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小昕媽媽
鵝口瘡,是一個很容易引發寶媽們大面積吐槽的「小糟心」,它的槽點多多,會使寶寶嘴巴疼痛、不願進食、還易復發……天啦嚕,想想都神煩,有木有!
為了讓寶媽們了解如何預防鵝口瘡,並在治療鵝口瘡時少走彎路,特意整理了關於鵝口瘡的乾貨,分享給各位。

一、鵝口瘡到底是個什麼鬼?
鵝口瘡,又名雪口病,是指在口腔內因白色念珠菌過度繁殖而導致的真菌感染,具體表現為在寶寶嘴巴裡長出一塊塊白色奶塊狀斑膜。
鵝口瘡經常襲擊1周歲以內的寶寶,一般認為是出生時從媽媽的產道或後期餵養時消毒不徹底的餵養器具等處被真菌感染。另外,營養不良、身體衰弱,或是服用過抗生素的寶寶也很容易感染這種疾病。
長鵝口瘡後,大多數寶寶起初可能會有輕度不適或者沒有症狀,吃奶進食都比較正常。但如果控制不當,引起感染面積擴大,寶寶就會很痛苦,變得不願意吃東西,而且會經常哭。所以用有效的措施,把鵝口瘡扼殺在搖籃裡才是王道!

二、鵝口瘡的特點
雖然鵝口瘡與奶塊相似,但還是比較容易區分的:
白色斑膜會長在舌頭、牙齦、軟顎等各處(就是除了牙齒之外其他紅肉肉的地方),形狀很像一塊塊奇怪的補丁。
白色斑膜要稍微用點力氣才能擦去。寶媽們可以用消毒棉籤擦拭下,能輕易擦掉的就是奶塊,需要費點力才能擦去的基本上就是鵝口瘡。
強行擦去白色斑膜之後會呈現紅色創面,而且過不了多久,白色斑膜又會重新長起並覆蓋紅色創面。(這貨真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三、預防鵝口瘡神之大招
不想碰到煩人的鵝口瘡,能不能避開它呢?
1、清洗消毒!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只要寶媽們平時注意個人清潔,並且一直做好哺餵器具和玩具的清洗消毒工作(建議用高溫蒸煮消毒,不推薦使用消毒劑哦~),寶寶得鵝口瘡的概率就會能大大降低。
2、等寶寶進食完畢後再餵點水,就可以衝去嘴巴裡遺留的大部分殘留物,能減少白色念球菌的滋生。

四、如何對付鵝口瘡
分享一個對付鵝口瘡很有用的方子(但還是得提醒大家,務必在兒科醫生的指導下給寶寶用藥。醫生會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來決定給寶寶用什麼藥)。
制黴菌素片2片+開塞露10毫升(也可以把開塞露換成魚肝油滴劑)。
先準備一容器,將2片制黴菌素片研磨成粉。
再將10毫升開塞露倒入已經研磨成粉的制黴菌素片中,攪拌成混合液。
等寶寶吃完奶後,用消毒棉籤蘸取少許混合液,塗抹在鵝口瘡處,每天兩次。注塗抹後半小時內不要讓寶寶吃東西。這樣,鵝口瘡基本上會在數日內好轉,大約一個禮拜後消失。
如何防止再次感染、復發
所謂病從口入,如果是母乳餵養的寶寶,建議寶媽把戴過的哺乳文胸用沸水消毒,或者全!部!扔!掉!(為了寶寶,就當一回敗家娘們兒吧~)因為文胸很可能就是細菌的繁殖基地,特別是在夏季出汗之後,那酸爽,簡直了!很多媽媽起初已經控制住了寶寶的鵝口瘡,後來卻發現老是復發,有的就是因為沒有把這溫床消滅掉。此外,寶媽們還應該在哺乳前後做好乳頭的清潔工作,以減少細菌滋生。
如果是人工餵養的寶寶,則要牢記每次餵奶之前務必做好手部的清潔。另外,還要做好奶瓶、奶嘴的清洗和消毒工作,已經添加輔食的寶寶,也要做好輔食器具的消毒工作。這時候,熱水衝泡、沸水煮開、蒸汽消毒神馬的全部都可以上場了。
鵝口瘡雖然很容易復發,但只要控制得當,並做好相應的清潔和消毒工作,就能徹底和它說拜拜。另外,如果用制菌黴菌素片加開塞露的混合液擦了幾天都沒有明顯好轉或者還是經常性復發,則有可能是寶寶免疫系統的問題,就必須帶著寶寶去醫院讓兒科醫生做詳細檢查。
文章來自寶寶知道,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