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便利、果小美拿到「續命錢」上岸,無人貨架將成AT巨頭之戰?

2020-12-22 36氪

文 | 王彥麗

零售老闆內參獨家專稿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核心導讀:為什麼說無人貨架頭部企業雖獲得融資,但挑戰也不小?猩便利、每日優鮮便利購分別站隊阿里、騰訊,背後意味著什麼?誰會成為下一個上岸的無人貨架企業?

最近半年「安靜」了不少的無人貨架領域似乎迎來了反轉。6月11日,猩便利宣布獲得螞蟻金服戰略投資,其他老股東悉數跟投,此前傳言終於坐實,這意味著,在無人貨架領域,猩便利成功上岸了。同時,果小美也被傳完成新一輪融資。

值得關注的還有半年前的一條訊息:同樣入局無人貨架的每日優鮮便利購,宣布分拆為獨立運營的子公司,並完成2億美元A+B輪融資。其中,騰訊領投A輪合計5300萬美金。

至此,跑得較快的兩家無人貨架企業——猩便利和每日優鮮便利購,分別抱上了阿里、騰訊大腿,整個行業的格局也愈加清晰,風口上的無人貨架項目,還是難逃阿里、騰訊的收割。

其實早在去年年底,就有業內人士預測,到了2018年年中,將會有2~3家無人貨架企業確立領先地位。從今天的形勢看,無人貨架確實朝著這個方向發展了,而整個無人貨架行業,留給創業者的時間顯然不多了。

從另一方面來說,經歷了裁員、撤點、點位爭奪等負面新聞的無人貨架企業,能有今天這樣的結局,多少讓人感覺「怪異」:一個盈利模式不清晰、貨損問題無法解決的商業模式,如何獲得巨頭的青睞?是被資本燒昏了頭腦,還是找到了新的商業邏輯後的明智之舉?

事實上,無人貨架被巨頭看中,靠的並不是辦公室那點生意,那點生意巨頭根本看不上,他們真正看重的,其實是無人貨架的支付場景,它符合巨頭的戰略需求,因此被插足是遲早的事情。

無人貨架是「短距」、「即時」需求的產物

不管是無人便利店,還是無人貨架,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距離用戶更近,方便用戶更加即時地獲得商品。有業內人士認為,資本市場是發現無人便利店的不靠譜後,才重新審視傳統便利店的可貴之處,因而才有了傳統便利店受資本熱捧的局面。

事實上,《零售老闆內參》認為,無人零售這股風潮完全是被用戶短距、即時的需求所推動,因為有了這樣的需求,才有了商品的前置。不管是建前置倉,還是將無人設備推進社區和辦公室場景,本質上都是為了離用戶更近,讓用戶更快地獲得商品。儘管,我們還不知道這種即時需求究竟會有多大的市場。

那麼,用戶這種短距、即時的需求又是哪裡來的呢?一切則要從外賣說起。

外賣平臺的發展催生了1小時達的即時物流。外賣出現以前,用戶認為京東的211限時達已經很快了,但外賣平臺出現後,眾包物流隨之快速發展,配送時間一降再降,到今天為止,外賣配送時長已經穩定在40分鐘以內。達達配送就是在外賣業務的瘋漲中迅速成長起來的。

當40分鐘獲得外賣的習慣養成以後,它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吃飯方式,還影響了用戶的思維模式:既然外賣可以1小時送達,其他商品為什麼不可以1小時送達?於是,「快」、「即時」逐漸就成為用戶的消費習慣。

這一思維模式,或者說購物習慣的改變,也直接影響到零售業態的變革。大賣場開始瘦身、變小,為的就是距離用戶更近一些;商家發力前置倉,也是為了給用戶提供1小時送達服務。在這種趨勢下,更靠近用戶的便利店業態自然受到資本追捧。

當然,用戶購物習慣的改變只是零售業態變革的要素之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線上增長乏力,獲客成本逐年升高。有數據顯示,淘寶剛開始是2塊錢獲得一個用戶,到了2016年,這一數據就變成了93元,再到今天,移動端獲客成本增長到200塊,轉向線下,是電商的唯一的出路。

