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淵之盟」的主要促成者——寇準,竟然因此被皇帝疏遠?

2021-02-13 大象話館
寇準是北宋時期的一位名人,不僅文採非凡,與白居易、張仁願兩人並稱為「渭南三賢」,他所寫的詩文意蘊深遠,詞句新穎,非常受人追捧,但他最突出的並不是自己詩詞,而是政治才能。宋太宗趙光義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可見寇準此人有堪比魏徵之才。寇準官至宰相,為風雨飄搖時期的大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他的下場卻是十分悽慘。寇準品德、才華都十分出眾,而且是三十二歲就被宋太宗所器重,官拜樞密副使。真宗之時,契丹南下入侵,寇準更是說服真宗御駕親徵,結果宋軍一轉攻勢,在澶淵之盟籤訂前隱隱佔據了主動權。靠著傑出的政績和剛直的性格,寇準在朝中算是非常德高望重,然而,他最終的結局卻是被一再貶謫,最終病逝在當時還是不毛之地的雷州。那麼,明明寇準擁有如此聲望和地位,為什麼結局卻是這麼慘呢?

其實,寇準的含冤慘死,和一個關鍵人物有關,這個人就是王欽若。寇準十九歲就考中進士走入仕途,後來更是被太宗高度評價道:"朕得寇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受到如此殊譽,朝中難免會有人心存不滿,而王欽若就是其中一個。景德元年(1004),寇準官拜集賢殿大學士,而同年九月,遼國派出二十萬大軍南下攻宋,邊關告急書信甚至一日之間就送來了五封。

在這種情況下,群臣劃分成了不同的陣營,而當時擔任參知政事的王欽若就因為生在江南而上書建議真宗遷都金陵以避鋒芒。然而,後來真宗叫來寇準詢問意見,寇準明知遷都提議是王欽若所提,但還是對真宗表示,應該殺掉提這個建議的人,因為宋軍有戰勝的把握,而在這種時候提議遷都,捨棄祖宗打下的基業,那無疑是愚蠢的行為。被寇準間接指責,王欽若原本的嫉妒變成了怨恨,而寇準為了防止他繼續影響真宗的判斷,便將其調到了位於今河北大名一帶的天雄軍。另一方面,寇準苦苦勸說,終於讓真宗同意了御駕親徵,邊關將士原本處於劣勢,但見到皇帝親至,頓時大受鼓舞,甚至隱隱改變了戰局,能夠稍微佔據上風。

然而,原本宋軍是很有可能獲得最終勝利,將遼國人趕跑的,但宋真宗卻沒有戰爭勝利的自信,他不斷嘗試與遼國蕭太后溝通,希望能夠籤訂停戰協議。儘管寇準十分不願意,但正所謂皇命難違,一看真宗鐵了心要求和,他也是實在沒法阻攔。就這樣,儘管宋朝已經擺脫了劣勢,但仍然因為真宗的缺乏決心被迫與遼國籤訂了著名的澶淵之盟,規定宋、遼互為兄弟,且宋每年給遼白銀絹布以示"友好"。原本,宋真宗是沒有想到能如此輕鬆解決邊境問題的,否則他也不會認為遷都的提議有可取之處了,如今能夠以澶淵之盟的代價結束戰爭,他已經是非常滿意了。當然,如果不是寇準一再堅持御駕親徵,遼國很可能根本不願意與宋和談,因此,澶淵之盟的籤訂,要多虧了寇準。真宗明白這個道理,於是回朝後對寇準更加敬重,而這,卻也為其吸引來了更多的嫉妒和怨恨。

如果把寇準的故事拍成電視劇,那王欽若一定是其中的大反派,他結束外任回到京城後,就開始了寇準的報復。為此,他找到了真宗,並詢問說,陛下如此敬重寇準,是因為覺得他有功於江山社稷嗎?真宗點頭稱是。隨後,王欽若又故意問道,澶淵之盟明明是一件恥辱的事情,為何陛下不以為恥,反而認為是寇準對社稷做出的貢獻呢?聽了王欽若的話,真宗有些疑惑,他當即詢問為何是恥辱。王欽若答道,澶淵之盟實際上就是所謂的城下之盟,是敵人兵臨城下後為自保而籤訂的屈辱條約。寇準以宋真宗為最後一搏的賭注,雖然事實上差不多如此。但在王欽若的口中,至高無上的天子成了寇準手中一顆籌碼,這種表述當然令自小在奉承中長大的真宗感到不滿。  此外,真宗還認為寇準"多許人官,以為己恩",於是對他日漸疏遠,不久後便將其貶為刑部尚書、陝州知州,令其離開了京城。

