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牛羊肉過敏,吃魚蝦過敏,吃豆製品過敏、喝牛奶過敏,這也就算了,可這孩子連吃麵包、蛋糕、餅乾、蕃茄都過敏!」經過測試,7歲男孩晨晨(化名)對58種食物過敏。
「我當了30年的過敏科醫生,現在接診的患者是當年的300倍!」昨天,武漢同濟醫院過敏反應科主任劉光輝教授說。該科室去年接診的過敏患者高達36000多人。劉光輝指出,跟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精神壓力和環境變化密切相關。
吃什麼都得在家親自做
麵包、雞蛋、奶製品和豆製品這些在常人看來再普通不過的食品,對7歲的晨晨來說都猶如「毒藥」。
家住常青花園的晨晨,自斷奶後就開始顯示出對很多食物過敏的跡象。媽媽說,6個月後換成牛奶餵養,結果晨晨喝了後紅疹遍布全身。「一換脫乳奶粉,紅疹就消了。」
隨著晨晨長大,接觸的食物越多,過敏現象越嚴重。豆腐、乾子、千張、豆漿、豆奶、豆芽、甜豌豆、蠶豆、黃豆、牛奶、乳飲料、麵包、蛋糕、餅乾、雞蛋、草魚、鯽魚、才魚……讓晨晨過敏的食物有58種之多。輕則臉上起紅疹,身上起紅斑,重則上吐下瀉,呼吸困難。
醫生都說對食物過敏和接觸過敏沒有好辦法,惟一能做的就是儘量避免接觸。細心的媽媽詳細記下每樣孩子過敏的食物:牛羊肉不能吃,就吃豬肉和雞鴨;淡水魚不能吃,就買海魚;蛋糕、餅乾不能吃,就買進口脫脂原料在家現烤。「每吃一種新東西,都只敢給他嘗一小口,確認沒有問題後,下次才敢給他吃。」媽媽說。上幼兒園和小學,都得把孩子接回家吃飯。
現代化衣食住行成「元兇」
「我當了30多年的過敏科醫生,八十年代一年的門診量不足百人,現在已經連續3年都突破了3萬人,30年間病人翻了300倍。」劉光輝透露。2013年世界過敏組織(WAO)已經把過敏性疾病列為人類常見疾病譜上排列第六位。
為何現在過敏的人越來越多?劉光輝認為,過敏說白了其實是一種城市病和現代病。
「現代化的衣食住行帶來更多過敏」,劉光輝說,原來人們穿土布,現在各種化纖面料佔了「主角」;以前食品單一,現在種類繁雜;以前的房子刷刷牆就能住,現在各種裝修材料都往家裡堆;還有新車內飾中的苯、二甲苯、甲醛等有毒揮發性物質……
此外,精神壓力過大,身體也會因免疫力降低變得「敏感」。如果突然對之前不過敏的食物過敏,很可能是身體免疫系統在「報警」。
綠化環境變好也是致敏「元兇」。武漢協和醫院皮膚科副教授林能興在國外留學期間深有體會,「城市綠化好了,花多樹多草多,過敏原也會多。」
過敏門診半數是孩子
「現在過敏門診裡孩子幾乎佔了一半。」劉光輝介紹,美國研究人員2013年發現,剖宮產兒童患過敏的風險明顯高於順產兒童。他們認為,孩子在順產過程中接觸到的母體細菌可能對他們的免疫系統產生有益影響。
「這與太愛乾淨、過少接觸過敏原也有關係。」協和醫院過敏性鼻炎專家陳建軍說,對「衛生」過度要求以及過度保護等,不能「培養」出豐富的菌群,也就難以誘發兒童身體原始的免疫功能。
「每次一小口」很危險
劉光輝坦言,目前對於過敏性疾病還缺乏根治手段,最重要的方式是進行過敏原檢測。除了吸入性過敏能夠接受脫敏治療外,食物過敏和接觸性過敏只能儘量避開。
「不少家長採用『每次一小口』再慢慢加量,這種自行『脫敏』相當危險。」他告訴記者,過敏發生後,一次比一次嚴重,有時候一口食物就可能會要命。
目前國際上治療食物過敏也是採取「逐漸嘗試」的方式進行脫敏,但是有非常嚴格的要求。首先要由醫生評估過敏的嚴重程度。如果適合,必須在醫生的嚴密監控下,住院脫敏。「這對醫療機構的要求非常高,必須要有完善的搶救設備和有經驗的搶救醫生。」劉光輝遺憾地表示,目前在國內還沒有一家醫院開展。
「臨床上,心存僥倖吃一口而丟命的例子不在少數。」家長在家惟一能做到的就是,一旦發現孩子對某種物質過敏,要絕對避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