可以說,辦公室場景的需求天然存在,猩便利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司江華就表示:「以前大家做外教、廚師上門,首先要問的問題是,有這個需求嗎?但對於無人貨架來說,沒有人質疑它的需求,大家問的都是,如何來滿足這一需求。」

同樣是無人零售,無人便利店和無人貨架的命運卻大相逕庭,前者發展不溫不火,至今沒有巨頭買帳,後者卻僅在一年多時間就吸引巨頭紛紛入局。究其原因,無人貨架切入的辦公室場景,有需求,有場景,如果按照人、貨、場三要素分析,無人貨架的「場」具有明顯優勢。

步步高董事長王填曾把無人便利店批得一無是處,認為無人便利店是偽命題,一定是死路一條,但對無人貨架卻網開一面,「無人貨架在一定範圍內有社交圈,雖有道德風險的因素,但還是有發展空間的。」

但比起「顛覆」傳統零售的說法,無人貨架更像一個「截流」的產品,它可以截取外賣、電商、便利店的部分流量,一切拼短距、即時的零售業態,無人零售都能從中分一杯羹。

不過,相比無人貨架滿足了辦公室用戶的需求,它的盈利模式不清、貨損問題嚴重,似乎更受外界關注。事實也表明,開放式貨架導致的貨損問題,確實足以讓這一商業模式難以為繼。

貨損問題出現後,無人貨架企業出現分化,有人堅持做開放式貨架,有人則及時轉型,重點發展智能貨櫃,但從整個行業發展的趨勢看,智能貨櫃正在被廣泛認可。如便利蜂就號稱要把鋪設網點全部替換成智能貨櫃;猩便利此次融資後,也表示會將很大一部分資金用於新型智能設備「猩+」的生產和推廣。

如果能把智能貨櫃的模式跑通,無人貨架還是未來可期的。這也是為什麼螞蟻金服投資猩便利後,要重點進行技術輸出,幫助猩便利打造更加成熟的無人零售智能設備「猩+」。智能設備的成熟度,將對無人貨架未來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不過目前的智能貨櫃仍有很多技術難題待解。例如,如果用技術更加穩定的RFID,那麼就需要解決標籤成本問題;如果用視覺識別,商品識別的穩定性和準確度還有待提升。

像外賣平臺興起以後才有眾包物流一樣,無人貨架的貨損問題也倒逼智能貨櫃逐步成熟。

巨頭收割的目的:技術和支付!

巨頭收割無人貨架意欲何為?從這次螞蟻金服投資猩便利就能看出些許端倪。

猩便利的官方消息顯示,除了資金支持外,螞蟻金服還向猩便利提供技術支持,包括生物識別技術,信用消費體系等其他資源。

了解螞蟻金服的人會知道,從2017年開始,螞蟻金服在無人零售的技術研發上,可以說是不遺餘力。2017年7月,在第二屆淘寶造物節上,螞蟻金服推出自己研發的無人便利店「淘咖啡」;之後,螞蟻金服又在杭州肯德基K-PRO餐廳,上線了人臉支付;春節前,還推出無人零售的新一代應用體系——WithAnt無人體驗店,該無人店與淘咖啡的一大差別就是,淘咖啡主要應用IOT(物聯網)技術,而WithAnt開始利用計算機視覺,重點捕捉用戶表情、動作、購物行為,然後進行數據化分析。

阿里如此打磨無人零售前沿科技,並非自己想做無人零售,而是想把這套系統賦能給各種零售業態。螞蟻金服的相關負責人也向媒體表示:「螞蟻金服做的,不是無人超市,而是一套能開放賦能的物聯網支付技術。」

投資無人貨架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讓阿里的無人技術落地,猩便利數萬個無人貨架,可以成為阿里無人技術的試驗場,從而推動相關技術的成熟。

