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親徵路,寇準把皇帝和國家帶上了正軌!

2020-12-12 瘋子娛樂家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國九月,契丹大軍在承天皇太后和遼聖宗的率領下,對宋發動了大舉進攻。宋朝方面,在寇準的堅持之下,宋真宗趙恆御駕親徵,於十ー月二十六日抵達黃河防線上的重鎮——澶州。

按照宋代的道路裡程,從開封到澶州,全程不到300裡地。按照唐宋時期官方所規定的正常旅行速度,騎馬日行70裡,步行或者騎驢日行50裡。300裡地,就算走得再慢,五天也可以到了。戰爭期間,兵貴神速,速度還應該再快一些。但是,真宗的鑾駕卻走了整整七天,才渡過黃河,登上了澶州北城!為什麼走了這麼久?因為真宗怕死,不想去前線。御輦都走到黃河的浮橋邊上了,真宗還是磨磨蹭蹭的,不肯痛快過河。如果沒有寇準的堅持、督促和推動真宗七天也到不了澶州。這七天、70裡地,是真宗的親徵路,更是寇準的親徵路。

比寇準小二十七歲的北宋名臣範仲淹(989-1052年)曾經這樣讚美寇準在親徵路上的表現,說他「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動,卻戎狄,保宗社,天下謂之大忠」。這段話的拆開來看。「左右天子」,本來的意思主要是指「老臣輔佐新君」,這裡可以直接理解為支配皇帝的行動,這是寇準實現親徵的方法一一寇準是宰相,真宗是皇帝,只有皇帝到了才叫親徵,宰相到了不算,所以寇準必須得把真宗送到或者說是推到前線去。「如山不動」,這是說寇準的堅持一一不管真宗怎麼動搖,怎麼不情願,但寇準就像泰山一樣,巋然不動,堅持親徵立場。

「卻戎狄,保宗社」,趕走外敵,保全大宋的江山社稷,這是親徵的意義和寇準的貢獻。「天下謂之大忠」,這是範仲淹時代的人對寇準行為的評價。什麼叫做「大忠」?就是對江山社稷和天下蒼生的忠誠。與「大忠」相對的,是「小忠」,「小忠」是對皇帝個人的忠誠。皇帝是天子,代表上天統治人間,上天把最高權力給了皇帝,那就同時也給了他最大的責任。按照現代的說法,權力與義務應當對等。按照古代的說法,「君臣如父子」,而父子關係從來都不是單向的,子女要孝順,父親也應當慈愛。

所以按理說,皇帝才應該是最「天下為公」的,他應當為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和天下蒼生的飽暖喜樂奮鬥終生。但是,道理歸道理,現實歸現實。穿著龍袍、坐在皇位上的也是一個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慾,就有喜歡,有不喜歡,而皇位賦予皇帝個人的權力簡直就是無邊無際的,所以,皇帝的「喜歡」和不喜歡」所造成的後果也是超乎尋常的。如果皇帝「喜歡」假山奇石,那可能就會有無數老百姓被趕到山裡去採石,會有地方官拆了橋、機了老百姓的房子來運送奇石。如果皇帝「喜歡」打仗,那可能就會造成連年戰爭、生靈塗炭。反之,如果皇帝「不喜歡」,「很生氣」,那後果也肯定是「很嚴重」的。

大臣因為皇帝「不喜歡」面丟官、掉腦袋、抄家滅門的例子,史不絕書。皇帝從來都不是「大公」的,他們有「私慾」。所以,作為臣子,那就有「大忠」和「小忠」的區別了。「小忠」就是說話、辦事,時時事事都要順著皇帝個人的意思。「小忠」的原則是:第一,皇帝說的都是對的;第二,一切按皇帝說的做;第三,如果皇帝說錯了,參照第一條執行。比如,契丹人打過來了,宋真宗感到害怕的時候,「小忠」就會勸他逃跑,去金陵,去成都,總之,既然皇帝怕,那就要找個暫時安全的地方,給皇帝的恐懼找一個出口。

「小忠」是只管眼前的,只顧個人的,至於跑了之後江山社稷還守不守得住,那就太大太遙遠,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了。這樣的臣子,皇帝是喜歡的,因為他們讓皇帝感到自己的光榮、偉大、正確,感到了做領袖的快樂。「小忠」對皇帝,永遠是期著身子、仰著頭、滿臉堆笑,以45度角仰視的。「大忠」就不一樣了,「大忠」對皇帝是平視的,甚至是俯視的,「大忠」雖然在朝堂上是站在皇帝下面的,但是,他們的精神所站的位置可能會比皇帝個人高,他們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永遠是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民生幸福。

「大忠」也有「大忠」的辦事原則:第一,只有對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和民生幸福有好處的,才是應該支持的;第二,任何不利於長治久安的人和事,都是應該反對的;第三,應當儘量保證最高領導人一皇帝的言行符合江山社稷和天下蒼生的利益。如果皇帝的言行與江山社稷和天下蒼生的利益相悖,怎麼辦?那就要給皇帝指出來,幫助他改正。對於皇帝,「大忠」想要做的是「導師」,是「監護人」。因此,當契丹人打過來,真宗想逃之夭夭的時候,作為「大忠」,寇準和畢士安就必須站出來反對他,把他拉回到正確的親徵道路上去。

從開封到澶州,七天300裡,漫漫親徵路,寇準把皇帝和國家帶上了正軌,帶向了勝利,也在自己未來的路上挖了坑、埋了雷。敏燕講音樂,明天咱們接著聊,看完敏燕文章的朋友們,歡迎動下小手點個讚!

