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戒教育之有心、有情、有力、有度

2020-09-04 俅俅閱讀

教育的第一發生地是家庭,教育的源頭在家庭,家庭才是教育的開始和奠基,孩子一生發展的教育私人訂製黃金期在幼兒,而學校是家庭教育的延續和教育共同體。

我們古有「養不教,父之過。」說明教育在撫育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教育始終是一個難題,而教育中的懲戒教育更是一個世界級難題,管與不管?管到什麼程度?寬與嚴如何把握?如何有度?教育的效度在哪裡?特別是管教的常見問題和誤區極其複雜,因素繁多,每一個管教的問題背後都有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其中蘊含的教育哲理和教育的思想都值得去進行本質的考究。為此,針對我們教育現狀,我們無論是家庭或者學校在管教中更多的是隨意性,經驗性,情緒性,感覺性,加之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的欠缺,使得我們管教中的問題更加突出,尤其是家庭教育成為當前教育的焦點,導致學生過激行為的主要因素來自於家長的管教,眼下已是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對孩子的管教記住要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就開始,用家長的權威和力量,讓孩子養成規則意識,服從意識,從小養成服從理性的約束,進而健康成長,當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習慣,隨年齡增長,自我意識和自律習慣的增強,孩子就會茁壯成長。那麼我們該怎樣來更好地管教孩子,在懲戒問題上該如何把握好分寸,合法合理,有心、有情、有度、有力地用好懲戒手段,有必要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增強懲戒的有效性,進而,完成對孩子一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其一,注意懲戒的反作用,可能帶來嚴重危害。因為「人類的本性傾向於迷戀肉體的與現實的快樂」,所以我們在施之以懲戒時,必須高度重視這個傾向性,這個「傾向性」是產生邪惡和罪過的根源。那麼,我們在使用懲戒時,要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沒有從孩子內心的認知上改變,同時,必須讓孩子從根本上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因此而感到深深的內疚和羞愧,如果僅僅是從肉體上懲戒,不會產生什麼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導致孩子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甚至會變本加厲,導致成為一個邪惡的孩子。

其二,注意懲戒可能帶來心理牴觸和厭惡。注意強制是不可以讓孩子產生興趣或者愛好的,也不可能通過強制讓孩子形成好的習慣。所以,我們在管教中的懲戒運用,就要充分認識到這個可能產生的負面作用,即使孩子本來還基本可以接受的問題,但你懲戒不當,反而導致孩子更反感,於是他就更牴觸和厭惡。那麼,我們在懲戒時就要與正確的引導結合,誘導孩子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懲戒只是一種輔助的且不可常用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興趣,愛好等需要去培養,絕不是用懲戒去讓孩子接受他反感的事物,即使是孩子不喜歡的某種遊戲,你也不可能用懲戒方式去強制孩子喜歡,故而,我們在運用懲戒時就應該明確其不好一面,使懲戒能夠有最大教育效益。

其三,注意懲戒讓孩子成為心理「依賴」,便會產生惡果。這裡的「依賴」是指孩子在懲戒的督促下,可以服從或者假意服從,一當離開這種管控,便會極度放縱,這種懲戒便是產生極壞的狀況。那麼 ,我們在運用懲戒時,就要避免產生這種情況,要讓孩子在懲戒中有所醒悟,有所感知,能夠深刻認知其錯誤,在行動上徹底改變,強化自律,讓孩子明白懲戒他其實在父母那裡的痛苦是要加倍的,即要求懲戒要讓觸及孩子靈魂深處的接受,才是最好的。

其四,注意懲戒必須要有底線意識,即不能讓孩子心靈受到傷害。我們在運用懲戒手段時,必須是滿足這個大前提,不能因為懲戒而導致孩子精神的萎靡,一蹶不振,讓一個生動活潑的,積極向上的孩子缺少了生氣,因為懲戒,所以心靈深處處於長時間的恐懼、不安,形成一種心理疾病,那麼,我們的教育就是極其失敗的,所以,必須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為此,懲戒必須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偶爾為之,並且結合獎勵,積極的誘導,才可以使用好懲戒。

總之,懲戒是一種教育方式,甚至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但要運用它,必須高度審慎,是一種良苦用心,是一種讓孩子自己都能意識到懲戒是必須的,是能夠引起孩子強烈反思和觸及內心情感意識的幡然醒悟,是一次懲戒驚醒的「夢中人」,是一次懲戒讓孩子獲得生命的認知和重生,實現了生命的超越和涅槃!