但這並不是阿里的唯一目的,投資無人貨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搶佔支付場景。

換句話說,阿里看不上無人貨架這點生意,它看重的是辦公室這一場景,看重的是這一場景下優質的白領用戶,如果能把辦公室支付場景切下來,阿里就會搶佔更多優質用戶,從而保證在支付場景的優勢地位。

我們也可以從中發現阿里的布局思路。通過盒馬等新業態搶佔線下流量,雖然盒馬的盈利能力一直是個謎,但盒馬的使命之一,也是順應阿里的整個戰略布局,把更多的線下流量轉移到線上。目前,盒馬線上訂單佔比已經達到70%。

另一個戰略布局就是搶佔支付場景,無人零售就是其中布局之一。猩便利司江華就認為,在新零售大潮下,各種零售業態都在進行數位化升級,當所有的管理、日常運營、支付都線上化以後,以前一個門店10%的交易發生在線上,未來可能90%的交易都在線上完成。可見,支付的爭奪,對於阿里騰訊來說至關重要。

事實上,在阿里、騰訊的支付大戰中,除了集團自身產品不支持對方的支付方式外,站隊企業也逐步參與到支付大戰中。

今年3月,國內多家沃爾瑪門店公告顯示,自2018年3月15日起店內暫停使用支付寶,被允許的支付方式只有微信支付、銀聯卡、信用卡、預付卡和現金。對此沃爾瑪方面的回應是,從2018年3月15日起,沃爾瑪華西區和微信達成深度合作關係,不僅會推出獨家優惠,而且要進行更多基於大數據分析的精準營銷合作。

隨後,步步高也被曝禁止使用支付寶,步步高方面回應稱,「公司只有少量門店試驗性接入支付寶」。對於沒有大規模接入支付寶的原因,步步高表示,支付寶的合作方式太強勢,只作為一級入口,支付寶可獲得步步高的數據,但是步步高不僅得不到支付寶數據資源,還可能面臨數據安全風險。

對於步步高的說法,支付寶方面未作出回應,但有相關人士指出,對於支付寶沒有雙向接入的原因可能是:步步高旗下的雲猴錢包,並未獲得央行頒發的支付牌照。依照相關法規,兩家支付機構不能進行合作。

此外,還有盒馬鮮生不支持微信支付,京東停用支付寶,美團也在支付環節隱藏支付寶等。對於無人貨架來說,未來很可能也會參與到這場支付大戰中。

因此,有價值的無人貨架企業必然會被巨頭收割,以爭奪支付場景,雖然看起來像壁壘不太高的創新項目,但最終還是會演變成巨頭之戰,成為阿里、騰訊布局新零售的重要布局之一。

誰是下一個「猩便利」?

顯然,無人貨架賽道正快速收攏,猩便利、每日優鮮便利購已成功上岸,這個賽道還有玩家能衝出來嗎?誰又最有希望衝出來?

有意思的是,在猩便利發布融資消息的當天,有媒體報導,果小美已於近日完成了C+輪融資,具體金額沒有透漏,但報導中稱,此輪融資是由湖畔山南領投。

不過湖畔山南的定位有些尷尬,有人說是「阿里系」,因為湖畔山南的創始人是阿里巴巴十八羅漢之一的謝世煌,是阿里系中專注於早期投資的VC基金;也有傳聞說此輪融資有政府背景。

對於這則融資消息,果小美方面給媒體的回應是:本月底宣布,暫不便回應。

其實,阿里巴巴投資果小美的傳聞早在坊間流傳,據稱阿里之前有意投資果小美,但內部對於戰略投資果小美的意見出現了分歧。一場拉鋸戰之後,結果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阿里選擇了猩便利。

但果小美在猩便利宣布融資時曝出融資消息,並且沒有官方的肯定答覆,是不甘還是為了證明自己?原因有點耐人尋味……

值得關注的還有一個玩家,那就是便利蜂的無人貨架。春節以後,當開放式貨架普遍遭到質疑後,便利蜂果斷轉型智能貨櫃,目前已經在市場上投放了一批智能貨櫃。在轉型速度和果斷程度上,便利蜂走在行業前列。