相關焦點

  • 他是北宋名相,渭南三賢之一,皇帝誇他是宋朝的魏徵,其實他是第五殿...
    這個人在歷史上非常的有名,關於他的影視劇很多,還送他一個綽號叫寇老西兒,沒錯他就是北宋名相寇準,他老家是太原太谷昌平鄉,後移居馮詡,最後遷至華州下邦。寇準弔孝他年輕的時候正是宋太宗當政的時期,當時宋太宗喜歡任用上了點年紀的人,可能感覺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吧,有人就好心給寇準出主意,讓他虛報年齡,而寇準很正直,說我剛剛準備要踏上仕途,怎麼可以欺騙陛下呢
  • 「檀淵之盟」的主要促成者——寇準,竟然因此被皇帝疏遠?
    靠著傑出的政績和剛直的性格,寇準在朝中算是非常德高望重,然而,他最終的結局卻是被一再貶謫,最終病逝在當時還是不毛之地的雷州。那麼,明明寇準擁有如此聲望和地位,為什麼結局卻是這麼慘呢?其實,寇準的含冤慘死,和一個關鍵人物有關,這個人就是王欽若。寇準十九歲就考中進士走入仕途,後來更是被太宗高度評價道:"朕得寇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 寇準為什麼結局那麼慘?
    曾經的恩公,今日的嫉惡如仇,寇準為宰相時,很器重有才華的人,有個叫丁謂的,才華出眾,寇準就大力稱讚和舉薦,丁謂的名聲顯赫起來,後來升到參知政事,那寇準對於丁謂來說,就是大恩公啊,處處對其十分尊重,甚至曲意逢迎。
  • 「唐宋東都西京留守錄」之寇準
    這首名叫《憶洛陽》的詩,是北宋大名鼎鼎的宰相寇準作的。金谷園的春天,西京宮殿的晴日,美麗的洛陽牡丹……洛陽為啥讓寇準思念如斯?  「金谷春來柳自黃,曉煙晴日映宮牆。不堪花下聽歌處,卻向長安憶洛陽。」這首名叫《憶洛陽》的詩,是北宋大名鼎鼎的宰相寇準作的。  金谷園的春天,西京宮殿的晴日,美麗的洛陽牡丹……洛陽為啥讓寇準思念如斯?
  • 宋詞裡的大宋王朝·二 離腸斷處說寇準
    有一天,太宗皇帝召集群臣議事,寇準在這次座談會上脫穎而出,他根據自己在基層的工作經驗,對國家的許多方略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太宗聽了很受啟發。很快,寇準被提拔為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北宋最高軍事機構)直學士,判吏部東銓(相當於禮部侍郎)。
  • 大明風華:為什麼帝王喜歡御駕親徵?
    黃仁宇說:「克倫威爾在馬斯頓荒原擊敗查理一世時,為公元1644年,也即是中國所謂崇禎皇帝上煤山的一年,也就是明亡的一年。」 歷史上皇帝的御駕親徵,是多麼鼓舞士氣的事情啊!但御駕親徵,基本上都是發生在打天下的創業者身上,一般的守成之君幾乎少有御駕親徵的!
  • 寇準水平很高的一首詠柳詩,全文無一「柳」字,卻處處有柳的影子
    寇準,字平仲,是我國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詩人。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便是由他一手促成的。當年契丹南下犯宋,朝野震驚,是寇準力主真宗親徵,從而穩定了軍心,最後使宋遼雙方訂立了和約。而除了政治上的傑出成就,寇準亦善詩能文,以七言絕句見長,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
  • 《清平樂》中的宋真宗,他在歷史上的真正面目是什麼樣的呢?
    同時他又對中央政權的其他人員進行了調整,並且整頓吏治解決機構臃腫,貪汙腐敗,官吏擾亂選舉作弊等問題,並且約束皇親國戚和宦官的行為。 宋真宗在實行政治改革的同時也十分重視發展農業,他曾說:「國家大事,足食為先。」所以他勸農課桑,賑濟災民,減免賦役,廣興屯田,獎勵墾荒。通過這些措施,真宗在位之初的幾年,宋朝經濟有了大的發展,出現了小康局面,被後世稱為「鹹平之治」。
  • 從勝券在握到被貶出京, 寇準第五次罷相只因酒後一句話
    當然了,丁謂這個小人的本事自然是非常厲害的(關於丁謂的才能以後的文章裡我們會單獨介紹),但是小人很容易記仇,一件芝麻大的小事就讓丁謂恨上了寇準,並發誓一定要報仇。這件小事是這樣的:寇準有一次擺宴招待百官,寇準在吃肉羹時,不小心灑了一身,鬍子上也沾了不少。作為副宰相的丁謂一看,領導這個樣子很不文雅,趕緊拿自己的袖子給寇準擦鬍子。
  • 寇準下棋
