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115:寇準被貶,宋真宗居然不知情,誰敢如此矇騙皇帝?

2021-01-15 聊文史

太監周懷政與寇準商量,想要除掉劉後和丁謂,請太子登基。寇準沒有答應。過了一天,周懷政被抓,被樞密院曹瑋審問。寇準捏了一把冷汗,生怕被此案牽連。

曹瑋是累積戰功的曹彬的兒子。他不許株連其他人,只問了周懷政的罪。而周懷政又挺身招認,一人服法,就這樣了解了此案。

丁謂等人仍然不肯善罷甘休,又借著揭發朱能、周懷政偽造天書的事情,說此書是寇準上奏的,有欺君之罪。

為此,寇準被貶為太常卿,出知相州。寇準受詔後暗自嘆息道:「不遇大禍,還算幸事。丁謂啊丁謂,你難道能長久富貴嗎?」

這時,朝廷又派人追捕朱能。誰知朱能竟然擁眾拒捕,經官軍入剿,朱能惶懼自殺。寇準又被加罪,再被貶為道州司馬。

所有這些詔旨。都由劉後擅定。等到宋真宗病癒以後,環顧左右問:「怎麼我很久不見寇準呢?」左右以有罪被貶為辭。宋真宗這才知道是劉後所為,無可奈何,只是嘆息而已。

相關焦點

  • 從勝券在握到被貶出京, 寇準第五次罷相只因酒後一句話
    終於,曹利用受不了寇準的大嘴巴,跟寇準反目成仇了(這件事還真不怪曹利用,換誰也受不了)。於是,在共同敵人的驅使下,曹利用和丁謂走到了一起,組成了反寇聯盟。寇準發現,這兩個人聯手,能量不是一般的大,自己得先下手為強。這裡補充一下,寇準第五次被提升為宰相是因為皇帝想借寇準的手抗衡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皇后——劉娥。
  • 作為理財天才的丁謂,為何會成為《宋史》奸佞錄裡的奸臣?
    但是慢慢地丁謂性格中缺陷卻暴露了出來,此人品性狡狹,雖然才能出眾,但是做事沒有底線,不僅沒有將自己的理財的天賦用於國家建設上,反而是用在了迎合皇帝的私心上。當時宋真宗要在宮城營建玉清昭應宮,朝中大臣皆都上疏勸諫反對,認為此舉浪費民脂民膏。丁謂卻勸告宋真宗:「陛下有天下之富,建一宮奉上帝,而且用來祈皇嗣。群臣如有阻撓,我願意與他辯論。」從此便無人再敢勸諫。
  • 宋詞裡的大宋王朝·二 離腸斷處說寇準
    將相兼榮誰敢比。   彩鳳徊翔,重浴荀池水。   位極人臣功濟世,芬芳天下歌桃李。 有些近臣聽了心裡酸溜溜地道:「寇準每日飲酒作樂,皇上您惦念寇準,他可未必惦記您呢!」   雖然如此,宋太宗仍是對寇準念念不忘。後來,趙光義還是把寇準調回了開封。寇準進宮拜見皇帝,趙光義埋怨他:「你怎麼現在才回來?」寇準忙回答:「罪臣沒有皇帝召見不能入京啊!」趙光義解開衣服,給寇準看自己北伐時受的箭傷——彼時,趙光義的傷勢更重了。
  • 寇準為什麼結局那麼慘?
    太宗將他調回朝廷,任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主持官員考核選拔,他人事大權交給他,寇準不畏權貴,剛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有一天騎馬辦事,突然有人攔馬,連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太宗聽說後非常生氣,寇準辯解是有人陷害,太宗說「聽說你當時還挺高興!」,寇準被貶到青州。
  • 寇準向前輩請教,前輩讓他讀《霍光傳》,寇準重讀一遍,恍然大悟
    公元997年,宋太宗趙光義駕崩,其第三子趙恆登基,是為宋真宗。此時,北方的遼國趁宋朝新主登基,立即揮兵南下。宋遼因此爆發,並且持續了十餘年。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御駕親徵,大宋軍隊節節敗退,部分文臣主張南逃,宋真宗趙恆也有南逃之意。
  • 「檀淵之盟」的主要促成者——寇準,竟然因此被皇帝疏遠?
    靠著傑出的政績和剛直的性格,寇準在朝中算是非常德高望重,然而,他最終的結局卻是被一再貶謫,最終病逝在當時還是不毛之地的雷州。那麼,明明寇準擁有如此聲望和地位,為什麼結局卻是這麼慘呢?其實,寇準的含冤慘死,和一個關鍵人物有關,這個人就是王欽若。寇準十九歲就考中進士走入仕途,後來更是被太宗高度評價道:"朕得寇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
  • 宋史114:太監周懷政欲廢掉劉後,立太子監國,寇準會附和嗎?
    112、天禧四年,宋真宗遇風疾不能理朝,劉後專權。寇準得到宋真宗的默許,打算請皇太子監國,藉機除掉佞臣丁謂。他覺得安排妥當,萬無一失,一時心滿意驕,酒後失言,傳到丁謂的耳朵裡。113、丁謂十分驚詫,對李迪說:「皇上的病很快就會好的,為什麼讓太子監國呢?」
  • 6位君主封禪泰山,為何唯獨宋真宗封禪泰山以後,就沒人願意去了
    自打宋真宗這貨去了泰山封禪以後,泰山的名聲就臭了,後世的皇帝們都不屑跟宋真宗這種貨色一樣,前往泰山封禪。為啥?因為後世皇帝去了泰山封禪,就相當於承認自己和宋真宗一樣垃圾,那誰還願意去呢?可以說宋真宗以一己之力,毀了一座山的榮耀。
  • 「唐宋東都西京留守錄」之寇準
