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解讀之自然人生死時間的認定

2020-12-20 中國法院網

2017-05-02 10:32:01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杜東安

  【法條索引】

  民法總則第十五條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準;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準。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準。

  【法條解讀】

  本條闡述的是證據規則如何適用的問題,共包括三層含義:

  一、可以證明自然人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的首要絕對證據是出生證明和死亡證明。

  出生證明即出生醫學證明,是由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統一印製,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單位統一編號,出生醫學證明必須由批准開展助產技術服務並依法取得《母嬰保健技術服務許可證》的醫療保健機構籤發。我國從1996年1月1日開始使用《出生醫學證明》,2005年7月1日正式在全國範圍內啟用新版,目前使用的是第五版《出生醫學證明》,全國已經聯網。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安部的相關規定,在具有助產技術服務資質的醫療保健機構內出生的新生兒,由該機構負責籤發;在途中急產分娩並經具有助產技術服務資質的醫療保健機構處理的新生兒,由該機構負責籤發;具有《家庭接生員技術合格證書》的人員接生的新生兒,由新生兒出生地縣(區)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指定機構負責籤發;其他情形由新生兒出生地縣(區)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指定機構負責籤發。

  1988年4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的通知第一條和1990年12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修改稿)的第一條均規定,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自出生時開始。出生的時間以戶籍證明為準;沒有戶籍證明的,以醫院出具的出生證明為準。沒有醫院證明的,參照其他有關證明認定。

  相對於之前最高法院的兩個意見,民法總則對於自然人的出生和死亡時間的確定規則做了完全相反的規定。民法總則的規定既符合人之常情,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一個新生兒出生,第一個獲知準確信息的應該是新生兒出生所在的醫療機構。此時,整個家庭都沉浸在新生命降臨帶來的巨大喜悅當中,不會及時地去給新生兒申報戶口辦理戶籍登記也在情理之中。雖然我國戶口登記條例第七條第一款規定嬰兒出生後一個月以內,由戶主、親屬、撫養人或者鄰居向嬰兒常住地戶口登記機關申報出生登記。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孩子一出生就立即申報戶口的。另外,民法通則及最高法院的兩個意見均出臺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當時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後,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醫療衛生保障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很多新生兒並沒有在相關醫療機構出生,更談不上出生醫學證明。在廣大農村,很多孩子都由當地接生婆接生,直到要上學的年齡,才想起給孩子上戶口;也直到上戶口的時候,才去回憶孩子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生的。所以,基於當時的具體情況,民法通則及最高法院的兩個意見關於公民出生時間的確定就規定了戶籍證明為首要證據,這也是無奈之舉。但是,這樣的做的惡果就是不可避免地就出現了公民戶籍登記的出生時間與實際出生時間不符的情況,給國家人口統計和管理帶來很大的隱患。

  相對於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出具分不同的情況。死於醫療衛生單位的,由醫療衛生單位出具死亡醫學證明;對公民正常死亡無法取得醫院出具的死亡醫學證明的,由居(村)委會或衛生站(所)出具死亡證明;非正常死亡或衛生部門不能確定是否屬於正常死亡的,由公安司法機關出具死亡證明;已經火化的,由殯葬部門出具的火化證明來證明死亡的事實。民法總則確立了死亡證明為自然人死亡的首要絕對證據原則,填補了民法通則及最高法院的兩個意見關於公民死亡認定的立法空白。我國戶口登記條例第八條規定,公民死亡,城市在葬前,農村在一個月以內,由戶主、親屬、撫養人或者鄰居向戶口登記機關申報死亡登記,註銷戶口。公民如果在暫住地死亡,由暫住地戶口登記機關通知常住地戶口登記機關註銷戶口。

  二、在沒有出生證明和死亡證明的情況下,可以認定自然人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的其次絕對證據就是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

