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由於自家孩子的語言發育問題,我就寫過一篇科普性質的文章:寶寶學說話比別人家孩子晚,真的是「貴人語遲」嗎?0-3歲兒童語言啟蒙該注意什麼?其中推薦過《父母的語言,3千萬個詞彙塑造更強大的學習型大腦》這本書。
很多家長表示和我一樣看完覺得很好很強大,兒童語言發展中家庭的作用不容小覷,但到具體的操作層面上,平時家長究竟怎麼互動就雲裡霧裡的,完全沒有概念了,時間一長,連文中的三個T到底代表什麼也都忘記了。(Tune in:共情關注你的孩子在做什麼,Talk more:充分溝通,與孩子討論時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詞語;Take turns:和孩子輪流參與談話)
我家娃現在2歲6個月,隨著上託班等環境變化,也比之前的狀況好了很多,但還是有一些語言和語音方面的小問題困擾我:比如說話時有點吐字發音不準、「你我「不分等,雖然語言表達在同齡人中已算是流暢清晰,不屬於語言發育遲緩的範疇了,但具體再怎麼幫助她推進發展,還是有很多盲點。
//
恰好上兩周作為廣州天愛兒科家委會成員,參加了他們和美國培聲專家團隊在廣州開展的首期兒童語言發展家庭培訓課程。課程本身基於語言病理循證理念,過程中不但觀看了大量北美認證言語-語言病理師的示範教學視頻,還和美國專家全程連線進行講授教學和答疑,終於釐清了我和到場家長很多兒童語言發育方面的錯誤認知,補充了大量知識點。
兩天的課程乾貨滿滿,信息量很大,不但有媽媽們也有很多爸爸積極參與。除了天愛的兩位醫生進行講授示範外,還有小組討論活動,一個個教學示範視頻仿佛就是「照妖鏡」,看到我們日常生活中漫不經心的帶娃「名場面」,家長們紛紛表示慚愧自責,認識到自己的如許不足,一個個大呼想回家面壁:
我們經常不顧孩子的需求和興趣,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遊戲規則和方式來;每次總覺得買個新玩具就萬事大吉可以打發孩子了,實際上玩具只是工具和輔助,不是主體,家長一定要想清楚再買,而且買來要和孩子一起玩,一次也不能太多。很多討論小組的家長也都表示以後要把玩具收好,每次要玩哪個就拿出來。
這才了解到兒童語言的家庭幹預需要有非常專業的指導和大量的實踐累積才能科學順利地進行。
課上發的厚厚一本培訓手冊
光是靠讀一些簡易的科普文,隨便搜搜網上視頻是遠遠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個人對這件事重要性的認識也難以提高,很容易將大量理念草草讀過後束之高閣。我今天這篇文章也權當是拋磚引玉,給大家一些警醒和啟發。
第一天古銳醫生的理論課程風趣幽默,深入淺出但嚴謹詳實,一上來就給大家敲掉了一些固定思維和育兒誤區,比如「貴人語遲」「男孩說話晚」「方言或多語種環境會造成孩子語遲」等說法並沒有太多的科學依據,還特地分析了「愛因斯坦」到底是幾歲開始說話的。併科普了相關領域的基本科學觀念,解釋了什麼叫語言發展的裡程碑,通過什麼方式和場景來促進。
對於我來說,感受最大的一點就是要古醫生要我們搞清父母的角色,父母不是老師,不能再帶著灌輸知識和教授技巧的思維去「教」孩子說話,而是「帶」孩子說話。一個是教學,一個是陪伴,這中間也有很多的講究和區別。
基於此觀點,古醫生也特地推薦大家去仔細閱讀學習《爸媽帶我學說話——兒童語言發展家長指導手冊》這本書。比起之前推薦的《父母的語言》,這本真是非常非常幹的、針對家長的實操指導書籍了,由美國培聲聽力語言中心專家編撰,詳細講解示範了中國家長如何在家中促進孩子語言發展,更符合我們的國情和實際生活使用場景。
家長們要了解到,在孩子開口說話之前,語言的發展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沉默」來積累溝通能力和說話前的準備性技能。所謂的「爆發期」,也不是一蹴而就逼出來的,是「需要家長了解孩子所處的語言和溝通發育階段,像搭腳手架一樣一步步幫著孩子去攀登這座語言的堡壘,是父母根據孩子語言發育的原則耐心引導出來的。」
太硬核的知識如語言(language)和語音(speech)的區別,語言理解和表達的區別我這裡不做贅述,也是想藉機建議大家自己去看書理解消化,關鍵希望引起家長注意。
