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軼君:十歲女孩如何改變美國

2021-01-11 環球網

歐巴馬在白宮籤署「嘉布裡勒·米勒」法案,嘉布裡勒的父母、弟弟受邀到橢圓形辦公室觀看

Gabriella Miller,2013年10月因罹患腦癌去世,並靠個人呼籲推動了美國政府籤署兒童癌症研究法案,該法案以嘉布裡勒·米勒命名

騰訊《大家》4月8日文章 原題:十歲女孩如何改變美國美國總統歐巴馬最近籤署一項聯邦法案,將聯邦政府向政黨活動的撥款,每年1800萬美元,轉向兒童癌症研究。法案以一個十歲女孩的名字命名:嘉布裡勒·米勒。

嘉布裡勒與我們共同存在這個世界,不過十年。9歲時,醫生發現她腦袋裡有一個核桃大小的惡性腫瘤。此後11個月,她從一個普通病患,變成兒童癌症基金籌集人,籌得資金不僅用於自己,還分擔了其他36個癌症兒童的醫療。她的奔走疾呼,最終改變了美國政黨資金的流向。

嘉布裡勒留下的影像中,深深打動我的,是她站在街頭,對著麥克風講演。開場白通常是這樣的:我叫嘉布裡勒,十歲,我患上了腦癌。細嫩的頭髮隨風飛舞,稚嫩的聲音清澈嘹亮。

嘉布裡勒的行動非常簡單:大聲說,直到所有人聽見。生前最後一次電視採訪中,她批評政客們「只會吹牛,但我們要行動」!她甚至用了一個需要被電視頻道消音的罵人詞,自己笑了場。

那些政客,那些拉票時總要抱抱嬰兒摸摸小孩腦袋的政客,終於聽到,並感到羞愧。嘉布裡勒家鄉、維吉尼亞州州長艾瑞克·坎託把小女孩的心願帶到國會,獲得兩黨一致通過。民主黨議員彼得·威爾切說:「兩黨罕見地放下戰斧,各退一步,同意為慢性病研究注入資金,都因為這個小女孩的努力和啟迪。」

嘉布裡勒的故事中,父母並非主導。父親僅僅幫女兒開通社交網站,註冊名為「打扁核桃」的基金——嘉布裡勒呼籲人們跟她一起用平底鍋、木槌等等敲打核桃,表達「控制腦瘤不再長大」。媽媽說,嘉布裡勒自己列了個願望清單:基金持續發展、為兒童癌症研究更多鼓與呼、讓白宮參與。

像這樣「感動美國」的故事,嘉布裡勒絕不是第一個。她曾為非政府組織「許願」籌款,這個組織的建立,也是緣起一個患癌男孩的夢想。這些孩子是否天生與眾不同?還是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了個人改天換地的勇氣和信念?連小孩都可以大聲說:讓白宮聽見。

有天看新聞,同事突然對我說,真的不覺得言論自由有什麼好,太亂了太吵了。她是對的。當我們討論民主、自由,這些「大的詞語」,常常陷入理論的缺陷,現實的尷尬。飛速變化的世界眾聲喧譁,什麼是最好的制度,最好的管治,似乎誰都沒有正確答案。但是,放下論戰看細微處,不同土壤中孕育的個體身上,看似細枝末節的差異,卻在性命攸關處異彩紛呈。

言論自由養育的習慣,誰都敢站在街頭大聲疾呼。每天,我在微博上收到無數令人心酸的求助:我的孩子得了白血病,我的孩子走失……好的是,微博慢慢有了認證功能,驗證案例真實的話,幫助推廣呼籲捐款。但是淚眼汪汪的個案,更加期待匯流成溪的改變。

