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向前輩請教,前輩讓他讀《霍光傳》,寇準重讀一遍,恍然大悟

2020-12-17 博史通今

公元997年,宋太宗趙光義駕崩,其第三子趙恆登基,是為宋真宗。此時,北方的遼國趁宋朝新主登基,立即揮兵南下。宋遼因此爆發,並且持續了十餘年。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御駕親徵,大宋軍隊節節敗退,部分文臣主張南逃,宋真宗趙恆也有南逃之意。

滿朝上下,只有宰相寇準堅決反對南逃。在寇準的力勸下,宋真宗鼓起勇氣,親自到澶州督戰。宋軍軍心大振,並且射殺了遼將蕭撻覽。遼國蕭太后和宋真宗都有求和之意,最終雙方籤訂盟約,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以宋朝向遼國納貢為代價換取的和平,因此在歷史上的爭議很大,但不可否認,能夠在危急時刻穩定軍心,並且阻止遼國進一步入侵,宰相寇準功勞很大。自此,宋遼兩國化幹戈為玉帛,給兩國發展經濟提供了條件。

寇準功勞雖大,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完全認可他,比如,北宋名臣張詠就曾表示:

「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

意思是說,寇準能夠力挽狂瀾,可證明他的確是個奇才,但寇準在學問上還有所欠缺,這是他的不足之處。

按理說,寇準19歲便考中進士,在政治和文學領域都有所建樹, 張詠為何說他不學無術呢?

其實,提及張詠,很多人對他不熟悉。但如果提及他的外號「紙幣之父」,很多人可能豁然開朗。北宋宋太宗年間,張詠在四川任職,四川當地用鐵銅鑄錢,鐵幣重量大,面值小,非常不方便。例如,買一匹絹需要約4000枚大錢,但這4000枚大錢的重量大約有100斤。商人們做生意,都需要用車拉錢,給經濟發展帶來阻礙。張詠便發明了一種紙幣,時稱「交子」(下圖),代替鐵錢在市面上流通。這開啟了世界紙幣的先河,因此張詠有「紙幣之父」的稱號。

張詠出身貧寒,小時候為了讀書,經常到鄰居家借書抄閱,寒暑不停,因此受了很多苦。34歲考中進士,以學識淵博,智慧過人而著稱。張詠為官30餘年,屢創奇蹟,不僅斷案如神,而且擅長發展經濟,還在平定叛亂,教化百姓方面都有良好的政績。正是因為張詠如此優秀,所以他以非常挑剔的眼光來看待寇準,認為寇準雖然是奇才,但學識仍然不足。

澶淵之盟後,寇準立下大功,但算起來,張詠是寇準的前輩,寇準對張詠也比較尊敬。有一次,張詠回京述職,寇準以宰相的身份邀請張詠到家中赴宴,酒足飯飽後,張詠要告辭,寇準又非常恭敬地送張詠出門。在分別之際,寇準向張詠請教。寇準說:「我自認為見識淺薄,而張公您學識淵博,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見。離別之際,希望張公能教我一二。」

不得不說,作為一代宰相,寇準的話已經非常謙卑了。沒想到,張詠面對寇準的求教,非常不客氣地說了一句話:

「宰相你身居高位,我勸你回去多讀讀《霍光傳》!」

寇準聽完後,不解其意。心想,《漢書》我都讀過,不知道您讓我看《霍光傳》是什麼意思。待送走張詠後,回到家中連忙翻開《漢書》,仔細重讀一遍《霍光傳》。

《宋史·寇準傳》記載:

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準莫喻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原來,寇準在重讀《漢書·霍光傳》,讀到「不學無術」這4個字的時候,恍然大悟,寇準這才明白,原來張詠在說自己「不學無術」,於是,哈哈大笑起來。

漢朝霍光權傾朝野,但他的妻子貪圖富貴,為了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皇帝,不惜派人暗中毒死徐皇后。霍光事先不知情,等他知道這個消息後,為了避免妻子獲罪,最終隱瞞了這件事。

《漢書·霍光傳》云:「然光不學亡術,暗於大理。」

這裡的「亡」讀wu音,通「無」。意思是說,霍光身居高位,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白關乎大局的道理。這裡的「術」,不僅僅指學術,更指政治權術、謀術。