相關焦點

  • 戒尺還給老師,管教有理懲戒有度
    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教師懲戒學生就如同父母教訓不聽話的兒子一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隨著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的引入以及國人權利意識的增強,人們才開始對教育懲戒產生疑問。不少人反對教育懲戒,跟他們把教育懲戒等同於懲罰,甚至等同於體罰有密切的關係。確實,教育懲戒與懲罰有著密切的聯繫。
  • 把握好教育懲戒的「尺」與「度」
    但是,過分的關注也會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尤其是許多80後90後成為父母之後,對孩子十分溺愛,以愛之名將孩子保護的嚴嚴實實,打不得罵不得,甚至容忍孩子犯下的任何錯誤,對於孩子在學校的一舉一動更是想要了如指掌,生怕孩子受到一點傷害,從父母的角度,我們是可以理解這種行為,但是有時這些「關愛」確實會影響到學校的教育和管理,許多中小學老師面對犯錯的孩子變得束手無策,懲罰達不到教育警示的效果,孩子也容易變得不遵守校規校紀
  • 懲戒有度,成長有路
    教育懲戒權實有必要,也本應如此。中國古代教育中,懲戒權從來不是問題。《尚書》就記載了「樸作教刑」的教育理念,「樸」就是鞭打的意思。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也記載,老師有一條戒尺,也有罰跪的規則。雖不常用,但教育是有懲戒的,老師是有懲戒權的。教師管教學生本是天經地義之事,「嚴師出高徒」這句名言我們都不陌生,一直以來,我們也大體認同教學中教師可以採取相應的懲戒措施。
  • 懲戒教育之我談
    不管怎樣,這說明了一點,那就是大家對中小學生在校違規實施懲戒還存在不同的看法。鑑於目前學校的教育的形勢,我想就懲戒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學校該不該實行懲戒教育?根據現在的教育法規,學生是受教育者,學生不僅享有教育權,而且身心健康的發展都應該受到保護。老師不得體罰和變相體罰,就是語言上也不能有辱罵現象,否則就是有違師德,面對違紀學生只能是不管不問、聽之任之。
  • 高考作文猜題、優秀作文點評:《把握好教育懲戒的度》
    【優秀作文】把握好教育懲戒的度有人認為,老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不應該動用權力懲戒學生,傳道受業怎可動武?也有人認可,如果故意擾亂課堂紀律觸犯班規,就應該懲罰,不打不成器。我認為,教育懲戒可施行,但把握好其中的度。
  • 對於問題學生該怎樣教育?能不能懲戒?請牢記18個字
    因人 因時 因地葉聖陶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農作物是有生命力的,不同的農作物有不同的生活習性,洋芋、蔥需要壅土;葡萄、黃瓜需要搭架;蘋果樹、梨樹需要修剪……教育對象是活生生、有情感的人,他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萬能的教育方式,賞識教育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學生。
  • 教育有尺有度,學生才能進步
    其中,教師教育懲戒權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的職權,行使教育懲戒權應該遵守先制止、批評後懲戒的程序,懲戒的措施要與學生年齡和身心健康相適應,不得用體罰作為教育懲戒措施。教育有尺有度,學生才能進步!
  • 老師害人害己:懲戒有必要,更有必要的是老師要學習懲戒教育!
    由於長期關注教育,對於老師以懲戒之名行打人之實的行為也是研究了很長時間。再深究其原因,發現並不簡單。按理說,一個經過正規培訓的教師,對於如何懲戒還能不懂?如果有人質疑老師不會使用戒尺的話,一定會遭受不少老師的白眼!然而,結合這些年來發生的所謂懲戒教育事件來看,幾乎沒有一件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懲戒教育!是的,沒有一件!為此,不少老師感覺冤枉,有的因此遭受罰錢調崗甚至被開除。
  • 教育懲戒權怎麼用?一線教師稱「太難了」;國外卻有專職懲戒老師
    有了教育「懲戒權」,教師該怎麼用?近日,「有問雲上論壇」請來多位一線教師,圍繞「懲戒權」展開熱烈討論。有老師稱,教育懲戒的尺度難以把握;也有老師指出,教師擁有懲戒權後,還需上級部門細化實施規則。
  • 管教要有方 懲戒需有度
    國王爸爸最近在熱搜上看到這樣一條新聞——「韓國政府收回父母的懲戒權」。這項新規源於去年6月的一樁慘案,一名9歲男童被父母鎖進旅行箱數小時,最後窒息而亡,事後這位男童的母親坦白這樣做的原因僅僅是「他很調皮」,此事震驚了韓國社會。
  • 教育懲戒有法可依,教師「懲戒權」如何有尺有度?