  可以認定自然人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的戶籍登記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唯一適用的前提就是沒有出生證明或死亡證明。因此,從證據的證明力來看,戶籍登記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是排在出生證明和死亡證明之後的。這裡的戶籍登記是指公安機關在辦理戶口登記時所記載的內容,當然包括自然人的出生時間、籍貫、父母信息等等。這裡的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是指可以認定自然人身份的合法有效的記載,如醫院就診登記信息、申報社會保障時所記載的信息、入託入學入伍時登記的信息等等。

  三、有其他可以推翻出生證明、死亡證明、戶籍登記、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所載明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的證據,該證據則可以成為認定自然人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的相對證據即推定認可的證據。

  推定證據是相對證據,本身不具有絕對的證據效力,其要發揮證據的證明力則需要以其他條件成就為前提。同時,司法實踐中,若要啟動對推定認可的相對證據的認定,則需要舉證人充分舉示證據來證明該證據可以被採信的理由,這個舉證責任要分配清楚。

  (作者單位: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民法總則你我他]自然人失聯了怎麼辦
    央廣網北京10月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從本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正式開始實施。作為我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民法總則和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又被稱為「民事權利的宣言書」。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部法律,中國之聲推出8集特別策劃《民法總則你我他》,帶您詳細了解民法總則中大家所關心的問題。今天推出第三集,自然人失聯了怎麼辦?
  • 民法總則「自然人」章重點問題 學刊
    全文共5695字,閱讀時間約20分鐘 所有的法律規範都以人為法律效果的承受者,而民法規範不僅將其法律效果指向人,還直接規定人的主體地位。我國《民法總則(草案三次審議稿)》第二章即對「自然人」作出了詳細規定,本期學刊選取「自然人」一章較具爭議的若干問題為大家進行梳理。
  • 《民法典》第一編總則 第二章 自然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 總則第二章 自然人第一節 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第十三條 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第十四條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 全面解讀《民法總則》!關係每個人衣食住行的法律究竟有哪些變化
    到了後來《合同法》制定的時候就完全是用自然人的概念了,包括這次修改的《民法總則》,也完全採用自然人這一表達。成都商報:《民法總則》第三條單獨拎出來說各種權利不受侵犯,是否顯得多餘?梁慧星教授:《民法總則》的第三條是《民法通則》第五條修改過來的,《民法通則》的表述是「自然人和法人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這涉及到民法上最為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民事權利是神聖的。
  • 《民法典》解讀13: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這四節與民法通則的相同,刪除了民法通則的第五節「個人合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二章自然人,第一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第十三條「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 杜萬華 | 《民法典》 總則編重點問題解讀
    可能目前有些人還沒有從足夠的高度認識《民法典》的重要意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 《民法典》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 的重要性會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我國第一個 「百年奮鬥目標」 實現以後, 即將跨入第二個 「百年奮鬥目標」 徵程的特殊時期,《民法典》將為我國實 現第二個 「百年奮鬥目標」 奠定重要的法治基礎。
  • 杜萬華解讀《民法典》總則編的重點問題
    可能目前有些人還沒有從足夠的高度認識《民法典》的重要意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民法典》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會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我國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以後,即將跨入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徵程的特殊時期,《民法典》將為我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奠定重要的法治基礎。
  • [民法總則必修課]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央廣網北京5月12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自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以來,備受社會關注。今天我們繼續跟隨代表每一個普通民眾的大民一起進入第二季的《民法總則必修課》,詳細了解關於民事權利和義務,你必須知道的那些事兒!自然人的個人信息誰保護?
