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創業者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看似門檻很低的無人貨架領域,很快就進入巨頭博弈的下半場,此時入局的每日優鮮便利購,能跑得贏嗎?
入局無人零售半年的每日優鮮,近期動作頻頻。
2017年12月29日,每日優鮮正式對外宣布,旗下孵化半年的無人零售項目每日優鮮便利購(下文簡稱「便利購」)近日已分拆成獨立運營的子公司,並獲得2億美元A+B輪融資,騰訊、鼎暉投資等原每日優鮮投資方繼續出現在名單中。
獲得兩輪融資後,便利購將加速跑馬圈地,在全國60個城市快速完成50萬個優質點位的拓展,預計於2019年底實現完全盈利。
據統計,在無人貨架這個風口上,自2017年下半年以來至少已發生30億元融資,賽道上既有阿里、京東、順豐等巨頭入局,也有猩便利、果小美、小e微店等玩家異軍突起。而作為生鮮電商「黑馬」每日優鮮旗下項目,其供應鏈和庫存體系都為便利購形成壁壘,是備受資本看好的關鍵,後者的融資金額也達到目前行業最高。
在眾多創業項目井噴的無人貨架行業中,便利購與同行相比有何優勢和劣勢?在一周內宣布成立獨立子公司、完成兩輪融資、引進前美團外賣高管,充分熱身過後,便利購將如何快速奔跑?
斬獲行業最大融資
在生鮮電商行業中,每日優鮮自身就是一匹「黑馬」,而便利購上線則不過半年。
在生鮮電商行業經歷2016年寒冬、2017年洗牌過程中,每日優鮮通過精選SKU+前置微倉的模式,已率先在2017年8月宣布實現一線城市整體盈利。
每日優鮮的模式驗證成功後,便利購隨著無人零售的風口應運而生。
▲每日優鮮發展歷程。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無人零售商店研究報告》顯示,在2017年,中國無人零售商店交易額預計達100億元,未來五年無人零售商店將會迎來噴發期,至2022年市場交易額將接近1萬億元;用戶規模方面,至2022年,無人零售商店用戶規模可達2.4億人。
在繼共享經濟後再次吸引大量資本湧入的無人零售領域,無人貨架尤為火熱。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線上引流成本越來越高,線下引流成本反而較低,所以線上電商紛紛進軍線下,拓展新的流量來源。
此外,便利購B輪領投方鼎暉創新與成長基金合伙人張海峰也表示,「我們長期看好以無人貨架為代表的近場零售行業前景,它把商品與人之間的距離劃時代地縮短到10米以內,是新零售的最佳切入點。」張海峰認為,人貨距離的大幅縮短,將對整個零售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上述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9月末,已經有至少16家無人貨架獲得投資,最高的達到3.3億元,融資總額超過25億元。
但與同行數千萬乃至億元級別的融資相比,便利購此次獲得2億美元A+B輪融資後,是目前行業內獲融資金額最高的一家。加上此前每日優鮮內部的3億元專項資金投入,便利購目前擁有全行業最多的資金儲備。
儘管無人貨架行業風雲湧起,但還沒有一家成為巨頭,按照網際網路企業的競爭套路,燒錢大戰在所難免。便利購大量的資金儲備,無疑有利於它跑得更遠。
已建立行業壁壘
巨頭入局,資本湧入,無人貨架大戰在2018年一觸即發。
除了靠融資燒錢,曹磊同時指出,在兵家必爭的一線城市辦公區域之外,二三線城市人口總數更多,潛在用戶數量大,但如果無人貨架入駐企業的標準較低,那麼總體運營質量可能也會下降,不利於品牌長期發展。
2017年6月,便利購開始出現在北京中關村、望京、國貿等企業辦公室。從每日優鮮內部孵化出來,便利購在運營上有何秘訣?
