請訂閱「電子化學習指南專欄」眾所周知,嗶哩嗶哩彈幕網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同性交友彈幕視頻分享網站(以下簡稱b站)。它也成為了國內最歡樂的ACG文化聚集地,隨著用戶量的不斷增加,b站本身也變得更加多元,「宅」氣不再那麼濃。
  • 《我們的故事--講給孩子的人類歷史》致家長
    關於為什麼要讓孩子學習一點歷史知識,我不想多說,因為能看到這篇文章的人肯定已經從很多渠道了解了讓孩子知道一點歷史知識有什麼好處。坦白地講,目前市面上的一些負責任的出版社和良心作者所創作的兒童歷史讀物已經把歷史講得很好了,但是一套面向孩子的歷史書就僅僅只能講史實嗎?
  • 我與B站的心路歷程和為什麼B站現在這麼火?
    不過,神奇的b站讓我又見識到了它的獨特之處,「硬幣」系統,這在我以往接觸的視頻軟體中是沒有的。 我以前看視頻從不開彈幕,因為我覺得它「擋著很難受,為什麼有人願意花時間發這種東西?更神奇的是居然還有人願意看?!」後來刷到了某君製作的「我是papi醬」。
  • 科普重要性更加凸顯 我們怎樣做科普
    在2014年全國科普日即將到來之際,本報將推出連續報導,反映科普人的真切感受、現實困境和相關建議,探討如何創新科普的內容、思維和表現方式,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從歷史上講,我國缺乏崇尚科學的傳統;從現實看,片面追求「商業化」,科普隊伍缺乏吸引人才的機制,科技園地沒有蓬勃發展的空間。他認為,科普不僅是國家軟實力的要素,也是硬實力的基礎。只有讓科普工作者「耕者有其田」,科普事業才能薪火相傳。「從科學的蒼穹上,採來日輝、月華、星芒。每天為我的祖國,深情獻一掬科技之光……」這是趙致真20年前為《科技之光》寫下的題記。
  • 《凱叔講歷史》一部讓孩子一聽就上癮的歷史故事
    於是故事大王凱叔+觀復博物館長馬未都攜手創作《凱叔講歷史》《凱叔講歷史》是一部超好玩、超輕鬆、超有趣,超級精彩絕倫歷史故事。《凱叔講歷史》在製作的過程中,每一個故事,都把趣味性做到極致。這樣,孩子們就可以聽到他們聽得懂、願意聽的歷史故事,從而把興趣從故事本身衍生到歷史事件中。在不遺漏重要歷史轉折點的基礎上,《凱叔講歷史》把每一個歷史事件,都變成了一個個奇妙的故事會。
  • 團 | 2折秒殺|趣味中國歷史,故事+音頻,把中華五千年講給孩子聽!
    兼顧知識性和趣味性,為3-8歲孩子打造一套屬於他們的歷史故事繪本。120多個精彩歷史故事,讓孩子在趣味十足的插畫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中了解中國歷史。用精美的原創插圖和有趣的故事講述中國歷史,使枯燥的歷史瞬間充滿童趣,讓孩子對這套書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輕鬆學歷史。
  • 【中國科學報】曹則賢:「誤打誤撞」的科普人
    出版過《追根溯源學物理》《一念非凡——科學巨擘是怎樣煉成的》等書的曹則賢,在課堂上也更願意嘗試讓學生更多了解關於一門科學是被哪些人如何創造出來的問題。他的課件從不僅限於課本上的知識,還經常布滿了很多相關的歷史淵源和人物故事。  這種教學風格的形成則與曹則賢在德國的留學經歷分不開。1992年,曹則賢赴德國凱澤斯勞滕大學留學,並在那裡獲得了博士學位。
  • 您做的科普宣教患者愛看嗎?如何讓更多人看到?
    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繼續教育部與TopMD聯合打造的「中華醫學會北京分會醫學科普訓練營」第八期正式開播!如何讓更多人看到您的宣教?請看第八期(4)
  • 據說B站是個學習網站?這些博主簡直驚為天人!
    很多人對這個up主有所了解可能是源於近期它製作的一期《關於新冠肺炎的一切》的科普視頻,全網播放量破億,可視化數據呈現+專業性學理拆解使之成為爆款。什麼是BT種子?如何科學地執行死刑?原子彈製造指南?每打開一個視頻就像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嚴肅與高密度信息是其一貫的標籤,這也決定了它的內容是有門檻的,對世界抱有追問的你一定要關注這個硬核up主!03 | 萬物揀史推薦語:科普類的東西最怕的就是淪於說教,up主卻巧妙地做到了科普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結合。光題目就很吸睛,比如:中國人為啥這麼愛吃豬肉?
  • 《神奇樹屋》:享譽全球的現象級科普故事書,溫暖情懷,極致想像
    一、西方兒童文學的三個優勢1、 西方兒童文學更強調人文關懷中國人講故事,喜歡把人生哲理、處世之道放在故事裡,傳遞價值和責任感。西方人講故事也會傳遞精神內涵。只是內涵有些不同。更關鍵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大多都是孩子,文學作品卻將他們塑造成可以幫助國王、魔法師那些更強大的人去打敗敵人、走出困境的勇士。相比較講述道理,單純鼓勵孩子勇敢,這類故事要更能夠激發孩子的挑戰欲。孩子期待在故事中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從而打開他們的想像空間。這會讓他們對未知世界充滿憧憬。
  • 【B站上市故事】如何把「我是誰」講清楚
    這很正常,不找一個歪果仁耳熟能詳的同行對標,如何能讓海外投資者搞明白自己的商業邏輯並給出一個合理的估值呢?不過,中國版Netflix和中國二次元版油管美國上市第一天雙雙破發了,而同天奈飛上漲了3.35%,簡直滿滿惡意。  當然,我們說成熟理性的海外投資者用腳投票一定不是出於這種惡作劇心態,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 陝西歷史博物館給你講故事
    三彩載樂駱駝俑  來源:陝歷博官方微信「這件獸首瑪瑙杯1970年出土於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唐代窖藏中,它自從出土以來便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你看它由一整塊珍貴的紅瑪瑙雕琢成一支號角的形狀,遠遠看上去好像穿了一身玫瑰色的外衣。」
  • 故事營銷時代:品牌如何講好故事?
    人天生對故事感興趣,營銷作為與消費者心智的一場博弈,顯然,品牌故事有著天然的穿透力。那麼,品牌該如何進行故事營銷,又該如何講好一個品牌故事呢?品牌如何講好品牌故事?「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品牌也不是短期內能夠形成的,但品牌形象維護的基本原理卻是相同的。那麼品牌如何講好自己的品牌故事呢?
  • 快來聽,《猛獁爺爺》給我們講故事,講的是很久以前的人的故事
    艾佳:是呀,之前媽媽告訴過你,人是從猿猴進化來的呢,猿猴生小猿猴,變成人後就開始生小寶寶了,一代一代地就發展到現在了。孩子:媽媽,那猿猴,是怎麼變成人的呢?艾佳:……好了,孩子,現在我們一起看《猛獁爺爺》吧,讓猛獁爺爺告訴我們很久以前的人的故事吧……這是一本簡要而不簡單的人類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