  • 民法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①「出」,即脫離母體;②「生」,即脫離母體後保有生命(無論存活時間之久暫)。(2)出生時間原則:自然人的出生時間,以出生證明記載的時間為準;沒有出生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如暫住證)記載的時間為準(《民法總則》第15條)。
  • 對《民法總則》的幾點淺見
    估計《民法通則》將到2020年《民法典》編纂完成時才會徹底失效。2017年3月15日,北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民法總則》。視覺中國 圖民事主體的兩方面重要改革在《民法總則》第三章,法人的類型得以極大豐富,有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以及特別法人之分。
  • 梁慧星:《民法總則》重要條文的理解與適用
    【中文摘要】《民法總則》的頒布與施行對於民法理論與司法實務具有重大的影響與意義。應當著重對《民法總則》的重要條文進行解讀,從而闡明其立法目的、理論依據及適用規則。主要包括民法法源,自然人出生、死亡時間的證據規則,對胎兒的特殊保護規定,法人成員的有限責任,法定代表人,法人的登記,清算,設立人、出資人權利濫用與法人人格否認,法人決議的撤銷,民事權利中的人格權及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民事法律行為效力的相關規定,職務代理與狹義無權代理,以及民事責任方面緊急救助及侵害英雄烈士人格利益等民事責任的認定。
  • 民法通則和民法總則的時代意義
    從民法通則到民法總則,歷時30餘年,看是一字之變,卻是理念、精神的變化和制度的創新,適應了經濟社會發展,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了尊重和保障人權,體現了中國特色、時代特徵。民法總則吸收了民法通則規定的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規定,同時作了補充、完善和發展。
  • 眾合司考李建偉:民法總則考點精粹(二)
    民法總則考點精粹(二)第十三條【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起止】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法條解讀該條源於《民法通則》第9條的規定。才能成為民法上的人(民事主體)。本條明確了民事權利能力開始於出生,終止於死亡,這就意味著胎兒、死人均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第十五條【自然人出生和死亡時間的確定】自然人的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以出生證明、死亡證明記載的時間為準;沒有出生證明、死亡證明的,以戶籍登記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的時間為準。有其他證據足以推翻以上記載時間的,以該證據證明的時間為準。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發布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發布
  • 《民法典》,「典」亮美好生活 之總則篇(一)
    在民法典施行後,現行的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九部民事單行法將同時廢止。《民法典》總則編——私法精神之凝鍊,統攬法典全局而普遍適用>《民法典》總則編,是民事主體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誠信等私法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權利保護」的總篇章,統攬民法典全局而適用於民法典各編
  • [民法總則你我他]民法總則是什麼?
    央廣網北京10月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從今天(10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正式開始實施。作為我國民法典的開篇之作,民法總則和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又被稱為「民事權利的宣言書」。
  • 關於民法典第十四條規定的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的理解
    依照民法學法理,反推《民法典·總則編》第十四條的內容可以得知,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不能放棄。為什麼?追源溯本,「從生到死」,我們簡潔的分析: 第一、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開始根據《民法典·總則編》第十三條的規定,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
  • 民法總則起草人:民法總則最大突破是規定基本規則
    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楊立新是民法總則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他表示,民法總則有十大突破,包括規定非法人組織是獨立的民事主體、規定個人信息權受法律保護等,但最大的突破是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規定民法的基本規則。民法通則到民法總則是個大跨越新京報:你認為民法總則最大的突破是什麼?
  • 張新寶:民法總則的繼受與創新(上)
    全文共6658字,閱讀時間約14分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誠邀四位民法專家對民法總則相關內容展開系列專題講座,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與適用《民法總則》。第一講:張新寶——民法總則的繼受與創新;第二講:隋彭生——民法總則忠對意思表示的規定;第三講:楊立新——民法總則中自然人制度的改革;第四講:程嘯——民法總則中法人制度的變革。「基本規定」原來的表述是「基本原則」,是在最後通過階段改過來的,這樣的改變是正確的。
  • 眾合司考李建偉:民法總則考點精粹(一)
    首先要強調,2017年司法考試肯定要考查民法總則,有些同學提出來說,這部法律在2017年10月1日生效,而司法考試安排在9月中旬,此時《民法總則》還沒有生效,今年的司法考試會考查麼?這是一個誤解,源於對司法考試命題規律與要求的不了解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