此外要了解兒童語言相關能力發展的裡程碑概念:比如在不同年齡段0-3個月,12-18個月,2-3歲等孩子的語言理解、表達、認知玩耍、閱讀和音樂的能力大概要達到什麼能力水平才算基本正常。
圖片來自網絡僅供參考
拿我家小孩2歲半左右舉例,需要衡量比照的標準就是1.語音方面,父母大約能聽懂孩子60-70%的花,但多音節詞可能會出現困難,會省略字或發音改變。2.語言理解上,開始理解數量的概念,大/小、快/慢等反義詞概念,可以識別物品功能,也可以回答簡答的問題。到後期3歲就開始說3-4個詞長的句子。會說至少一種顏色,使用方位詞等。
然而家長也不要參照裡程碑枉自給孩子下定論「診斷」是否語言發育遲緩,因為它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風險,不一定準確全面。而是要使用科研支持的評估工具。如果發現問題或有疑慮,就一定要帶孩子進行及時、科學的篩查,不是一味地觀望等待,而是應該及時主動地求助兒科醫生。
早期發現的角色就是通過在醫院定期兒保,或早期語言溝通能力篩查來發現的。天愛現在也引入了全新的夢想嬰幼兒語言溝通能力篩查工具DREAM-IT-S,針對0-3歲兒童用5分鐘進行快速篩查,可以再根據具體情況做30-40分鐘的全面評估,再根據評估結果引導幹預。千萬不要由上文提到的一些常見誤區或他人的個體經驗影響了自己的判斷和孩子就診的時機。
很多媽媽可能一著急就開始看網上科普或在群裡求助「問診」,雖然焦慮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除了共情一下,誰的安撫都不如專業醫生的建議來得靠譜有效。大家通常也是自說自話,講講自家小孩或別人家孩子的情況,隔著網絡接觸不到問話人的孩子,更不要說給出全面客觀的專業意見了,多半都是自以為是的主觀臆斷,即使最後真有什麼問題,承擔責任、付出代價的還是家長和孩子自己。
//
第二天的互動課程由格裡菲斯全面發育測評專家李莉醫生帶領大家觀看了多段言語-語言病理師的演示視頻,短短幾分鐘的幾個小視頻,我們在場的幾十個爸爸媽媽也就看了一百來遍吧
。但神奇的是在李醫生的指引提示下,每次看都能看出不同的知識點、新意和幹預技巧,真是如庖丁解牛般,把和小孩玩這麼件簡單「兒戲」的事情分析出了深厚的學問和豐富的層次。
以前聽說帶小孩做一次語言治療幹預都要動輒幾千塊,看完視頻中的演示和如「戲精」上身般的治療師才感嘆,人家這個錢真不是那麼好賺的,有太多的知識點和互動技巧。對於我們家長來說,首先要清晰地理解消化這些知識就很需要時間精力,再涉及到平時的實操層面就更容易忽視失誤。
原來遊戲的時候和孩子怎麼說,說什麼都有講究,關鍵的點還要提前白紙黑字地寫下來引起自身重視並去操作。反覆強調的「目標短語和詞組」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玩耍和社交溝通水平、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拽一些高深莫測的詞彙,自以為孩子能完全理解吸收,要遵循孩子身心的發展規律。
最重要的是培聲專家Katy老師不建議家長給孩子「教授」太多知識型的語言,不用想著取代老師教多少漢字顏色等常識,而是利用家庭或者戶外這些場所多教孩子「功能性」(Functional)的生活類語言,和學校幼兒園的知識教學進行互補。
這讓一大堆平時愛好「雞娃」的父母也知道適可而止,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無需進行攀比和揠苗助長。所以我也開始有意地給娃補充一些書本以外的詞彙,比如做家務相關的詞彙,大自然的詞彙語言等等。
在《爸媽帶我學說話》中也根據父母不同的溝通方式做出了分類,家長們可以對號入座看看自己犯了哪些毛病
-保姆型:還沒等孩子進行主動溝通,父母就包辦了所有事。父母在和孩子的溝通中並沒有給孩子機會去表達自己的需求和對父母的行為做出應答,父母已經預判了理由、解決了事情、不期望孩子通過對他們行為的反應來告訴他們怎麼做。是照顧與被照顧的關係,而非一來一往的交流互動
-話癆型:抓住一切機會多說話,忙於幫孩子描述而無暇觀察孩子的興趣所在。喋喋不休的「配音」對孩子來說只是背景噪音,話語不圍繞孩子的興趣,也沒有留機會給孩子對話互動,孩子對這種語言描述也不感興趣,這樣」解說員「般的互動也是失敗的。
