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財帝原創 · 作者|唐潮
全天便利創始人任雙或許怎麼也沒想到,他兩年前黯然退出的無人貨架賽道,如今正澎湃生長。
據艾媒諮詢發布的研究報告,2019年無人貨架市場規模為16.9億元。預計到2020年底,無人貨架市場規模將達到25.4億元,同比增長50.3%。
但與此前的資本泡沫不同的是,如今無人貨架行業的玩法已不再是單純的點位之爭。玩家間的對抗更考驗背後的資本、科技與供應鏈等基礎設施能力。
而值得注意的是,無人貨架賽道中,順豐布局新零售的重點項目——豐e足食已遠遠超越同業,率先脫穎而出。
公開資料顯示,豐e足食成立初期,依靠順豐收派員的客戶資源,快速搭建無人零售網絡。隨後,豐e足食利用大數據擴大規模、搭建數位化運營底盤。
吹盡黃沙始得金,豐e足食已成為無人貨架、無人零售行業的科技破局者。
據透露,2019年前,豐e足食已依靠順豐搭建了完善的物流倉配、商品管理、點位管理等供應鏈底盤體系,支撐豐e足食精細化運營。
基於此,豐e足食早在2019年11月時,就已在全國範圍內扭虧為盈,實現了業務層面的盈利。這意味著豐e足食的無人貨架商業運營模式已經跑通。
可以預見,未來,隨著豐e足食線下終端的覆蓋密度逐漸形成規模化效應,加之用戶規模、粘性的持續提升,豐e足食的小場景零售生態圈的邊界勢必還將繼續擴張。
整合10米半徑的消費圈
「佔領中國所有寫字樓裡的辦公室,通過零食和飲料切入,獲取中國最有消費能力的一群人——白領。」2017年7月,輕鬆拿到天使輪融資的任雙意氣風發,他決定給自己和全天便利畫個大餅。
那一年,在新零售概念的影響下,消費即時、碎片化、場景化的辦公室消費業態悄然興起。創業者、風投機構們意外地發現,位於最後10米的無人零售、無人貨架,未來或許將會帶來巨大的商業想像空間。
很快,在風口的刺激下,猩便利、果小美等重磅玩家開始攜大量資本入局。數據顯示,短短半年內,無人貨架行業的總融資額就超過了50億元。除資本之外,具有網際網路公司基因的新玩家們還帶來了快速燒錢與跑馬圈地的打法。
此前曾擔任美團點評休閒娛樂事業部總經理的猩便利CEO司江華,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誰的點位可以快速鋪設、擁有更大的量,誰就有機會在競爭中佔據優勢。」
無人貨架賽道的點位爭奪戰正式打響。所有玩家都在瘋狂融資,燒錢,拓展BD團隊,搶點位。
「很興奮,打雞血一樣,但又有點緊張,感覺被大勢裹挾著往前走。」觀察者網援引友盒便利創始人陳惠魯口述。
但彼時,瘋狂的玩家們似乎沒意識到,這一輪無人零售風潮只是一場被資本裹挾的泡沫。
歸結到根本,無人零售無論如何被技術加持,或被資本包裝,最終還是屬於零售行業。其產業鏈條必然包括商品、供應鏈與終端三大環節。
但在網際網路的打法下,各家公司僅僅布局終端,爭奪點位,卻忽略商品端與供應鏈端的基礎建設,這無異於讓運動員蒙眼狂奔。
此外,從商業視角來看,無論是模式的更新,還是渠道的變革,最終能賺到錢的才能被稱為生意,沒賺到錢的連概念都算不上。
果不其然,2018年,隨著市場融資環境的急轉直下,無人貨架公司們相繼斷糧,沒有造血能力的友盒便利、猩便利、果小美們開始大規模裁員。
而此時,與行業大潰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豐e足食卻有序擴張。公開資料顯示,豐e足食於2017年11月才在深圳開始投放第一臺無人貨架。
但到了2018年5月,豐e足食經營範圍已擴展到全國28個重點城市。12月,平臺月下單用戶突破100萬。
回溯其發展史能夠發現,豐e足食的逆勢爆發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長線經營思維。
在整個無人貨架行業充斥著浮躁氣息,瘋狂融資跑馬圈地之時,豐e足食並不著急於搶佔市場份額,而是決定先洞察消費者需求與行業痛點。
在豐e足食管理層看來,無人貨架只是拓展應用場景,實現規模化增長的工具,其背後的核心還是要搭建基於貨品、供應鏈、營銷等環節的數位化底盤。順著這一思路,豐e足食在母公司順豐的助力下,開始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如今,無人貨架賽道的紛爭早已塵埃落定,豐e足食的數位化底盤也已逐漸顯露出它蘊藏的能量。據透露,豐e足食各項經營成本控制早在2019上半年就領先於同業,並在11月實現了全國範圍內的業務層面盈利。
如今,豐e足食平臺總用戶數量已超過1000萬,終端數量超過5萬,無人零售和企業福利兩塊業務合計突破單月1億元GMV。
算法的終極,還是客戶說了好
無人貨架的門檻看似很低,有商品、貨架就行了。但客戶說行了麼?
突破表象來看,日常運營之中,平臺公司該如何針對辦公室白領的需求進行選品,提供高頻SKU?如何將散落各處的辦公室貨架串聯形成運營網絡?以及如何運營用戶,提升復購率與粘性?