美國女孩嘉布裡勒的故事,首先是讓我們看到,社會制度存在盲點,政府不可能承擔所有責任,提供所有幫助。所以,更需要個體推動改變。

在中國,乃至東亞,人們共享沉默的文化。1999年12月韓國一架貨機發生空難,原因竟是因為副駕駛不敢指出機長操作錯誤,眼睜睜在不到一分鐘時間內機毀人亡。有次在香港坐過境大巴,司機一邊行駛在高速路上,一邊用手機跟朋友聊天。滿滿一車人,竟沉默著。我大聲叫司機「別講電話」,司機馬上感到不好意思,立刻掛斷。出聲,沒有我們想的那麼難。

嘉布裡勒能夠實現改變,不是沒有政治因素左右。實際上,歐巴馬籤字的前一天,美國最高法院決定取消個人向政黨候選人捐款的整體上限。而共和、民主兩黨順水把政府撥款推向兒童癌症研究,結果會如他們所願,可以更加無節制地接收金主捐款。也可以說,政客們借「嘉布裡勒」之名,美化推走聯邦政府補貼的小動作。

然而博弈就是如此。對於十歲的嘉布裡勒來說,她稚嫩的聲音、天然的笑聲,令政客抱愧,引起社會對兒童癌症的關注。她沒能挽救自己的生命,但獲得注資的兒童基金,可能救治無數其他孩子。