    寇準力挽狂瀾,宋真宗從此更加信任他,一向與寇準不和的王欽若對此深為嫉恨。  一日朝會後,王欽若進言宋真宗:「澶淵之役,為什麼陛下不以為恥,反認為寇準立了大功呢?」  宋真宗一愣:「你啥意思?」  王欽若答:「被人強迫締結城下之盟,自古就是一件恥辱的事。」  寇準由此遭到真宗冷遇,被再次下放,輾轉多地,最後來到洛陽。
  • 他是北宋名相,渭南三賢之一,皇帝誇他是宋朝的魏徵,其實他是第五殿...
    寇準弔孝他年輕的時候正是宋太宗當政的時期,當時宋太宗喜歡任用上了點年紀的人,可能感覺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吧,有人就好心給寇準出主意,讓他虛報年齡,而寇準很正直,說我剛剛準備要踏上仕途,怎麼可以欺騙陛下呢寇準這人膽子挺大,經常給宋太宗提意見,有的時候皇帝都下不了臺,曾有一次,他大膽進諫,而太宗聽後很生氣,起身就走,這貨居然拉住皇帝的衣服不讓太宗走,沒辦法,太宗只好聽他講完,但是事後呢,太宗誇讚道
  • 這位皇帝把權力下放給大臣,小心翼翼一輩子,他到底在懼怕什麼?
    宋真宗趙恆就是這樣一個人。大多數人其實不了解這個皇帝,因為他沒有開疆拓土的豐功偉業,沒有殘殺大臣的斑斑虐跡,更沒有花前月下的桃色新聞。不說與秦皇漢武相提並論,就是和兒孫後輩的仁宗神宗比起來,他的形象都不那麼出彩。但普羅大眾卻都曾見過他聊過他,只是沒注意到而已。
  • 北宋名相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皇帝為了百姓和江山要去徵戰敵人,秦王您作為主上的親人和縣城,應該做表率追隨、保護皇帝,而不是留在京師處理政務,這是不合時宜的。趙廷美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就懇請宋太宗隨行。看到這大家還覺得呂端是個糊塗蛋嗎?
  • 漫漫親徵路,寇準把皇帝和國家帶上了正軌!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國九月,契丹大軍在承天皇太后和遼聖宗的率領下,對宋發動了大舉進攻。宋朝方面,在寇準的堅持之下,宋真宗趙恆御駕親徵,於十ー月二十六日抵達黃河防線上的重鎮——澶州。如果沒有寇準的堅持、督促和推動真宗七天也到不了澶州。這七天、70裡地,是真宗的親徵路,更是寇準的親徵路。比寇準小二十七歲的北宋名臣範仲淹(989-1052年)曾經這樣讚美寇準在親徵路上的表現,說他「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動,卻戎狄,保宗社,天下謂之大忠」。這段話的拆開來看。
  • 「靖康之難」的發生徽欽二帝被擄,宋真宗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到了第三位皇帝趙恆時的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契丹大舉進攻北宋,遼軍一路連克數州,直逼京都汴梁城而來。沒有主見的宋真宗在王欽若等一幹無智之臣的慫恿下,動了遷都南逃的意思。幸有名相寇準極力阻擾,最後勸住宋真宗,在寇準的百般勸說之下,宋真宗才勉強答應到達前線督戰,這就是宋真宗「御駕親徵」的來歷。
  • 《清平樂》中的宋真宗,他在歷史上的真正面目是什麼樣的呢?
    宋真宗畫像 宋真宗名叫趙恆,是宋太宗的第三個兒子,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繼位守城,雖早年輕症有一定的政績,但晚年昏庸,政治日益腐敗。宋太宗是繼承兄長之位稱帝的,他做了皇帝之後就對自家人嚴加防範,生怕有人覬覦自己的位置,結果兩個侄子德昭和德芳都英年早逝,弟弟延美抑鬱而終,長子元佐被逼瘋,次子元僖暴亡了。最終太宗冊立二十八歲的三子元侃為太子,並改名為趙恆。趙恆在製造三年繼位即宋真宗。
  • 吳錚強·尋宋︱泰安與曲阜:宋真宗文物的鬧劇
    這個故事的前傳相當戲劇化:當年在澶州,寇準一把攥著宋真宗渡過黃河,宋軍士氣大振,遼軍聞風喪膽、倉皇求和,寇準要收復失地,宋真宗卻一味退讓,寇準試圖力挽狂瀾阻止賠款,宋真宗卻藉口為了蒼生和平籤訂了喪權辱國的澶淵之盟,從此宋真宗依賴寇準為朝中支柱,君臣相得如同魚水,不料奸臣王欽若妒火中燒、挑撥離間,說御駕親徵仍是寇準以陛下為「孤注」,澶淵之盟不過是恥辱的城下之盟,宋真宗羞憤之下罷黜寇準,並向王欽若討教如何挽回顏面
  • 寇準7歲寫的詩,三步吟出千古詩篇,在場賓客嘆為觀止,堪稱神童
    這首詩就是寇準7歲時創作的詩篇。如果想更加深入地了解這首詩,那麼就必須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小作者,寇準,他是北宋時期的一個稀世神童,為什麼會叫他稀世神童呢?因為他從小便聰慧過人,文採十分的出眾,出口成章。
  • 清平樂:範仲淹一生多次被貶,為何《宋史》卻稱他「名世之臣」?
    為什麼這樣一個好官,一個君子,卻多次被貶呢? 一、寒門入仕 範仲淹是蘇州吳縣人,2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改嫁。可想而知他的童年多麼艱辛,他「劃粥割齏」,因為缺乏食物,把粥幹掉之後切成小塊,鹹菜切碎,分成多頓吃,但範仲淹一點也不覺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