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他們將素描帶回中國

2020-12-13 青瞳視角

《男人體》 徐悲鴻 1924年 《伯陽(生三月)》 徐悲鴻 1928年 《大涼山山民》 趙建成 2019年 《側面》 林崗 1956年 ◎王建南

1885年,16歲的廣東鶴山少年李玉田隨叔父到了美國舊金山,邊打工邊自學繪畫。兩年後,他輾轉來到英屬加拿大,進入阿靈頓美術學院開始正規的藝術課程學習。這位李玉田後來結識了孫中山,並傾囊資助其革命事業。他以「鐵夫」自勉,遂改名李鐵夫。當年的李鐵夫怎麼也沒有料到,自己會成了近現代史上中國人赴國外學習西畫的第一人。

到了20世紀初,陸續有李超士、陳抱一、林風眠、徐悲鴻、林文錚、潘玉良、常玉、劉開渠、陳澄波、王悅之、龐薰琹、常書鴻等一大批人出國學習西方藝術,後繼者絡繹不絕。中國國家博物館此次「中國素描(第一回)」展,匯集了120餘位近現代藝術家創作的280餘件素描作品,藉此回望中國人探索西方繪畫的130餘年曆程。

首倡寫實徐悲鴻

展廳中的核心人物無疑是徐悲鴻。步入展廳,迎面見到的五幅素描,便是他的精彩之作。繪於1924年的《男人體》,是徐悲鴻跟隨法國學院派畫家達仰習畫時的佳作。青年男子抱膝坐在模特臺上,一臉寧靜。從頭到左腳尖,一條流暢的斜線,從左上方至右下方,概括出這個年輕人的身體走向。雙臂與抱起的右腿形成了畫面的最大張力。從右腿根部至右腳大拇指趾尖,這一條繃緊的外輪廓線在素描中被稱為「動作線條」,是整個作品的主旨。後背、臀部和左腿內側形成的最暗部,與額頭、鼻尖、雙臂上側、左腿上側及腳面的亮部,構成了鮮明的明暗對比。中間地帶的光影過渡十分自然。畫家以簡練的筆法,不僅交出了一件出色的習作 ,也折射出自己在異國他鄉學畫時的沉靜心態。

1927年,徐悲鴻正式結束留學生涯回到上海,年底長子徐伯陽出生。滿懷慈愛的徐悲鴻為兒子繪製了出生三個月的樣子。畫家有意淡寫嬰兒的身著衣飾,將筆墨集中於雙手和頭部,飽滿的前額,圓潤的臉頰,襯託著那一雙明亮烏黑的眸子,照亮了一位已然三十而立的父親無法掩飾的喜悅心境。

徐悲鴻這五件作品,從《男人體》《老人像(泰戈爾)》《兒童像(伯陽)》《女人坐像》到《南京臺城河邊風景》,無不彰顯出經典西方素描對於不同類型形象描繪的精準要求。

徐悲鴻1919年赴法國留學之前已很有名氣,旅歐八年,他學成歸國不久,便成為藝術界的重要領袖。當時的徐悲鴻有感於中國時政之艱難,意識到時代迫切召喚具有宏大敘事性的美術作品出現。於是,他致力於把法國學院派繪畫的一整套方法引入中國美術教育界,以回應時代的需求。徐悲鴻堅定地認為,西方寫實繪畫體系可以改變傳統文人畫以及因循守舊的繪畫狀況,為中國畫壇注入活力,這成為他在中國20世紀藝術革命過程中的重大使命。此後,大量具有嚴謹態度的藝術家在他的教育和思想影響與感召下開展各種美術活動及創作,構成了20世紀中國藝術史的重要部分。

徐悲鴻擁有眾多出色的學生,如呂斯百、吳作人、張安治、呂霞光、孫多慈、顧瞭然、文金揚、艾中信、孫宗慰、馮法祀等。他們構成了新中國成立前後各大美術學院油畫教學的骨幹力量,由此再培養出後來的繼承者,如靳尚誼、楊飛雲、羅中立、劉小東、於小冬、龐茂琨等人。

調和東西林風眠

由於早期作品沒有保存下來,此次展上不見大名鼎鼎的林風眠任何素描作品的蹤影。我們不得不為他補上一筆,因為他是20世紀中國藝術史上不可或缺的藝術家。1919年,林風眠與林文錚等百餘人在蔡元培的安排下乘船奔向巴黎。1921年進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的林風眠大量閱讀西方名著,對浪漫主義與象徵主義產生了濃厚興趣。

1926年,林風眠歸國,隨即赴北平擔任美術專門學校校長一職。他進行了多方的改造,增設了雕塑系,聘請齊白石來校任課。10月,他發表了《東西藝術之前途》,認真分析了「藝術是如何構成的」這一命題。他認為中國藝術家應該將西方的理性與客觀態度同中國傳統的想像和主觀精神結合起來。

