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國在古代那可是十分的強大,特別是華夏的文化體系,幾乎影響了整個東方世界,所以我們現在說中國強大起來了,都會特別標註是「復興」,說明我們只是延續古代的榮耀而已。既然華夏的文化這麼強大,那越靠近中國的國家,影響自然就越深刻了,特別是韓國和日本。
不知道大家平時看電視劇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那就是韓國和日本的古裝片,裡面的服化道幾乎和國內的古裝片沒有兩樣,這就是因為它們在古代深受著中國文化的影響。直到今天,這種影響也存在著,我們國家的漢字就是如此,知道今天還影響著韓國,他們想擺脫都擺脫不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於美國和蘇聯爭霸的原因,朝鮮內一個民族分成了韓國和朝鮮兩個國家,其中,韓國就是學習的美國,那建國後自然是要學習西方來擺脫中華文化的影響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韓國首先要從承載文字的漢字入手,下令將漢字給廢掉,改用韓國的諺文。
想法很美好,但是實施起來可不容易,漢字是全世界最優美的文字,同時也是最難學的,優美的事我們先不談,我們談談難學,說他難學,是因為漢字變化多端,四個音調就夠讓人難辨認了,有時候同樣的字通過不同的組合會有奇妙的效果,就算是同樣的字和同樣的順序,也可能有好幾個意思。
那這樣說來韓國廢除漢字不是很對嗎?既然這麼難學,改用簡單的文字不就好了,想法倒是很美好,但是他們也不會用世界上其他成熟的文字,畢竟還是要給自己的國家留點本土的玩意兒,他們用的是自己創建的諺文,可惜的是,這種語言並不完善。由於沒有音調的區分,讀起來就很容易讓人產生歧義,所以韓國最初的法律條文都是用漢字書寫的。
因為這些法律條文邏輯性十分強,對文字功底的要求也特別高,他們如果用諺語去寫,就很容易讓人不明不白,摸不著頭腦,嚴謹的法律條文是不會也不能夠出現這種錯誤的。同樣的,韓國人的名字也是一樣,為什麼我們把中國人的名字和韓國人的名字放在一起。
一般人很難辨認出是哪個國家的,因為在韓國人的身份證上,除了用韓文書寫外,後面還會附加上中文名,同樣也是為了避免歧義。打個很簡單的比方,比如有三個人分別叫張三、張散和張善。用中文讀起來就會很明白誰是誰,但韓國的諺語就不一樣了。
對於三、散和善讀出來都是一個音,那就容易分不清楚誰是誰了,故而只能再用中文再標記一遍。所以說,在自己翅膀還沒有硬的情況下,便想著就地起飛是很容易留下後遺症的,這樣的做法小編還真是不建議,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