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作者是斯坦福精神科教授、史丹福大學睡眠生物規律研究所(SCN研究所)所長西野精治。在睡眠這個事情上,應該是目前這個星球上最專業的人了。這本書讀下來有幾個感受1.本書介紹了很多我們平時習以為常,但是又不是很清晰的關於睡眠的準則,對於想擁有更好睡眠的人來說,是很值得一讀的。2.但是作者的學者思維比較濃厚,很多專業的激素名詞,很多的實驗,得出了一些結論,沒能用更加通用的語言表達清楚。這裡總結了一些關於擁有好的睡眠和清醒的建議,省去了一些論證的過程。希望能幫助到你。
如果你的閱讀時間只有1-3分鐘,直接看下面的思維導圖即可。如果你的閱讀時間超過3分鐘,可以看下具體的細節
關於睡眠認識睡眠睡眠主要分為兩個部分,REM睡眠和非REM睡眠,具體的流程如下:「入睡之後,馬上迎來的就是非REM睡眠。通過對腦電波的監測可以發現,這一階段會出現「大幅度且運動徐緩的波形」,表明大腦處於非活躍的狀態,因此這也被稱為徐波睡眠。入睡約90分鐘後會出現第一次REM睡眠。這時,眼球會在眼皮下快速轉動,即快速眼球運動,這種情況下會做(較為實際的)夢。雖然在REM睡眠的狀態下人依然沒有意識,但很容易醒過來。(「REM」其實就是「快速眼球運動」英文首字母的縮寫)從通常的睡眠模式來看,黎明之前,REM睡眠和非REM睡眠會反覆出現四五次,而且當黎明來臨時,REM睡眠的時間會變長。天亮後,在淺且長的REM睡眠中醒來,是一種自然的狀態。入睡後不久的非REM睡眠是最深的,但隨著黎明的到來,這種睡眠狀態會逐漸變淺,而且持續的時間也會逐漸變短。
這裡要強力推薦一下小米手環,小米手環5現在已經可以測量REM睡眠了。而且小米手環測量的睡眠周期,和理論上幾乎一致,不得不感嘆一下科技的力量(加倉小米)。
「入睡後不久出現的最深度睡眠的90分鐘,是實現最佳睡眠的關鍵所在。特別是最初90分鐘的非REM睡眠,可以說是睡眠的全過程中最深度的睡眠。在這個階段是很難叫醒一個人的,即便勉強叫醒,他的大腦也處於混沌的狀態。睡眠質量是由睡眠初期的90分鐘決定的,而不是取決於REM睡眠、非REM睡眠的周期。
「書中的一段話:"睡眠方面的臨床醫生也都表示,事先向患者說明過睡眠的生理知識後,再採取認知行為療法,其效果會更好。".其實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能夠了解事物背後的運行規律,都對我們在行動上有著積極的影響。
「體溫和大腦是睡眠的「開關」。高質量的睡眠中,人的體溫是會呈降低狀態的。因此也可以說,體溫的下降對於睡眠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能有效縮小體內溫度和體表溫度二者差距的有效方法有:沐浴、舒緩的運動。智慧型手機和電腦顯示屏中發出的藍光不利於睡眠。雖然人們認識到了藍光對睡眠的影響,但是仍不得不靠近屏幕,一直緊盯畫面。比起智慧型手機和電腦顯示屏發出的這些藍光來,人們在其上進行的各種操作,會對大腦產生更大的刺激,這也會對睡眠產生不利的影響。
「平常睡覺時間前的約兩個小時內,反而是最難以入睡的。具體表現為,被實驗者在平常睡覺時間的前6個周期(天)中(20分×6)難以入睡。如果換算到實際的睡眠中,就相當於是每天凌晨0點睡覺的人,在從22點開始的兩個小時裡最難入睡。就像這樣,入睡前存在一個大腦會拒絕睡眠的禁區,這也可以被稱為睡眠禁區。禁區理論是拉維於1986年提出的。至今尚未弄明白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但是這一現象確實也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證實。所以「往後挪動易,往前挪動難」是睡眠的一大特性。了解了這個概念之後,就知道想要一下改變晚睡的習慣是不現實的,需要一步一步的來。
關於清醒「清醒最為關鍵的開關有兩個:光和體溫。
「① 設定兩個鬧鐘:體來說,就是設置兩個鬧鐘。做法很簡單,假設早上7點必須起床的話,就可以將鬧鐘時間分別設定為6點40分和7點。6點40分到7點之間的20分鐘,就是所謂的起床空窗期。
② 遠離誘惑睡眠的物質。③ 光腳有助於保持清醒。④ 洗手讓人清醒。為了讓大腦清醒,建議用冷水洗手。早晨體內溫度處於上升狀態,所以,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讓手接觸到水後,體內溫度與體表溫度的差距縮小。⑤ 咀嚼有助於強化睡眠和記憶。吃飯時不細嚼慢咽的人,就沒有「清醒」與「睡眠」的狀態差異,記憶力也會衰退,同時還會變胖。總之沒有任何好處。⑥ 儘量避免汗流浹背。⑦ 改變做「重要工作」的時間,將重要的事情放在早晨做。「在睡前100分鐘喝100毫升的話,可以有助入睡,而且也不會妨礙到第二天的狀態。200至300毫升的話,通常需要3個小時來分解酒精,所以個人建議能在睡前的2至3個小時喝完。
關於小睡「針對337名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老年人及其配偶260人,進行了午睡習慣與痴呆症發病風險的研究分析。每天午休不超過30分鐘的人與沒有午休習慣的人相比,前者發病的概率僅為後者的1/7。此外,午休時間在30分鐘至1個小時的人與沒有午休習慣的人相比,前者發病的概率則為後者的一半。但是午休時間超過1個小時的人與沒有午休習慣的人相比,前者患病的概率比後者高出2倍,所以數據上來看,時間太久也不利於個人的健康。
以上,就是《斯坦福高效睡眠法》的心得,希望對你有用。
對你有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