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出生在關中道渭河邊一個農民家庭,17歲父死,跟著母親討生活,19歲參加宋太宗會試,對答如流,受太宗欣賞,破格錄取,第二年,任四川巴東縣知縣,到任半年,政通人和、百業興旺,老百姓稱這個年輕知縣為「寇巴東」。
太宗將他調回朝廷,任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主持官員考核選拔,他人事大權交給他,寇準不畏權貴,剛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有一天騎馬辦事,突然有人攔馬,連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太宗聽說後非常生氣,寇準辯解是有人陷害,太宗說「聽說你當時還挺高興!」,寇準被貶到青州。
次年,太宗將寇準召回,拜為參知政事,收拾朝廷的爛攤子,他大刀闊斧、銳意改革,受到守舊派馮拯的反撲,太宗年老聽信讒言,寇準再次被貶到鄧州刺史。
兩年後,真宗繼位,任用寇準為相國,他幹了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兒。
澶淵之盟,據理力爭,奈何高宗生性軟弱,最終與遼國籤訂恥辱條約說起北宋著名的軟弱國君,小雪一下子就想起了宋真宗趙恆,生性軟弱,沒有自己的主見,宋朝的地位一落千丈,恐怕與他的性格分不開。
公元1004年,宋遼之戰已經進入白熱化,遼國的軍隊已經迫近北宋首都汴京,當時以丁謂等人為首的大臣主張逃跑,臣服於遼軍的餘威之下,可是,身為宰輔的寇準一點不同意,他說前線浴血奮戰的將士已經準備殺出一條血路,誓死保衛京師,怎麼能棄百姓於不顧,這種逃跑必然引起騷亂,恐危及江山社稷。
曾經的恩公,今日的嫉惡如仇,寇準為宰相時,很器重有才華的人,有個叫丁謂的,才華出眾,寇準就大力稱讚和舉薦,丁謂的名聲顯赫起來,後來升到參知政事,那寇準對於丁謂來說,就是大恩公啊,處處對其十分尊重,甚至曲意逢迎。然而有一次,寇準在府中開宴會,推杯換盞,不小心把湯水灑到鬍子上,引得席上眾人哄堂大笑,只有丁謂默不作聲,恭敬走到寇準邊上,用自己衣服小心替寇準擦拭鬍鬚上的湯水。
寇準為人霸道、獨斷專行。這個特點既使他成就了大業,也使他不被領導和同事們喜歡,成為他人生起落的重要原因。
至道二年(996年),寇準擔任參知任事,朝廷行郊祀禮,官員按慣例封賞晉級。
寇準素來與馮拯不合,於是他故意惡整馮拯。寇準把原來位次排在馮拯之後的彭惟節提到前面。
馮拯在奏章列名時卻依舊把自己排在彭惟節前面。寇準訓斥馮拯自行其是。
馮拯氣不過,於是上書彈劾寇準專權。宋太宗很生氣責問寇準,寇準要求當庭辯解。
宋太宗不想把事情鬧大,於是勸寇準不要將這事鬧到朝廷上,但是寇準固執己見。
但是寇準實在是太小了,,有人勸告他說皇帝用人喜歡年長穩重型的,你可以多報幾歲,這樣就能得到重用了,寇準回答說「準方進取,可欺君邪」,正因為他如此,太宗皇帝反倒對這位個性剛硬的小子特別欣賞。而當時趙光義需要這樣一個「愣頭青」式的人物來為自己樹立一個虛心納諫的形象,同時也需要魏徵式的下屬,來說出一些其他人不敢說的事情,真是瞌睡剛來就有人給送枕頭,寇準的個性完全符合太宗皇帝的要求,所以寇準在趙光義面前是很受重視的一個存在。還有一點就是寇準娶了一個好老婆,他的妻子宋氏是宋太祖趙匡胤宋皇后的妹妹,也就是說寇準和太祖皇帝是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