一個曾經直立,曾經疾呼的生命,便有了死亡無法奪走的驕傲。而自尊自立的個體,才有可能推動變革。

相關焦點

  • 嶽曉東:女孩虐男嬰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與成長經歷有關
    周軼君:重慶女孩摔打小男孩或因在家不幸福竇文濤:但是傷的非常重我發現,腦子裡這種損傷,聽說還要做開顱手術取淤血,就這個小朋友,其實我感覺上好像就是在電梯裡摔打孩子的這個十歲小女孩的家庭,和這個一歲小男孩的家庭都不是什麼富人家庭。周軼君:就是民工家庭。
  • 周軼君
    當年即將大學畢業的周軼君,在老師和同學們驚訝的目光中,放棄去外交部考試的名額,一門心思投考新華社國際部,卻被告知「我們不要女生。」然而,這一句話沒有打退倔強的周軼君。還是因為「認死理兒」,她成為「駐中東記者周軼君」……當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中國第一次派記者直接參與海外戰爭報導的時候,做唐師曾那樣的戰地記者,就成為周軼君心裡的願望。帶著這樣的願望,周軼君「潛伏」在新華社,一邊利用日常工作磨練自己作為記者的基本功,一邊等待著外派採訪的機會。就這樣蟄伏了4年,周軼君終於等到了出國駐站的機會。
  • 周軼君:瑞士是朝鮮對外通道 留學將影響金正雲
    鳳凰衛視7月31日《國際新聞》節目播出「周軼君:瑞士是朝鮮對外通道 留學將影響金正雲」以下為文字實錄:薩文(主持人):好,現場馬上請來周軼君,軼君你好。周軼君(國際問題研究員):你好,薩文。周軼君:是的,我們剛剛這段裡面講到了,「奶酪外交」這樣4個字,朝鮮跟瑞士之間的交往,確實是從吃開始,但它並不是從奶酪先開始的,最開始是糧食。在90代的時候,朝鮮鬧大饑荒,瑞士就成為第一個援助它的一個外國,從此以後瑞士就成為朝鮮對外一個隱形的通道。因為朝鮮跟美國之間並沒有建立一個正式的外交關係,很多的信息是通過這樣一個中立國傳遞出去的。
  • 周軼君:被性侵女生多數拒絕指證王傑 或因不願失去助學金
    周軼君:出來是不是也可以做你的工作了? 竇文濤:是吧? 周軼君:三觀是不是得隨你了? 竇文濤:知道男孩兒還是女孩嗎? 周軼君:是男孩。 竇文濤:男孩兒那三觀肯定隨我。 周軼君:不對,你這三觀好像。 竇文濤:我這三觀都是不吃虧的三觀,知道嗎?包他不吃虧。
  • 周軼君:紀錄片本身就是去看見被忽視的
    我覺得我們都被徹底地改變了。 《他鄉的童年》預告片 GZDOC:繼第一部紀錄片作品《他鄉的童年》後,您現在也在拍攝新的紀錄片。您其實也是非常出色的主持人和記者,為什麼會選擇轉型做紀錄片導演?
  • 周軼君:消除這代父母焦慮的辦法,就是把未知變成已知
    在這套音頻課程中,我將與您分享,世界上多樣的、先進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如何運用到家庭生活場景中來的實際操作方法。比如,日本的童年教育,一方面對孩子要求極為嚴格,逼著他們自律,另一方面又盡情釋放天性,我們如何讓自己的孩子也找到這樣的平衡?
  • 周軼君:記錄過中東的戰火,如今拍出跨文化教育紀錄片
    她告訴周軼君,突然覺得有個孩子不是那麼可怕的事。籌備已久的紀錄片即將接受市場考驗,周軼君心裡有忐忑,但周圍人給了她這樣的反饋,又讓她有了幾分安心。她最初自己只是作為一個有困惑的媽媽,想尋找全世界關於教育孩子的智慧。但走著走著,她發現意義不止於此,這也可以是一趟成年人回顧自己成長過程的旅程。
  • 周軼君:馬丁-路德金也嫖娼 其公德令人尊敬
    核心提示: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近日發布消息,「2013年8月23號,根據群眾舉報,朝陽警方在安慧北裡一小區將進行賣淫嫖娼的薛某(男,60歲,美國國籍)、張某(女、22歲)查獲。經審查,二人對賣淫嫖娼事實供認不諱。目前,警方已依法對二人行政拘留。」
  • 周軼君: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也有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本著重新審視教育的初衷,周軼君沒有限制住自己的視線,她探訪了5個國家,從孩子的角度,也從成人的角度,感受他鄉的教育,然後回到中國,回看中國的教育。今年8月,周軼君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在優酷獨家播出了。
  • 周軼君獨家報導:金正雲曾就讀的瑞士學校
    至今沒有公開露過面,有媒體披露說,他曾經在中立國瑞士生活和學習多年,於是鳳凰衛視記者最近就前往金正雲可能就讀過的瑞士小學,看看當時十歲左右的金正雲他看到的是怎樣的世界,請看周軼君的獨家報導。走進金正雲或曾就讀的瑞士學校解說:學校位於伯爾尼郊外的富裕住宅區,學生大多數是外交官子女或富家子弟。
  • 戰地記者周軼君以媽媽身份探訪六國教育,拍成這部紀錄片
    周軼君製作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8月28日在優酷獨播一個母親在路上 作者:周軼君,國際議題記者和寫作者,紀錄片製作人、主持人,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我十幾歲學騎自行車的時候,冒出一個念頭:我可不要小孩,否則還得把學車的過程再給他們教一遍,太煩人了。