    近年來,關於教育懲戒發生的社會事件頻頻引起各界爭議。一直以來對「教育懲戒」尚無明確的界限與標準,從而演變為老師「不敢管」、「不願管」、「不會管」學生的難題。日前,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系統規定了教育懲戒的屬性、適用範圍以及實施的規則等,《規則》旨在將教育懲戒納入法治軌道,破解長期以來困擾廣大教師的「懲戒」尺度。
  • 教育懲戒的階梯
    教育懲戒的階梯 一片祥和的教師節才過了幾天,談「懲戒」似乎有違和諧,然而作為老教師若能為困惑中的年輕同行提供一點別樣施教的路徑,也是對教育的一點幫助。
  • 「先制止批評、後懲戒」是實施教育懲戒的底線
    >「先制止批評、後懲戒」是實施教育懲戒的底線王營近日,有媒體獲悉,《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將自9月1日起施行。廣東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偉忠介紹,為有效糾正學生不良行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廣東通過立法回應社會各界呼籲,賦予教師必要的教育懲戒權,強化對有不良行為未成年學生的教育糾正,加強對學生違法行為的處理。廣東省立法賦予教師必要的教育懲戒權,是對教育部《懲戒規則》的具體回應。但是,現實告訴我們,教育懲戒的確又是一把「雙刃劍」。
  • 教育懲戒與體罰有何區別?怎樣把握好教育懲戒的邊界?老師的這些...
    教育懲戒與體罰有什麼區別?怎樣把握好教育懲戒的邊界?針對老師在教學中普遍會遇到的這些問題,近日中國教育報記者採訪了幾位法學專家,我們一起來聽聽法學專家的專業分析與解讀。教育懲戒該不該有?秦小建:從教育手段來看,教導和管教是學校教育中的常態行為。教育懲戒作為一種手段,是最後一種選擇,只有當前兩種行為無法達到目的時,才能實施教育懲戒。合理、適度、有效的教育懲戒,應以行為情節嚴重程度為根據,同時結合實際情況、學生獨特性等因素選擇最佳教育懲戒方式。侯健:教育懲戒不是單純的懲罰,並非以造成學生身體或心理的痛苦為目的。
  • 修改教師法賦予教師教育懲戒權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遼陽市第一高級中學教師王家娟建議,對教師法進行修改,對教育懲戒的具體行為作出規定,讓法律更具可操作性,「這既是為教師管理學生提供法律依據和保障,也給家長、學生吃了一顆定心丸」。缺乏懲戒權不利於學生成長教不嚴,師之惰——那麼,學生犯錯後,教師可否行使懲戒權?
  • 教育懲戒須堅持「三點齊全」的原則
    2019年底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對「教育懲戒」做出了基本界定,該文件儘可能詳盡地規範了教育懲戒的目的、情景、行為、形式及申訴、解除處分等情況,為教師和學校保證正常教育教學秩序所採取的必要教育懲戒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 一線教師如何看待懲戒的「量」和「度」?
    縱深《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即將施行,一線教師、教育專家、家長如何看待教育懲戒權?懲戒權使用的「量」和「度」如何把握?記者進行了採訪。明確賦權:有助於破解教師「不敢管」難題「條例的出臺非常必要,非常及時。」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廣州中學校長吳穎民說,目前不少學校存在「教師不敢管學生」的現象,影響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和校園安全。
  • 關注|「戒尺」回歸,教育懲戒如何有尺度有溫度?
    《規則》中所稱的教育懲戒,是指學校、教師基於教育目的,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規則》中提出了「故意不完成教學任務要求或者不服從教育、管理」「擾亂課堂秩序、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等教師可以懲戒的情況,以及相應的懲戒方法。
  • 教育懲戒,也要因材施「懲」
    日前,教育部制定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
  • 「教育懲戒」和「體罰」有什麼區別?《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3月起...
    很多老師都遇到過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面對一些不好管理的學生,說服教育沒效果,可如果對他採用一定的懲戒措施,又可能會面臨家長的投訴。針對這個問題,教育部日前公布了將於今年3月正式實施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將教育懲戒納入法治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