景德三年(1006),在王欽若及其同黨的反覆排擠之下,寇準被免去相職,遠派為了陝州知州。十三年後,參知政事丁謂想要利用寇準的聲望,便邀請其回京擔任宰相,但性格剛直的寇準沒有因為丁謂對自己的幫助而加入其黨派,反而是多次向真宗直言丁謂的奸猾,提醒皇帝不可對其重用。見寇準無法為自己所用,丁謂索性誣告其謀反,並瞞著病重的真宗將其貶到了偏遠荒蕪的雷州。到了之後,發現連個可以居住的地方都沒有,好在當地百姓敬仰寇準為人,為他蓋了一座屋子,供他居住。次年寇準因為憂思深重,臥病在床,沒過多久,就病死在了雷州。他的妻子希望他落葉歸根,能夠帶著他的屍骨回到故鄉,可是路途遙遠,走到洛陽鞏縣時就沒有了盤纏,只好將寇準安葬在了洛陽。一代賢相,最終卻落得了一個冤死於他鄉的下場,真是可悲。  好在,宋仁宗趙禎為寇準沉冤昭雪,才沒有讓寇準死後都一直背負著這冤屈,也洗清了他的汙名,這才讓後世的我們可以了解寇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聲明:文章內容來源於(高會民),如圖文涉及侵權,請聯繫(2864374290@qq.com)處理。(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本公眾號系轉載發布)。