張詠是在借霍光的故事,來告誡寇準:你雖然身居宰相,但也要多讀書,多學習,以免將來犯下霍光那樣的錯誤。張詠的話看似批評寇準,實際上是善意的提醒。寇準知道張詠在說自己學識淺薄,也不生氣,虛心接受了這個建議。

其實,正如張詠所料,寇準身為宰相,為人剛直,憂國憂民,但對於政治權術並不擅長,很快遭到了丁謂和王欽若等人的接連攻擊,寇準應接不暇,最終被貶到雷州,客死他鄉。

相關焦點

  • 寇準下棋
    老者頭挽高髻,鬚髮皆白,兩道壽眉,一對星眼,面色紅潤如童子一般,手持一柄拂塵,腳踏一團祥雲,笑望著寇準。寇準一驚,這不是得道升天的太上老君嗎!不知他有何事見教啊!老者見寇準神情躊躕,又是啞然一笑,說:「久聞寇相公棋藝不凡,老夫今日擅違天規,特來向你領教領教! 」寇準聞言大喜。忙拱手道:「老仙翁抬愛了,寇準三生有幸。得蒙仙翁賜教,理當奉陪。只是這曠野之地,哪裡去覓棋子呢?
  • 剛入職場,如果向前輩請教,你最想向前輩請教的問題是什麼
    看到有人問,剛入職場,你最想向前輩請教的問題是什麼?不禁想起自己剛入職場的時候。剛入職場的時候,我在一家韓資企業,做最簡單的生產助理工作,我記得那時候公司用的是韓文的電腦鍵盤,我當時最想請教的問題,應該就是這個韓文鍵盤到底怎麼用了。
  • 「唐宋東都西京留守錄」之寇準
    不堪花下聽歌處,卻向長安憶洛陽。」這首名叫《憶洛陽》的詩,是北宋大名鼎鼎的宰相寇準作的。金谷園的春天,西京宮殿的晴日,美麗的洛陽牡丹……洛陽為啥讓寇準思念如斯?  「金谷春來柳自黃,曉煙晴日映宮牆。不堪花下聽歌處,卻向長安憶洛陽。」這首名叫《憶洛陽》的詩,是北宋大名鼎鼎的宰相寇準作的。
  • 寇準為什麼結局那麼慘?
    太宗將他調回朝廷,任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主持官員考核選拔,他人事大權交給他,寇準不畏權貴,剛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有一天騎馬辦事,突然有人攔馬,連呼「萬歲、萬歲、萬萬歲」,太宗聽說後非常生氣,寇準辯解是有人陷害,太宗說「聽說你當時還挺高興!」,寇準被貶到青州。
  • 宋詞裡的大宋王朝·二 離腸斷處說寇準
    年)九月初七,62歲的雷州司戶參軍寇準久病纏身,這一天,他似乎預感到些什麼:讓家人為他沐浴後,取出朝服穿好,下人攙著他,在院子裡面向北方東京汴梁的方向,跪倒行朝拜大禮。這樣的成長經歷,好處是他靠實力說話,壞處是過於自信甚至有些剛愎自用。在向宋太宗匯報工作的時候,有時寇準的話說得很直白、很難聽,讓皇上面子上掛不住。一次,倆人談崩了,太宗皇帝拂袖而去,結果寇準上去一把抓住皇帝的衣袖:「皇上,臣話還沒說完,您不能走!」宋太宗沒辦法,又重新坐下,忍著一肚子氣聽寇準嘮嘮叨叨把建議提完才算完事兒。
  • 宋史114:太監周懷政欲廢掉劉後,立太子監國,寇準會附和嗎?
    寇準得到宋真宗的默許,打算請皇太子監國,藉機除掉佞臣丁謂。他覺得安排妥當,萬無一失,一時心滿意驕,酒後失言,傳到丁謂的耳朵裡。113、丁謂十分驚詫,對李迪說:「皇上的病很快就會好的,為什麼讓太子監國呢?」李迪從容地說:「讓太子監國,古來就有這種制度,有什麼不可以的呢?」114、丁謂聽了這話更加不安,並在劉後面前極力貶低寇準。
  • 「檀淵之盟」的主要促成者——寇準,竟然因此被皇帝疏遠?
    宋太宗趙光義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可見寇準此人有堪比魏徵之才。寇準官至宰相,為風雨飄搖時期的大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他的下場卻是十分悽慘。寇準品德、才華都十分出眾,而且是三十二歲就被宋太宗所器重,官拜樞密副使。真宗之時,契丹南下入侵,寇準更是說服真宗御駕親徵,結果宋軍一轉攻勢,在澶淵之盟籤訂前隱隱佔據了主動權。
  • 剛正不阿,令人敬畏的寇準,寫過這樣一首柔腸百轉的詞