1928年,林風眠提出其學術目標:「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林風眠與同樣留法歸來的林文錚、吳大羽等人為此後的國立杭州藝專培養了大批的藝術人才。其中的佼佼者有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人,由此才有後來的杜大愷、劉巨德等人。

在對撞中前進的中國畫壇

在20世紀30年代初,以徐悲鴻和林風眠為代表的一大批留學歸國藝術家漸漸形成了寫實主義與現代主義兩股力量。在相互的較量之中,於1912年籌建了「上海圖畫美術院」的劉海粟也加入其中。在他的兩次歐陸之行中接觸了大量的現代派繪畫,與徐悲鴻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儘管劉海粟一直使用傳統的作畫工具進行著水墨實驗,但他對西方早期現代主義懷有濃厚興趣,並不失時機地做出富於個性的介紹。

在徐悲鴻主張寫實繪畫和打造堅實的素描基礎時,劉海粟強調藝術表現的自由以及詩意的特徵;當徐悲鴻用寫實的方法去改造國畫筆墨時,劉海粟一次又一次地帶領學生到野外寫生,讓學生們自由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繪畫路徑。

比徐悲鴻晚四年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的安徽女子潘玉良,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獲得赴義大利羅馬學習繪畫的機會。1926年她受劉海粟邀請回國到上海美專任教。此時的潘玉良已從當初的寫實主義訓練中擺脫出來,她對印象主義的技法和呈現效果顯現出特別的敏感,進而轉向對「野獸派」表現方法的認同。她理解了自由使用色彩的美學趣味,以放鬆的筆觸和強烈的色彩表達創作者的自主性。

而在1925年8月赴巴黎學習的龐薰琹偏重於法國現代裝飾風格。他在1931年回國後,與陳澄波、周多、曾志良、倪貽德發起成立了「決瀾社」。這些藝術家認為寫實主義的方法已成為過去,表現主義和野獸主義的藝術傾向才應是他們的追求。這樣的藝術組織無形中又成為徐悲鴻以寫實主義改造中國藝術運動的對抗力量。

除了繪畫,寫實主義藝術觀念同樣在20世紀30年代雕塑藝術家的作品中逐漸體現出來。留歐的劉開渠、滑田友、王子云、王臨乙、張充仁等人,與留日的江小鶼、陳孝崗、鄭可、吳法鼎等人,在歸國後,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傳遞了西方雕塑的基本技法和思想,而畫素描稿往往成為創作一件雕塑作品的必備起始工作。

回望西方素描在中國走過的百年曆程,眼前不由得浮現出那位最早出國學習西畫者的身影。63歲的李鐵夫於1932年回到祖國。這位傾囊資助過辛亥革命的老藝術家仍懷有雄心勃勃的計劃,希望以宏大的藝術創作幫助羸弱的國家,卻處處碰壁,他只得蟄居香港,直到1950年,華南文聯終於把81歲高齡的李鐵夫接回了廣州居住,兩年後這位老人安靜離世。李鐵夫先生的幾件早期作品,樸樸素素,平平常常,靜靜地被安置在本展起首的位置,然而,這似乎又代表著對中國素描一種意味深長的緬懷。