相關焦點

  • 檀淵之盟:你不知道遣遼使其實有多「幸福」
    自從檀淵之盟之後,由於經濟政治的作用,宋遼之間的外交來往逐漸變得密切。
  • 檀淵之盟後,宋真宗為何迫不及待地要到泰山封禪?
    他在位的時間裡,承宋太祖、宋太宗開國拓疆之餘威,北宋統治日益穩定,國家經濟日漸上升,繁盛程度甚至超過唐朝。雖然這一切來自於一份割地賠款的「兄弟」條約——澶淵之盟。但是自己的江山有了這樣的盛況,也是值得宋真宗驕傲餘生的。盛世江山有高山流水,也會有陰暗朦朧,把陰暗發揚光大的就是無處不在的一種人——小人。
  • 給契丹的歲幣對大宋是九牛一毛:1005年1月28日宋遼達成澶淵之盟
    給契丹的歲幣對大宋是九牛一毛:1005年1月28日宋遼達成澶淵之盟1003年,遼國契丹大軍開始南下攻打宋朝,雙方激戰長達1年。開始遼軍比較順利,連續佔領多個城市。然而,宋軍還是有一定軍事實力的,尤其防禦上很厲害。
  • 宋詞裡的大宋王朝·二 離腸斷處說寇準
    至其端委廟堂,決澶淵之策,其氣銳然,奮仁者之勇,全與此詩意不相類,蓋人之難知也如此」   大概意思是說,從寇準的作品來揣摩這個人,作品中透露著悽楚憂傷的思緒,他應該是個情感豐富甚至有些優柔寡斷的人,但從他一生的傳奇來看,作為柱國之臣,寇準有勇有謀,臨危不亂,為大宋立下不世功勳,「人心難測啊!」
  • 寇準向前輩請教,前輩讓他讀《霍光傳》,寇準重讀一遍,恍然大悟
    宋遼因此爆發,並且持續了十餘年。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御駕親徵,大宋軍隊節節敗退,部分文臣主張南逃,宋真宗趙恆也有南逃之意。滿朝上下,只有宰相寇準堅決反對南逃。在寇準的力勸下,宋真宗鼓起勇氣,親自到澶州督戰。宋軍軍心大振,並且射殺了遼將蕭撻覽。遼國蕭太后和宋真宗都有求和之意,最終雙方籤訂盟約,史稱「澶淵之盟」。
  • 「唐宋東都西京留守錄」之寇準
    這首名叫《憶洛陽》的詩,是北宋大名鼎鼎的宰相寇準作的。金谷園的春天,西京宮殿的晴日,美麗的洛陽牡丹……洛陽為啥讓寇準思念如斯?  「金谷春來柳自黃,曉煙晴日映宮牆。不堪花下聽歌處,卻向長安憶洛陽。」這首名叫《憶洛陽》的詩,是北宋大名鼎鼎的宰相寇準作的。  金谷園的春天,西京宮殿的晴日,美麗的洛陽牡丹……洛陽為啥讓寇準思念如斯?
  • 寇準為什麼結局那麼慘?
    次年,太宗將寇準召回,拜為參知政事,收拾朝廷的爛攤子,他大刀闊斧、銳意改革,受到守舊派馮拯的反撲,太宗年老聽信讒言,寇準再次被貶到鄧州刺史。兩年後,真宗繼位,任用寇準為相國,他幹了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兒。澶淵之盟,據理力爭,奈何高宗生性軟弱,最終與遼國籤訂恥辱條約說起北宋著名的軟弱國君,小雪一下子就想起了宋真宗趙恆,生性軟弱,沒有自己的主見,宋朝的地位一落千丈,恐怕與他的性格分不開。
  • 漫漫親徵路,寇準把皇帝和國家帶上了正軌!
    如果沒有寇準的堅持、督促和推動真宗七天也到不了澶州。這七天、70裡地,是真宗的親徵路,更是寇準的親徵路。比寇準小二十七歲的北宋名臣範仲淹(989-1052年)曾經這樣讚美寇準在親徵路上的表現,說他「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動,卻戎狄,保宗社,天下謂之大忠」。這段話的拆開來看。
  • 從勝券在握到被貶出京, 寇準第五次罷相只因酒後一句話
    當小人王欽若失去了當工具的價值時,宋真宗趙恆便把他踢出了朝廷,而經歷了四次宰相生涯、又被罷免了四次的寇準又一次成為了帝國的宰相,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做宰相。丁謂是一個精明能幹的小人,作為王欽若的黨羽,在其他黨羽都受到王欽若牽連的情況下,他竟然能夠明哲保身。剛正不阿的寇準不但放了他一馬,還讓他接著當副宰相,畢竟這麼一個思維縝密、幹事麻利的人,做自己的副手也確實很方便。
  • ——大宋興衰,皆在於此城下之盟
    一年之內,竟有九次地震記載,這是《中國救荒史》記載歷史上地震最多的一年,公元1004年,竟因此而出名。慶幸宋朝時房屋尚且都是木結構,雖然搖晃但可能倒塌的不多,草房子也很多,即使塌了也不傷人,所以沒有見太多死亡的記載,但是救災賑濟之事,已然讓大宋君臣上下焦頭爛額。
  • 寇準水平很高的一首詠柳詩,全文無一「柳」字,卻處處有柳的影子
    寇準,字平仲,是我國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詩人。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便是由他一手促成的。當年契丹南下犯宋,朝野震驚,是寇準力主真宗親徵,從而穩定了軍心,最後使宋遼雙方訂立了和約。而除了政治上的傑出成就,寇準亦善詩能文,以七言絕句見長,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
  • 宋史115:寇準被貶,宋真宗居然不知情,誰敢如此矇騙皇帝?
    太監周懷政與寇準商量,想要除掉劉後和丁謂,請太子登基。寇準沒有答應。過了一天,周懷政被抓,被樞密院曹瑋審問。寇準捏了一把冷汗,生怕被此案牽連。曹瑋是累積戰功的曹彬的兒子。他不許株連其他人,只問了周懷政的罪。而周懷政又挺身招認,一人服法,就這樣了解了此案。
  • 寇準下棋
    寇準從小天資聰明,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無不通曉。到巴東做知縣後,很久沒能找到一個下棋的對手.心裡憋悶得很。寇準處理公事,廉明善斷,把個巴東治理得煥然一新。多年積案,一一斷完。因此,平素公務不多。這年夏天,氣候炎熱,夜短晝長,站在衙門外當班的衙役困得直打呵欠,站著站著就打起磕睡來了。
  • 他是北宋名相,渭南三賢之一,皇帝誇他是宋朝的魏徵,其實他是第五殿...
    寇準弔孝他年輕的時候正是宋太宗當政的時期,當時宋太宗喜歡任用上了點年紀的人,可能感覺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吧,有人就好心給寇準出主意,讓他虛報年齡,而寇準很正直,說我剛剛準備要踏上仕途,怎麼可以欺騙陛下呢寇準這人膽子挺大,經常給宋太宗提意見,有的時候皇帝都下不了臺,曾有一次,他大膽進諫,而太宗聽後很生氣,起身就走,這貨居然拉住皇帝的衣服不讓太宗走,沒辦法,太宗只好聽他講完,但是事後呢,太宗誇讚道
  • 「平世之良相」王旦,皇帝的賄賂真能讓他緘口不言嗎?
    這件事讓當時剛剛經歷澶淵之盟的真宗,心中無比感動。真宗雖然是宋王朝第一位正常繼位的皇帝,但是其出身和自身的性格註定不是一個強硬派的君主。而他能夠倚重的只有李沆、呂端等顧命大臣。然而就在澶淵之盟的前夕,李沆病逝。能夠接替李沆繼續為相的人選,並不多,而王旦則是其中最有可能的。李沆,字太初,洺州肥鄉(河北邯鄲)人 。
  • 真實寇準「性豪侈」 民間演繹成貧困「寇老西兒」
    而寇老西兒招待京城來的欽差的方式竟然是「把草帽摘下來,撕下一圈,用手搓巴搓巴放到壺裡、沏上水」,還起了個名字叫「圈茶」。  可是,歷史上寇準的真實形象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宋史 寇準傳》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寇)準少年富貴,性豪侈,喜劇飲,每宴賓客,多闔扉脫驂。家未嘗爇油燈,雖庖匽所在,必然炬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