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幼兒園以後,大部分父母還是不放心的,孩子究竟能不能吃好,玩好,學好,家長在外面根本不了解。為了孩子,很多爸媽不惜花大價錢,把娃送進優質的私立幼兒園,覺得昂貴的保育費似乎是一種心理安慰,但真看到幼兒園裡面的景象,爸媽的心可能會涼一截。
寶媽參加觀摩會,吐槽幼兒園飯菜少,老師:真不是摳門,為了娃好
這天,寶媽蘇慧所在的家長群裡接到一條信息,幼兒園邀請家長們入園,參加「觀摩會」,看看孩子們平日裡是怎麼上課,怎麼遊戲,以及怎麼吃飯的。本意是讓家長更了解孩子們的狀態,也是「家園共育」的實驗。
蘇慧第二天特意請了假,準時到了幼兒園。所有的安排蘇慧都很滿意,只是到了午飯時間,蘇慧和家長們一起,圍坐在小飯桌邊,和孩子們一起品嘗飯菜。
蘇慧和家長們普遍覺得,這飯菜的量給得也太少了,很多孩子們在家裡吃的可遠遠比這個分量多。而且午餐前,10點左右的加餐水果,被分成一小塊一小塊的,每個孩子只能得到很少的一點,感覺完全不夠吃。
晚上,蘇慧在家長群裡跟其他家長交流,發現大家都覺得,每天30塊錢的夥食費,和這些食物比較起來,覺得太貴了,根本不划算啊。有的家長說:幼兒園也太摳門了,就給孩子吃這麼點,怎麼長身體啊?
老師終於說話了:真不是捨不得給孩子們吃,這樣分餐是有依據的,而且都是為了孩子們著想。
幼兒園分食物為啥這麼「摳門」?
1)根據科學搭配飲食
幼兒園給孩子們準備的食物,看著分量少,其實是在「多樣化」上下了功夫,提倡均衡搭配,合理膳食,每一種食物都不多,但是種類多,孩子一天下來,吃的分量是不少的,而且飯菜的烹飪花樣比在家裡爸媽做的要豐富。
2)尊重孩子的飲食習慣
孩子的胃並不大,少吃多餐才是最健康的,平時大人的飲食習慣,一次性吃很多,其實並不健康。讓孩子每頓都能吃飽,而且不剩飯,是最理想的。
有的孩子飯量大,第一次盛的飯菜沒吃飽,還可以再跟老師要第二次,老師會酌情給添加分量。但如果孩子性格內向,沒吃飽也不敢跟老師要,就比較麻煩了,回家還要跟爸媽再加一次餐,而這一頓距離睡覺時間很近,特別容易積食,導致消化不良,上火生病。
3)告訴孩子杜絕浪費
每餐食物恰到好處,可以鍛鍊孩子們不剩飯,培養杜絕浪費的好習慣。
4)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而且隨著孩子從小班升入中班、大班,老師會有意鍛鍊孩子自己盛飯、取餐,收拾餐具,飯菜太多,孩子容易弄灑,弄髒自己或同學的衣服,都不好處理。
家長怎樣幫孩子在幼兒園吃得更好?
1)注意觀察飯菜質量
這裡說的質量不僅是看,做得好不好,重要的是要看食物的種類是否豐富,水果蔬菜有沒有不新鮮的,上午和下午的加餐是否有牛奶、酸奶等乳製品,因為優質蛋白質是孩子每天必須攝取的。
2)如果孩子有吃不飽的情況,要查清原因
孩子如果在幼兒園吃不飽,回家後總要加餐,可以適當少加,但不能過多,重要的是要搞清楚為什麼吃不飽。
比如有的孩子是在幼兒園始終沒有適應,不敢大膽地跟老師要,或是因為吃飯時發生過不愉快的事情,令孩子耿耿於懷:
比如弄灑過飯菜,弄髒過同學的衣服,受過老師的批評等等,要幫孩子打開心結,多和老師做溝通,儘量讓孩子每一天都吃得開心,吃得盡興。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