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爸爸最近在熱搜上看到這樣一條新聞——「韓國政府收回父母的懲戒權」。
這項新規源於去年6月的一樁慘案,一名9歲男童被父母鎖進旅行箱數小時,最後窒息而亡,事後這位男童的母親坦白這樣做的原因僅僅是「他很調皮」,此事震驚了韓國社會。
男孩的痛苦離世,留給我們除了無盡的惋惜還有深深的教育思考。
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以來就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在傳統認知中,父母都認為教訓孩子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現實生活中對於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家長比較頭疼的問題,每位家長對孩子都給予了厚望,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但是孩子在成長中難免會犯錯誤,面對孩子犯錯時,有多少家長是前一秒相親相愛「母慈子孝」,後一秒疾言厲色是「該出手時就出手」。
懲罰需有度 懲罰≠打罵
育兒作家珍妮艾裡姆曾說:「孩子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有很多家長認為,懲罰孩子就是我打他罵他,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懲罰≠打罵,如果因為孩子一犯錯,父母就大發雷霆打罵孩子,對親子關係百害無一利。
你知道嗎?單純的打罵懲罰教育,很容易讓孩子感覺自己在自尊、自信這些方面有一些創傷,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難以彌補的傷害。
記得陳喬恩曾在一檔談話節目裡坦誠自己小時候是在媽媽的打罵教育下長大的,媽媽經常會扇她巴掌,甚至還拿了一捆枯樹枝打到她流血。長大後陳喬恩表示經常壓力很大,因為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隨時會打她。
可見,父母的養育方式,對孩子有多重要。
童年的陰影不會隨著時間消失,反而是那種不安感會一直伴隨在孩子內心。童年陰影就像往杯子裡加了一勺鹽,時間可以把它衝的越來越淡,但始終不會變甜。
孩子犯錯後,父母的做法影響一生。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打罵和過分的嚴厲只會讓兒童說謊,變成怯懦的人,同時養成兒童的殘忍性」。
懲罰需有度,孩子的行為,有時候往往並沒有那麼嚴重,家長可以先冷靜一下,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然後再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也可以避免將壞情緒帶給孩子。
我們要的是教育,不是暴力,父母其實只是孩子的領路人,功課就是帶領他們去發現世界更多的真知,並且適當給與提醒。孩子是上天最好的禮物,只是給家長暫時保管,父母不要以為孩子是自己的財產,隨意打罵;也不要企圖抓著不放,因為孩子最終會長大。
科學的教育方法,能夠讓孩子從平庸走向卓越,國王的禮物繪本館希望每一個孩子犯錯時,都能被善待,希望每一個家長都能引導孩子,在錯誤中有所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