    寇準喊了一親隨,逕自出了衙門,一面下鄉體察民情,一面借下棋訪友避暑。一路上,寇準民情倒是了解了不少,只是棋手大都是臭簍子,不堪一擊,弄得寇準很不開心。不過,寇準聽說前邊翻過幾個山頭,有一處地方叫棋盤寨,那裡的寨民人人下得一手好棋,而且嗜棋如命,棋盤一擺,父不讓子,子不讓父,一定要見個高低,分個輸贏才罷手。寇準好不喜歡,第二天一早就和親隨上路向棋盤寨趕去。
  • 寇準向前輩請教,前輩讓他讀《霍光傳》,寇準重讀一遍,恍然大悟
    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御駕親徵,大宋軍隊節節敗退,部分文臣主張南逃,宋真宗趙恆也有南逃之意。滿朝上下,只有宰相寇準堅決反對南逃。在寇準的力勸下,宋真宗鼓起勇氣,親自到澶州督戰。宋軍軍心大振,並且射殺了遼將蕭撻覽。遼國蕭太后和宋真宗都有求和之意,最終雙方籤訂盟約,史稱「澶淵之盟」。
  • 表揚1000年前這位皇帝:小發明助力大一統
    顯示出大家堅決「抗疫」的智慧和決心。其實「一米帽」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這種長翅帽子的發明者是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而要把這件事說清楚,得和當時的歷史政治背景聯繫起來講。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上,很多新政權建立後,開國皇帝都要上演一波「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大戲,是為壓制功臣,重新劃分政治利益的蛋糕。較為著名的有西漢開國皇帝高祖劉邦,曾誅殺了韓信、彭越、英布等3個異姓王。在楚漢之爭時,劉邦正是憑藉著這些名將豪傑的幫助,才打敗了霸王項羽和他的團隊。
  • 真實寇準「性豪侈」 民間演繹成貧困「寇老西兒」
    可是,歷史上寇準的真實形象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宋史 寇準傳》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寇)準少年富貴,性豪侈,喜劇飲,每宴賓客,多闔扉脫驂。家未嘗爇油燈,雖庖匽所在,必然炬燭。」而作為寇準後輩的司馬光在給他兒子的教導中也這樣談到寇準——「近世寇萊公(寇準封萊國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 宋史115:寇準被貶,宋真宗居然不知情,誰敢如此矇騙皇帝?
    太監周懷政與寇準商量,想要除掉劉後和丁謂,請太子登基。寇準沒有答應。過了一天,周懷政被抓,被樞密院曹瑋審問。寇準捏了一把冷汗,生怕被此案牽連。曹瑋是累積戰功的曹彬的兒子。他不許株連其他人,只問了周懷政的罪。而周懷政又挺身招認,一人服法,就這樣了解了此案。
  • 《燕雲臺》裡的蕭太后在歷史上居然有九個,你知道唐嫣演的是哪一個...
    在遼國的歷史上從太祖耶律阿保機到末代天祚帝一有共九位皇帝,除了遼世宗耶律阮曾立了一位甄姓女子為皇后外,其餘的皇后都姓蕭,都是蕭太后。而耶律阮在立了甄皇后的同時又也立了一位蕭姓皇后。
  • 明朝皇帝最後一次親徵:斬首十六人,卻被稱為一場「大捷」
    關於明朝皇帝的御親政次數,明朝史學家王世正認為「天子御甲痛6師,自衛、文、善、英、武範五廟、出人頭地者7,平內亂3人」。也就是10號。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所以終於放下了朱宸濠的叛亂,與明武宗無關,仁宗放下了。儘管如此,最後御駕親徵的皇帝仍然是名無實的,但這場勝利卻充滿了爭議!
  • 寇準7歲寫的詩,三步吟出千古詩篇,在場賓客嘆為觀止,堪稱神童
    《詠華山》宋代:寇準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遠遠望去華山的上面只有青天,在這世界上更是找不到能與他齊平的山峰了。當你站在華山的山頂上,抬頭就能看到火紅的太陽有多近,回頭看去甚至覺得那高高在上的白雲都顯得特別低。其實這首詩並沒有太多的文採,也沒有太多引人入勝的地方,但是我要是說這首詩出自一位7歲的孩童,你們會不會十分的驚訝,沒錯!這首詩就是寇準7歲時創作的詩篇。
  • 皇帝政治家軍事家,其實他還是發明家權謀家
    當上皇帝的人很少,可是整個封建社會算下來,皇帝也有四五百人。在這四五百人之中,能被大眾熟知的人也就是十幾個,趙匡胤就是其中之一。他為什麼出名呢?開國之君都是有名氣的,更不要說他當上皇帝的過程不光彩,死因也不明朗,更是增加了曝光率。但是你知道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