▲辦公室鋪設的便利購。
從便利購鋪設的辦公區域可見,2平方米內布局了全溫區貨架,包括存放零食的常溫貨架、存放水果和飲料的冷凍櫃、存放雪糕等冷藏櫃、存放熱飲和餐食的熱儲櫃,SKU達到近100個,提供的商品種類約為同行的2倍。「便利購的單點用戶體驗一直領跑行業。」 便利購CEO李漾自信地說。
在這背後,每日優鮮在過去2年多搭建的前置倉冷鏈基礎設施和全品類生鮮商品供應鏈功不可沒,而這恰恰是眾多無人貨架項目所不具備的。
以辦公室貨架起家的創業公司,如從配送業務轉型的小e微店,運營模型節奏的前三步分別為佔領優質網點、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而攻破難度更大的「優化供應鏈」僅被排到了第四位;成立半年獲5億元融資的果小美前期仍在探索供應鏈模式,1月3日,果小美宣布與B2B電商平臺中商惠民在北京達成戰略合作關係,但依靠外部供應鏈能否為其構建有競爭力的經營體系仍值得考量。
▲部分無人貨架項目融資情況。
對於每日優鮮的供應鏈優勢,便利購A輪領投方騰訊投資部董事總經理李朝暉很是看好,「無人貨架競爭的核心在於供應鏈,每日優鮮便利購是當下這個賽道中具備成熟自有供應鏈系統,能夠提供豐富品類、穩定品質商品的實力玩家。」
另一方面,除了商品品類多、品質穩定,低成本和高補貨頻次也是便利購的模式優勢。李漾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時表示,便利購有著獨特的後臺庫存體系和補貨算法,「由於大倉、微倉、基礎建設都是和每日優鮮共用的,這也構成了我們的高壁壘,使得我們具有日補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每日優鮮是業內第一家提出前置倉模式的生鮮電商,看似重成本的模式一度受到質疑。而在2017年,每日優鮮將前置倉數量從300個提升至1000個,並用實現盈利的業績來驗證其可行性。
全消費場景挑戰
作為每日優鮮從線上走到線下、通過進一步增加終端密度覆蓋更多場景的第一步,便利購於每日優鮮而言有著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在2017年12月12日的WISE2017新商業大會上,在每日優鮮創始人兼CEO徐正分享了重構零售中「人、貨、場」三個要素,提出實現「貨找人」的目標。那麼,每日優鮮的到家業務是商品送到家門到消費者手上,便利購則是送到近在咫尺的辦公室內。
在徐正的願景中,便利購將依託每日優鮮過去3年到家業務構建的前置供應鏈基礎設施,快速從無人貨架場景切入,實現用戶全場景的覆蓋,最終為用戶構建一張近場零售網,並與到家業務形成雙向的戰略協同效應。
▲每日優鮮創始人兼CEO徐正。
目前,便利購已覆蓋全國30個城市,鋪設1.8萬個點。獲得A+B輪融資後,便利購將目標設定為在60個城市快速完成50萬個優質點位的拓展,並預計於2019年底實現完全盈利。
儘管有著供應鏈和前置倉庫存體系的優勢,地推卻是便利購的短板。但這將在便利購在1月3日宣布引進前美團外賣大連鎖總經理劉澍加盟後得到改善。
引進劉澍擔任合伙人兼CMO,打造直銷鐵軍的消息宣布後,徐正在朋友圈兩次為劉澍「打Call」:「不愧是美團銷售鐵軍的大將,很快就為便利購團隊帶來了大規模的精兵強將和實戰經驗。」
正如徐正對劉澍「人狠話不多」的評價,劉澍在接受36氪採訪時表示,便利購直銷團隊在1月份會達到3000人,3月份預計能達到5000人。
在劉澍的規劃中,從客戶維度看,假如把客戶分成金字塔的四層,便利購主做腰部以上(50人以上)以及頭部、超級頭部的客戶,針對不同客戶去做銷售組織的建設;從城市維度上,對開拓的60個一、二、三線核心城市進行分級管理,通過搭載前置倉冷鏈網絡,給客戶提供不同的商品品類服務。
此外,每日優鮮方面向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透露,50%的便利購用戶此前並不是每日優鮮用戶,每日優鮮和便利購分別觸及到到家和辦公兩個重要的消費場景,兩者也能形成互相導流的效應。另一方面,每日優鮮商城此前在商品採購、品質把控上已經積累的深厚經驗和渠道,在便利購將得以沿用。
而在加速地推的同時,便利購對行業共同的貨損率難題卻不太擔憂,即使提出了在全國60個城市快速完成50萬個點位鋪設的目標,也同時強調要覆蓋的是「50人以上辦公場景(優質點位)」。便利購方面告訴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貨損率並沒有外界想像高,密閉環境下發生盜損的情況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