    劉蘭芳當年說的評書《楊家將》,使寇準的名字天下皆知,他是剛直不阿,嫉惡如仇,正義凜然的化身,也是寇準秉公執法,無私無畏,最終把奸臣潘仁美正法。寇準家門榮耀,祖父和父親為國屢建功勳,倍受朝廷器重。受家庭的薰陶,幼年的寇準聰明好學,8歲寫詩,19歲就高中進士,34歲升至副宰相,42歲為正,可見朝廷對寇準學識與才幹的認可。寇準為官之後,依然沒有忘記小時候寫詩的樂趣,他寫的最著名的一首詞就是《踏莎行·春暮》,這是一首閨怨詞,這似乎與寇準的為人與品性很不搭界,但是,誰說男兒身居朝堂,秉公執法就不可以俠骨柔腸,細膩溫情呢。
  • 漫漫親徵路,寇準把皇帝和國家帶上了正軌!
    如果沒有寇準的堅持、督促和推動真宗七天也到不了澶州。這七天、70裡地,是真宗的親徵路,更是寇準的親徵路。比寇準小二十七歲的北宋名臣範仲淹(989-1052年)曾經這樣讚美寇準在親徵路上的表現,說他「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動,卻戎狄,保宗社,天下謂之大忠」。這段話的拆開來看。
  • 寇準水平很高的一首詠柳詩,全文無一「柳」字,卻處處有柳的影子
    寇準,字平仲,是我國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詩人。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便是由他一手促成的。當年契丹南下犯宋,朝野震驚,是寇準力主真宗親徵,從而穩定了軍心,最後使宋遼雙方訂立了和約。而除了政治上的傑出成就,寇準亦善詩能文,以七言絕句見長,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
  • 真實寇準「性豪侈」 民間演繹成貧困「寇老西兒」
    可是,歷史上寇準的真實形象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宋史 寇準傳》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寇)準少年富貴,性豪侈,喜劇飲,每宴賓客,多闔扉脫驂。家未嘗爇油燈,雖庖匽所在,必然炬燭。」而作為寇準後輩的司馬光在給他兒子的教導中也這樣談到寇準——「近世寇萊公(寇準封萊國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 從勝券在握到被貶出京, 寇準第五次罷相只因酒後一句話
    然而,儘管小人用起來很爽,但是對於睿智的領導,小人畢竟只是手裡的工具,當這個工具不再稱手時,領導會毫不猶豫地把他扔出去。當小人王欽若失去了當工具的價值時,宋真宗趙恆便把他踢出了朝廷,而經歷了四次宰相生涯、又被罷免了四次的寇準又一次成為了帝國的宰相,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做宰相。丁謂是一個精明能幹的小人,作為王欽若的黨羽,在其他黨羽都受到王欽若牽連的情況下,他竟然能夠明哲保身。
  • 宋史115:寇準被貶,宋真宗居然不知情,誰敢如此矇騙皇帝?
    太監周懷政與寇準商量,想要除掉劉後和丁謂,請太子登基。寇準沒有答應。過了一天,周懷政被抓,被樞密院曹瑋審問。寇準捏了一把冷汗,生怕被此案牽連。曹瑋是累積戰功的曹彬的兒子。他不許株連其他人,只問了周懷政的罪。而周懷政又挺身招認,一人服法,就這樣了解了此案。
  • 詩人寇準七歲寫下一首二十個字的詩,卻成為了人人會背的千古名作
    而我們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寇準同樣是一位少年英才,而且他成年之後還官至宰相,不僅僅在詩詞方面造詣頗高,他也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那麼寇準少年成才究竟有多牛呢?根據資料記載,寇準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寇湘也曾官至太師尚書令。
  • 寇準扮閻羅審案,楊六郎痛報家仇
    話說,潘仁美害死楊令公後,內心總是惶惶不安,每天晚上都要夢到楊令公血淋淋地向他身上壓來,每一次醒來是大汗淋滴,覺得渾身軟綿綿,丟了三魂七魄似的,慢慢地神志不清,常常無緣無故地喊楊令公的名字,並驚駭地說:「楊公來了,快閃開,快閃開,楊令公帶著楊家將索命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