只是從目前便利蜂投放的智能貨櫃來看,模式還有待打磨。便利蜂的智能貨櫃多採用RFID技術,雖然穩定性較高,但附加了標籤成本,且由於技術原因,貨櫃內商品SKU有限,影響用戶體驗。

但便利蜂的可貴之處在於不斷試錯,快速迭代。便利蜂的門店從2017年年初出現在中關村地區,發展到今天,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就在北京市場突破100家門店,對比猩便利只有10家門店的「店架協同」模式,便利蜂憑藉迅速擴大的門店規模,應該可以進行更好的協同。

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小e微店。小e微店號稱只入駐百人以上的企業,對點位質量有著較高的要求。此前,小e微店CEO榮光接受《零售老闆內參》時就表示,北京單點月銷售額可以達到5000元左右,深圳做到了6000元,上海的銷售額則更高一些,但小e微店的貨損率卻只有5%左右。

雖然小e微店沒有同行動輒數萬的點位,但小e微店的獨特之處在於,從做無人貨架開始,小e微店採取的就是謹慎的零售打法,榮光不太追求貨架的大規模鋪設,而是十分關注單店模式,在他看來,只有點單模型跑通,無人貨架才能成為一門靠譜的生意。

《零售老闆內參》認為,佔據優質點位,就相當於搶佔了優質用戶,再加上精細化運營,做小而美的無人貨架企業同樣具有價值。不過,俗話說「亂拳打死老師傅」,在無人貨架的野蠻生長中,小e微店也面臨激烈的點位爭奪,不久前,小e微店與每日優鮮便利購就點位問題大打口水戰,未來能否保持住在點位資源方面的優勢,小e微店依然面臨挑戰。

