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第一發生地是家庭,教育的源頭在家庭,家庭才是教育的開始和奠基,孩子一生發展的教育私人訂製黃金期在幼兒,而學校是家庭教育的延續和教育共同體。
我們古有「養不教,父之過。」說明教育在撫育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教育始終是一個難題,而教育中的懲戒教育更是一個世界級難題,管與不管?管到什麼程度?寬與嚴如何把握?如何有度?教育的效度在哪裡?特別是管教的常見問題和誤區極其複雜,因素繁多,每一個管教的問題背後都有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其中蘊含的教育哲理和教育的思想都值得去進行本質的考究。為此,針對我們教育現狀,我們無論是家庭或者學校在管教中更多的是隨意性,經驗性,情緒性,感覺性,加之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的欠缺,使得我們管教中的問題更加突出,尤其是家庭教育成為當前教育的焦點,導致學生過激行為的主要因素來自於家長的管教,眼下已是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對孩子的管教記住要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就開始,用家長的權威和力量,讓孩子養成規則意識,服從意識,從小養成服從理性的約束,進而健康成長,當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習慣,隨年齡增長,自我意識和自律習慣的增強,孩子就會茁壯成長。那麼我們該怎樣來更好地管教孩子,在懲戒問題上該如何把握好分寸,合法合理,有心、有情、有度、有力地用好懲戒手段,有必要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增強懲戒的有效性,進而,完成對孩子一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其一,注意懲戒的反作用,可能帶來嚴重危害。因為「人類的本性傾向於迷戀肉體的與現實的快樂」,所以我們在施之以懲戒時,必須高度重視這個傾向性,這個「傾向性」是產生邪惡和罪過的根源。那麼,我們在使用懲戒時,要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沒有從孩子內心的認知上改變,同時,必須讓孩子從根本上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因此而感到深深的內疚和羞愧,如果僅僅是從肉體上懲戒,不會產生什麼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導致孩子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甚至會變本加厲,導致成為一個邪惡的孩子。
其二,注意懲戒可能帶來心理牴觸和厭惡。注意強制是不可以讓孩子產生興趣或者愛好的,也不可能通過強制讓孩子形成好的習慣。所以,我們在管教中的懲戒運用,就要充分認識到這個可能產生的負面作用,即使孩子本來還基本可以接受的問題,但你懲戒不當,反而導致孩子更反感,於是他就更牴觸和厭惡。那麼,我們在懲戒時就要與正確的引導結合,誘導孩子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懲戒只是一種輔助的且不可常用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興趣,愛好等需要去培養,絕不是用懲戒去讓孩子接受他反感的事物,即使是孩子不喜歡的某種遊戲,你也不可能用懲戒方式去強制孩子喜歡,故而,我們在運用懲戒時就應該明確其不好一面,使懲戒能夠有最大教育效益。
其三,注意懲戒讓孩子成為心理「依賴」,便會產生惡果。這裡的「依賴」是指孩子在懲戒的督促下,可以服從或者假意服從,一當離開這種管控,便會極度放縱,這種懲戒便是產生極壞的狀況。那麼 ,我們在運用懲戒時,就要避免產生這種情況,要讓孩子在懲戒中有所醒悟,有所感知,能夠深刻認知其錯誤,在行動上徹底改變,強化自律,讓孩子明白懲戒他其實在父母那裡的痛苦是要加倍的,即要求懲戒要讓觸及孩子靈魂深處的接受,才是最好的。
其四,注意懲戒必須要有底線意識,即不能讓孩子心靈受到傷害。我們在運用懲戒手段時,必須是滿足這個大前提,不能因為懲戒而導致孩子精神的萎靡,一蹶不振,讓一個生動活潑的,積極向上的孩子缺少了生氣,因為懲戒,所以心靈深處處於長時間的恐懼、不安,形成一種心理疾病,那麼,我們的教育就是極其失敗的,所以,必須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為此,懲戒必須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偶爾為之,並且結合獎勵,積極的誘導,才可以使用好懲戒。
總之,懲戒是一種教育方式,甚至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但要運用它,必須高度審慎,是一種良苦用心,是一種讓孩子自己都能意識到懲戒是必須的,是能夠引起孩子強烈反思和觸及內心情感意識的幡然醒悟,是一次懲戒驚醒的「夢中人」,是一次懲戒讓孩子獲得生命的認知和重生,實現了生命的超越和涅槃!