實際上,上述種種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無人貨架行業亟待解決的痛點需求。換句話說,當前階段的競爭中,誰能解決這些問題,誰就將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
而豐e足食,早已深刻洞悉行業的癥結,並開始利用大數據改造傳統的運營模式。
在豐e足食管理層看來,做無人貨架的核心就是用科技驅動零售,即提升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管控運營風險。
其中,大數據與算法是精細化運營的關鍵。特別在選品、選點、補貨、營銷等環節中,更是重中之重。
據透露,豐e足食早在創建初期,就藉助順豐收派員的客戶資源完成了初期點位快速開發。此後,隨著無人貨架數量、密度、覆蓋區域的增加,豐e足食逐漸採集到更多的用戶需求數據與購買行為,其資料庫版本不斷迭代更新,能夠精準識別用戶購買的商品種類的數量,並能將庫存、銷售等數據傳至公司中後臺。
基於此,豐e足食一方面能夠精準識別辦公室白領的商品需求,為其提供高頻SKU與商品的更新迭代,確保定量商品實現更新替換。
筆者認識一位公司有豐e足食無人貨架的白領,她告訴筆者:「豐e足食的貨架挺方便的,我喜歡吃的小零食都有,每個月都會有新的口味上新。」
對比同賽道的友寶、每日優鮮便利購來看,豐e足食無人貨架的商品更新速度更快,品類更為齊全。且豐e足食的商品更為高頻,沒有生鮮水果這一類極易變質,且難以管理的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設備基本都設立在北上廣深、瀋陽、杭州、成都等一二線城市的高購買力辦公室。
對比之下,大量同行儘管拿了大量的資本投資,但是兩年之後,絕大多數退出了市場。即使存活下來的公司,點位大幅度收縮到不足高峰期的十分之一,遠遠落後於豐e足食。
除此之外,大數據與算法還成為了豐e足食日常補貨與數位化營銷的利器。據介紹,目前豐e足食開發的智慧商品管理體系已更新迭代至4.0版本。
這一系統不僅能對即將售罄的商品做出預警,還能以14天為周期預測補貨量,並加入商品人氣、節假日、貨架分層參數等變量因素。
數據顯示,目前豐e足食用戶的月復購頻次達到5,遠遠高於同業。
零售業的每一次蝶變與升級,冥冥中耦合了不同時代消費者的需求,從根源上講,是技術升級帶來的效率提升與紅利。
沃爾瑪是美國最早運用高科技,用電腦,用數據的零售公司,不斷地把賺到的錢投到科技創新上面;Costco實行會員制,把供應鏈簡單化,以最低的價格買進來,然後按成本價賣給消費者。
豐e足食殺出重圍,因為它滿足了當代白領的高頻需求,從根源上講,它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算法實現了對所有同行的超越。
規模效應,強者恆強
在物流供應鏈端,豐e足食與其他玩家相比,簡直是碾壓般的優勢。
詳細解剖零售行業的產業鏈環節來看,物流供應鏈是極為關鍵的一環,同時也是可以將成本壓縮至最低的一環,幾乎可以說「得供應鏈者得天下」。
物流供應鏈的建造以及倉儲門店的設立,對於無人貨架行業的新進入者們來說,無疑是一項極為燒錢、燒時間的項目。
但對於豐e足食而言,這些都不成問題。這源於豐e足食創建之初,就背靠順豐這一國內最強大的物流供應鏈公司。
創立之初,豐e足食能夠共享順豐高標準的物流運送團隊、商品分揀體系等,得以通過極低的邊際成本完成整個物流全流程配送。
而如今,豐e足食正構建更大的商業版圖。在順豐的助力下,豐e足食正依託大數據、算法等技術逐漸建立自己的前置倉,以及搭建前置倉至點位的配送路線。
除此之外,順豐還具有強大品牌背書效應。在這一效應下,豐e足食在早期就組建了專業的BD團隊,初期點位開發成本僅為同行的四分之一。
反觀2018年時的無人貨架的同業,他們的點位與客戶關係維護大多受制於BD團隊。在行業的瘋狂競爭下,點位的價格被BD越炒越高,但同時,用戶體驗卻越來越差。
顯然,綜合來看,豐e足食當之無愧已成為無人貨架行業的龍頭公司。
那麼未來,豐e足食將會達到什麼樣的規模?
艾媒諮詢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今年年底,無人貨架市場規模將達到25.4億元,同比增長50.3%。若據此增速計算,未來幾年內,無人貨架市場規模與豐e足食的GMV都有望迎來數倍的增長,豐e足食有望成為單日破百萬訂單規模的線下小場景零售終端運營商。
實際上,無人貨架行業營收盈利增長的關鍵在於點位的高密度覆蓋。這是一個極具規模化效應與成本邊際效應的行業。
而目前,按豐e足食28個城市來看,5萬臺終端的密度仍然較低。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無人貨架,豐e足食已經開始鋪設智能終端,把消費場景從辦公室內延伸戶外。目前智能設備佔比已經達到20%,形成自動販賣機、智能櫃、無人貨架等多種設備組合方式,分別適應不同場景,共同織密這張無人零售大網。在未來數年內,隨著豐e足食點位密度、用戶規模、粘性的持續提升,以及前置倉、履約等邊際成本的持續降低,其規模化盈利能力將會不斷提高。
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在《價值》中闡述:「零售業塑造了現在的商業社會有現代生活,從大的格局上說:零售就是服務,內容就是商品,所見即所得。」
新零售創新的核心,是不斷為消費者創造價值。
據此對標國外的無人零售先驅Amazon Go來看,毫無疑問,豐e足食的徵途才剛剛開始。
說明:數據源於公開披露,本文僅代表該作者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 FIN -
懂財帝出品 | 微信ID:znfinance
「在看」與「轉發」,你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