誰會成為下一個「猩便利」?或者打造自己的競爭壁壘獨立存活?未來半年,無人貨架的競爭格局必將塵埃落定,我們也將持續關注能拿到最後幾張船票的企業。

相關焦點

  • 成都無人貨架這一年:果小美悄然退出,猩便利輾轉探索
    果小美轉而做線上電商 猩便利已淘汰成都部分點位今天下午,果小美創始人兼CEO閻利珉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果小美早已放棄無人貨架業務,現在正在做線上電商。」從最初瞄準辦公室無人貨架到放棄,果小美只用了短暫的時間。而線上電商的具體情況和上線時間,閻利珉並未透露。
  • 便利蜂入局辦公室無人貨架,瘋狂貨架將產生下一個摩拜單車? | 獵雲網
    據知情人士透露,便利蜂的無人貨架項目將獨立運作,有獨立CEO/負責人負責該項目的整體運作。就在9月25日,由前大眾點評COO呂廣渝創辦的猩便利在上海連開6家便利店,加上此前猩便利已經在辦公室貨架上的大規模佔點,猩便利也被認為是一家主打「便利店+無人貨架」形式的入局者。
  • 猩便利獲螞蟻金服數億元戰略投資 巨頭加持下無人貨櫃「獨角獸」之...
    在此背景下,背靠螞蟻金服這棵「大樹」,一方面,猩便利與騰訊系每日優鮮便利購之間的無人貨架「獨角獸」之爭驟然升級;另一方面,螞蟻金服投資猩便利亦意圖明顯:搶佔線下支付入口。作為新零售的重要落地形態之一,阿里、騰訊兩大巨頭圍繞無人貨櫃展開的一場有關線下場景和行動支付的鏖戰正式開場。
  • 無人貨架到智能貨櫃,巨頭們的「生意經」
    在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無人化技術日趨成熟下,無人零售概念掀起陣陣熱潮,尤其是在馬雲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後,巨頭進軍,將無人零售的概念一步步推到風口,借著新零售的噱頭,一時間各類智能零售終端紛紛亮相。但是2018年元旦過後,猩便利、果小美等紛紛傳出裁員、資金鍊斷裂等不穩定消息。無論是確有其事還是競爭對手的惡意中傷,所有人仿佛都開始意識到這個行業的確出了問題,昔日頻繁對外發聲的投資人和創業者們都進入了緘默期。
  • 無人貨架如今的市場現狀如何?
    因為這股浪潮的掀起,還衍生出另一個新詞「無人貨架」那麼無人貨架到底是什麼東西?許多年以前菜攤老闆每天早上把蔬菜捆成小把放在籃子裡標好價格,買菜的人把菜拿走把錢放下,下午老闆再來整理剩下的蔬菜和菜錢,每天如此反覆,這就是早期的無人貨架模式,靠的就是誠信二字。
  • 「業內最大融資」背後:肉搏無人貨架,每日優鮮便利購勝算大嗎?
    不得不說,創業者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看似門檻很低的無人貨架領域,很快就進入巨頭博弈的下半場,此時入局的每日優鮮便利購,能跑得贏嗎?入局無人零售半年的每日優鮮,近期動作頻頻。 2017年12月29日,每日優鮮正式對外宣布,旗下孵化半年的無人零售項目每日優鮮便利購(下文簡稱「便利購」)近日已分拆成獨立運營的子公司,並獲得2億美元A+B輪融資,騰訊、鼎暉投資等原每日優鮮投資方繼續出現在名單中。
  • 無人貨架之死:從3個月融資5億到大批裁員,果小美生死100天
    但也只有半年,無人貨架收到的懷疑開始多於信任:和同行猩便利、便利蜂、便利購經歷的劇情幾乎一樣,果小美被曝出融資困境,將面臨撤櫃裁員的壓力,有可能轉型,也可能倒閉。   進入5月,北京像籠罩在一塊灰白的幕布裡,望不透雲層。同一樓層的另一側是家資產管理公司。那裡的兩個年輕人回憶,前些天還能聽到對面前臺處有人在唱歌呢,上周突然就沒人了。
  • 無人零售激戰正酣 猩便利要靠3+2拼到最後?
    經過了大半年的廝殺,無人貨架行業正在逐漸擺脫「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狀態。在猩便利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司江華看來,行業的巨頭效應已經清晰,賽道的格局基本已定。在春節前後,行業的洗牌期就會開始到來。最近關於猩便利的討論一直未曾中斷。
  • 便利蜂獨家回應:智能貨櫃將成新方向,簡易貨架不升級會死
    文 | 董也 編輯 | 吳春輝蘇寧為了止損正在鋪設新版智能貨櫃,騰訊雲服務提出智能貨櫃解決方案,有消息稱,便利蜂春節後開始在北京市場將無人值守貨架更換成了智能貨櫃。2018年,智能貨櫃代替了無人值守零售貨架,將成為新的風口。