相關焦點

  • 一百多年前的宜昌,國外網紅水果的故鄉
    *中林果樹英國人自迷戀上中國茶葉以後,就對中國這片土地上富饒的物種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先是派出植物學家羅伯特·福瓊來中國偷茶葉種拿到英殖民地印度去栽種,還發動戰爭,讓中國被迫開通各種口岸,滿足他們對於中國土地探索的欲望。
  • 一百多年前的野人女孩被抓,她的命運最終是什麼?
    一百多年以前,一隻由歐洲人組成的探險隊去原始森林中探險。由挪威探險家博克為領頭的探險隊深入探險一交界地區,交界地區山林繁茂、有很多原始動物,鮮少人知道,探險過程中進入到一個原始部落,裡邊的人都被長長的毛髮遮蓋,以毛髮當衣服,用樹枝當做裝飾品,點綴在身上,看來不管什麼時候愛美之心是都存在的。
  • 一百多年前宜昌,外國網紅水果的故鄉
    由於英國人迷戀中國茶,他對中國這片土地上豐富的物種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首先,他們派植物學家羅伯特·福瓊到中國偷取茶葉種子,帶到殖民地印度種植,使中國失去了第一個茶葉出口國的地位(郵票,有這段歷史的說法),發動戰爭迫使中國開放各種港口,以滿足他們對中國土地開發的渴望。繁忙的茶葉貿易港口其中之一是的《煙臺條約》。
  • 血漿治療:最早可追溯一百多年前 局限性不容忽視
    血漿治療最早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血漿治療並非新生事物,最早的康復期血漿治療嘗試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  1890年,德國科學家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和日本科學家北裡柴三郎將脫毒的白喉毒素(白喉桿菌釋放的一種蛋白質)或破傷風毒素(破傷風桿菌釋放的一種蛋白質),注射到動物的體內後,在動物血清中發現一種可中和毒素的物質,該物質可以阻止白喉或者破傷風毒素的致病性。他們將其稱為抗毒素,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抗體。
  • 早在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就把抑鬱症解釋得很清楚
    據估計,截至2019年,中國泛抑鬱人數超過9500萬人。當今對抑鬱症治療更熟知的還是藥物治療,因為有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神經遞質會出現分泌紊亂,比如掌管我們快樂的多巴胺、管理我們情緒的五羥色胺以及掌管我們動力的去甲腎上腺素等。這些藥物作用於大腦,讓我們的腦神經遞質恢復到一個相對正常的狀態中。
  • 王受之建築素描作品將在北京首展
    由「建外樓下畫廊」策劃的《記憶中國——王受之作品北京首展》將於2013年6月19日下午3點開幕,展覽將展示王受之先生近年來創作的紙本木炭建築素描作品。作為國際知名設計史與設計教育學者,此次展覽不僅是王先生對中國建築歷史的一次致敬,也是他本人延續藝術創作的一次新契機。本次展覽將持續到7月18日。
  • 「素描」會隨時代洪流去向哪裡?
    我們知道,從事造型藝術且取得成就的畫家、雕塑家、建築師、設計師等,一定在成長和創作的過程中仰賴過「素描」,哪怕是草草幾筆,勾勒出自己的草創想法,以服務於創作,或者將不可見的想法通過簡單實現來驗證其可行性,素描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反對的意見也有道理,比如中國歷代傳統繪畫,從來不用「素描」這個詞,也沒有人畫過歐洲文藝復興傳統下的素描,但他們照樣能畫出傑作,可見素描並不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
  • 當中國白描遇到外國素描
    荷爾拜因 白描,中國繪畫中,以淡墨鉤勒輪廓或人物,而不設色者,謂之白描。僅以線條便能將神態表達臻於完美。白描多半是中鋒直懸的線條最難遒勁,故極易見畫者之功力。歷代畫家名手輩出,傳派各不相同,最有名之二者:其一,趙孟頫出於李公麟,李公麟出於顧愷之,此所謂鐵線描之一系。如馬和之、馬遠,則出於吳道子,此所謂蘭葉描,為其二。
  • 知道素描繪畫中的素描二字的含義嗎?中國的白描中就有答案
    接觸過畫畫的人都知道,不管你是畫素描、油畫還是水彩、彩鉛、水粉,你最開始學的一定會是素描。因為素描是繪畫的基礎!為什麼這樣說呢?文藝復興這場歷時約2世紀的大變革,讓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人根據透視學原理逐步完善素描,為其提供表現立體感和空間感的方法,讓素描從簡單的記錄走向了更高的層次。文藝復興是在歐洲,那我們中國就沒有素描了嗎?當然不是,中國的白描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素描了。
  • 一百多年前,「歐洲漢學泰鬥」沙畹的中國之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泰山、曲阜、開封、鞏縣、洛陽、登封……1907年,在中國北方地區,一個法國人花了7個月時間,翻山越嶺考察文物古蹟。他就是沙畹,被譽為「歐洲漢學泰鬥」。回國後,沙畹將此行的文字、圖片編纂成了四本書,即《華北考古記》,收錄海量的拓片、照片、銘文造像記,成為一座漢學研究寶庫。
  • 三國人物大多數是單字名 根子在一百多年前的王莽那裡