-老師型:經常對孩子進行考試,看書時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急於糾正孩子的「錯誤」堅持自己的「正確「玩法,作為指揮者的形象出現,孩子只能以他們所期待的方式給出回復應答。因為沒有」因材施教「,孩子倍感壓力,也不利於良性溝通。
-互動型:和孩子有一來一往,平衡的互動,給孩子充分的機會參與和應答。父母與孩子有共同的興趣,相似的玩法。把自己變成孩子的玩伴,然後再交流中針對孩子的興趣加入合適的語言。
看上去雖然是玩,但孩子卻從這種父母身上獲得最多語言和知識。這也是最被推崇的互動溝通形式和我們家長要達到的理想境界。
而我們的孩子也有「外向型」、「內向型」、「自我型」等不同種類,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是一個整體的過程,我們也要注意家長的溝通方式和孩子性格特點之間的相互作用,並加以引導改進。
究竟如何做互動型的父母,成為孩子最好的玩伴,其實只有非常簡單的六個字:同看(玩孩子想玩的)、同說:(說孩子想說的)、同玩(用孩子的方式玩)。和前面提到的3T原則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同樣是「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這簡單的六個字在書中花了半本書的內容進行講述教學,概括了三個基本方法就是
一看: 面對面地觀察孩子,
二等:耐心地等待孩子表達,
三應:對孩子的表達做出及時和恰當的應答。
這其中每一點拆解開來還有很多的學問和注意事項,就遠遠不是我這篇3000多字的淺顯網文能解決得了的,需要大家去反覆地看書、實踐和討論互動。
用小組討論時大家總結的心得就是當一個非常全情投入的「戲精」和孩子的「粉絲」,「戲要特別多」,想孩子所想,說孩子說,做孩子所做(模仿孩子的行為),再不時加入一點新的玩法進行引導。反覆地描述孩子的行為,強調並重複事先選好的目標詞和短語。教學視頻中和孩子真正打成一片的語言治療師,和小女孩有愛有趣的互動景象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兒童語言治療示意圖
孩子的語言能力也需要家長在玩耍遊戲、親子共讀、和音樂活動中有效認真地互動,這才能真正稱之為「高質量陪伴」。而不是一邊看手機一邊讓孩子自己玩積木,給孩子隨便開個牛聽聽當背景音,或者拿本繪本用」量子波動速讀法「一秒翻完。書中還有相應的繪本和兒歌音樂清單推薦。
總之通過這兩天的課堂學習,反覆的讀書和消化筆記後,我仍覺得對於兒童語言發育知識的了解只算皮毛,隨著理解接觸得越多,就越想閉嘴,本著對大家負責任的態度不敢再隨便信口開河,有什麼問題疑慮一概介紹引薦到專業機構和專家。
寫這篇文章也是希望能作為楔子鞭策提醒自己,開始認真地思考究竟如何給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陪伴,在不同的場景中促進其語言發展。
別看孩子不大,咱們的陪玩陪唱、陪聊陪讀都不是那麼簡單和想當然的,這裡只是掛一漏萬。後續也會結合著我個人的一些實踐經驗,希望以小專題的性質再分享給大家借鑑參考。
這期間也歡迎大家去自行購買相關書籍或課程,從自身和家庭開始重視兒童語言發展問題,突破思維偏見和條條框框,不妨「幼稚」一些,童真一些,放下大人的架子和帽子,做個活潑快樂的「戲精」,和孩子同玩同看同說,最終幫助我們的孩子會說話,說好話。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及天愛兒科
內容已經醫生審核確認
END
作者簡介:馬背上的民族,旅英工作生活十餘年,現定居廣州,全職帶娃兼職寫稿,日常分享育兒話題、教育觀點、生活感悟及文藝評論。《少年商學院》國際教育專欄作者。頭條號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數次青雲獎獲得者。合作推廣請添加微信:mayauk
馬背上的女超人
一個學商科的文藝女中年
一個有點勵志的家庭婦女
育兒心路|讀書電影|生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