  • 一位行走在路上的母親|專訪《他鄉的童年》導演周軼君
    Q:您認為各國不同的文化社會體系是如何影響不同國家的教育風格的? 周軼君:其實在片子當中幾乎所有的教育的風格政策,都是跟當地的文化背景有關的。 周軼君:現在其實一直是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嘛,有的人認為大家都學一些普遍綜合的學科,再去選取一個特長;也有的人說是要從更低幼的年齡就開始分層,分成不同的方向發展。據我所知,在美國的話,他們現在的職業教育普及分層的相對年齡更低。這個問題還是得看個人,甚至有時候這種方法也要參考每個地方不同的行業需求。
  • 從戰地女記者到豆瓣9分紀錄片導演,周軼君談何為最好的教育
    周軼君面對家中倆娃,也經歷了一場「磨性子」的修行。「家庭教育跟學校教育本是互為補充的關係,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家校教育的比例失衡了。」周軼君認為,孩子居家學習,家長應扮演助教的角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覺性、提高學習效率,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摸索,慢慢磨合,隨時調整。「最重要的是幫孩子找到最適合的學習模式,而不必糾結於孩子在多長時間內完成功課。」
  • 周軼君:教育是生活中的一切,童年掌握了種種秘密
    孩子需要教育嗎?我想擺脫「上一代」的語言,卻沒有新的詞彙。如何在十秒之內有力說明媽媽工作是為了什麼?為人父母都是無證駕駛。我們這一代人,接受的幾乎都是「自然主義教育觀」:「看,不也把你們養大了嘛!」「你們不都挺好嘛!」我覺得有些事情隱約不對,卻沒有答案,連問題本身有時都難以描述。
  • 從戰地玫瑰、國際記者,到口碑炸裂紀錄片導演,周軼君的傳奇人生
    最近又看了「有錢就開張,沒錢多休息」的圓桌派,還是那麼喜歡其中的周軼君。周軼君深切的體會到戰爭中人們地獄般式的生活。這種直面生死的生活,也讓她徹底去掉了當初申請外派時的虛榮心。記得做過戰地記者的水均益曾經說過,在戰場上那種子彈貼著頭皮飛的壓力下,真的會一夜白頭。對周軼君來說,女性的身份給她帶來更多的不便,即使穿著黑色長袍,用頭巾包著頭只漏出半張臉,她還是會收到當地人的攻擊和騷擾。
  • 十歲女孩鋼琴彈唱阿黛爾經典歌曲,太好聽
    十歲女孩鋼琴彈唱阿黛爾經典歌曲,太好聽 每天分享最經典的天籟 帶你回味記憶深處難忘的旋律 十歲女孩鋼琴彈唱阿黛爾經典歌曲,太好聽 ~歡迎點讚分享~
  • 專訪丨周軼君:教育孩子,我們是不是捨本逐末了?
    周軼君的女兒‌‌六歲,上小學一年級,兒子三歲還在幼兒園,周軼君笑著對澎湃新聞記者說,所以為什麼做「童年」,不做中學大學,其實是有私心。或許正是這樣的「私心」,促成了紀錄片中真實的代入感。探尋的旅途上,周軼君同時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也經歷了一次重新審視自身的旅程。【對話】澎湃新聞:以媽媽而不是記者的身份去探究,心態上有什麼不同?周軼君:就是私心比較重。我相信很多的父母跟我有一樣的問題,所以我沒什麼顧慮,哪怕是不恰當的問題,也是帶著我的思想軌跡。
  • 一部「致童年」的紀錄片:周軼君跨六國的解惑之旅
    周軼君 所以然工作室作者 周軼君,國際議題記者和寫作者,紀錄片製作人、主持人,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主題 一個母親在路上我十幾歲學騎自行車的時候,冒出一個念頭:我可不要小孩,否則還得把學車的過程再給他們教一遍,太煩人了。今天我有兩個孩子,3歲和6歲。「重複」是我的主要動作。
  • 周軼君:關於人生和成長,我們可以更鬆弛一點
    ——周軼君芬蘭:平等與信任的教育理念周軼君 x 李玫瑾 x 陳秋菊(來源 | 看理想節目《你好,童年》)1.李玫瑾:我覺得我們現在的教育,很多人好像都深陷其中,我經常看到很多非常焦慮的家長,覺得對自己孩子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是如何進入一所重點學校,但是都忽略了教育本來的目的和意義,我們現在缺少一種理性的觀念。比如剛才說看海,「看」本身就是「觀」,海也可以給我們形成內心的某種觀念。
  • 十歲女孩睡著再也沒有醒來,媽媽整理她遺物,日記上的話讓人崩潰
    十歲女孩睡著再也沒有醒來,媽媽整理她遺物,日記上的話讓人崩潰。十歲女孩睡著再也沒有醒來,媽媽整理她遺物,日記上的話讓人崩潰。說著就拉著女兒往家走,任憑女兒哭著說自己累了想玩會兒,如何央求媽媽,小李就是不同意,氣急之下的小李竟然還給了女兒一巴掌。十歲女孩睡著再也沒有醒來,媽媽整理她遺物,日記上的話讓人崩潰。晚上吃完晚飯,小李又檢查女兒默寫初中才需要學習的單詞,用小李的話說,要贏在起跑線上,不然到了初中會跟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