    追根探源,造成這一現象的根子在一百多年前的王莽那裡。西漢時期,兩個字的名字還是比較多的,周亞夫、李延年、雋不疑、蕭望之、範明友、韋玄成、張釋之等等。但到了王莽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據《漢書·匈奴傳》記載:「時莽奏令中國不得有二名,因使使者以風單于,宜上書慕化,為一名,漢必加厚賞。單于從之。」王莽不僅希望在漢族人群中執行自己的「姓名法案」,還希望在少數民族中也有一定的市場。王莽派出使者到匈奴,暗示匈奴單于擁護並且執行這一法令。當然,只要聽話,賞賜沒問題。
  • 陳丹青:每當我看見中國式素描,我就很想死
    這樣的話在我們看來的確有些過於驚世駭俗,但是為什麼陳丹青為什麼對中國式素描評價這樣差呢?他這樣評價中國式素描自然有他的見解。我們可以結合中國的素描畫的實際情況,和陳丹青的經歷與他在素描畫上的成就,這句評價實則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為什麼他要講這樣的話呢?
  • 他只是想通過素描讓國畫形神兼備
    國畫教員們認為,學習素描是對中國畫精神的一種破壞,不能很好地保留傳統文化。其實,在這之前,徐悲鴻就在北平藝專提出過中國畫教學改革,因為這個觀點,北平藝專還出現了「三教授罷教」的事件。這三位教授分別是秦仲文、李智超、陳緣督,他們堅守著傳統中國畫的思想和技法,與中國畫教學的新思想在周旋著。
  • 素描的起源:什麼是素描?
    法國西南部洞窟壁畫原始人用最簡單的材料繪製他們所狩獵活動中的獵物。所以這一時期的素描是黑暗時期,幼稚時期。素描的真正發展得在文藝復興的到來之後。由於科學的發展科學與藝術的結合,畫家們在廣泛實踐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繪畫基礎理論,藝術理論和素描理論。推動的素描的發展。這時期誕生了最初的藝術理論——列昂.巴替斯塔.啊爾伯蒂的《繪畫論》高度評價了寫實、透視的繪畫基礎理論。
  • 嫦娥五號成功登月「挖土」 將帶回地球
    按照任務計劃,嫦娥五號將獲取2公斤左右的月球表面樣品帶回地球。若成功將月球表面樣品帶回地球,對人類而言有多重要?這將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首次將月球表面樣品帶回地球。12月2日,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開始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預計這個過程將持續2天。嫦娥五號將通過鑽取和表取兩種方式採集樣品,這不僅可以提高採樣的成功率和可靠性,也能獲得更為豐富的樣品種類,為後續科學研究提供更多可靠的原始資料。在嫦娥五號成功著陸月球表面之後,多國航天機構對中國表示祝賀。
  • 黃智賢:我們這一代,要把臺灣帶回中國
    臺灣電視政論節目主持人黃智賢於16日出席第11屆海峽論壇開幕大會,並在會上發表演講,開場即表態「支持兩岸統一」,稱「一國兩制是對臺灣最大的體貼與尊重」,呼籲「我們這一代要把臺灣帶回家帶回中國」。 會後,黃智賢遭「臺獨」圍剿,甚至被要求「註銷臺灣戶籍」,但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讓『臺獨』害怕才是我的目的。」
  • 廣東黑人將慢慢減少,他們即將離開中國,原來是這個部門出手了
    廣東黑人將慢慢減少,他們即將離開中國,原來是這個部門出手了在非洲肯亞沿海地區,包括馬林迪在內的5個區域內發現一百多處的中國古瓷遺址和一些乘船碎片,這很好的印證了曾經六百多年前,鄭和下西洋,通過印度洋後看見的海岸線就是非洲大陸,雖沒有歷史詳細記載證明
  • 《彩色鉛筆素描教學》
    《彩色鉛筆素描教學》本書所介紹的彩色鉛筆素描教學是一門有著獨特、清晰的教學理念,並且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得以證明其所具有系統性、可持續性和有效性等特點的美術基礎教學法。第四,注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家長三者之間的互動性。如教師會研究不同年齡和學習階段的孩子的認知心理,在設計教學示範作品所表現的內容會儘量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結合起來,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讓他們能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繪畫學習中。同時,利用舉辦講座、參與寫生活動等機會,向家長和學生講解有關西方傳統美術史及美術教學的淵源所在等知識,形成一個教與學的良好氛圍。
  • 荷蘭收藏家倪漢克承認錯誤,將收藏的古董藝術品帶回中國
    今天,荷蘭媒體NOS駐華記者Sjoerd den Daas報導了一名荷蘭收藏家將多年來收購的中國古董藝術品,歸還給中國的上海博物館的消息,報導的題目是:荷蘭收藏家將(購藏而證實是)掠奪得來的藝術品歸回中國:這是我的錯(Nederlandse verzamelaar brengt roofkunstterug naar China: Het is
  • 童成美術課堂素描教學——對著圖片畫素描
    「素描」本是外來語(從日本舶來中國,源自歐洲),英文單詞「Sketch"的動詞時態,意思很明確——抓住最要害的東西。素描很像是否坐車、船或者飛機出門一樣,行程的遠近和地理環境的差異,決定了我們選擇怎樣的交通工具。有誰會認為「孩子」不適合坐這些出行的交通工具?素描作為視覺表達的媒介或者工具,說到底就是線、形、色如何編排與組合的事情,又有誰會說,小孩子不適合用線、形、色去畫,表達她們/他們內心即時的興奮與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