  • 前美團高管加盟每日優鮮 無人貨架能否迎來零售春風?
    2017年9月20日,國內生鮮電商每日優鮮正式確認,今年3月已經完成2.3億美元C+輪融資,上周宣布再次獲得A+B輪共2億美元融資,此些戰略投資將用來布局內部孵化的無人貨架「便利購」項目中。顯然,對於劉澍加盟每日優鮮,這將對每日優鮮便利購是一個重大利好的消息。目前為止,每日優鮮便利購已經完成全國10個城市18000個點位的鋪設工作,未來將快速擴張至50萬個點位以上。
  • 前有自動售貨機 後有無人便利店 為何偏偏無人貨架火了?
    無人便利店剛成為全社會熱門話題不久,無人貨架的熱度卻後來居上,大有去年年底共享單車的火熱勢頭。幾月內,在這個賽道上已出現領蛙、老虎快購、零食e家、小e微店、果小美、猩便利等大批新興的辦公室無人貨架創業公司,據《IT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披露融資的無人貨架項目已近30家,累計投資金額近30億人民幣。
  • 無人貨架,豈止是擺幾個貨架那麼簡單
    無人貨架無疑是2017年下半年最耀眼的項目明星,幾乎所有的大佬都下場參與了,包括網際網路巨頭,電商巨頭,物流巨頭,傳統零售巨頭等,基本上都到齊了。很多投資人也力挺,紛紛發布言論,認為無人貨架是一個風口,蘊含著巨大的商業機會。
  • 無人貨架大浪淘沙:豐e足食如何做到單月1個億?
    據艾媒諮詢發布的研究報告,2019年無人貨架市場規模為16.9億元。預計到2020年底,無人貨架市場規模將達到25.4億元,同比增長50.3%。 但與此前的資本泡沫不同的是,如今無人貨架行業的玩法已不再是單純的點位之爭。玩家間的對抗更考驗背後的資本、科技與供應鏈等基礎設施能力。
  • 大量傳出負面消息 智慧化能否讓無人貨櫃走得更遠
    無人貨架領域融資額已超30億元  早在2015年無人貨架就已經初現雛形,2017年它迎來了第一個投資熱潮。據公開資料顯示,去年無人貨架領域已披露的融資項目已超25個,累計金額超30億元。如猩便利、果小美、哈米科技、小e微店、零食e家等新零售品牌大量湧入線下無人貨架領域。
  • 無人貨架加碼智能貨櫃
    隨著便利蜂、每日優鮮等越來越多的無人貨架企業布局智能貨櫃,無人貨架領域迎來了新一輪較量。近日,猩便利宣布其研發的新一代無人零售智能設備「猩+」將問世,該設備已陸續投入市場。同時,猩便利宣布獲得螞蟻金服戰略投資,其他老股東悉數跟投。
  • 半年融資超30億,貪婪、痴迷,「吃人」的無人貨架 | 獵雲網
    但在2017年夏天,無人貨架仍然借著新零售之風,帶著這些爭議,以燎原之勢兇猛入駐各個寫字樓。隨之而來的是不斷融資的消息。僅2017年下半年,就有幾十家無人貨架項目拿到融資,總金額超30億。其中最大的一筆,是便利購所獲得的2億美金融資。
  • 每日優鮮盜搶小e微店貨架?無人貨架有點亂
    資本將投資熱情撤出了無人貨架領域,卻未將行業亂象一起帶走。北京商報獲悉,每日優鮮便利購天津分公司近日存在工作人員盜搶小e微店無人貨架事件,警方已經介入調查。據小e微店方面透露,此類事情不是個例,在全國各地時有發生。
  • 猩便利榮獲零售業最佳創意獎
    首先,在模式上,猩便利在行業內首創了「便利·蜂窩」,以蜂王店、蜂巢店與周圍多場景便利架有機結合組成高效率運轉的服務網絡,通過重構人場貨,為消費者打造一個500米範圍的即時便利消費生活圈。其次,猩便利通過線上APP與用戶產生豐富互動、並以行業首創的「日補貨」標準,空前提高了用戶的即時消費效率,徹底打破單店、單貨架在SKU上的限制,讓用戶能夠更近、更快、更好地獲得精選商品和服務。
  • 別扯無人貨架模式多好了 你們認為的風口 確定真的不是瘋了?!
    在國內呆了不到一個月,發覺中國零售業已經變了好幾次臉了,比如,無人便利店的戰局中又加了N個「挑戰者」,而無人貨架——這個在前兩年還悄無聲息,只在一些辦公場所零星可見的玩意,竟然成為了最炙手可熱的詞。而且,很多行業機構和媒體竟然還把它標榜成了又一個新零售下的未來新的商業模式。我勒個去。
  • ofo被滴滴收購,果小美放棄貨架,都是假的
    ofo被滴滴收購"、"果小美徹底放棄貨架",近幾天網上傳得沸沸揚揚。這傳言還不是一兩句話那種,而是詳細又具體,連團隊具體人員的狀態都編的有鼻子有眼。到底是不是真的?別信那些小道消息啦,真正可信的,還是圈內大佬們在脈脈上的實名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